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

 

6236亿财政存款虎视眈眈 固定资产投资蠢蠢欲动

 

     截至去年底,财政在金融机构存款账户上仍有6236亿多元结余资金,一旦这笔资金“出笼”,其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不可小觑。

  4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仍然在高位运行。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98亿元,同比增长22.8%,比去年同期回落20.2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31355亿元,同比增长9.5%,比去年同期低0.3个百分点。

  和去年同期相比,虽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但这是在去年同期增长43%的高基数上增长的二十几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势放缓,但速度仍然偏高。国家统计局认为,目前“投资规模依然偏大”。

  为什么在宏观调控的作用下,固定资产投资仍然能保持较快的增速?国家统计局发言人郑京平的解释是,2004年,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和居民收入都有较高增长,这对投资是一种保证。另外,一些投资项目储备较充足,企业和地方政府投资的积极性也没有减弱,所以,投资仍然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速。

  2004年,全国财政收入达26355亿多元,同比增加4640多亿元。今年,增收形势依然非常乐观,4月11日,国家税务总局公布一季度数据,全国税收收入累计完成756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4%,增收1282亿元。

  显然,有高速增长的财政收入这样的真金白银做保证,外加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投资激情,固定资产投资始终处于蠢蠢欲动的状态。

  6236亿财政结余资金虎视眈眈

  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2004年12月,全国财政在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由11月底的10452亿多元,减少到12月底的6236亿多元。

  这意味着,尽管在2004年12月一个月内财政支出猛增了4200多亿元,但是财政在金融机构存款账户上,仍然“趴着”6236亿多元。

  2004年有如此巨额财政资金结转或结余到今年,今年3月人大通过的政府预算报告中对此情况的解释是:2004年根据宏观调控需要,预算执行中补助地方的国债项目资金,约200亿元结转到今年使用;另有223亿元补助地方国债项目资金,到2004年12 月才拨付。由于拨付得比较晚,大多资金地方财政2004年支付不出去,形成结余。此外,2004年地方财政超收较多,有一部分资金未支付出去。2004年地方财政收支相抵,有1187.94亿元的结余或结转。

  除此之外,财政部官员介绍,去年底财政存款余额中,还包括财政周转金等其他类型资金,来源构成非常复杂。

  集中支出影响显现

  财政结余资金必然会影响到财政支出。

  每年12月财政支出都会大量增加,财政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下降速度也比其他月份快,这是近年来政府存款余额季节变化的特点。但2004年12月财政支出增长可谓空前,相当于2003年同期的两倍以上——2003年12月财政支出了1800多亿元,2002年12月支出了2000多亿元。

  年底支出明显高于其它月份,财政部官员解释说,主要的原因是对于财政增收部分,一般要到11月才作出增加支出的安排,并且主要在12月支付,这就使得年底存款余额下降很快。此外,对有些项目资金的安排,开始担心资金不足,先不给安排资金,等年底看财政增收形式好,才决定拨付资金。

  2004年与往年的不同之处,是为了宏观调控的需要,延缓了国债项目资金和预算内建设项目资金拨付的进度,一些项目资金年底才给予拨付,导致12月底财政支出的规模远远超出往年。

  2004年,中央财政实际比预算超收2537亿多元(未扣除新增出口退税指标),主要用于解决历史欠账和增加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方面的支出。地方财政超收部分由地方安排使用,主要用于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教科文卫、支农及消化历史债务等方面。

  杠杆效应

  近几年,中国财政预算资金的支出结构,在努力向公共财政的方向转变。年底集中支出的财政资金,究竟有多少用于公共支出?多少用于建设性支出?细察发现,目前所作的转变只是在增量中进行调整,并未触及原有存量中的既得利益格局。

  因此,在全部财政支出中,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仍占有很大的比重,如2003年,用于抚恤和社会救济费的支出仅为498亿多元,而用于基本建设的支出达到3429亿多元。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对天津市2004年财政存款进行监测,发现财政存款余额的波动性变化,与财政基建支出在一个波动期内,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即财政存款余额减少,基建支出随之增长。2004年12月,天津市财政存款大幅下降,比11月减少46.63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减少27亿元。而与此同时,2004年12月天津市财政基建集中支出94.5亿元,占全年财政基建支出的38%,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4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今年2月,天津市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在经过1月的较低增长之后,大量增加,达29.44亿元,同比多增加27.02亿元,其中,基本建设贷款增加15.19亿元,占新增中长期贷款的52.5%,占全部新增贷款的30.3%。

  由此可以看出,年末财政集中支出,明显带动了银行中长期贷款的上升。财政支出用于投资的这种“杠杆效应”,在经过一段时滞后,于今年2月才开始显现。

  调查发现,天津市各金融机构纷纷围绕政府基本建设项目发放贷款,在当月新增中长期贷款中,项目贷款占到70%左右,主要投放到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天津港口建设项目上,其中工商银行新增中长期贷款的67.3%投向基础设施建设。

  财政支出中流向基建的投资占相当大的比例,并且带动银行中长期贷款资金也随之进入,推动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

  国债项目和预算内建设项目,所需资金并不是全部由政府承担,绝大多数是财政投入一部分、银行贷一部分、地方政府或企业自筹一部分。目的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按财政部门的说法,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样一种政策带来的结果,是财政投向基建等固定资产很少的资金,就可带动几倍的资金跟进。

  据财政部数据,1998年-2002年,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前五年中,累计发行的6600亿元建设国债,带动的项目投资总规模达到3.28万亿元,财政投资的带动效应达到1∶5。

  投资叠加

  2004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3%。政府除了管好信贷和土地两个闸门,作为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另一项措施,从二季度开始,开始严格控制国债项目和预算内基本建设项目资金拨付进度。计划发行的国债继续发行,但发债收入只进不出。伴随着2004年的宏观调控,政府在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也一直保持高位。

  因此,2004年中国的财政政策,名义上是积极财政政策,但纵观全年的实际执行结果,紧缩特点非常明显。去年中国政府财政赤字3198亿元,但全年财政在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始终保持在5000亿元的规模以上,远高于赤字水平。

  2004年12月财政4200多亿元的集中支出,犹如压抑已久之后一次快意的宣泄,对今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推动作用已有所显现。但财政存款余额,仍有6236亿多元之巨,成为今年潜在的财政支出。

  今年,中央财政安排国债项目资金800亿元,增加100亿元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使其总额达到454亿元,地方财政也将相应安排资金用于本级的投资项目。这样,2004年因宏观调控延缓的项目,今年陆续开工或重新启动,与今年的投资相叠加,对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极具“杠杆效应”。

  许多专家认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不仅要管好信贷和土地两个闸门,也要管好巨额财政存款。一旦这笔资金“出笼”,其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不可小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