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专题 > 十一五成就专栏

十一五成就专栏

 

“十一五”时期广东消费市场发展情况分析


   内容摘要: 本文对“十一五”时期广东消费市场情况进行分析,   指出需关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消费市场  分析


  “十一五”时期,随着广东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社会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不断得到提升,消费热点不断涌现,推动广东消费保持全面快速增长,市场繁荣稳定。特别是在“十一五”中后期,广东全面贯彻落实“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等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成功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广东的影响,为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推进和提升广东消费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基本情况
  (一)消费市场总体规模快速扩张。
  “十一五”时期,随着广东经济快速发展,消费增速提高,规模持续快速扩大。“十一五”时期,广东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218.61亿元,消费总规模是“十五”时期的2.1倍,五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1%,年均增幅从“十五”期间的12.6%提升17.1%。消费总量连续28年位居全国第一。
  从分行业情况看,“十一五”时期,批发零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7490.3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21倍,年均增长18.0%,增幅比“十五”时期提高4.7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502.31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68倍,年均增长13.2%,增幅比“十五”时期提高4个百分点。(见表1)


表1  “十一五”时期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单位:亿元,%

 

“十五”合计

“十一五”合计

“十一五”比“十五”增长

“十五”年均增长

“十一五”年均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1046.69

65218.61

110.1

12.6

17.1

  珠三角地区

22511.69

47717.81

112.0

13.8

16.5

  粤东地区

3276.03

6452.64

97.0

7.9

19.6

  粤西地区

2991.09

6292.87

110.4

10.4

18.2

  粤北山区

2267.88

4755.29

109.7

10.5

18.3

按城乡区域分

 

  

23368.82

50868.90

117.7

12.6

20.0

  珠三角地区

17621.25

39117.68

122.0

13.9

19.7

  粤东地区

2163.07

4116.50

90.3

7.5

20.5

  粤西地区

2068.92

4307.41

108.2

9.0

20.4

  粤北山区

1515.58

3327.31

119.5

10.2

22.4

  

7677.87

14349.71

86.9

12.3

16.7

  珠三角地区

4890.44

8600.14

75.9

13.2

15.9

  粤东地区

1112.96

2336.14

109.9

8.6

18.2

  粤西地区

922.17

1985.46

115.3

13.6

18.4

  粤北山区

752.30

1427.97

89.8

11.0

17.1

按行业分

 

 #批发零售业

25970.68

57490.37

121.4

13.3

18.0

  住宿餐饮业

4462.87

7502.31

68.1

9.2

13.2

  “十一五”时期,广东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进产业升级与转移、提高人民收入,在克服重生产、轻市场、重投资、轻消费的发展模式上取得积极效果,同时大力推进扶贫济困攻坚战略,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十一五”时期,广东消费增长明显加快,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增强,由2005年的43%提高到2009年的58.5%。
  (二)城乡市场共同繁荣。
  “十一五”时期,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消费快速增长,形成广东城乡市场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十一五”时期,广东城市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0868.9亿元,是“十五”时期2.18倍,年均增长20%,比“十五”时期提高7.4个百分点。
  “十一五”时期,广东采取积极措施推进农村市场建设,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村消费。到目前广东纳入省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配送中心有114家,农家店达15478家,其中镇级店2044家,村级店13434家,全省农家店乡镇覆盖率100%,行政村覆盖率65%以上。“十一五”时期,广东农村消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49.71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87%,年均增长16.7%,比“十五”时期提高4.4个百分点。
  (三)区域消费同步发展。
  “十一五”时期,随着省委、省政府推进粤东、粤西、粤北山区经济发展战略的稳步实施,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社会消费增速逐步提升,但“珠三角”地区的消费总量仍占较大比重。
  “十一五”时期,“珠三角”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7717.81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12%;年均增长速度从“十五”时期的13.8%提升到16.5%;其中城市消费年均增长速度从“十五”时期的13.9%提升19.7%。“十一五”时期,“珠三角”地区消费总量占据广东消费市场份额达到73.2%,比“十五”时期提升0.7个百分点,其中“珠三角”城市消费所占的份额从“十五”时期的78.3%提升到82%。
  “十一五”时期,粤东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52.64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97%,年均增长速度从“十五”时期的7.9%提高到19.6%。粤西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92.87亿元,是“十五”时期2.11倍,年均增长速度从“十五”时期的10.4%提高到18.2%。粤北山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55.29亿元,是“十五”时期2.1倍,年均增长速度从“十五”时期的10.5%提高到18.3%。
  (四)消费结构升级加快。
  “十一五”时期,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消费欲望和消费需求不断提升,对商品消费结构、商品质量档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
  从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统计数据看,“十一五”时期,全省食物类、衣着类、住行用类商品销售年均增长分别为15.7%、24.9%、23.1%;食物类、衣着类、住行用类商品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13.1:7.6:79.3调整为2010年的9.9:8.4:81.7,食物比重下降,衣着类、住行用类比重持续上升。
  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情况看,“十一五”末的2010年比十五末的2005年,食品支出增长58.2%,衣着支出82.6%,居住支出6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100%。从城镇家庭每百户主要消费品拥有量看,洗衣机、电冰箱家庭拥有率达到96-98%,电视机家庭拥有量1.43台。在城镇,目前这些家庭用品的使用量已接近饱和,消费更多的是体现在更新换代。汽车城镇百户家庭拥有量从2005年的9.69辆增加到2010年的26.58辆,家用电脑从70.34台增加到96.8台,摄像机从6.41台增加到12.05台,空调器从168.66台增加到206.86台,移动电话从187.39台增加到222.12台。
  从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情况看,“十一五”末的2010年比“十五”末的2005年,食品支出增长46.7%,衣着支出50.2%,住房支出109.4%,家庭耐用消费品73.7%,交通及通讯工具87.8%。从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物品年末拥有量看,摩托车从2005年的86.88辆增加到2010年的107.11辆,家用汽车从0.94辆增加到3.98辆,洗衣机从29.49台上升到45.78台,电冰箱从24.73台上升到49.1台,彩色电视机从103.91台上升到119.26台,家用电脑从9.26台上升到19.53台,空调器从18.13台上升到36.17台,移动电话从116.41台上升到203.83台。
  (五)消费热点不断涌现。
  “十一五”时期,广东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达到10.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达到11%;收入的增加,提升和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推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在“十一五”中后期,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国家推出“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旧换新”、“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等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政策,积极营造消费热点,对克服金融危机、成功阻止经济下滑,推动消费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起到积极作用。
  1、汽车消费不断提速。随着汽车国产化,价格大幅度下调,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十一五”时期,小汽车大踏步进入寻常百姓家庭。2010年全省限额以上企业实现汽车零售1850.49亿元,是2005年3.87倍,年均增长31.1%。2006年—2010年汽车类零售额分别增长23.3%、26.3%、19%、43.9%、36.3%;与之相对应的石油及制品类消费也大幅度增长,2010年零售额是2005年的1.52倍,年均增长20.4%。广东城镇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2010年是2005年的2.74倍。
  2、家用电器持续热销。“十一五”时期,家用电器类商品技术进步加速,新产品不断推出市场,老产品推陈出新,更新换代加快,房地产市场火爆,也推高对家电商品的需求。“十一五”中后期,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国家推出的“以旧换新”、“家电下乡”等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积极营造消费热点,维护社会消费信心。2010年,全省限额以上企业实现家用电器类零售431.21亿元,是2005年的2.75倍,年均增长22.4%;2006年—2010年家用电器类零售额分别增长25.6%、22.1%、20.4%、10.4%、31.8%。
  据省经信委有关数据,2010年广东“家电下乡”共销售九大类品种132.8万台,同比增长145.2%;销售金额29.2亿元,同比增长164.0%。其中,第四季度销售44.97万台,比第三季度增长25.4%;销售额10.06亿元,比第三季度增长22.2%。家电“以旧换新”共销售新家电333.46万台,销售额达123.96亿元。其中,第四季度销售94.54万台,比第三季度增长19.2%;销售额35.9亿元,比第三季度增长27.8%。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以及各地与之相应的积极促销措施,维持和推高了家用电器类商品的持续增长,为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起到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见表2)

表2  “家电下乡”、“以旧换新”销售情况表

指标名称

2009

20101-6

2010

家电下乡销售量(万台/件)

54.15

51.96

132.8

家电下乡销售金额(亿元)

11.06

10.91

29.2

家电以旧换新销售量(万台/件)

35.83

159.62

333.46

家电以旧换新销售金额(亿元)

13.98

59.98

123.96

汽车以旧换新销售量(辆)

1579

3116

10527

汽车以旧换新销售金额(亿元)

3.48

5.11

16.9

 
  3、居住类商品销售火爆。“十一五”时期,广东房地产发展带动住居类商品、房屋装修类等商品销售火爆。据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统计资料显示,五金电料类2010年比2005年增长168.1%,年均增长21.8%,其中2009年增长80%,2010年增长35.3%;家具类2010年比2005年106.5%,年均增长15.6%,其中2009年增长28.4%,2010年增长30.3%。建筑及装潢材料类2010年比2005年增长105%,年均增长15.5%,其中2009年增长40%,2010年增长29.1%。
  4、享受型商品消费持续升温。“十一五”期间,奢侈品消费快速增长,生活必需品消费从满足需求向追求商品品质、品牌、时尚和个性化转变。据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服装及鞋帽、针、纺织品类比2005年增长2倍,年均增长24.8%,其中2009年增长30.6%,2010年增长21.6%;金银珠宝类2010年比2005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26.8%,其中2009年增长19.7%,2010年增长37.6%;化妆品类2010年比2005年增长174.8%,年均增长22.4%;通讯器材类2010年比2005年88.5%,年均增长13.5%。
  (六)广东消费规模保持领先,但增速相对放缓。
  “十一五”时期,广东消费总规模在全国继续保持第一位,然而随着内地省份经济发展加快,消费增长加速,广东消费增速相对其他省、市有所放缓。2010年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414.66亿元,居全国首位,比列第二、第三的山东和江苏分别高3203.1亿元和3932.4亿元。“十一五”时期广东社零总额年均增长17.1%,在粤苏沪浙鲁五省市中,比浙江和上海分别高0.2个和1.9个百分点,比苏鲁分别低1.1个和1.7个百分点。2010年广东社零总额增长速度比全国低约1个百分点,比苏沪浙鲁分别低1.4、0.2、1.7、1.3个百分点。
  二、值得关注的问题和几点建议
  (一)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刺激和累积消费热情。
  在满足生存需求、社会保障不健全、保障水平不高的环境下,扩大消费需要激发社会的消费热情、维持消费热点和消费热度,才能推动消费持续稳定增长。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者的收入预期,是积累消费能量、扩大消费欲望继而促进消费增长最有力的刺激手段。
  (二)从制度和法律规范上改革市场管理模式,改善市场管理。
  一直以来,广东在市场管理上进行了深刻的改革和探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离社会的要求还相距很远,假冒伪劣商品不绝、市场秩序欠佳、购物环境强差人意,屡治屡犯成为常态。究其根本原因是违法成本低获利丰厚、消费者维权成本高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同时,还造成企业提高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原动力不足。
  (三)加强商品质量监管。
  近几年商品质量频频亮红灯,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食品添加剂泛滥以及最近爆发的塑化剂事件等等,让消费者对商品质量心存疑虑。近几年的海外购物潮、香港购奶粉潮、使用化学品致瓜果产品滞销事件等等都是消费者在对商品质量用脚投票。
  (四)关注商品流通与流通成本。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18%,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过高的物流成本导致不少商品价格畸高,有的商品物流成本占其商品价格的5成甚至更高。造成物流成本高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道路通行费高、收费过滥,货物流转环节过多、流通不畅。
  
  
                       

                                                                    供稿单位:贸易外经处
                                                                    撰    稿:夏少武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