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专题 > 十一五成就专栏

十一五成就专栏

 

工业生产跌宕前行 转型升级有序推进——“十一五”广东工业发展回顾

  内容摘要: 本文回顾了“十一五”时期广东工业发展运行情况,从经济类型、内外资、行业、区域等方面分析了“十一五”时期广东工业结构调整趋势,并指出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工业  运行分析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工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工业增速一度降至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面对跌宕起伏的经济形势,广东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实施“三促进一保持”,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取得巨大成效,成功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工业增加值突破2万亿,增速重回正常增长区间。2010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生产法,现价)达22988.32亿元,总量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15.0%。与此同时,工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有序推进。


  一、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实力持续增强
  (一)企业抗风险能力增强,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经过多年发展,广东工业已积聚相当实力,“船大能冲浪”,能够灵活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十一五”时期,受金融危机影响,广东工业增长虽有波动,但没有出现负增长,而且恢复迅速,表明广东工业抗市场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广东工业延续2003年以来的高速发展态势,2006年和2007年增加值增速分别高达18.3%和18.3%。受金融危机冲击后,增速虽有一定幅度回落,但仍然保持在正增长区间内,2008和2009年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2.8%和8.9%。此后,随着政府系列政策措施作用的逐步见效,工业增长迅速回升,增长重回高增长区间,2010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6.8%。“十一五”时期,广东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5.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1个百分点。(见图1)


图1  “十一五”期间广东工业增加值增速

  “十一五”时期,广东民营企业发展迅速。2010年民营企业工业增加值为6388.65亿元,为2005年3.0倍,“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速为23.4%,年均增速高于同期全省水平8.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对稳定全省工业增长起了重要作用。
  “十一五”时期,具有“公有”性质的工业企业发展相对稳定。从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看,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在金融危机期间,产值增长变化并不十分明显。危机前期的2008年,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产值增速均为13.6%,虽较危机前的2006年和2007年有所减缓,但仍高于2005年;到了危机对实体经济冲击较严重的2009年,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产值增速不降,反而逆向提高,2009年产值增速为17.6%和22.5%,均高于危机前年份的增速;2010年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产值增速进一步提高到26.1%和27.1%。相反,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明显随金融危机影响而大幅波动,其中2009年产值增速一度出现负增长。(见表1)

表1  “十一五”时期广东各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增长

经济类型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国有企业(纯国有)

2.4

15.0

14.6

13.6

17.6

26.1

集体企业

9.5

17.5

21.3

13.6

22.5

27.1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19.5

18.6

21.7

13.1

-2.5

23.3

                  注:该表数据未考虑价格因素。

  (二)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
  2010年,全省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3418家,比2005年增加18261家;企业资产总计达62626.90亿元,为2005年的2.3倍。随着资金进入的增加,工业产出规模也相应迅速扩大。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5824.64亿元,为2005年的2.2倍;主营业务收入84114.85亿元,为2005年的2.2倍。“十一五”时期,大部分主要工业品生产规模快速扩大,产量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见表2)。2010年,广东主导行业的机电产品如家用电冰箱、冷柜、吸尘器、微型电子计算设备、集成电路等产品产量与2005年相比,均增长在1倍以上;一些主要的能源原材料产品,如汽油、柴油、天然气,2010年产量比2005年增长超过70%,平板玻璃、乙烯、合成橡胶的增幅更是高达2.4倍、2.6倍和3.9倍。主导行业及传统产业主要产品程控交换机、移动通信手持机、房间空气调节器、电饭锅、彩色电视机、数字激光音视盘机、服装等多种产品生产规模在全国各省市排名中居于首位,其中程控交换机、电饭锅、微波炉、数字激光音视盘机产量占比超过全国产量一半以上,数字激光音视盘机生产处于垄断状态,产量占全国的92.1%;移动通信手持机、房间空气调节器、家用电热水器的占比也约接近一半。

表2  2005年和2010年广东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占全国的比重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2005

广东产量

2010

广东产量

占全国

比重%

全国排名

  程控交换机

万线

2646.20

1602.61

51.1

1

 移动通信手持机(手机)

亿台

0.60

4.86

48.5

1

  房间空气调节器

万台

3441.69

5477.85

48.8

1

  电饭锅

亿个

0.43

1.52

89.0

1

  微波炉

万台

2874.37

5341.00

78.8

1

  家用电热水器

万台

324.35

937.61

49.6

1

  彩色电视机

万台

4089.62

4494.77

37.7

1

  数字激光音、视盘机

万台

7524.42

7589.01

92.1

1

  服装

亿件

38.11

70.26

24.6

1

  合成洗涤剂

万吨

149.20

224.61

30.8

1

  轿车

万辆

40.74

132.67

13.5

2

  家用电冰箱

万台

601.51

1457.76

19.3

2

  精制食用植物油

万吨

145.87

344.21

8.8

3

  啤酒

亿升

25.37

40.14

9.0

3

  (三)工业出口保持长足增长。
  外源性经济长期以来在广东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生产份额占全省工业总量的50%以上。外源性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外向型经济明显,产品以出口为主。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外向程度比较高的广东工业出口,带来极大的影响,2009年的工业品出口增幅一度出现负增长,但2010年工业出口形势明显好转。“十一五”时期,广东的工业品出口规模仍不断扩大,速度也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全省实现工业品出口交货值26720.45亿元,比上年增长24.5%,是2005年的1.8倍,2006-2010年,广东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年均增长13.3%。在广东的工业品出口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了约80.0%的份额,这部分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生产明显放缓。2006-2010年,广东外商投资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年均增长10.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9个百分点。(见图2)

图2  “十一五”期间广东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增长趋势

  (四)企业创新能力继续增强。
  新产品生产是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壮大,企业研发投入相应增大,进而不断催生新的产品,而新产品生产规模的增大,又进一步壮大了企业的实力,增强企业竞争力。2010年全省完成新产品产值6458.16亿元,为2005年的3.1倍。“十一五”时期,广东新产品生产年平均增速达到25.6%,比同期产值增幅高6.6个百分点;其中2010年新产品产值增速达33.7%,高于同年全省产值增幅7.5个百分点,企业新产品产值率为7.4%,比2005年提高1.6个百分点。
  (五)企业后续发展能力增强,社会贡献增大。
  企业只有提高盈利能力,积聚财力,才能增强其发展后劲。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6239.64亿元,为2005年的3.7倍。“十一五”时期,利润年均增长29.8%,比同期的产值平均增幅高10.8个百分点;产品销售利润率由2005年的4.9%提高到2010年的7.4%,资产利润率也由2005年的6.3%提高到2010年的10.0%。随着企业发展后劲增强,对社会贡献能力也不断提高。2010年全省工业实现税金总额3178.78亿元,为2005年的2.2倍;吸纳从业人员1568.00万人,为2005年的1.4倍,新增从业人员482.35万人。
  二、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成效日益显现
  “十一五”时期,广东工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较大进展,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区域工业协调发展、产品市场结构调整等方面均取得预期效果。
  (一)工业品内销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外向型经济过分倚重国际市场,易受国际经济、政治等因素影响,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冲击,更加增大了工业生产的不稳定性。为改变这一状况,近年来,政府采取多项政策措施,协助外向型加工贸易企业转型,拓展国内市场,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经过近几年发展,外向型企业内拓市场取得了明显效果。广东工业品外销比例由2005年的42.5%下降到2010年的31.5%,降幅达11.0个百分点,内销比例由2005年的57.5%上升到2010年的68.5%。外销对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也由2005年的43.2%下降到2010年的29.1%,降幅达14.1个百分点。(见图3)

图3  “十一五”期间工业产品内外销售比重变化图

  (二)内源型经济占比提高。
  “十一五”时期,政策对内资企业特别是民营工业的多项优惠扶持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内源型工业企业的发展。以产值测算,2010年广东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的53.0%,与2005年相比,比重回落10.6个百分点,而同期内源型工业的占比则由36.4%上升到47.0%。内源型经济内部,不同注册类型企业结构调整,也在积极推进。具有“公有”性质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其生产份额占比有不同程度回落,2010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和集体工业总产值占全省比重为15.3%和0.9%,分别比2005年回落2.4%和0.4个百分点;具有“民营”性质的股份制企业,2010年产值占全省工业比重为35.7%,比2005年提高9.8个百分点。内源型工业经济占比的增加,特别是民营经济生产份额的扩大,为广东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产业结构向重型化、高端化发展。
  “十一五”时期,广东工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特别高端制造业内部的结构调整,进一步提升了广东产业层次,优化了广东的产业结构。
  工业发展进一步向重化工业倾斜。长期的重化工业发展战略,逐步提高了重化工业在全省工业中的生产份额。以产值测算,轻重工业产值比例由2005年的40.4:59.6发展到2010年的38.3:61.7,重工业生产所占份额在“十一五”时期上升2.1个百分点。
  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在制造业领域,属于技术要求相对要求较高的高端制造业,其内部结构的调整,显示高端制造业调整正向技术要求更高的领域推进。2010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共有企业5829家,比2005年增加2086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1122.13亿元,为2005年的2.0倍,其中技术含量相对要求更高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总产值为13128.25亿元和800.49亿元,分别占高技术制造业比重62.2%和3.8%,较2005年分别提高7.8和1.1个百分点;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占比由2005年的39.5%回落到2010的30.9%。2010年,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1513.23亿元,为2005年的2.4倍,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重工行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重工行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两大行业2010年总产值为4450.34亿元和1281.31亿元,分别为2005年的3.6倍和2.7倍,占装备制造业的比重分别为14.1%和4.1%,比2005年分别提高4.9个和0.5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汽车工业发展是广东装备制造业的一个亮点,2010年广东汽车产量达156.29万辆,为2005年的3.8倍,占全国产量的8.4%,比2005年提高1.7个百分点。另一高端制造业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20461.49亿元,为2005年的2.0倍,其内部的通信设备制造、电子器件和元件制造,及以电线电缆和光纤为主导产品的其他电子信息设备制造,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占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的22.3%、30.3%和7.3%,比2005年分别提高5.5个、6.9个和2.2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能源原材料有关行业、潜力行业、传统行业生产份额相对上升较快。如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2010年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比重比2005年分别上升0.54个、0.63个、0.85个和0.69个百分点。传统行业中,与家电有关的优势传统行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010年总产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0.36个百分点;而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传统行业,也保持稳定的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2010年生产份额占比比2005年分别上升0.04个、0.19个和0.13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潜力行业表现相对较好,造纸及纸制品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三大行业2010年的总产值占比比2005年分别提高0.07个、0.13个和1.61个百分点。
  (四)区域工业发展更加协调。
  近年来,随着产业转移力度的加大,有不少企业从珠三角地区转移到粤东西北地市,东西两翼及山区工业的发展得到了加强,工业产出占全省工业比例有所上升。珠三角虽然仍是广东的工业中心,但其所占份额有所下降。从区域看,2010年东翼及山区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比重与2005年相比,分别提高1.5个和2.7个百分点,其中汕头、清远、肇庆、揭阳占比上升幅度较大,2010年占比比2005年分别上升3.6、2.4、1.1和1.3个百分点,此外,河源、惠州、汕尾、云浮等市的比重也有一定的升幅。同期珠三角所占份额回落4.0个百分点,其中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四市,占比分别回落0.7个、5.9个、0.9个和1.9个百分点。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广货在全国市场中的份额有所下滑。
  广东作为全国主要工业大省之一,工业生产规模曾多年冠居全国首位。“十一五”时期,随着兄弟省市工业急剧发展,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产出排名出现一些变化。2005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942.74亿元,江苏、山东分别为32707.09亿元和30522.86亿元,广东第一,江苏、山东分别位居二、三位,此排位一直持续到2007年;2008年,江苏工业总产值为67798.68亿元,大于广东的65424.61亿元和山东的62958.53亿元,广东排名退居第二位;2009年,广东工业总产值为68275.77亿元,分别小于江苏的73200.03亿元和山东的71209.42亿元,屈居第三位;到了2010年,三省的排名又小有变动,广东、江苏、山东工业总产值分别为85824.64亿元、92056.48亿元和83851.40亿元,广东小于江苏,但大于山东,位居第二。2010年广东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2.2%,比2005年回落2.0个百分点,而同期江苏占比上升0.2个百分点,山东占比仅回落0.1个百分点。广东一些主要产品产量占全国比重也有不同程度回落。2010年,发电量、彩色电视机、微型电子计算机产量占全国产量的7.5%、37.7%和14.6%,比2005年分别回落1.4个、9.9个和6.0个百分点。(表3)

表3  “十一五”时期广东、江苏、山东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单位:亿元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广 

35942.74

44674.75

55252.86

65424.61

68275.77

85824.64

 

32707.09

41410.40

53316.38

67798.68

73200.03

92056.48

 

30522.86

38780.10

49873.00

62958.53

71209.42

83851.40

  
  工业部分指标在全国占比下滑,虽还不能断定广东工业竞争力下降,但兄弟省市工业实力增强,竞争力提高,却是不争事实。兄弟省市发展的赶超,使广东的工业发展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如何增进“广货”特色,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继续保持广东工业优势,将是广东未来工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核心关键技术仍然是制约广东工业发展转型升级的主要瓶颈。
  “十一五”时期,广东工业企业产品研发、创新等方面投入均取得了巨大进步,相关系列科技、专利指标领先全国水平,工业品生产由“广东加工—广东制造—广东创造”的发展也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工业不少领域里,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仍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局面依然存在,如电子工业领域的芯片技术、汽车行业的发动机及关键密封技术等。技术上受制于人,一方面压低了企业的盈利空间,另一方面,技术掌握国一旦出现不可预测因素影响,关键零配件供应不上,国内相关行业产品生产就会受到较大的冲击,进而影响工业稳定。此外,知识产权保护相对不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研发投入意欲,延缓了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步伐。
  “十一五”后期,国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广东应紧抓机遇,集中资源,突破技术瓶颈,彻底摆脱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局面,谋求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制高点。这不但是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关键所在,而且是保证广东工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关键所在。
  (三)企业经营性成本持续上升。
  原材料、能源价格持续上升,劳动力成本上涨,而竞争性领域工业品涨价受限,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难度。“十一五”时期,除2009年外,其他各个年份的工业品出厂价格均低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2-4个百分点。价格指标倒挂,意味着企业要内部消化2-4个百分点的价格上涨压力。自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再加上工资的刚性,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上升。新一轮汇改,人民币升值幅度加快,出口企业经营成本压力增大,出口风险增加。企业要化解成本上升的压力,只能通过增加技术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行企业升级转型,或是求助于政府相关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强与企业沟通,了解企业需求,适时调整相关技术、扶持政策,积极协助企业转型升级,化解成本压力。(见表4)


表4  “十一五”时期工业购进和出厂价格指数表

指 标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

101.5

101.4

101.3

103.1

95.8

103.2

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

105.0

103.6

103.3

107.9

93.8

107.3

     
                  注:2009年以前,“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生产者购进
                  价格指数”为“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名称改变,指标含义和计算方
                  法没有改变。
    
  (四)能源、原材料供需矛盾时有发生。
  广东资源存量先天不足,所需能源、原材料大部分需要进口或从省外调入。随着经济周期的起伏变化,能源、原材料供需矛盾紧张状况时有发生。“十一五”时期部分时段、部分地区的用电紧张,使得部分企业不得不“停三开四”或是“停四开三”,严重地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行。随着经济的发展,预料能源、原材料供需矛盾将会持续,要舒缓矛盾,应双管齐下,一方面除了要继续加大力度组织安排能源、原材料进口和调入外,另一方面还要增加对新能源、新材料研发投入,力争早日找到新的可替代的新能源、新材料。
  (五)当前国内营商环境仍有待改善。
  据部分出口转内销企业反映,国内销售账款回收风险大于外销,回收期不确定,大企业常常借故拖欠小企业货款,企业间信用缺失,增加了账款回收成本。公平的营商环境无疑有利于充分竞争,要营造公平的营商环境,不但要从法律法规上加以规范,更重要的是加大执法力度,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注:本文以总产值测算的增长均未考虑价格因素。

 

 

                                                                  供稿单位:工交处
                                                                  撰    稿:林瑜 李良胜 钟向红
  
  
 


W020110916375759379215.GIF
W020110916375759377971.GIF
W020110916375759534219.GIF
W020110916375759532592.GIF
W020110916375760627830.GIF
W020110916375760626909.GIF
W020110916375760782445.GIF
W020110916375760786168.GIF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