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成就专栏
“十一五”时期广东金融业发展情况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对“十一五”时期广东金融业发展成就进行了阐述,与经济总量相近省份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并对“十二五”时期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同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业 分析
“十一五”时期,广东金融业改革、开放、创新步伐不断加快,金融改革发展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效,主要金融总量指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位置,结构不断优化,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金融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支撑作用日益凸现,成为促进全省转方式、调结构和促进“三促进一保持”的重要支撑,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一、“十一五”时期广东金融业取得重大进展
“十一五”时期,广东金融业共完成增加值9519.44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52倍;年均增长20.0%,高于“十五”时期14.9个百分点,是“八五”时期以来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十一五”时期,广东把金融业发展作为现代服务业的突破口,2009年广东金融业整体规模首次超过香港,金融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2.9%提高到2010年的5.8%,占服务业的比重从6.8%提高到12.8%;2010年金融业占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已经达到22.9%。
(一)金融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多元化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
“十一五”时期,广东坚持市场化基本取向深化地方金融体制改革,金融业由“大”变“强”。一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法人机构改革成效显著。2006年10月,招商银行在香港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内地首家发行A+H股的商业银行。2006年11月,国内外投资者团队收购广东发展银行85.58888%的股份,股权转让比例在国内中资银行中为最高。2009年8月,深圳发展银行引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该行第一大股东从外资的财务投资者转变为中资的战略投资者。二是城市商业银行财务重组和跨区域经营进展顺利。省内各家城市商业银行财务重组工作已经完成或取得重大进展,广州、深圳、东莞、湛江等地城市商业银行分别引入战略投资者或战略合作伙伴,并实现了跨区域经营。三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精心组织、严格把关,完成全省98家农信社的央行专项票据兑付考核工作,广东成为全国第二批农信社改革试点省市中第五个全部兑付完毕的省份。四是新型社区金融机构创建工作全面启动。截至2010年末,全省已开业运营的村镇银行11家、小额贷款公司140家。
“十一五”时期,广东金融组织体系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金融机构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经形成在中国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驻粤机构的调控监管下,以商业银行为主体,银行、信托、财务、证券、基金、期货、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一是广东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保持全国各省市首位。2010年末,全省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15195家。其中,国有商业银行5902家,政策性银行8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993家,城市商业银行367家,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5755家,财务公司10家,邮政储蓄银行1915家,外资银行156家,农村新型金融机构15家。二是证券业金融机构总部呈现集聚发展。截止到2010年末,总部设在广东省内的证券公司22家,基金公司19家,期货公司25家。三是保险业金融机构数量持续增加。截止2010年末,总部设在省内的保险公司14家,其中,保险集团公司2家,财产险经营主体7家,寿险经营主体5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67家,其中,财产险公司分支机构34家,寿险公司分支机构33家。2010年末,全省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1.5万亿元,其中银行业资产10.6万亿元、证券业资产6164亿元、保险业资产3185亿元。
“十一五”时期,广东金融市场体系发展步伐加快,呈现门类更加齐全、产品更加丰富、创新更加活跃、运作更加规范的态势。银行业支农惠农、流动资金贷款、银团贷款产品迅速发展,保险业财险、产险、农业政策性保险、教育险产品趋于多样化,证券业以基金为基础的理财、信托产品大幅增加,满足了不同层次的理财、投资、融资需求。一是银行间市场交易快速增长。2010年,广东金融机构通过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累计成交61221亿元,占全国成交量的11.0%,居全国第三位,比2005年增加57636亿元,年均增长76.4%;广东金融机构通过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累计成交金额197530.4亿元,占全国成交量的11.3%,居全国第二位,比2005年增加161085.4亿元,年均增长40.2%。银行间市场已经成为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通道。“十一五”时期,广东企业合计在银行间市场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筹资2154.1亿元,其中:发行短期融资券124期,筹集资金1356.6亿元;发行中期票据37期,筹集资金797.5亿元。二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2007年8月,南方联合产权交易中心在广州成立,标志着广东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09年7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受理创业板交易申请和创业板发行上市申请,标志着创业板市场正式启动,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里程碑。2010年末,全省共有上市公司294家,比2005年末增加141家,上市公司总市值32553.2亿元,全年A股筹资额达到1362.0亿元。三是保险市场继续保持较快发展。2010年,全省保险业保费收入1593.0亿元,占全国的11.0%,居全国各省市第一位,比2005年增加1093.8亿元,年均增长26.1%。
(二)信贷业务总量持续增加,信贷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金融业成为实体经济的“输血站”,信贷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力度显著增强,有力地支撑广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并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重要保障。“十一五”时期,广东存贷款余额持续增加,信贷收支规模继续位居全国首位。2010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82019.4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07.9%,存款规模连续22年位居全国各省市首位;本外币贷款余额51799.3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18.3%,贷款规模连续26年位居全国各省市首位。
信贷结构不断优化。广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各种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投向,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中长期贷款占比不断提高,有效满足了工业化、城镇化的资金融通需求。2010年末,广东金融机构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余额33716.5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1.4%,比重较2005年末上升21.4个百分点。二是个人消费贷款快速增长,促进了居民消费总量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2010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1360.8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4.1%,比重较2005年末上升了6.8个百分点。三是中小企业信贷投放力度加大,民营经济融资环境得到改善。2010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余额16557.8亿元,比年初增加3412.9亿元,占全部企业信贷余额的56.8%。
(三)金融服务体系日趋完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提高。
“十一五”时期,广东积极推动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金融服务的现代化、普及化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10年末,企业征信系统已收录广东省内92.5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个人征信系统已收录广东省内4597万名自然人的信用信息。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云浮市郁南县成立全省首个县级征信中心,茂名市构建适合辖区农村特点的农户征信管理系统和信用评价系统,肇庆市打造征信统一信息平台。支付结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2006年以来,率先推进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和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推广工作,启动“广东省金融结算服务平台”、“广东全省大同城票据交换平台”和“广东3A电子支付网络”建设,推出个体工商户电话终端转账业务,开通广东电子缴税入库业务、小额支付系统集中代收付业务和银行本票业务。2010年,广州银行电子结算中心累计清算业务2.6亿笔、金额108万亿元,清算金额是2005年的6.1倍。
(四)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在对外开放中金融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十一五”时期,广东金融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努力缩短与国际先进金融机构的差距,增强自身发展活力;促进广东金融业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引进各类资本,壮大广东金融业的整体实力,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广东金融对外开放在“引进来”方面取得新进展,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港澳和国际金融机构陆续在广东开设、增设营业机构及代表机构。外资银行来粤设立营业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10年末,外资银行共计在广东设立了166家营业机构。其中,外资银行总行5家;外资银行分行63家;外资银行实现支行机构网点零的突破,到2010年末在广东共设立98家支行。截至2010年末,共有来自香港、台湾地区和美国、意大利、法国等9个国家的外资银行在粤设立代表处21家。外资证券机构从无到有。截至2010年末,广东总已引入2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12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1家中外合资期货公司。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广东步伐加快。截至2010年末,广东省内共设立外资保险分公司37家。
广东中资金融机构凭借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积极拓展境外金融市场,“走出去”成效明显。广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招商银行加快赴境外设立分支行及代表处的步伐。其中,招商银行在香港设有一家分行,在台北设立了一家代表处,其全资子公司——永隆银行在澳门设立了一家分行,使该行成为第一家在港澳台三地都设有营业机构或代表处的广东法人银行机构。广发证券公司、招商证券公司、广发期货公司、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广发基金管理公司、平安保险集团等金融机构在香港开设子公司,为母公司搭建了开展国际业务的综合运作平台。
(五)跨境人民币业务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作出积极贡献。
2009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以来,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加强跨部门沟通协调,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主动为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贴身服务,推动试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10年末,广东累计发生跨境人民币结算2192亿元,占全国内地结算总量的四成,为广东外经贸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提供了有效支持。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个案试点取得新突破。在试点过程中,广东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的纪录,充分发挥了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例如,广州二汽公司向澳门企业支付内地第一笔跨境人民币股权转让款项,广东三元麦当劳公司办理第一笔借用人民币外债,招商银行办理第一笔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美的集团办理第一笔人民币境外放款,东莞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办理第一笔境外人民币直接投资内地业务。
“十一五”时期,广东金融业发展主要得益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得益于全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十一五”时期,全省GDP年均增长1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6%,为全省金融加快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得益于稳定的金融政策。“十一五”期间,货币政策总体适度宽松,金融监管政策总体适度灵活,鼓励加快发展的对外开放政策力度明显加强,有力地促进了全省金融业的加快发展。
二、“十一五”时期广东金融发展指标的横向比较
“十一五”时期,广东朝着建设金融强省的战略目标迈进,大多数金融总量指标继续领跑全国内地各省市。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由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金融发展速度加快,有些金融指标逐步逼近甚至已经超过广东,给广东金融业在全国领先的位置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通过对东部地区部分省市金融发展状况进行比较,有利于认清广东的优势和不足,找准发展定位,推动广东金融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金融总量指标比较。
从金融业增加值指标看,2010年广东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493.5亿元,高于浙江(2288.0亿元)、上海(1931.7亿元)、江苏(1900.0亿元)、北京(1838.0亿元)和山东(1184.2亿元),居全国首位。尽管金融业增加值总量较高,但金融业增加值对经济的贡献率却落后于上海、北京、浙江。2010年广东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2.3%,占比较上海(20.1%)、浙江(19.5%)和北京(17.8%)分别低7.8个、7.2个和5.5个百分点。(见表1)
从信贷收支总量指标看,2010年末,广东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82019.4亿元,比北京、江苏、浙江、上海和山东分别多15434.8亿元、21436.4亿元、27541.3亿元、29829.3亿元和40365.7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51799.3亿元,比浙江、江苏、北京、上海和山东分别多4860.8亿元、7619.3亿元、15319.7亿元、17645.1亿元和19262.7亿元;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两项指标在全国内地均居首位。从存贷款子项目看,“十一五”期间广东储蓄存款和中长期贷款规模领先的优势进一步巩固,但企业存款被北京超越而退居次席,短期贷款规模则被浙江、江苏和山东三省超越。
表1 “十一五”期末全国及京沪苏浙鲁粤金
单位:亿元、%、家
指标 |
全国 |
北京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山东 |
广东 | |
金融业增加值 |
总量 |
—— |
1838.0 |
1931.7 |
1900.0 |
2288.0 |
1184.2 |
2493.5 |
占第三产业比重 |
—— |
17.8 |
20.1 |
11.4 |
19.5 |
8.2 |
12.3 | |
占GDP 比重 |
—— |
13.3 |
11.4 |
4.6 |
8.4 |
3.0 |
5.5 | |
各项存款 |
733382 |
66584.6 |
52190.1 |
60583.0 |
54478.1 |
41653.7 |
82019.4 | |
企业存款 |
252960 |
32349.1 |
24991.4 |
19148.6 |
20047 |
11920.0 |
27169.4 | |
储蓄存款 |
307166 |
17585.2 |
16249.3 |
23334.5 |
21094 |
19773.3 |
36965.8 | |
各项贷款 |
509226 |
36479.6 |
34154.2 |
44180.0 |
46938.5 |
32536.6 |
51799.3 | |
短期贷款 |
171236 |
8597.0 |
9278.1 |
17689.0 |
26045 |
14713.8 |
12323.2 | |
中长期贷款 |
305127 |
26180.2 |
21693.7 |
23163.5 |
18800 |
15935.3 |
35837.9 | |
上市公司数量 |
2063 |
164 |
177 |
169 |
186 |
124 |
294 | |
保费收入 |
14528 |
966.5 |
883.9 |
1162.7 |
834.4 |
1030.1 |
1593.3 |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金融统计资料、各地统计公报
注:金融业增加值和保费收入为2010年全年累计数,其余指标为2010年年末数。
从上市公司数量看,2010年末,广东共有境内上市公司294家,占全国的14.3%,居全国各省市首位,比浙江、上海、江苏、北京和山东分别多108、117、125、130和170家。这说明,广东在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从保费收入看, 2010年广东保费收入1593.3亿元,高于北京(966.5亿元)、上海(883.9亿元)、江苏(1162.7亿元)、浙江(834.4亿元)和山东(1030.1亿元)。这说明,广东保险市场发展继续保持较为明显的领先优势。
(二)人均金融指标比较。
虽然广东多项金融总量指标位居全国首位,但人均指标并没有明显优势,甚至落后于其他兄弟省份。从存款指标看,2010年末广东人均存款78638元,比浙江少2145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及江苏、山东分别高23949元、1619元和35155元;其中,人均储蓄存款余额35442元,比浙江少331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及江苏和山东分别高出12536元、5776元、14800元。从贷款指标看,2010年末广东人均贷款49664元,比浙江、江苏分别少36577元和6502元,比全国平均及山东分别多11690元和15698元。从保险指标看,2010年广东保险密度1528元/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及江苏和山东分别多445、50和453元/人。(见表2)
表2 “十一五”期末全国及苏浙鲁粤主要人均金融指标比较
单位:元/人
指标 |
全国 |
广东 |
江苏 |
浙江 |
山东 |
人均各项存款 |
54689 |
78638 |
77019 |
100094 |
43483 |
人均储蓄存款 |
22906 |
35442 |
29665 |
38756 |
20642 |
人均各项贷款 |
37974 |
49664 |
56166 |
86241 |
33966 |
保险密度 |
1083 |
1528 |
1478 |
1533 |
1075 |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金融统计资料
(三)金融发展速度指标比较。
“十一五”期间,广东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增速低于沿海地区其他省市。2006-2010年,广东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平均增速为15.9%,比全国平均水平及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和山东分别低3.0个、0.2个、1.2个、5.0个、4.5个和2.7个百分点。(见表3)
表3 “十一五”期间全国及京沪苏浙鲁粤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增速比较
单位:%
年份 |
全国 |
广东 |
北京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山东 |
2006 |
15.9 |
13.6 |
16.7 |
13.4 |
17.1 |
18.4 |
14.5 |
2007 |
15.2 |
13.2 |
11.5 |
14.2 |
17.3 |
16.1 |
12.0 |
2008 |
16.2 |
11.3 |
11.3 |
10.5 |
18.0 |
20.1 |
20.1 |
2009 |
27.9 |
24.2 |
29.9 |
26.3 |
31.6 |
26.8 |
28.9 |
2010 |
19.8 |
17.7 |
16.9 |
17.0 |
21.0 |
20.8 |
18.4 |
2006-2010 |
18.9 |
15.9 |
17.1 |
16.2 |
20.9 |
20.4 |
18.6 |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金融统计资料
“十一五”期间,广东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速落后于其他沿海省份。2006-2010年,广东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平均增速为15.6%,与北京持平,略高于上海(12.3%),比全国平均水平及江苏、浙江、山东分别低2.9个、5.5个、6.2个和2.0个百分点。(见表4)
表4 “十一五”期间全国及京沪苏浙鲁粤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速比较
单位:%
年份 |
全国 |
广东 |
北京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山东 |
2006 |
15.3 |
11.5 |
18.5 |
10.7 |
19.0 |
21.2 |
16.9 |
2007 |
16.4 |
18.3 |
9.3 |
16.1 |
20.0 |
20.3 |
12.7 |
2008 |
9.3 |
2.1 |
0.2 |
-2.8 |
12.4 |
16.2 |
9.7 |
2009 |
33.0 |
31.9 |
35.3 |
24.1 |
36.1 |
32.0 |
30.9 |
2010 |
19.6 |
16.4 |
17.5 |
15.1 |
19.9 |
19.7 |
18.8 |
2006-2010 |
18.5 |
15.6 |
15.6 |
12.3 |
21.2 |
21.8 |
17.6 |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金融统计资料
总的来看,广东主要金融总量指标已连续多年保持全国领先的位置。但我们也同时看到,“十一五”时期全国各地都加快了金融改革发展的步伐,特别是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已经形成了你追我赶的新格局,区域金融竞争日趋激烈,广东金融“排头兵”地位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三、“十二五”时期广东金融发展趋势前瞻和几点建议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广东已全面进入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势在必行,落实以人为本、增加民生福祉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强烈呼声。“十二五”时期,广东金融系统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金融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金融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以建设珠三角金融产业带和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为突破口,贯彻落实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制定的《金融业发展与改革“十二五”规划》和省政府发布的《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深入实施金融强省建设战略,着力增强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发挥金融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服务社会民生的重要作用。
(一)积极推动银行业支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广东经济总量已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正在调整、转型和升级,这为银行业发展提供了不断优化的物质基础和巨大市场需求。广东金融业要根据当前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的有关要求,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有保有压,进一步优化信贷投放结构,节能减排,积极支持广东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促进地方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进一步加强经济金融监测和调节,促进区域经济金融健康平稳运行。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及居民消费价格和资产价格变化,积极探索建立前瞻性和动态性的货币政策效应监测体系,继续加强对重要产业和行业发展状况的动态监测,及时消除经济金融运行中的不稳定和不健康因素,促进广东经济金融平稳运行。
(二)大力支持银行业的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
一是大力推动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深化改革,争取在内部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和经营机制等方面不断进行优化;二是积极引导中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竞争中加强合作,实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趋利避害、共赢发展;三是加强对银行业创新的支持和引导,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转变盈利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在拓宽业务领域、开展综合化经营、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开展人民币衍生产品业务和资产证券化等方面积极进行试点。
(三)进一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夯实金融强省根基。
为提高地方金融体系应对外部冲击和内部风险的能力,不断完善区域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指标体系,加强对广东高风险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测、防范和处置工作,并密切关注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工具以及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状况,切实处理好推动金融创新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继续加强与各级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不断丰富、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基础库,加快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步伐,切实落实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工作,积极探索农户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征信市场监管,完善失信惩戒机制,推动广东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四)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意识,提高区域金融运行效率。
大力加强金融基础建设,促进现代化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的推广应用,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加快国库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步伐,积极协调推进横向联网系统的开发建设,为地方财政管好账、理好财;以人民银行广东重点库投入使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发行基金调拨区域化、押运集约化、管理专业化改革,确保华南地区现金供给充足有序。同时,要进一步提升外汇管理和服务效能,大力支持广东外向型经济发展。
供稿单位:广东省统计局综合处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
撰 稿:王丽莹 孟贤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