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专题 > 十一五成就专栏

十一五成就专栏

 

“十一五”时期广东人口发展状况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十一五”时期广东人口发展状况和特点,指出目前人口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口  分析


  “十一五”时期,广东常住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常住人口向珠三角地区聚集趋势更加明显;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继续上升,户籍人口总抚养比降低,外省流动人口中九成是劳动年龄人口,“人口红利”仍在持续;城镇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地区间差距较大;人口文化素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仍然偏低。
  一、人口发展概况
  (一)常住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但增速略有波动。
  广东常住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十一五”期末常住人口达到10440.9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79%i,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与2005年末相比,5年内增加了1246.94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58%,是“十五”时期年均增长率(1.23%)的2倍,是全国同期年均增长率(0.49%)的5倍。在同时期全国总人口的增长量逐年下降的情况下,广东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逐年升高,从2005年的7.03%上升为2010年的7.79%(见图1)。主要原因:一是人口基数大,近年来死亡率虽一直处于全国较低水平,但自然增长率也稳定在7‰左右,高于全国2个千分点,自然增长人口逐年稳步增加;二是经济发展较快,从而吸引了大量省外流动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省外流动人口(半年以上)达215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0.6%。
  “十一五”时期,广东常住人口增速随经济增速的波动而略有起伏,2006年常住人口增长率为2.7%,之后三年,人口增长率在2.3%-2.4%之间波动。到2009年下半年,特别是2010年初以来,广东逐步摆脱金融危机,经济加快复苏,吸引外省流入广东的常住人口急剧增加,年末常住人口增长率明显上升,突破3%。从增长率的趋势线看,广东人口增长率呈上升趋势,与全国人口增长率变化相反,二者呈剪刀状。(见图2)


 
  (二)人口向珠三角地区聚集的趋势更加明显,深圳、东莞为人口高密度地区。
  与“十五”时期末相比,广东人口区域分布格局基本稳定,一半的人口聚集在珠三角地区,东西两翼、北部山区各占剩余人口的1/3左右。2010年珠三角地区人口总量达5616.39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53.8%;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常住人口分别为1689.03万人、1525.55万人、1609.97万人,分别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6.2%、14.6%、15.4%。与2005年相比,珠三角地区人口的比重上升4.3个百分点,人口向珠三角地区聚集的趋势更加明显(见图3)。从人口增长量来看,珠三角地区人口增长1069.25万人,占“十一五”时期人口增长总量的85.7%,同时全省人口增长量排名前6位的,分别是广州、深圳、东莞、佛山、惠州、中山,均为珠三角的城市。其中,广州增加321.28万人,深圳增加209.45万人,东莞、佛山分别增加166.41万人、139.88万人。
  东翼和珠三角地区的人口密度较高。“十一五”期末,全省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81人,粤东地区由于土地面积较小,人口密度最高,人口密度从2005年的1022人/平方公里增加到1089人/平方公里。而珠三角地区人口密度5年内突破1000人/平方公里,从831人/平方公里增加到1026人/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增加195人。珠三角地区的人口高密度聚集,深圳、东莞、广州、佛山、中山这五个市人口密度过去几年一直高于北京市,是全国人口平均密度的10倍以上。其中,深圳、东莞人口密度分别为5311人/平方公里、3328人/平方公里,比2005年分别增加1072人、666人,达到全国人口平均密度的38倍、23倍。

 
  
  (三)人口总抚养比明显下降,“人口红利”仍在持续。
  广东常住人口年龄结构表现出“中间高,两头低”的特点,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高,达到70%以上;少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较低。“十一五”时期,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总体特征是:0-14岁人口数量和比重明显下降,15—64岁人口数量和比重逐年明显上升,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增加,但比重略微下降。与2005年相比,2010年末0—14岁人口减少194.8万,比重下降4.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增加1411.12万人,比重上升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29.63万人,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广东受大量省外青、壮年人口流入的影响,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迅猛,年均增长3.98%,高于常住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2.58%),老年人口增长速度仅0.86%,这样,全省老年人口数量虽增加,比重却略微下降。
  少儿人口比重和老年人口比重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明显上升,影响了人口总抚养比。2010年广东劳动年龄人口占76.3%,总人口抚养比为31%,比2005年降低9个百分点,比全国人口总抚养比ii低3个百分点。全省总人口抚养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受外省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影响。广东外省流动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达93%,总量为2006万,占全省劳动年龄人口的1/4多,人口总抚养比仅7%。同时,全省总人口抚养比降低,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户籍人口总抚养比明显降低,2010年户籍人口的总抚养为38.6%,比2000年的55.6%下降17个百分点,降幅比全国同期高9个百分点。因此,在户籍人口总抚养比明显下降,外省流动人口中九成为劳动年龄人口的情况下,全省人口目前仍处于“人口红利期”。
  (四)城镇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地区间差距明显。
  2010年末全省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为66.17%,比2005年上升5.49个百分点,是全国城镇化水平较高的省份。由于区域经济不平衡,广东各地城镇化水平差距明显(见图4)。2010年末,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等6个市的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其中深圳在2005年城镇化率已经达到100%,佛山城镇化率为94%,东莞、珠海、中山等市的城镇化率也达85%以上。而河源、梅州、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清远、揭阳、云浮等9个市城镇化率都不足50%。其中城镇化率最高的深圳与最低的茂名市相差64.94个百分点。全省城镇人口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率达82.72%。东翼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为57.70%,但仍低于全省8.47个百分点。北部山区和西翼的城镇化水平过低,分别仅为44.29%、37.67%,分别低于全省21.88个、28.5个百分点。

 
  (五)初中文化程度人口为主体,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低。
  常住人口仍然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为43%,比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高出20个百分点,远远高于高中、大学等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共有9508万人,比2005年增加1382万人。其中增加人数最多的为初中文化程度人口,5年增加985万人;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大学文化程度人口,5年增长72%,是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中增长最为迅速的指标。
  人口文化素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偏低。2010年,全省文盲率为1.96%,远低于全国的4.08%,是全国(除西藏外)文盲率低于2%的四个省份之一。常住人口中每10万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为1707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为42913人,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多3040人、4125人。但受过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偏低,广东每10万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214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少716人。与长三角相比,高素质人口更缺乏,上海、江苏、浙江每10万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分别为21952人、10815人、9330人,各比广东多13738人、2601人、1116人。
  (六)家庭户规模减少,集体户人口比重升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育观念的转换和流动人口的影响,广东平均家庭户规模一直在下降,逐渐接近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广东平均每个家庭户3.20人,分别比2005年和2000年减少0.19人和0.49人,与全国平均水平仅相差0.1人。受流动人口和年轻人独立居住等因素影响,全省集体户人口比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集体户人口1562万人,比2005年增加329万人,比重升高1.6个百分点。集体户人口占常住人口的1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个百分点。
  二、广东人口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一)全省人口总量大、增长快,人口压力不断加大。
  广东是全国唯一常住人口过亿的省份,人口总量大,增长快。过去十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9%,是全国人口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全国十年年均增长率为0.57%)。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深圳、东莞、广州、佛山、中山,人口密度达全国人口平均密度的十倍以上。这些城市的市辖区、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更加巨大。
  (二)流动人口规模庞大,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面临严峻的挑战。
  广东流动人口数量庞大,增长幅度大。2010年全省居住地和户口所在地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为3667万人,5年内流动人口增加982万人,增长了36.6%,远远高于同期常住人口13.4%的增长速度。同时,“80后”、“90后”新生代流动人口日益增多,他们融入城市的潜意识强烈。因此,要科学管理众多流动人口,有效解决社会融入问题,社会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的供给都面临严峻的挑战。
  (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不高。
  常住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重较低,广东具有大学文化程度(指大专以上)的人口比重为8.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处于相对劣势,上海、江苏、浙江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2%、10.8%、9.3%,凸显广东常住人口中高素质人口比重偏低。
  (四)城镇化发展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广东是全国城镇化水平较高的省份之一,但由于省内区域经济不平衡,各地城镇化水平差距过大,城镇化发展任务仍然艰巨。
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率高达83%,一方面提升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已经很小;另一方面城镇地域上有大量的流动人口,城镇人口质量不高。虽然广东率先推出居住证制度,但是流动人口也需要长达几年的时间,才能真正享受和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公共服务。因此,珠三角地区要保持城镇化发展的稳定性和高质量,对城市建设、城市管理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西翼和粤北山区城镇化水平低,吸纳人口能力还不足,城市化进程需要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来逐步推进,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
  三、几点建议
  (一)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引导人口合理分布。
  透析广东经济发展形势和人口增长态势,解决城市人口压力问题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通过产业的升级和产业的布局调整来引导人口合理分布,逐步形成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管理有效、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人口发展格局。
  (二)继续深入推进居住证制度,以互惠和双赢的理念,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机制。
  对于大量的流动人口,广东需要将政府单纯管理转变为服务为主。在继续深入推进居住证制度的同时,以互惠和双赢的理念,创新针对流动人口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机制,充分调动流动人口融入当地和自愿管理的积极性。针对广东流动人口的特点,在居住证制度基础上,尽快建立适合流动人口特点的过渡性养老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的机制,降低流动人口省内流动障碍,激励流动人口将前期的盲目流动变为后期的理性定居。
  (三)利用区位优势,联合港澳,全力探索高层次人才的短期聚集机制和长期培养方法。
  面对广东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不足1/10的现状,要实现人才强省目标,将高素质人力资本转变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一是要利用区位优势,与港澳建立紧密合作,放眼海内外,全力探索高层次人才的短期聚集机制,力争在制度、环境、人才发展等多方面创新突破,吸引高层次海外人才聚集广东,形成引才的高地。二是要积极开发本省高素质人力资本,推进本省高校与世界一流院校接轨,探索人才培养方法,逐步形成育才高地。
  (四)加快中小城镇建设,积极探索健康、稳定、宜居、人本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十二五”时期,是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一时期,需要清醒认识广东各经济区域城镇化发展的问题,把握城镇化发展的任务和方向,以提升城镇化质量为重心,转变城镇化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健康、稳定、宜居、人本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未来几年,提高城镇化质量,需要两个方面同时推进。一是,优化发展珠三角大城市群,继续发挥吸纳外来人口的重要作用。完善城市功能分区,增强大城市承载人口的能力,高度重视人口的城镇化,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二是,突出文化特色,发展区位优势明显的中小城市,有重点地推进小城镇特色发展,引导农民工更合理的迁移,加快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突破城镇化的核心难题。
  

                       

                                                                       供稿单位:人口和就业统计处
                                                                     撰    稿:李  晶
  
  
  
  
  
  
  


i 2010全国总人口使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数据。
ii全国总人口抚养比使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


W020110916375767508453.GIF
W020110916375767509390.GIF
W020110916375767509280.GIF
W020110916375767653719.GIF
W020110916375767818773.GIF
W020110916375768121651.GIF
W020110916375768435624.GIF
W020110916375768756099.GIF
W020110916375768758139.GIF
W020110916375768907202.GIF
W020110916375768905515.GIF
W020110916375768909625.GIF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