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专题 > 十一五成就专栏

十一五成就专栏

 

“十一五”时期广东经济社会与全国对比的优劣、得失情况分析

 

  内容摘要: 本文在“十一五”时期广东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比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劣得失,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十一五”时期  经济社会  全国对比


  “十一五”时期,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东圆满完成“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这五年,广东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总量在全国继续列居第一位;这五年,广东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社会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这五年,广东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先行先试,不断寻求新的竞争优势。“十二五”时期,是广东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广东要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位置,必须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动力,才能促进全省率先迈向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幸福安康的未来。

优势与短板


  改革开放后,广东充分利用临近港澳、特殊政策、全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挥敢闯敢干的精神,经济社会发展跃居全国前列。经济总量、财政总收入、工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文化产业总量等多项主要指标在全国连续多年列居第一。“十一五”时期,广东经济社会与全国相比具“六大优势”,即综合实力优势、对外开放优势、工业制造优势、区位地缘优势、可持续发展优势和文化建设优势。同时也存在三方面短板: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外需放缓内需不足、能源保障能力不足。
  一、六大优势
  (一)经济综合实力较强,是全国第一经济大省。
  经济总量连续22年列居全国第一。“十一五”时期,由于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影响,广东经济增速前高后低。广东对国际金融危机接触早、认识早,政策措施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成效大。2009年广东经济增速从一季度的低于全国0.3个百分点到全年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在全国率先实现回升。“十一五”时期,广东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2.4%,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22557.3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5472.83亿元(见图1),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79.1%,比2000年增长2.3倍。先后在1997年超过新加坡、2003年超过香港和2007年超过台湾,2010年广东经济总量只比韩国少2.16万亿元左右。

  
  财政总收入连续20年居全国第一位。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由2005年的4430.2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841.99亿元,占全国近1/7,比2005年增长1.67倍,年均增长21.7%,增幅比全国高0.4个百分点,广东每年上缴中央大量的财政收入,为全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坚实的财力支撑,做出巨大贡献。
  人均GDP年均增速高于全国。2010年,广东人均GDP达46821元(相当于6916美元,常住人口按9786万人计算),相当于上中等国家水平;全国人均GDP为29748元(相当于4394美元),相当于下中等国家水平。扣除价格因素,广东人均GDP年均增长11.0%,比全国高0.4个百分点。
  (二)对外开放水平较高,是全国外贸第一大省。
  “十一五”时期,广东出口外向度平均为75.2%,全国为29.9%,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全国高15个百分点。广东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32405.15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2.2倍;占全国的26.4%,其中出口占29.5%;进出口总额在全国连续25年列居第一位,是江苏的1.8倍。2006年广东外贸进出口首次突破5000亿美元,2007年突破6000亿美元,2008年虽受金融危机影响仍达到6834.92亿美元,一年跃上一个新台阶。工业产品出口总量稳居全国第一,2010年工业出口交货值占全国的29.4%,比江苏多8169亿元,是山东的3.8倍。
  广东出口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高于全国,2010年广东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5年的69.0%上升到2010年的69.7%,比重比全国高10.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由2005年的35.1%上升到2010年的38.7%,比全国高7.5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调整力度大于全国,两者比重由2005年的23.8:68.3转变为34.2:56.9,全国由41.8:48.6转变为50.1:38.9。


图2: 2001-2010年广东进出口总额及增速(亿元、%)

  
  “十一五”时期,广东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05.99亿美元,年均增长10.4%;总量居全国第二位,占全国的21.3%。截至2010年底,外商投资企业工商登记7.15万家,居全国首位。“十一五”时期,广东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合同金额共401.64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43.28亿美元。
  (三)工业经济领跑全国,主要产品竞争力较强。
  “十一五”时期,广东工业经济总量跃上新的台阶。初步核算,2010年广东全部工业增加值为21374.8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7.0%,仍然是广东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2010年广东全部工业增加值是2005年的2倍,约占全国的1/8,居全国第一位,比居第二位的江苏多2108亿元。“十一五”时期,广东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2%,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63.62亿元,年均增长15.0%,高于全国0.1个百分点。(见图3)


  
  工业重型化和高级化转变速度快于全国。“十一五”时期,广东轻、重工业的结构由2005年41.8:58.2调整到2010年的39.9:60.1,全国由2005年的31.0:69.0调整到2010年的29.3:70.7。广东制造业的“现代性”和“先进性”成分日益增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从2005年的18.6%提升到2010年的23.6%,高于江苏的23.0%,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2010年广东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0.6%,远高于全国的8.9%。装备制造业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广东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5年内翻了一番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高于全国4.1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2010年,列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目录广东有生产的产品共333种,广东有71种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有39种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二,有34种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三,有32种产品产量居全国第四,有20种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五位。前三位的产品品种占广东主要工业产品品种的43.2%,前五位则占到58.9%。这些主要产品涵盖了石油化工、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建材、机械、家电、汽车和电子等方面。2010年,广东的程控交换机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轿车产量突破130万辆,位居全国第二,只比第一位的上海少27万辆。
  (四)地缘区位优势不断增强,投资硬环境不断完善。
  广东地处我国大陆东部沿海,南部毗邻港澳,是华南地区、东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珠三角地区是全国三大城市经济圈之一。2008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由国务院通过并发布,助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步伐;2010年共同签署实施《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和《粤澳合作框架协议》,将建设世界级新经济区域;泛珠合作继续深化。这些政策措施强化广东的地缘区位优势,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较优。“十一五”时期,广东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18.9%,2010年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29.7%,高于全国6.4个百分点。交通邮电运输能力在全国居于前列。2010年广东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2.23亿吨,占全国15.4%,“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1.7%,高于全国9.4个百分点;完成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占全国三成多,在全国列居第一。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2009年广东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0.781,高于全国的0.681。邮电业务总量稳居首位,2010年广东移动电话用户占全国的11.3%,实现邮政业业务量占全国的19%。
  能源供应能力不断增强。2010年底,省内电源装机容量达到7100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二;全省电网新增110千伏以上输电线路比“十五”期末约增加一倍。全省炼油能力达到4550万吨/年,汽、煤、柴油产量合计2511万吨,占全国三大成品油产量的9.2%。
  (五)建设创新型经济和绿色广东,可持续发展优势明显。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居全国第一。“十一五”时期,广东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年均增长22.7%,高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26.2%,高于全国近3个百分点。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上升,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0》,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由“十一五”期初的全国第三位上升为第二位。2010年广东申请专利总量、发明专利申请、专利授权总量均居全国第二位,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国首位。
  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全国领先。2010年广东单位GDP能耗0.664吨标准煤/万元,为全国单位GDP能耗的65%,位居全国第二低位,其中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0.753吨标准煤/万元,为全国最低值。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2005——2009年,全省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减少17.3%,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减少13.9 %,下降幅度均比全国快4.2个百分点。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城乡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占全国1/8;森林覆盖率处于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49.4%,比全国高30个百分点。
  (六)实施“文化大省”优势明显,社会事业长足发展。
  2010年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2524亿元,占全国比重超过1/4,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位。平面媒体、广播电视、数字出版、印刷出版等产业规模均位居全国首位。数字出版产值占全国的1/5,动漫产值约占1/4,网络游戏年收入约占1/3,自主研发制造的电子游艺游戏设备生产占2/3。
  教育事业发展快于全国。2010年全省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年均增长10.3%,比全国高2.9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2%提高到28%,在校生人数保持全国第4位。每万人口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比例从2005年全国第20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8位。中职学校在校生规模居于全国首位。
  人均预期寿命和农村医疗参合率高于全国。2009年全省人均预期寿命75.3岁,比2005年提高0.51岁,比全国高2.3岁,健康指标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覆盖96个县(市、区)的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参合率99.2%,高于全国,基本实现农村居民人人享有新农合保障目标。
  体育产业增加值保持在全国第三位。“十一五”时期广东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破世界纪录 24 项,获世界冠军140项,破亚洲记录7项次,破全国记录66项次,获得全国冠军858项次。
  二、三个短板
  (一)经济增长后劲不足。
  由于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以及其他地区发展加快,“十一五”时期广东经济增速放缓,GDP增速从2006年的居全国第4位下滑到2010年的第24位。广东经济年均增速低于“十五”时期0.9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慢的时期之一,而全国则加快1.4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见图4)。广东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下滑,“十一五”时期,广东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为10.9%,比“十五”时期下滑0.4个百分点(全国GDP的数据为各省GDP的加总数)。部分地区凭借后发优势,与广东的差距持续缩小,如江苏2005年GDP相当于广东的82.5%,2010年上升到90.0%。

图4  “六五”——“十一五”时期广东与全国GDP增速对比曲线图

  (二)外需减弱内需不足。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后国外需求不足,广东进出口贸易占全国比重下降。“十一五”时期,广东进出口年均增速比全国低3.0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低于全国2.0个百分点,比最高的浙江低4.9个百分点;进口低于全国4.3个百分点,比最高的山东低10.8个百分点。2010年广东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比2005年下降3.7个百分点。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速和平均项目规模均落后于全国。“十一五”时期,广东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速比全国低1.5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比“十五”时期下降3个百分点。2010年广东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平均规模为436万美元,少于全国的859万美元、江苏的1219万美元。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动力弱于全国。“十一五”时期前四年,广东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比“十五”前四年低14.2个百分点,比同期的全国低2.5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1%,低于全国1个百分点,分别低于江苏和山东1.5个、1.1个百分点。
  投资率长期处于全国较低水平。“十一五”前四年,广东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41.4%,低于全国16.1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广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6%,比全国低7.9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投资比全国低17.3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量在全国由2006年的居第3位下降到2009年及2010年的第4位。
  (三)能源保障能力不足。
  能源需求对外依存度过大。2010年广东能源消费总量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8.3%,全年需从外省调入和进口的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的90%;其中原煤占100%、原油占65%、外购电力占25%。原煤、原油和外购电力三项外来能源的直接成本接近全省GDP的6%,如果综合考虑一次能源的调入和能源加工转换过程的损失后,全省能源总成本占GDP的比重超过12%,与佛山GDP相当。

经验与教训


  “十一五”时期,广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从“拼增长”到“转方式”,坚持解放思想,增强了广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引领了走向科学发展道路,创造了不少经验和做法。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缺失。
  一、四点经验
  (一)思想解放,先行先试,不断拓展政策和体制优势。
  广东以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的大发展,对于广东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比要素投入更宝贵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广东不断加强和拓展政策体制优势。2008年国务院批复《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2011年国家将粤港澳合作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列入“十二五”规划;签署实施《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和《粤澳合作框架协议》;这些国家级的政策措施,将成为广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有助于加快珠三角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同时,广东率先推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市场化程度居全国各省市首位,以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明显。
  (二)创新制度,强化考评,全面提升地方政府的执行力。
  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广东要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地方政府的科学执行力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多项考核制度,如制定《广东省市厅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评价办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挥棒”对21个地级以上市进行年度考核。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实现“四年大发展”工作方案,提出一年开好局,四年大发展,十年大跨越。为贯彻落实“双转移”政策,制定《广东省产业转移目标责任考核评价办法》。提出除用经济发展水平和进程来衡量幸福外,要更大程度地推进党委和政府、广大党员干部积极为老百姓工作,建设幸福广东,目前幸福指标体系的构建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三)科学谋划,适时调控,引领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轨道。
  广东为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适时密集出台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显示了广东省委省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强大能力,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广东提出从长远看,暂时经济增速的稍慢是为了将来的更好和更快,关键是经济增长方式要转变。广东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同时利用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加快珠三角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转型升级。2010年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塑料橡胶及其制品、鞋帽伞杖、加工羽毛、人造花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5年的15.3%下降至13.6%。珠三角地区加快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业型经济”的转型,2010年第二产比重比2005年下降1.5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提升2.4个百分点。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广东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目前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发展初步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2010年广东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不含现代物流业)10376.85亿元,突破万亿关口;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9%和17.8%,利润总额分别增长38.5%和28.5%。
  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促进了东西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全省34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区,投产工业企业700多家,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预计园区将在10年内保持高速的发展态势。形成内外源经济双轮驱动、共同发展的局面,2010年广东民营经济实现的增加值和税收分别占全省的43.1%和29.0%,比2005年分别提高0.6个和0.5个百分点。
  (四)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经济发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改善民生。“十一五”时期,广东克服“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支持“十件民生实事”,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支出年均增长22.7%和29.5%。目前广东形成了初步的民生保障体系,包括义务教育制度、多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多种养老保险制度、住房保障制度、低保制度等一系列民生保障制度。
  二、两个缺失
  (一)新兴产业发展未能先行一步。
  “十五”期末,当广东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沿海重工化工业建设,并且专注于庞大的劳动密集外向加工型制造业赚取微薄利润时,部分省市已经开始转向新兴产业建设,提出实现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2004年开始,江苏各级政府从资金投入、政策优惠、改进服务等方面,出台支持新兴工业发展政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广东传统产业造成严重冲击的同时,江苏的新能源、新医药、软件服务业产值分别增长60%、30%、30%。2010年江苏各级财政引才资金达到26亿元,人才培养专项资金超过60亿元。
  (二)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与人民需求还有差距。
  “十一五”时期,广东在继续保持全国经济第一大省的同时,也跃升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对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需求也在日益增快。而广东某些领域的发展尚存在滞后方面,如“十一五”期间,广东每万人口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比例从全国第18位下降到第22位,文化产业中一些领先指标已被超越,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落后,群众的体育运动场地也比较缺少。

政策与建议


  “十二五”时期,是广东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是全省人民肩负的重要使命,必须发扬敢为人先,先行先试的精神,为科学发展闯出一条新路。
  一、发展创新经济,增强知识动力
  国家规划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广东应率先建成创新型经济大省,让企业真正成为独立运作的市场主体、创新主体;政府真正成为扶持、引领社会创新体系发展的服务型政府;社会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其对创新的媒介、协调与支持功能。要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广东上一轮发展是靠开放型经济,核心是“招商引资”,人才跟着项目走;新一轮发展是创新型经济,核心是“招才引智”,一个人才带动一个团队,一个团队带动一个产业。
  二、发展消费经济,增强需求动力
  要增强项目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出发点,更加自觉地扩大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增强即时购买力。目前,广东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依然偏低,要促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水平与广东经济发展水平、劳动生产率增长水平基本同步,有效扩大消费需求。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努力培育和保护新的消费增长点。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
  三、发展服务经济,增强产业动力
  要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尖端和最前沿,积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促进互联网、物联网、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低碳节能产业加快发展。着力聚集引领型企业、产业链高端,吸引各类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建成一批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工程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要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力度,重视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吸引境外金融机构到广东设点,加大教育培训业的发展。通过行业整合,组建一批大型服务贸易企业集团或企业联盟,并对它们给予优惠和扶持政策,向大型跨国服务企业方向发展。
  四、发展绿色经济,增强民生动力
  要率先推进绿色增长,以绿色技术和清洁能源创造新的增长动力和就业机会,促进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发展新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来转换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绿色增长,创造支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动力”。规划与发展低碳经济,研究低碳经济的市场前景,重视新兴产业项目的投资。制订重点行业的能耗、物耗和环保技术标准规范,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发展绿色工业,加快实现传统工业向以生态保护为准则的绿色工业转变。发展绿色消费,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的重要途径。
  
  
  
  
                                                                        供稿单位:综合处
                                                                        撰    稿:课题组
 


W020110916375191096980.GIF
W020110916375191256166.GIF
W020110916375191256493.GIF
W020110916375191408189.GIF
W020110916375191564505.GIF
W020110916375191711356.GIF
W020110916375191879720.GIF
W020110916375191874583.GIF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