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

 

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主要问题和政策选择


     内容摘要:新一轮经济增长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启动的,增长的基础(包括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内容(重化工业化活动全面展开)、机制(市场调节居于主导地位)都与以往的增长有很大区别。与此同时,一些新矛盾、新问题也开始显露。应该摆脱多年形成的思维定势,从新的角度认识这一轮增长,准确选择各项政策。

     关键词:经济增长  特征  问题  政策建议
 

  一、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与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形成

  (一)完成产业补课(指调整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重工业重、轻工业轻的产业结构,使社会生产适应社会需求的活动)、确立了市场调节的主体地位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转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出现了几个重大变化:第一,产品供不应求变为供大于求;第二,生产不能满足消费,变为消费开始限制生产;第三,绝大部分价格放开,供求关系基本由市场决定。这些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出现了重大转变。这是完成产业补课、在经济活动中确立市场调节的主体地位后出现的必然结果。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调整国家与企业、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在极大地调动各方面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迅速提高了城乡居民收入,激发了旺盛的消费需求。这就与当时重工业、生产资料生产为主的社会生产结构产生了突出矛盾,必然出现消费品短缺;随着消费品制造等加工工业的发展,供不应求现象进一步延伸到基础原材料、能源、交通等上游产业,从而形成了全面短缺的格局。与此同时,改革推进了市场的发育,而市场调节对解决短缺问题具有强大功能。通过价格上涨、利润和收入增长对生产和供给形成了强烈刺激,引导生产结构加快适应消费和各方面需求的变化。由此可见,引入市场调节、加快产业补课,是我国改革以来经济发展的一条主要线索,也是形成短缺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背景。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各类供给迅速增长,另一方面消费则由初期补课型的爆发式增长,转入随收入增长的正常增长。此外,市场机制也不断得到完善,激励机制增强的同时,约束机制也不断增强。这就必然会由短缺到供大于求,生产开始受制于消费,受制于市场需求。而这些特征的出现,则标志了市场调节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产业补课已经完成。与此同时,需求约束出现,竞争越来越普遍和激烈,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内容都开始出现更深层面的变化,与短缺型发展模式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发展模式开始出现,经济发展阶段出现重大转变。

  (二)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形成

  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国有企业困难加大,不良资产和下岗职工大量增加,经济增长率持续走低。这是1997年以后一个时期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从宏观经济政策角度看,其近期措施和目标是扩大需求,防止经济回落;中长期措施和目标是调整结构、深化改革,培育新的需求空间,增强企业的自主发展能力。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对于适应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转变,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发挥了卓有成效的作用。在扩大消费的诸项政策措施推动下,特别是随住房制度改革到位,我国居民以住、行为主的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开始启动,家庭汽车和住房持续热销,带动了房地产和汽车工业高速增长;各项改革措施推进了产权的明确,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各类企业的自身素质和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使企业逐步适应了市场竞争的环境,经济自主增长能力提高。这就必然启动以消费结构升级拉动,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新一轮经济增长。

   二、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

   (一)供给与需求潜力提高,通胀与通缩的威胁减小

   从国民经济核算角度看,总供给恒等于总需求。但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总供给与总需求则互为条件,相互影响、相互适应,周期性地出现供不应求和供大于求现象,引起价格变化和市场对供求关系的调整。总量关系由不均衡到均衡的周而复始的变化,是产生经济波动的重要条件。不同条件下总供给与总需求有不同的均衡点,并决定不同的经济增长水平。新一轮经济增长,从供给条件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无论最终消费品还是基础产品,增长的潜力都很大。一方面,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供给充裕;另一方面,企业生产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比以往要快得多。从需求条件看,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政策和消费环境不断改善,以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将持续进行。与以往的食品、服装、家电等消费内容比较,规模要大的多,持续的时间要长的多,新的消费内容对产业和投资的拉动比以往要高的多。因此需求的增长潜力也很大。在供给与需求增长潜力都很大的条件下,一方面,可以在经济较高增长时保持较低的物价水平;另一方面,也不会产生长期的严重过剩。通胀和通缩的威胁都减小了。由于这一轮增长中市场的作用开始居于主体地位,因此供求之间相互影响的传递更灵敏,相互适应的速度更快,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和稳定性也因此提高了。

   (二)重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特征突出,经济结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房地产和汽车工业的产业影响力程度(产业影响力程度是指:当某一部门增加单位最终需求时,通过直接和间接关联对各部门所要求的生产量。影响力程度值越大,表明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较高,根据1995年的投入产出表计算,建筑业的影响力程度为2.9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影响力程度为3.26(引自《中国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理论、实证和政策》,王岳平著,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年版),在各生产部门中居于较高水平。特别是其对重化工原材料、机电设备制造、能源、交通等部门带动力度很大。例如,一套住房所需的钢材要远远高于服装、彩电、冰箱等产品,一部汽车需要的材料和零件要远远高于自行车、手表、房间空调器等产品。因此,房地产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重化工部门以超常的速度发展,与食品、纺织、家电等产业比较,我国加工制造业体系正在进行全面调整,重化工业化的特征日益突出。从各国工业化的一般过程看,大体分为轻工业为主的阶段、重化工业为主的阶段、以提高加工程度为主(从重化工原材料为主向加工组装工业为主转变)的阶段、技术集约为主(在加工组装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阶段。在经过曲折的道路以后,我国工业化开始进入市场调节下的全面重化工业化阶段。社会生产结构迅速复杂化,规模空前扩大,工业制造业对城市的依赖程度迅速提高,工业经济提速推动城市经济提速,带动农村人口加快转移,推动城市化步伐大大加快。我国经济结构变化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三)计划轨加快转向市场轨,市场调节的作用迅速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不断增强,但很长时间内计划调节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原因是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重化工业、高加工度产业需要计划调节的支持。因为这些产业资金技术密集程度高,规模大,发育初期的市场很难对其进行调节,民间资金也不具备进入这些领域的条件。这些产业的发展一旦受阻,一方面会限制劳动密集型一般加工工业发展;另一方面也会引起大量失业、下岗和国有资产损失。通过计划调节方式继续支持这些产业发展,保持结构协调和社会稳定,就能够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使大多数人的福利不断提高。这是我国渐进式改革比其他改革模式更成功的重要原因。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国有企业、国有银行、政府管理部门组成的比较完整的计划管理体系,从资源配置角度看,通常称之为“计划轨”,其存在需要特定的条件:第一,有一定的国有经济作基础,因为国家所有是实行国家计划的所有制基础;第二,有较高的产业进入门槛,能够有效阻止市场竞争的冲击,因为国有企业难以承受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随着市场主导的重化工业化的启动,“计划轨”存在的基础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开始拓展到重化工业领域,民营经济和其他各种非国有经济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这些领域发展,垄断被打破,竞争日益激烈。国有经济从这些领域不断退出,依托国有经济的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国有商业银行等也都必须随之转变职能。“计划轨”加快转向“市场轨”,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不断扩大,市场调节的作用迅速增强。

   总之,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需求条件、供给条件、增长的内容和结构特征、增长的机制和体制特征都与以往不同,是我国现代生产力快速成长和市场经济制度全面建立过程中的一轮较高水平的增长,如果政策调节适当,改革推进顺利,则其可以达到的高度、持久性、稳定性要超过以往任何一轮增长。

   三、新一轮经济增长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和保持经济稳定运行的难度加大

   1998年以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由抑制需求转为刺激需求。与那个时期比较,当前宏观经济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消费结构升级态势比较明显,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市场推动的投资活动日益活跃,需求约束逐步缓解。经济发展由计划推动为主转为市场推动为主。同时,信贷、投资高速增长,某些方面供给出现紧张情况,某些行业迅猛发展中开始暴露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宏观经济政策面临新的调整。

   由于这一轮经济增长中市场的作用更加突出,总量和结构特点有较大变化,如何有针对性地调整政策,难度较大。具体分析,当前预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度明显提高,而政府以及经济界对预期的变化特点,对需求的影响等还把握不准;新的总量和结构性矛盾的发展还需要观察;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调控手段还不够完备。如果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不当或不及时,就极有可能导致经济运行的较大波动。调整政策取向并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难度很大,经济运行面对的风险加大。

   (二)要素市场发育滞后,经济的增量结构存在不良变化倾向

   当前,市场已经在我国经济的大多数领域发挥主要调节作用,但在金融方面程度还较低。资金、证券等要素市场发育滞后,社会融资活动仍然以几家大的国有商业银行为主,风险主要集中于政府,信贷活动受政府行为的影响较大。需求约束突出时,政府以控制风险为主,加强了对国有商业银行、大型国有企业和各级政府部门融资、投资活动的管理,用行政手段建立了这些方面的风险约束;与此同时,承受风险能力较强的非国有金融机构和民间投融资活动则有较快发展,经济的增量结构开始向好的方面发展。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大型国有企业和各级政府部门承担的主要是任期内风险,随着当前需求约束逐步缓解,任期内风险也得到明显缓解,这就刺激了这些方面投融资活动的扩张。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融资主渠道地位,以及与政府和国有大企业的密切联系,使经济增量中政府部门、国有部门扩张所推动的部分明显增大。应该看到,这些扩张活动的财产风险约束较低,风险过度集中于政府,因此其带来的问题和隐患都较大,经济增量结构出现了不良变化倾向。

   (三)国有经济撤退引发的经济社会问题比较集中

   与增量结构的变化相反,在竞争的环境下,经济存量结构中国有经济将加快退出。由此引起的主要问题有:中年以上的下岗职工增加,社会保障压力加大;财税收入的主渠道改变(国有企业纳税目前在税收收入中大约占1/3),加强税收征管任务紧迫;国有资产流失加快,一方面产生了大量下岗;另一方面产生了一批新富翁,使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这些变化将引起多方面的经济社会问题,国有经济集中的老工业基地尤其突出,威胁着经济社会的稳定。

   (四)环境保护和国土资源利用的问题开始突出

   随着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和重化工业化的启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进一步突出了。其一,某些基础产品又显现供不应求的状况,由于竞争不充分,对一些技术水平较低,投入和消耗较高的产品市场也可以接受,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加大。目前,煤炭、冶金等行业就出现了许多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其二,重化工业化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内容更加复杂的工业化阶段,由此使工业化与环境的矛盾加大了。其三,与我国加工制造业发展紧密联系的国际产业转移,也会将一部分对环境影响较大的生产转移进来。总体看,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了。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国土资源利用的总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新的城乡布局、产业布局、区域布局开始奠基,这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的百年大计。而目前却主要由地方政府根据任期内的各种考虑所决定,问题较多。

   (五)需求和供给增长存在着薄弱环节

   新一轮经济增长是消费拉动型的增长,其总体运动态势取决于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各项需求增长根源于消费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目前居民收入差距有继续拉大的趋势,社会保障还不够完善,农民和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可能受到影响;消费政策、消费环境、社会稳定等多方面可能改变消费预期的因素还较多,消费结构升级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一旦停顿下来,必将危及其他各类需求,危及整体经济增长。供给方面,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自主开发,粮食、水、石油等战略资源的供给是薄弱环节。从日本的教训看,离开基础科研,主要依靠引进吸收发展加工制造业体系,后劲不足。我国目前基本也是这样的模式,近期看问题不大,中长期的隐患不容忽视。粮食、水、石油及部分重要矿产资源的供给,中长期看也有一定隐患。

   四、政策建议

   当前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经过20多年的积累和准备,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体制模式都到了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运行的特点,总量、结构、体制变化的特点和主要矛盾都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必须更新观念,全面把握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要矛盾,确定相应的宏观调控和改革发展政策。基本思路应该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项规则,规范市场,调整政府的定位。

   (一)需求调控应从以财政手段为主转为以货币金融手段为主

   刺激需求一般以财政手段为主,控制需求一般以货币金融手段为主。当前我国投资增长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防止投资需求的过快扩张成为需求调控的重点。因此,应该以货币金融政策为主重新构筑宏观经济政策体系。

   (二)货币政策的调控重点应放到货币供给方面

   目前货币需求主要形成于实体经济增长过程,由于政府和经济界对当前经济增长的潜力还难以准确估计,对企业预期变化的特点也还把握不准,因此影响货币需求的措施必须谨慎,例如调整银行利率等。防止由此导致市场需求大幅度回落。货币政策操作的重点在调控货币供给方面。这方面的措施,例如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也要紧密跟随货币市场供求情况的变化,注意短期拆借利率的变化,以稳定货币供求关系为原则,防止由于货币供给约束增强而抑制货币需求。

   (三)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

   改善财产关系的有关法律体系,在投融资活动中切实保障投资者的权利,拓宽居民投资理财的渠道,积极发展直接融资,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步伐,清理整顿政府对投资活动的审批管理。端正政府位置、规范和扩大市场融资活动,以财产权为基础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责任与权利体系,以增量改革为主加快完善企业制度,完成以股份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四)增强政府的社会职能

   依法保护环境,制止以破坏资源体系和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建设投资活动;组织力量尽快制定新世纪我国国土资源综合利用的总体规划,并据以指导全国的城市化和新的产业布局的形成;加大对基础科研的投入,增强我国对新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加快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发展社会公共事业,与经济发展同步地提高国民的公共福利水平。

   (五)加强对国有经济退出的监管和扶助

   对目前的国有企业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对改制、转制活动中国有资产的变更进行严格的核定;注意充实社会保障资金账户,补充大龄职工的保障资金来源;加大对老工业基地转型的扶助力度;加快统一内外资企业税负的改革,加强对各类企业的税收征管,保证财税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大体同步。

   (六)努力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继续保持对中低收入居民的支持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改善消费环境;发展和完善消费信用。

  

宏观经济研究部  张立群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