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专题 > 十一五成就专栏

十一五成就专栏

 

从对比看得失,推动广东工业加速现代化 ——“十一五”广东工业发展与全国及主要省市对比

  内容摘要: “十一五”期间,广东工业经历了极不平凡的5年,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与全国及华东主要省市对比,广东工业在整体实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效益方面优劣互现。保持适度的工业投入,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是“十二五”时期广东工业经济建设的重点。
  
  关键词: 工业经济  对比分析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工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工业增速一度降至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面对跌宕起伏的经济形势,广东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实施“三促进一保持”,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取得巨大成效,成功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工业增加值突破2万亿,增速重回正常增长区间。与全国和华东主要省份相比,广东工业实力仍然保持第一,现代产业发展各有优势。“十二五”期间,广东工业要在加大高质量投资和提升工业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两方面下功夫,以增强广东工业的发展动力和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一、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实力继续领先全国
  (一)从工业增速看,广东工业生产在跌宕起伏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居于主要省份的中游水平。
  “十一五”前两年,广东工业承接2003年以来的高增长态势,2006年和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分别增长18.3%和18.3%。2008年下半年以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业增速明显下调,2008年全年增长12.8%。在中央和广东省委省政府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刺激下,工业经济在经历了2009年最困难一年后,随即好转,增速画出一条“V”型曲线,生产和效益均得到恢复。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长8.9%,2010年回升至16.8%。2006-2010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长15.0%。
  与全国及部分省市对比,“十一五”广东工业增速相对趋缓,居于主要省份的中游水平。2006-2010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长15.0%,比全国略高。与华东主要省市相比,广东工业年均增速比山东(17.6%)低2.6个百分点,比江苏(17.0%)低2.0个百分点,但比上海(11.0%)高4.0个百分点,比浙江(13.5%)高1.5个百分点。“十一五”前期广东工业增速低于山东和江苏,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由于外向程度更高比山东和江苏所受的影响也更大,因此总体的增速低于山东和江苏(见图1)。

  (二)从工业实力看,广东工业经济总量和出口总量仍居全国第一,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占有重要地位。经过五年的持续发展,广东工业经济总量跃上新的台阶。初步核算,2010年广东全部工业增加值为21374.8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7.0%,工业依然是广东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据初步核算,2010年广东全部工业增加值是2005年的2倍,约占全国的1/8,居各省市区第一位,比江苏多2108亿元,比山东多2349亿元,比浙江多8886亿元,是上海的3.3倍。但也要看到,新世纪以来,随着江苏、山东工业增速的不断超越广东,其与广东间的总量差距在逐步缩小。
  广东工业产品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出口总量稳居全国第一。近几年,广东工业产品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中高端产业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26720.46亿元,同比增长24.6%,比2005年增长86.5%,出口规模明显扩大。广东工业出口交货值占全国的29.4%,出口总量位居全国第一,比江苏多8169亿元,是山东的3.8倍,是上海的3.3倍,是浙江(10683亿元)的2.5倍(见表1)。

表1  “十一五”广东工业出口交货值与主要省份对比

 

2010年出口交货值占全国比重(%

2005年出口交货值占全国比重(%

增减

(百分比)

2010年出口交货值排名

 

100

100

广 

29.4

30.0

-0.6

1

 

20.4

16.5

3.9

2

 

11.8

12.6

-0.8

3

 

9.0

10.4

-1.4

4

 

7.7

7.3

0.4

5

  广东工业产品知名度比较高,不少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名列前茅。2010年,列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目录的工业产品共500多种,其中广东有生产的产品共333种。在这333种产品中,广东有71种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有39种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二,有34种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三,有32种产品产量居全国第四,有20种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五位。前三位的产品品种占广东主要工业产品品种的43.2%,前五位则占到58.9%,比重很高(详见下表)。这些主要产品涵盖了石油化工、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建材、机械、家电、汽车和电子等方面,特别是家用电器、高技术产品产量在全国所占比重很高,展示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2010年,广东的程控交换机产量达到1602.61万线,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比第二位的上海多出713万线,占有绝对优势;广东的轿车产量已经突破130万辆,位居全国第二,占全国产量的13.5%,只比第一位的上海少27万辆,比第三位的吉林多17万辆(见表2)。
  

表2  2010年广东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占全国的比重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全国产量

广东产量

占全国

比重%

全国排名

先进制造业

 

 

 

 

 

  原油加工量

万吨

42286.93

4233.89

10.0

3

 乙烯

万吨

1418.79

203.96

14.4

2

  钢材

万吨

79627.43

2918.89

3.7

7

  汽车

万辆

1865.14

156.29

8.4

5

  轿车

万辆

983.84

132.67

13.5

2

  民用钢质船舶

万载重吨

6698.55

177.18

2.6

7

高技术产业

 

 

 

 

 

  程控交换机

万线

3133.23

1602.61

51.1

1

 移动通信手持机(手机)

亿台

10.03

4.86

48.5

1

  微型计算机设备

万台

24585.33

3581.11

14.6

3

  集成电路

亿块

652.69

161.01

24.7

4

  中成药

万吨

199.77

19.01

9.5

3

家用电器产品

 

 

 

 

 

  家用电冰箱

万台

7546.03

1457.76

19.3

2

  房间空气调节器

万台

11219.86

5477.85

48.8

1

  电饭锅

亿个

1.71

1.52

89

1

  微波炉

万台

6781.69

5341

78.8

1

  家用电热水器

万台

1891.5

937.61

49.6

1

  彩色电视机

万台

11937.78

4494.77

37.65

1

  数字激光音、视盘机

万台

8243.56

7589.01

92.1

1

传统优势产业

 

 

 

 

 

  精制食用植物油

万吨

3916.09

344.21

8.8

3

  啤酒

亿升

448.3

40.14

9

3

  服装

亿件

285.23

70.26

24.6

1

  合成洗涤剂

万吨

730.07

224.61

30.8

1

资源、基础产业

 

 

 

 

 

  铁矿石(折含硫35%)

万吨

1512.83

409.84

27.1

1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41412.77

3101.28

7.5

2

  二、工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先进产业发展各有千秋
  (一)从产业发展的轻重结构看,广东工业发展的重型化趋势明显,加深程度略低于江浙,高于鲁沪。
  “十一五”期间,广东在石化、钢铁、汽车、核电等大型、特大型重工业项目的拉动下,重工业保持较快的增长,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央政府实施了4万亿投资计划,广东刺激经济的资金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重化工业和民生工程,有力地推动了重工业的发展,广东工业发展的适度重型化趋势日益明显。2010年重工业增加值是轻工业的1.5倍,轻重工的结构由2005年41.8:58.2调整到2010年底的39.9:60.1。
  “十一五”期间,全国各地工业普遍处于重工业发展快于轻工业、工业结构向重型化发展的阶段。全国、粤苏鲁沪浙等省的轻工业比重不断下降,而重工业比重不断上升。全国工业的霍夫曼系数(轻工业增加值/重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0.45降至2010年的0.41,广东从0.72降至0.66,山东从0.53降至0.49,江苏从0.46降至0.36,上海从0.32降至0.26,浙江从0.88降至0.75。可见,“十一五”期间,工业结构相对较轻的浙江,其工业的重型化速度最快,江苏次之,广东处于中游水平。目前,在5省中,广东的重工业比重虽超过60%,但仅高于浙江,上海的重工业比重已经接近80%(见表3)。
 

 表3  “十一五”广东规模以上轻重工业结构与全国对比

地 区

轻工业增加值

比重(%

重工业增加值

比重(%

霍夫曼系数(轻工/重工)

2005

2010

2005

2010

2005

2010

全国

31.0

29.3

69.0

70.7

0.45

0.41

广东

41.8

39.9

58.2

60.1

0.72

0.66

山东

34.6

32.9

65.4

67.1

0.53

0.49

江苏

31.3

26.7

68.7

73.3

0.46

0.36

上海

24.4

20.9

75.6

79.1

0.32

0.26

浙江

46.7

42.7

53.3

57.3

0.88

0.75

              注:2010年为快报数。

  (二)从产业发展的高级化看,广东工业发展的“现代性”、“先进性”特征得到强化,高技术和装备制造业的份额居主要省份中游水平。
  “十一五”期间,广东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数字音视频、新型平板显示等新兴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迅速,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发展壮大,汽车、船舶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迅猛,电动汽车、卫星导航等产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广东制造业的“现代性”和“先进性”成分日益增加。同时,鲁苏沪浙等省也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广东与这四省市相比,各有千秋。
  1.广东工业增加值率逐年提升,高于苏沪浙等省市。制造业的“现代性”、“先进性”体现在生产上就是产出中的附加值比重比较高,也即工业增加值率比较高。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收入法)从2005年的18.6%提升到2010年的23.7%,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在电子行业,以加工装配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的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的比重逐年下滑,但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比重则得到提升,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6.1%降至2010年的3.1%,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3.1%降至2010年的1.3%,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6.5%提高到2010年的7.8%。与华东主要省市相比,广东的工业增加值率相对较高,2009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23.3%(由国家核定,在2010年快报中使用),只略低于山东(23.6%),但高于江苏(23.0%)、上海(20.5%)和浙江(18.2%)。
  2.高技术制造业保持持续的增长活力,总量占工业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江苏、上海和浙江。以医药、电子、通信设备、计算机、办公设备为主体的高技术制造业在“十一五”期间受国内外旺盛需求的拉动下,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2006-2010年,广东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3%,高于工业整体增速2.4个百分点,有力地推动了广东工业的较快发展。2010年,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127.4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0.6%(快报数),增长17.8%,高出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个百分点。特别是生物医药制造业在国家医改和居民医药需求的影响下,获得较快发展,生物生化药品的发展更快。医药制造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113.8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42.2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维持在1.2%;其中的生物生化制品制造增加值从2005年的11.4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4.3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从0.12%提升到0.17%,提升幅度为42%。
  从全国来看,以电子、通信、计算机、医药、航空航天等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业在“十一五”期间获得长足发展,2010年全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9%,手机、计算机、彩电、数码相机、激光视盘机等电子通信产品2009年产量分别占全球的49.9%、60.9%、48.3%、80%和85%。华东主要省份都加快推进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江苏2010年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加快,实现产值超过2.7万亿元,增长29.7%,比2008年快0.7个百分点,比2009年快1.8个百分点;山东高技术工业蓬勃发展,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31602.1亿元(包含了新能源、新材料行业,与国家高技术的统计口径不同),比上年增长28.9%,比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高3.0个百分点;上海2009年以来,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做大做强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海洋工程装备等8个高新技术制造业,2010年上海高新技术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327.18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占本市工业总产值的21.1%。浙江重点培育和引进了一批高技术领域的龙头企业,打造具有集聚效应的高技术园区。从高技术制造业的地位看,广东的高技术制造业比重低于江苏(30.7%)、上海(23.2%)和浙江(23.0%)。从该比重的变化趋势看,广东和上海均有所下降,这主要是与电子信息产品价格上涨幅度低于其他行业有关(因为比重按现价计算)。(见表4)

表4  “十一五”广东高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比重与主要省份对比

地 区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2005年(%

2010年(%

2010年比2005年提高百分点

2005年(%

2010年(%

2010年比2005年提高百分点

全国

-

8.9

-

28.7

29.6

0.9

广东

25.1

20.6

-4.5

33.1

33.7

0.6

山东

-

35.2

-

26.5

22.8

-2.7

江苏

-

30.7

-

-

41.3

-

上海

25.2

23.2

-2.0

49.6

52.8

2.8

浙江

17.7

23.0

5.3

32.1

35.0

2.9

  
   注:1、江苏、上海上述两个比重用工业总产值计算,江苏2005年缺数。2、山东按自己的统计口径统计高技术制造业,2010年高技术制造业产值的比重为35.2%。3、2010年为快报数。
  
  3.广东装备制造业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正值中国经济处于增长周期的较高位置,各行各业对装备制造业的需求迅速增加。广东抓住时机,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发展,相继出台了《广东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意见》等系列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措施,重点打造16个优势行业和7大制造基地,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实力显著提升。广东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工业企业从2005年的8880家增加到2010年的14531家,工业增加值从3121.36亿元增加到6763.40亿元,翻了一番多,主营业务收入从12996.52亿元增加到27108.92亿元,利润总额从583.53亿元增加到1416.36亿元,装备制造业的整体规模扩大了一倍以上。汽车产业在“十一五”期间进入产销两旺的高速发展期,汽车整车和零配件制造形成汽车产业链,广东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广东汽车产量从2005年的41.36万辆发展到2010年的156.29万辆,年均增长30.5 %。2010年,广东省汽车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059.04亿元,增长19.9%,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3.5%提升至2010年的5.3%,提高了1.8个百分点,提升幅度较大。
  全国装备制造业在“十一五”期间加快发展,实力显著提升,装备制造业总量规模位居世界前列,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也有明显提高,部分领域装备产品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如日产5000吨大型水泥生产成套设备工艺、电解铝新型异型阴极槽制造工艺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等省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普遍快于整体工业的发展速度,装备制造业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进一步提升。与上述4省市相比,广东装备制造业实力仅次于江苏,高于其他三省市。2010年,广东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3.7%,山东占22.8%,江苏占41.3%,上海占52.8%,浙江占35.0%;广东装备制造业增加值6763.40亿元,总量约比江苏少2000亿元,约比山东多1900 亿元,约比上海多3400亿元,约比浙江多3100亿元。目前,广东的汽车制造、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专用装备制造、船舶制造、医疗器械制造等方面领先全国。
  三、工业经济效益持续向好,但提升幅度慢于主要省份
  “十一五”期间,广东工业企业积极应对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攀升、人民币汇率不断打破历史新高、节能降耗等各种挑战,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不断提高生产和经营效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工业生产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广东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逐年走高,2010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99.07,比2005年提高49.2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4.43万元/人,增长72.9%;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资产负债率略有提高,产品销售率略有波动(见表5)。

表5  “十一五”广东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标情况

 

2010

2005

增减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199.1

149.9

49.2

资本保值增值率(%

116.4

112.6

3.8

总资产贡献率(%

13.0

10.3

2.7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14.43

8.34

6.09

成本费用利润率(%

5.4

4.5

0.9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次)

2.7

2.3

0.4

资产负债率(%

59.8

59.1

0.7

产品销售率(%

96.9

97.6

-0.7

  与自身比,广东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提升,但与全国和主要省市比,广东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幅度相对落后。2010年,广东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6.5点,比山东低124.3点,比江苏低44.8点,比上海低71.9点,只比浙江高15.6点。从5年的变化情况看,广东工业经济效益指数提升的幅度也只比浙江快,但比全国、山东、江苏、上海都慢(见表6)。

表6  “十一五”广东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与主要省市对比

地 区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0年比

2006年提高

全国

191.19

209.92

220.91

223.25

255.56

64.37

广东

165.24

181.50

174.33

179.85

199.07

33.83

山东

231.45

241.36

275.07

286.00

323.41

91.96

江苏

189.98

205.91

211.76

219.94

243.84

53.86

上海

216.33

228.57

222.27

227.88

270.92

54.59

浙江

156.44

160.04

159.72

163.19

183.43

26.99

  广东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利润率偏低,导致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偏低。2010年广东的总资产贡献率为13.0%,比全国平均低1.8个百分点,比山东低7.1个百分点,比江苏低2.1个百分点,比上海低1.3个百分点;广东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为5.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比山东低1.9个百分点,比江苏低0.8个百分点,比上海低2.3个百分点。二是人均创造价值量偏低,导致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大幅落后。2010年广东工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每人年均创造增加值14.43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7.68万元,比山东少14.47万元,比江苏少5.89万元,比上海少10.78万元,可以说广东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与主要省份的差距主要是由这个指标的差距造成的。以广东的第一大行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例,2010年该行业人均创造62万元的产值,而江苏是人均73万元。(见表7)

表7  2010年广东工业经济效益指数主要指标与主要省市对比

地 区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总资产贡献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

资产负债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

成本费用利润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产品销售率(%

全国

255.56

14.86

120.4

58.8

2.73

6.79

22.11

97.69

广东

199.07

13.01

116.4

59.8

2.66

5.4

14.43

96.88

山东

323.41

21.16

116.3

55.5

4.08

7.32

28.90

98.47

江苏

243.84

15.12

122.8

58.3

2.78

6.18

20.32

98.38

上海

270.92

14.31

113.9

52.7

2.2

7.7

25.21

98.99

浙江

183.43

12.22

122.9

61.2

1.93

6.32

12.62

97.37

  四、“十一五”广东工业发展的得与失
  广东工业在“十一五”期间成功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向新型工业化发展迈出了一大步,总体经济运行状况健康,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增强。与主要省份比,广东工业发展的主要指标在全国处于中上游水平,工业经济竞争力仍在全国保持领先。综合起来看,“十一五”广东工业发展的有“四得”,有“两失”。
  (一)广东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四得”
  1.科学的规划和适时的调控引导工业经济走向正确的科学发展轨道。在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广东为应对冰冻雨雪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适时出台了系列宏观调控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总体宏观调控、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内外源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节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特别是争取国务院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为广东下一个30年的发展定下了宏图,指明了方向。这些密集出台的政策措施,一方面显示了广东省委省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强大能力,另一方面也引领广东经济走向科学发展道路,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2.加快现代工业产业发展增强了广东工业的竞争力,提升了应对危机冲击的能力。“十一五”期间,广东延续并进一步加强了对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政策,作出了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制定了调整和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实施意见,实施高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战略。这些举措,既顺应世界产业升级的潮流,也契合人民生活对高端消费品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为广东在全球、全国的发展大格局下赢得一席之地。比如,广东调整了汽车发展战略,与日系车企进行合作,并扶持比亚迪创立自主品牌,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100多万辆的生产能力,在汽车消费需求急剧增长的过去几年,成功分得汽车产量全国第五、轿车产量全国第二的份额。
  3.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提升了工业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是借助外资经济实现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但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的处于“微笑曲线”底部、低附加值、劳动密集特征也受到诟病。“十五”以来,广东大力推进科技强省、自主创新战略、名牌战略,大力鼓励和扶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创立自主品牌,提升竞争力,并取得成效。根据全国第二次R&D资源清查的结果,2009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552.37亿元,是2000年的6.4倍,年均增长22.9%。广东工业增加值率从2005年的18.6%提升到2010年的23.8%,就是这一战略实施的成果见证。
  4.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遵循了经济发展规律,促进了落后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看,过去30年世界发达国家将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是一种必然;从广东未来的发展趋势看,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从珠三角地区转出,也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过去几年,广东省委省政府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地实施了产业和劳动双转移战略,加快相对低端的产业向珠三角以外地区转移,既促进了落后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缩小了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也通过转移园区这种模式有效地实现了落后地区工业的集约化发展,节约了资源,减少了污染,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目前,全省34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区虽然投产的工业企业只有700多家,但其工业增加值已经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而且从目前的情况看,各地发展园区的热情高涨,预计园区将在10年内保持高速的发展态势。
  (二)广东工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两失
  1.从投入的角度看,工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强度相对偏低。2003-2007年,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高增长周期,2008-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增速回落,2010年恢复到正常水平。“十一五”期间,各省市的工业发展普遍加快,工业投资、吸纳的劳动力和科技投入较快增长,相对而言,广东在生产要素的投入方面有所放缓,对工业增长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2006-2010年,广东完成工业投资20273.91亿元,投入规模与工业的产出规模接近,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3.3%,低于工业的年均增速。山东完成工业投资40909.29亿元,是广东的2倍,年均增长16.1%;江苏完成工业投资42566.66亿元,是广东的2倍多,年均增长23.9%。可见,广东工业的投入规模与山东、江苏的差距非常巨大,这样下去,广东工业经济总量将很快让位于山东和江苏。吸纳劳动力方面,由于广东的平均工资水平已经没有优势,既不能有力吸引普通的产业工人,也比较难留住高层次的技术人才,每年常会出现短时期的结构性缺工、“用工荒”现象,对工业企业的稳定生产造成影响。
  2.从产出的角度看,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对偏低。以上分析表明,广东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偏低主要是企业创造的利润水平较低,而且人均创造的产出也偏低,这说明广东工业的劳动密集型特征还比较明显。这种特征是由广东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模式决定的,“十一五”期间广东虽然在推动产业高级化发展方面采取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措施,但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还需努力。
  五、“十二五”时期广东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对比,针对“十一五”广东工业发展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以促进广东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广东的工业化进程。
  (一)要保持适度的工业投资增速。
  按照“十二五”时期广东GDP年均增长8%的规划,广东工业增速大概需要保持在10%-12%,而目前广东工业增加值总量已经超过2.1万亿元,规模庞大,如果年均增长10%,那就是每年的增量要从2100亿元逐步增加到3500亿元(还不考虑物价因素),这样就需要年均至少10%以上的工业投入来作保证。加快工业投资,要把重点放在打造大项目、现代产业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方面,大项目的拉动作用强,而且其产业配套能力也强,可以同时带动许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的发展。资金和项目从何而来?要充分调动和利用好省内、省外和境外三种资源。从利用省内资源的角度,必须进一步制定更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服务措施,使蕴含在民间的巨大财富转化为发展经济的动力。从利用省外资源的角度,要进一步改善广东的软硬环境,深化市场体制改革,营造宜商宜居的大环境,吸引外省企业到广东投资发展,特别是要努力争取大型中央企业的投资和控股。从利用外资的角度,应以开放的姿态继续加大引资力度,调整利用外资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率。
  (二)要依托省内四大经济平台,打造新型的工业产业体系。
  目前,广东工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强大的产业体系,“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放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上,可考虑以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产业转移园区、产业集聚带、珠三角三大经济圈等四大经济平台为依托,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以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为依托,努力打造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大引擎,高技术产业基地是国家推进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载体,广东必须紧跟世界技术和产业变革潮流,依托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壮大高技术产业规模。一方面要集中资源扶持、打造好现有的11个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重点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取得突破;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快创建有地方特色的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
  2.以产业集聚带为依托,努力打造产业链比较完整、高加工度、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广东已经形成了珠三角东岸的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带、珠三角西岸的家电产业聚集带、沿海石化产业聚集带、广深佛汽车产业聚集带等。未来,广东要按照现代产业的六大布局,着力完善原有的产业聚集带,打造新的产业聚集带,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尤其要重视打造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带,因为装备制造业仍将是“十二五”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各类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是“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随着全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高精尖的装备制造业的地位将更加突出。广东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推动全省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信息化、国产化、集聚化发展,重点在核电设备、风电设备、输变电重大装备、数控机床及系统、海洋工程设备、通信及电子设备6个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实现广东装备制造业从“制造”向“创造”、从“装备大省”向“装备强省”转变。
  3.以产业转移园区为依托,努力推进珠三角产业转移,建设有特色的专业化产业园区。从理论分析和广东近几年的实践看,发展产业转移园区经济是广东相对欠发达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科学模式,把分散的企业集聚到园区,可以促使工业发展规模化、土地使用集约化、资源利用效能化、产业配套系列化。有关测算表明,一个企业在园区内发展,可以节省公共设施投资10%,节约土地15%,治理污染费用降低5%。广东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产业转移之路,以转移园区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
  4.以三大经济圈为依托,推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提升珠三角的“大集群”发展能力,进而辐射周边地区。要加快推进珠三角三大经济圈内部及经济圈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以一体化促进珠三角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一旦珠三角的一体化得到实现,必将产生巨大的聚集效应,这种效应不仅能够提升珠三角本身的整体竞争力,而且可以强化扩散效应,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三)提高工业经济效益,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要保持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动力,既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投入,也要努力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打造优质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十二五”期间,广东工业企业发展将面临人工成本上升、通货膨胀、人民币汇率上升以及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压力,生产经营将更加困难。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密切关注企业的效益变动趋势,深入听取企业的心声,想方设法帮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为企业减负,把收益更多地向劳动者和企业倾斜,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从而刺激经济的内生发展动力。
  
              

                                                                供稿单位:工交处
                                                  撰    稿:王文森 钟向红 马彦君
              


W020110916375194377729.GIF
W020110916375199210360.GIF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