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专题 > 十一五成就专栏

十一五成就专栏

 

“十一五”时期“三农”发展回眸与前瞻

 

 

  内容摘要: 本文总结了“十一五”时期广东“三农”的发展成就,并对“十二五”时期“三农”情况进行展望。
  
   
  
  
  
   关键词:“三农”  分析


    “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把“三农”发展放在重中之重位置,选择了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之路。到“十一五”期末,广东“三农”呈现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转型升级:现代农业硕果累累
  “十一五”时期,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农业强省的系列决策和部署,明确农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速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大幅度提高,全省农林牧渔业平稳较快发展,有效保障了农产品供给。“十一五”时期,广东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4.1%,比“十五”时期加快0.3个百分点。201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286.98亿元;其中:现代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1911.34亿元,“十一五”时期年均实际增长4.9%,占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83.6%。
  (一)种植业:现代农业、效益农业、特色农业长足发展。
  “十一五”时期,广东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紧紧结合广东实际,充分发挥地理自然条件优势,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效益型、特色型农业,种植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一方面,全面落实粮食考评责任制,加大力度扶持产粮大县,保障了粮食生产稳定增长,2010年粮食总产量1316.50万吨,“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5%。另一方面,全省各地切实贯彻农业转型升级思路,科学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发展。2010年全省现代农业实现增加值1028.54亿元,年均实际增长4.9%,占农业增加值83.7%。园艺作物蔬菜、水果产量分别为2718.59万吨和1128.73万吨,“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3.4%和6.0%。蔬菜、水果增速分别比“十五”时期快0.2个、0.7个百分点。蔬菜、花生、甘蔗、水果、花卉等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
  (二)林业:现代林业、生态林业建设成效显著。
  “十一五”时期,广东加大营林生产投入力度,加快现代林业和林业生态省建设,继续健全生态林有偿保护长效机制,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现代林业、生态林业取得可喜成效。2010年全省现代林业实现增加值131.39亿元,年均实际增长2.9%。有林地面积1.43亿亩,活立木总蓄积量4.39亿立方米,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3.6%和20.5%。森林覆盖率为57%,提高1.5个百分点。主要林产品产量持续增长,油桐籽产量0.61吨,油茶籽产量8.24吨,松脂产量18.11吨,竹笋干产量3.03吨,板栗产量1.06吨,分别增长16.5%、171.0%、17.2%、69.9%和22.9%。
  (三)畜牧业:现代畜牧业发展方兴未艾。
  “十一五”时期,广东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的各项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和引导现代畜牧业发展,推广生态与健康养殖模式,扶持重点生猪养殖场建设和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畜牧业疫情监测预警工作,全面提高了畜牧业生产规模和水平,是畜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2010年全省现代畜牧业实现增加值321.08亿元,年均实际增长5.0%,占畜牧业增加值74.8%。肉类产量441.21万吨,“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3.7%,肉类增速比“十五”时期加快0.3个百分点。肉类产量居全国第五位。2010年全省生猪出栏3732.02万头,猪肉产量275.46万吨,年均分别增长2.0%和2.3%;出售和自宰的肉用家禽113731.04万只,禽肉产量152.99万吨,年均分别增长5.1%和6.6%。从肉类结构看,猪肉占肉类的比重由2006年的65.8%下降到2010年的62.4%;禽肉则由31.0%上升到34.7%。
  (四)渔业:产业升级激发无限活力。
  “十一五”时期,广东加快建设现代渔业,积极推进产业升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提升水产养殖水平,水产养殖生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渔业产业保持持续发展。2010年全省现代渔业实现增加值376.82亿元,年均实际增长4.9%,占渔业增加值85.0%。水产品产量729.27万吨,“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2.6%。水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二位。水产品产量中,人工养殖水产品产量所占比重为77.1%,比2006年提高2.2个百分点;捕捞产量所占比重为22.9%,比2006年回落2.2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广东实施了一系列渔业重大工程,着力推动渔业转型升级。其中,实施科技兴渔工程,建立了6个省级渔业重点试验室和7个区域性水产试验中心;实施水产良种工程,全省建成国家级和省级原良种场29家,罗非鱼、对虾等主要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实施“一条鱼”工程,培育了一批优势主导养殖品种,罗非鱼、对虾、加州鲈等11个品种多年居全国首位,其中对虾产量占全国的35%、罗非鱼产量占全国的48%。
  (五)农林牧渔服务业:现代农业的新亮点。
  “十一五”时期,广东农业机械服务、农业灌溉服务、农产品初加工服务、动植物病虫害防治、苗种、良种繁殖等各种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迅猛,为农、林、牧、渔业生产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性服务平台,助推各业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2010年全省现代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3.51亿元,“十一五”时期年均实际增长7.3%,比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快3.2个百分点。
  二、面貌一新:新农村建设成就菲然
  “十一五”期间,广东加大力度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上取得新成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系列政策文件,珠三角地区率先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建立了云浮市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和佛冈县社会主义新农村试验区。全省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有序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逐步铺开,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水利建设投资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创新扶贫开发形式,举全省之力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稳步推进,村级民主管理不断加强,农村社会保持安定祥和。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一)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主要江河防洪体系初步形成,解决了1040万农村居民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建成现代标准农田500万亩。建设40个产粮大县、71个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县、51个园艺作物标准园和300家省重点生猪养殖场、81个全国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4个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18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广大农村基本实现通水、通电、通公路、通电话、通电视、通光纤,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2007年实现全省20户以上自然村100%通电话,2008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行政村100%通宽带。2010年实现全省行政村村村通光缆。
  (二)农业科技进步明显加快。
  农业科技贡献率从48%提高到53%。连续举办八届种业示范展览会,推广优良品种2.5万多个,广东种业博览会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种业奥运会”。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2010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2253.35万千瓦,比2005年增长26.4%,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30.5%提高到52.0%。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
  全面启动现代农业100强项目。2010年全省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15132家,比2005年增加6400家。其中农业龙头企业2225家,增加743家,带动农户386万户,户均增收2823元。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2010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715家,比2005年增加5615家。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21个,园区总产值63.67亿元。建立62个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582万亩。
  (四)农业安全体系逐步完善。
  建成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90个,实施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和市场准入,形成省、市、县、产地和批发市场五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实施兽药GSP,实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制,建立强制免疫、动物防疫定点联系、监督巡查、飞行检查等制度,创建了亚洲首个国际认可的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迈上新台阶。
  (五)农村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
  完成9.1万贫困农户的危房改造和101万户农村改厕。“十一五”期末,全省有25个镇被评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有4044个村被评为省级卫生村。2010年末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0.1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4.4平方米。其中楼房面积所占比重为75.1%,提高4.3个百分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比重为77.7%,提高3.6个百分点。农户家庭的住房主要为楼房的所占比重为68.8%,提高8.8个百分点;住房主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所占比重为72.3%,提高8.7个百分点。每百户中使用水冲式厕所的比重为74.8%,提高20.7个百分点。炊事用主要能源为液化气的比重为44.3%,提高9.7个百分点;使用柴草的比重为48.6%,下降了10.0个百分点。饮用水为安全用水(自来水和深井水)的比重为86.2%,提高14.4个百分点;户外道路为水泥或柏油路面的户比重为70.4%,提高24.2个百分点。
  (六)农村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切实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和劳动力技能培训水平,积极扩大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2007年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扎实开展,五年共培训312万人,转移就业558万人。五年间,广东农村劳动力中,文盲与半文盲、小学程度的比重分别回落0.9个和4.8个百分点,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其以上程度的比重则分别提高0.6个、2.2个、1.2个和1.6个百分点。2010年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已接近100%,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新农合的保障目标。
  三、生活宽裕:农民增收驶入快车道
  “十一五”时期,广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全面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开发,全面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收入增速加快。2010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90.3元,“十一五”时期年均实际增长8.3%,比“十五”时期快4.2个百分点。从收入结构看,人均工资性收入4799.5元,年均增长13.4%;人均家庭经营收入2203.7元,年均增长4.9%;人均财产性收入401.1元,年均增长19.1%;人均转移性收入485.9元,年均增长16.6%。五年间,人均工资性收入比重提高了6.2个百分点;人均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下降了9.0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提高了2.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48.3%下降到2010年的47.7%。农村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10年每百户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机、热水器、电视机、家用电脑、影碟机拥有量分别为45.8台、49.1台、36.2台、57.9台、120.6台、19.5台和64.3台,分别比2005年增加16.3台、24.4台、18.0台、19.2台、8.4台、10.3台和5.4台。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十一五”期间,广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正在呈现差距缩小的态势,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5年的3.15:1缩小到2010年的3.03:1。
  四、新起点新征程
  “十二五”时期是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广东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攻坚时期。今年初,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重大部署,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建成现代农业强省。在推进现代农业强省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实现稳产、优质、高效、安全、协调的目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到“十二五”期末的具体发展目标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11600元,年均增长速度为9.0%,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3.02:1;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农产品保持稳定增长。建成300个以上具有区域代表性和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农业发展方式明显转变;农业综合效益、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强,进入全国前5名;农业安全性强,农产品供给功能的数量和质量安全;城乡协调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交通建设进展明显,农村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农村社区服务进一步完善,宜居村镇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村人居环境、生态条件和农民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展望未来,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广东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目标逐步实现,广东农村将呈现生产方式更加先进,家庭收入更加宽裕,生活更加健康文明,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环境更加优美宜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美好前景。
  
  
  
                                                                   供稿单位:农村处
                                                                   撰    稿:李珠桥  张作丹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