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专题 > 十一五成就专栏

十一五成就专栏

 

“十一五”时期广东医疗卫生事业成就显著

  内容摘要:本文着重从筹资结构、卫生资源、医疗费用、基层医疗、公共卫生、中医建设、医学科研等方面,反映“十一五”时期广东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显著成就。
  
    
  关键词:卫生事业 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广东医疗卫生事业成就突出、跨越发展。五年来,卫生投入快速增长、结构优化,卫生资源显著增加,医疗服务总量大幅增加,群众看病难问题已经得到缓解,主要健康指标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一、卫生投入结构明显优化
  “十一五”时期,各地不断增加卫生投入,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稳步提高,特别是省级财政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卫生筹资结构得到明显优化。2005-2009年,卫生总费用从797.6亿元增加到1302.5亿元,增长63.3%,年均增长10.3%。其中:政府卫生支出达307.1亿元,增长154.6%,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从15.1%提高到23.6%;社会卫生支出达476.4亿元,增长75.9%,占比从34.0%提高到36.6%;个人卫生支出519.0亿元,增长27.8%,占比从50.9%下降到39.8%。卫生总费用中政府、社会、个人的比重,从2005年的15.1:34.0:50.9转变为2009年的23.6:36.6:39.8,支出结构从以个人为主逐步向以社会和政府为主转变,居民卫生支出相对减轻,使居民个人卫生支出逐渐相对减少。
  二、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卫生机构日益健全。至“十一五”期末,全省卫生机构总数为1.65万个,比“十五”期末增加223个。在卫生机构总数中,有医院1088个,卫生院135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67个,门诊部所11056个,妇幼保健机构126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4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4个,卫生监督所141个,其他机构226个。
  医疗床位大幅增加。全省医疗机构床位30.0万张,其中:医院22.4万张,卫生院5.3万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0.6万张,妇幼保健院1.3万张。与“十五”期末相比,医疗机构共增加床位9.0万张,增长43.1%。其中,医院增加7.1万张,卫生院增加1.4万张。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由2005年的2.28张增加到2010年的2.88张。(见表1)

表1 2005—2010年广东医疗机构床位数情况表
                                                                   单位:万张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合计

21.0

22.2

23.4

25.0

27.2

30.0

其中: 医院

15.4

16.5

17.5

18.7

20.2

22.4

       妇幼保健院

0.9

0.9

1.0

18.7

1.2

1.3

       专科疾病防治院

0.1

0.1

0.1

0.1

0.2

0.2

       卫生院

3.9

3.9

4.2

4.4

4.8

5.3

  卫生人员大幅增加。至“十一五”期末,全省卫生人员达55.0万人,比2005年增加18.6万人,增长51.0%。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从2005年的1.28人增加到1.68人,注册护士从1.07人增加到1.61人。2010年,全省31.2%的卫生技术人员拥有大专学历,27.6%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与“十五”期末相比,大专以上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比例提高了17.5个百分点,人员素质明显提高。

表2 2005—2010年广东卫生人员数情况表
                                                                         单位:万人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卫生人员

36.5

40.9

45.2

47.9

51.4

55.0

 卫生技术人员

29.7

33.3

36.1

38.4

41.3

44.6

   执业(助理)医师

11.8

13.1

13.8

14.4

15.6

16.8

   注册护士

9.9

11.4

12.8

13.6

15.1

16.6

   药师(士)

2.8

3.0

2.8

2.9

3.0

3.2

   检验人员

1.4

1.6

1.6

1.7

1.7

1.8

   其他卫生技术人员

3.9

4.3

4.8

5.8

5.9

6.2

 管理人员

2.2

2.3

2.8

2.9

2.9

3.0

 工勤人员

2.9

3.4

4.7

4.9

5.2

5.4

 其他

1.7

1.9

1.7

1.8

1.9

2.0

                                      注:人员总数不含村卫生室数

    三、基层医疗体系建设加快
  重点投入显成效。“十一五”期间,中央累计安排专项资金5.95亿元支持广东建设县级医院47个、乡镇卫生院163个,社区卫生中心17个。2010年,省财政进一步投入8.09亿元补助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至“十一五”期末,村卫生站建设基本完成,镇村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覆盖面不断扩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快速发展。
  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得到加强。截止2010年底,全省67个县及县级市共设有医院289所、妇幼保健机构65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7所、卫生监督所63所,卫生人员7.6万人,平均每个县级医院业务用房面积从2005年的9197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11296平方米,平均每个县级医院的万元以上设备从56台增加到84台。2010年,全省拥有乡镇卫生院1272个,平均每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面积从2005年的2580平方米增加到2898平方米,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从0.99张增加到1.19张,每千农业人口的卫生人员数分别1.80人增加到1.98人。2010年,全省有28339家村卫生室,较“十五”期末增加4576家,拥有执业(助理)医师0.7万人、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3.4万人,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0.84人。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快速发展。截止2010年底,全省已设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267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359个。与2005年相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长1.1倍,社区卫生服务站增长2倍。卫生技术人员达到3.1万人,比2005年增加5.6倍。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普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普及。“十一五”期间,各地通过政府的组织、引导、支持,由农民自愿参加,以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方式,建立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切实减轻了农民的就医负担,保障了广大农村居民的健康权益。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省乡镇与行政村的覆盖率全部达到100%,“参合率”达99.2%,比2005年的50.5%提高48.7个百分点。“新农合”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162.5元,其中政府补助78.4%,农村居民就医负担得到减轻。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以及县外医院住院费用的实际补尝比例平均达到42%。
  五、中医强省建设全面推进
  中医药强省建设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推进。省中医药科学院、省中医研修所、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等挂牌运作,填补了省的空白。中医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建成15所中医名院、146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专科、53个中医名科、40个基层中医药特色示范单位。90%的综合医院、87.9%的乡镇卫生院和90.2%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了中医科、中药房。80%的村卫生室和8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治末病”健康工程,“治末病”试点单位覆盖珠三角各市。
  六、医疗服务人数大幅增加
  诊疗量和住院量大幅增加。2010年,全省居民到医疗机构平均就诊5.8次。全省医疗机构的总诊疗人次超过6.0亿人次,比2005年增长46.3%,出院量达1024.7万人,增78.1%。2010年,全省公立医院诊疗人次达2.4亿人次,占医院总数的92.8%。
  基层医疗机构门诊量占比提高。2010年,全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院总诊疗人次达17707万次,占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的29.4%;与2005年相比,两类机构总诊疗人次增长119.6%,比重提高9.8个百分点。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量大幅度增长。2010年,全省县级医院诊疗人次达3433.3万人次,出院人次数达167.3万人次,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32.5%和94.5%。乡镇卫生院诊疗、出院人次分别为7974.3万人次,200.9万人次,分别增长16.1%和51.4%;村卫生室诊疗人次为8355.6万人次,增长9.3%。
  七、医疗费用涨幅初现减缓
  “十一五”期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费用初现下降趋势。2010年,全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61.2元,比2005年下降21.6%,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为2995.35元,同比下降23.9%;乡镇卫生院门诊病人次均费用为55.4元,同比增长22.3%,涨幅明显低于医院40.2%的水平,住院病人人均费用为1759.9元,同比增长24.8%,也低于医院27.1%的水平。医院医药费用呈上涨态势,但涨幅得到控制。2010年医院门诊病人次均费用153.7元,比上年增长11.3%,低于2009年的12.9%。平均每出院者次均医疗费用7532.5元,2010年的年增长率为7.2%,低于2008、2009年的9.6%和10.5%。社区机构费用下降、卫生院和医院费用涨幅得到控制,表明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改革措施已初见成效。(见表3)

表3  2005—2010年广东医疗机构门诊及
住院病人次均医疗费用情况表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

91.0

108.0

86.1

95.9

98.0

106.9

   医院

109.6

109.2

111.7

122.3

138.1

153.7

       二、三级医院

119.1

115.8

120.4

130.5

145.2

159.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78.1

83.4

77.6

77.0

60.0

61.2

   乡镇卫生院

45.3

45.2

47.5

48.4

51.0

55.4

住院病人次均医药费用()

4565.6

4356.1

4518.9

4945.7

5438.9

5921.7

   医院

5926.2

5610.2

5803.5

6362.8

7029.1

7532.5

       二、三级医院

6598.4

6228.0

6485.2

7037.1

7754.2

8211.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937.4

4156.3

3513.2

2768.9

2935.2

2995.4

   乡镇卫生院

1410.3

1309.2

1361.1

1460.2

1604.9

1759.9

    八、公共卫生得到长足发展
  卫生监督力度不断加强。2010年,全省卫生审查公共场所、职业卫生等各类建设项目21917个,其中职业病危害严重项目189个;通过竣工验收项目18748个。实监督户数19.0万户,监督覆盖率为77.7%;实施监督户次数37.4万户,合格33.6万户,合格率90.3%。
  卫生应急能力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全省完成以急救中心和传染病院为主的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初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卫生应急工作体系,在应对历次罕见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免疫规划疫苗种类由7种扩大到14种,未发生重大传染病大规模流行,传染病报告的总发病率被控制在较低水平,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势头明显减缓,妇幼健康状况明显改善。2010年,全省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7.72%,农村住院分娩率由2005年81.85%提高到2010年的95.13%,2010年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比2005年下降34.69%,均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城乡卫生面貌得到较大改善。卫生创建和农村改水改厕工作达到“十一五”规划要求。2010年,农村累计改水受益达98.99%,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2005年底的75.02%提高到83.89%,卫生厕所普及率由75%提高到85.79%,无害化的卫生厕所普及率由65.28%提高到77.74%。至2010年底,广东已建有国家卫生城市11个,国家卫生镇85个,省卫生城市23个,省卫生镇63个;省卫生村4995个。建立了覆盖全省93个主要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网络,实现农村县区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全覆盖。
  九、医学科研创新硕果累累
  医学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十一五”期间,广东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0项;获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37项,二等奖117项,三等奖218项;有5474篇发表论文被世界著名科技文献检索系统——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排在全国第三位;获得12项国家“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立项,得到国家科研经费2亿元资助;省财政投入1980万元重点建设医学重点专科33个、医学特色专科55个。在推进医学的教育与科研发展中,广东已初步构建了从学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到继续医学教育三者相互衔接的卫生人才培养体系。
  展望新时期,广大城乡居民对健康保障的追求将充满期待,对医疗保健需求更具多样化,对卫生服务质量也将更高、更敏感,医疗卫生事业的使命也将更为艰巨而光荣,需要继续突出解决好卫生发展中不平衡与不协调等问题,实现卫生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确保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供稿单位:省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处
                                                                省卫生统计信息中心
                                                      撰    稿:钟作勇  黄晓亮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