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专题 > 十一五成就专栏

十一五成就专栏

 

“十一五”时期广东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内容摘要:本文从“十一五”时期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等方面对广东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进行总结。
  
    
  关键词:文化事业  分析


  “十一五”时期,全省各项文化事业欣欣向荣、繁荣发展,为构建和谐广东、幸福广东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加速增长,文化文物事业发展有保障
  “十一五”时期,广东各级政府加大文化经费投入力度,全省文化文物事业费①累计达124.95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98.3%,年均增长16.3%,高于“十五”时期年均15.5%的增速。文化文物事业费总量增长,人均文化文物事业费不断增加。2010年,全省人均文化文物事业费达31.79元,比2005年增长87.9%,年均增长13.4%。其中,人均文化事业费由2005年的13.95元增加到2010年的26.06元,实现了《广东省文化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下简称《规划》)提出的“到2010年,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25元”目标。(见图1)

  分地区看,“十一五”时期,文化文物事业费增速最快的是惠州市,由2005年的1955万元增加到2010年7703万元,年均增长31.6%;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还有河源市(30.2%)、阳江市(30.2%)、汕尾市(27.9%)、肇庆市(24.6%)、揭阳市(23.8%)、汕头市(22.7%)、广州市(20.5%)、江门市(20.1%)、中山市(19.3%)、珠海市(19.2%)、茂名市(18.5%)、东莞市(17.7%)。
  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投资大,大型项目建成硕果累累
  “十一五”时期,随着文化事业投入的不断增加,全省投资建成了一批惠及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改扩建工程、友谊剧院改造、广东星海演艺集团等省直重点文化项目落成启用;广州大剧院、深圳音乐厅、东莞玉兰大剧院、中山文化艺术中心、中国(梅州)客家博物馆、广东(阳江)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地市标志性文化设施纷纷建成,充分体现了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升广东公共文化设施实力和水平的决心。
  各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前提条件。至2010年底,全省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33个、文化馆(群艺馆)144个、国有博物馆161个。分别比2005年底增加4个,27个,15个。2010年,公共房屋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文化馆(站)有81个,比2005年增长88.4%。2010年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436平方米,比“十五”期末的370平方米,增长17.8%。(见图2)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群众文化生活多姿彩
  公共图书馆规模稳步发展。“十一五”时期,广东公共图书馆事业稳步发展,规模逐年扩大,不断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的需求。2010年,全省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达5.83亿元,比2005年的2.86亿元增加了一倍多,“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5.3%;公共图书馆总藏量4615.5万册,比2005年的3119.38万册增加1496.12万册,增长48%,年均增长8.2%;人均藏量0.44册,比2005年的0.34册增长29.4%,年均增长5.3%;全省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84.08万平方米,比2005年的53.28万平方米增加30.8万平方米,增长57.8%,年均增长9.6%。(见表1)
  

表1  “十一五”时期广东公共图书馆基本状况

年份

机构数

()

财政拨款

(万元)

总藏量

(万册)

人均藏书

()

公用房屋建筑面积

(万平方米)

2005

129

28592

3119

0.34

53.28

2006

129

31819

3454

0.37

62.46

2007

130

42230

3698

0.38

67.35

2008

132

49495

3995

0.42

73.11

2009

133

55146

4367

0.45

78.42

2010

133

58296

4615

0.44

84.08

  
  公共图书馆藏书量的增加及服务条件的改善,服务社会能力明显增强。全省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从2005年的3543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4540万人次,增长28.1%,年均增长5.1%;各级公共图书馆积极为读者举办讲座、展览、培训班等各种活动,2010年共为读者举办活动7891次,参加人次469.27万人次;分别比2005年增长159.3%和40.9%,年均增长21%和7.1%。
  流动图书馆发展迅速,丰富了欠发达地区人民的文化生活。从2003年起为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群众读书难问题,广东首创流动图书馆。至2010年底,不到7年时间,全省已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了70个分馆,接待读者上千万人次,借阅图书达2000万册次。流动图书馆藏书丰富,可读性强,量大、流转速度快,大大满足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此项目荣获全国文化系统创新最高奖——第二届文化部创新奖特等奖。
  群众文化活动多姿多彩,为精品创作打下了基础。2010年全省有文化馆和群艺馆144个,比2005年增长112.9%;共举办展览1021个,同比增长8.8%;组织文艺活动7690次,同比增长39.6%;举办训练班7501次,同比增长84.4%;训练班结业人次29.39万人次,同比增长138.4%。2010年全省有文化站1594个,同比增长112.1%;组织文艺活动24692次,同比增长40.1%;举办训练班21540次,同比增长110.7%;训练班培训人次96.67万人次,同比增长139.9%。(见表2)

表2  2005、2010年广东文化馆(站)基本状况

 

财政

拨款

(万元)

举办

展览

(个)

组织文艺

活动次数

(次)

举办训练

班的班次

(次)

训 练 班

结业人次

(万人次)

文化馆

 

 

 

 

 

2005

12458

938

5508

4067

12.33

2010

26521

1021

7690

7501

29.39

年均增长(%

16.3

1.7

6.9

13

19

文化站

 

 

 

 

 

2005

27667

--

17624

10221

402913

2010

58690

--

24692

21540

966739

年均增长(%

16.2

--

7

16.1

19.1

  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艺创作与演出水平,广东定期举办导向性、示范性、制度化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如“百歌颂中华合唱大赛”、“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和“岭南民间艺术展演”等活动。因此,广东连续多年荣获全国社会文化艺术最高政府奖——文化部“群星奖”,且获奖名列前茅。
  四、广播、电视、电影服务覆盖面扩大,影视效益居全国前列
  至2010年底,全省共有广播电台22座、电视台24座、县级广播电视台98座,公共广播频率127套、公共电视频道159套,全省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98%。全省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701.53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950.45万户。
  “十一五”时期,全省广播影视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广播电视广告收入和网络收入每年均位居全国首位。2010年,全省广播电视总收入达173.74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广告收入72.74亿元,网络收入49.98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9.13%、8.42%。电影方面,全省电影票房从2006年起连续5年全国夺冠,2010年全省在册影院537家,票房收入达16.2亿元,继续保持全国龙头地位,中影南方新干线、金逸珠江院线已成为全国骨干院线。影视制作方面,经营市场持续扩大,2010年全省在册广播影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755家,全年电视剧制作投资额3.35亿元、动画电视制作投资额2.3亿元;实现国内电视节目销售额6.2亿元,同比增长78.68%。共生产电影25部;电视剧44部,2022集;动画片54部,2725集,30967分钟。8部动画片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优秀国产动画片。电影故事片《所有梦想都开花》受到省委书记汪洋同志高度评价,入选“全国农民工电影周活动”展映影片,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上映。电视连续剧《娘》、《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和空姐一起的日子》、《命运》等播出后,社会反响热烈。
  至2010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已成功举办8届,是目前国内唯一拥有纪录片交易功能的平台,已成为我国影响力最大的纪录片专业性、国际性节展活动。2009年,第二届中国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共吸引了海内外506家著名原创及衍生品企业参展,签约项目125个,签约和成交总金额达到127亿元,入场参观人数超过60万人次,无论规模、影响还是效益均比首届大幅提高。
  五、艺术精品创作丰收,演出收入增加
  文艺精品创作能力明显提高,演出收入增长较快。“十一五”时期,广东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本团创作首演剧目389个。全省共获重大艺术奖项200多项。舞剧《风雨红棉》、音乐剧《星》、杂技剧《西游记》等作品先后获国家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大奖;话剧《十三行商人》等作品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强;6部美术作品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12个艺术科研选题获得国家级立项。
  “十一五”时期,全省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场次7.42万场,国内演出观众人次达9981.2万人次;全省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收入5.8亿元,其中2010年演出收入达1.49亿元,比2005年增长63.2%,“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0.3%。
  六、文化产业日益繁荣,“文博会”成交额创历史最高
  “十一五”时期,广东成功举办了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两届中国(中山)国际动漫游戏游艺博览会以及两届中国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特别是2010年第六届中国深圳“文博会”总成交额达1088.56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2010年,由文化部门主办和管理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共115.06亿元。其中,文化市场经营机构,包括演出经纪机构、娱乐场所、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网吧、艺术品经营机构、文化市场连锁机构及其他经营机构,实现增加值79.35亿元,占总额的69%;包含艺术表演团体、艺术表演场馆在内的艺术业,实现增加值8亿元,占7%;动漫企业实现增加值7.07亿元,占6.1%;包括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在内的群众文化服务,实现 增加值5.67亿元,占4.9%;公共图书馆增加值3.51亿元,占3.1%;文物业增加值3.4亿元,占3%;其他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8.06亿元,占7%。
  七、博物馆事业蒸蒸日上,文物保护亮点突出
  广东博物馆事业通过考古发掘、调拨、接收捐赠等方式,征集大量珍贵文物,举办各种形式陈列展览,向社会提供丰富、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2010年,全省国有博物馆达161家,比2005年增加15家。博物馆藏品80.35万件,比2005年增长21.3%,“十一五”年均增长3.9%。举办陈列、展览1147个,比2005年增长47.8%。参观人次2405.6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132.2%,年均增长18.4%。全省免费开放博物馆132家,流动博物馆网络覆盖全省。(见表3)

表3   2005、2010年广东博物馆发展基本状况

 

机构数

(个)

藏品数

(件、套)

举办陈列

与展览会

(个)

参观人次

(万人次)

2005

146

662177

776

1035.8

2010

161

803497

1147

2405.6

2010年比2005年增长(%

10.3

21.3

47.8

132.2

年均增长(%

2.0

3.9

8.1

18.4

  “十一五”时期,广东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加大,成效显著。2007年,省政府颁布了《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完成了第三次文物普查野外调查,登记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石刻等不可移动文物3.8万多处,其中新发现2.8万多处,居全国前列。2010年组织评选并命名了第六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49处,向国家文物局推荐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完成省内全部馆藏珍贵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数据采集和入库工作,初步建成文物数据库中心。
  文物保护工作重点项目举世瞩目。开平碉楼与村落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填补了广东空白;“南海Ⅰ号”整体打捞顺利完成,试掘工作开展初见成效,开世界水下考古之先河,获国家文物保护科技与创新奖一等奖;还启动了“南澳Ⅰ号”的抢救性发掘工作,取得重要成果,被国家评为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八、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
  “十一五”时期,首次完成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公布了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75项,其中74项成功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古琴艺术、粤剧、中国剪纸);公布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68项、县级名录1205项,初步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扶持机制。在全国率先完成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设。加快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立法步伐,《条例》已通过省人大常委会一审。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和“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报、评选工作,梅州市被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九、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密切,次数居全国首位
  对外、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批次和人次居全国首位。“十一五”时期,全省对外、对港澳台双向文化交流合作项目共4508批66295人次,居全国首位。目前广东已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文化交流与合作。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在西方主要国家举办多项大型文化交流活动。
  粤港澳文化合作特色鲜明,对台文化交流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时期,粤港澳文化合作不断深化,每年广东对港澳文化交流的批次和人数占全国的一半以上。2008年文化部任命广东为对港澳文化交流合作基地;2009年签订了《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规划(2009-2013年)》;2010年签订了《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示范点工作协议书》,确定了粤港澳三地32个交流合作示范点。举办了两届“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开通了“粤港澳文化资讯网”。粤港澳三地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合作初见成效,联合成功申报“粤剧”进入联合国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录。积极开展“文化入岛”工作,组织文化艺术团体到台湾开展各种交流活动。2010年广东文化交流分团赴台开展了“台湾·广东周”文化交流系列活动,举办专题文艺晚会、表演、交流论坛、专题展览、走访交流等近20场次。
  五年来,广东文化事业发展在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关注的问题。至“十一五”期末,广东每万人口拥有公共文化机构数仅0.21个,远低于全国0.39个的水平;全省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0.5%,与《规划》的1%目标存在差距,12个地市低于全省水平;尚有59%的群艺馆(文化馆)无业务活动专项经费,有80%的文化站无业务活动专项经费,有18%的公共图书馆无购书专项经费;公共图书馆人均购书经费1.2元,与《规划》的1.5元目标存在差距。
  “十二五”时期,将是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时期,广东文化事业需要进一步加长“短板”,发挥优势,为建设文化强省、幸福广东、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出新贡献。
  
  
   注①:指文化系统内的文化文物事业费,不含基建经费。
  
  
  
  
                                                                      供稿单位:社会和科技统计处
                                                                      撰    稿:陈培红
  
 


W020110916375769689811.GIF
W020110916375769689752.GIF
W020110916375770465415.GIF
W020110916375770623599.GIF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