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

 

李德水:中国统计面临的新形势


——在中国统计体系改革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  李德水

(2005年11月21日)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今年3月,在联合国第36届统计委员会上我曾作过题为《中国统计:挑战、应对与未来发展》的发言,重点介绍了中国统计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我们的应对措施和发展思路。今天,我要向代表们更为全面地介绍中国统计所面临的新形势,以及中国统计工作者为适应这种形势所做出的努力。
    一、面临严峻挑战
    当前,中国正处在体制转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政府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新的形势对官方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国统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是新形势对统计工作提出了纷繁复杂的多重需求。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以及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新形势,对统计工作的需求也表现出多样性。一方面,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的某些统计调查内容和指标暂时还有一定的需求;另一方面,逐步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急剧增加,要求统计准确反映国情国力状况,全面记载和描述经济社会的转轨转型状况,及时报告和监测经济社会的运行过程,广泛采集和分析社会舆情等等。广大社会公众对统计数据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社会各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密切关注并渴望了解政府发布的统计信息。因为中国经济已经和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国际社会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中国的统计信息也比以往更加关注。
    不久前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未来五年指导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按照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建议》提出了中国“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为使“十一五”期间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增强政府宏观调控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各级政府和综合管理部门必将要求统计部门提供精度高、覆盖全、更新快的有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数据;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各界也必将要求统计部门提供更多、更详尽的有关人口、资源、环境、就业、分配、社会保障等社会统计信息。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独特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国国民经济实行分级管理体制,各级政府都要利用统计数据管理经济和社会,各类统计数据不仅要能够反映全国的总体水平,还要在各地方具有充分的代表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又很不平衡。这些特殊国情都加大了统计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是统计工作环境的变化加大了统计工作的难度。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经济主体日趋多元化,投资方式、就业方式、收入分配方式、消费方式日益多样化,经济结构和经济联系日益复杂化,地区间、城乡间、各个社会阶层间的差异更加明显,统计调查对象数量成倍增加,变动相当频繁。被调查者更加注重保护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对统计的支持和合作程度有所下降。另外,中国的区域性统计数据,客观上还起着衡量各级政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政绩的作用,统计数据容易受到基层的干扰。所有这些,都使组织统计调查的难度越来越大。
    三是中国现行统计体系本身也还亟待完善。
    第一,我国统计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弊端。中国现行统计管理体制是一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大而全的体制。虽然国际先进的统计理论、统计方法我们都基本上学习过,也差不多学会了,但在操作中却显得费时费力,效率较低。例如,抽样调查方法的主体地位实际上没有确立,甚至对是否应该确立其为主体地位人们的认识也不完全一致,需要进一步探讨。由此造成全面报表过多,企业和其他统计对象负担比较重。同时,部门统计职能比较分散,综合统计部门对部门统计的协调能力较弱,数据报送、审核等制度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统计的及时性、统一性和权威性,也使统计信息难以实现共享。
    第二,制度方法还不够完善。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在中国已进行了20余年,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统计指标体系设置不够合理。一方面,统计数据缺口较大,许多新兴产业如服务业中的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旅游和娱乐服务业等等的统计指标都还很不健全,导致我国第三产业的统计不完整,存在漏统现象。另一方面,许多过时的统计数据仍然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统计调查方法不够灵活。例如,就事论事直接调查用得较多,而间接调查方法用得较少;抽样调查中的样本轮换也不够及时等。这样,既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统计需求,也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统计环境,更可能影响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统计调查项目设计对成本核算考虑不够。很多调查项目指标过多而且层层加码、频率过高、范围过大,增加了调查成本,也加重了调查对象的负担,客观上会影响数据质量。
    第三,基层统计机构和统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具体表现是直接采集统计数据的基层统计队伍力量比较薄弱,统计法制、名录库以及统计分类标准等基础条件不够健全,基层统计经费也比较短缺等。统计部门要做到“不出假数”,关键在于基础数据采集过程中必须“不进假数”。如果基础工作不牢靠,数据进口关把不严,那么,无论采用多么先进的现代化手段去加工处理,最终数据都是不准确的。
    第四,统计部门内部机构设置和工作流程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统计工作的系统性很强,既要有明确分工,更要强调统一。专业与核算、专业部门与综合部门之间的关系都应进一步理顺,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
    二、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准确、客观、及时地用统计数据反映出来,为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乃至国际社会服务,是中国统计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近几年来,中国政府统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统计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改进国民经济核算。从2003年起中国已经全面实施了联合国制定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 SNA),在核算标准和规则上基本实现与国际接轨。从2004年开始又实行了GDP按初步核算、初步核实、最终核实的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并建立了地区GDP联审制度。为集思广益,提高国民经济核算的透明度和科学性,去年我们成立了由政府综合部门、研究机构、大学等有关专家组成的国民经济核算专家咨询小组,季度、年度GDP核算都要经过专家咨询。目前,正在准备逐步推行GDP下算一级的制度,并进一步规范各级统计部门的核算方法。
    二是改革国家普查制度。针对我国普查项目过多、频率过高的问题,2003年国务院决定将工业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和基本单位普查合并为经济普查,并将建筑业纳入普查范围。近两年来,我们成功开展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共动员了约1300万人参与这次普查,各级财政为此直接拨付经费已达20亿元。通过经济普查,国家掌握了第二、第三产业各类法人、产业活动单位以及个体经营户的全部原始报表。数据详实,内容丰富,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社会财富。在此基础上已经建立了我国第二、三产业基本单位名录库及其数据库系统,同时建立了基本单位名录库的维护更新制度。这次经济普查所动员的人力、财力、物力之多,调查覆盖面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常规统计无法相比的。国务院还专门为此项工作颁发了《全国经济普查条例》,使之有法可依。可以说,这次经济普查是和平时期的一次重大社会动员,也是依法行政的一次重要实践,更是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做了一项有益的基础性工作。经济普查的资料来源于社会,也应当回报社会,其汇总资料将于近期开始陆续向全社会公布。
    三是改革调查队管理体制。中国国家统计局有三支直属的统计调查队伍,即农村、城市、企业调查队,近两万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他们与地方各级统计局密切合作,为及时搜集和反馈经济社会统计信息,为国家宏观调控和地方各级政府实施经济社会管理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了整合资源,提高效率,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要求,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将三支调查队合并为一支调查队,在31个省(区、市)组建国家统计局省级调查总队,省以下类推。新组建的各级调查队原则上与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同一级别,作为国家统计局的派出机构。这是我国统计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目前,这项改革正在顺利全面实施。同时,还对国家统计局内设机构作了部分调整。主要是强化社会事业统计、能源统计和服务业统计,并加强了国民经济核算。还建立了统计巡查制度。
    四是不断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标准。近年来,我们建立了劳动力调查制度,正在着手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统计、环境综合统计、高技术产业统计等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特别是通过经济普查,要对我国第三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制度方法和数据采集渠道等实行重大改革。该项改革的初步方案已经制订,年内完成服务业抽样调查试点工作,从明年一季度开始全面按照新的统计调查制度正式实施。
    五是充分应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中国国家统计局已经建立了2.8万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网上直报的制度,这些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60%以上。各级统计部门可以同时获取这些统计资料,无须层层转报,可以极大地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统计信息网络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许多省(区、市)已经实现了县县联网。统计部门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数据处理都由计算机完成。
    六是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我们深刻认识到,再好的制度、方法和手段都是要靠人去做的,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显得格外重要。我们加大了对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和职业道德教育,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统计文化建设活动,用统计文化凝聚和激励统计人员。各地统计部门组织统计人员自编自演,用文艺的形式展示统计工作者的精神风貌。今年10月,国家统计局在北京举办了全国统计文艺调演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总体上看,中国政府统计体系的改革发展在过去的基础上,又迈出了新的步伐。统计工作比较好地满足了政府和其他各方面的需求,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任重道远 前程无量
    改革开放的27年间,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如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一样,中国的统计事业也处在一个加快改革与蓬勃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尽管完善中国统计体系还要走很长远的道路,任务还十分艰巨,而且在发展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但我们有着许多有利条件,机遇是大于挑战的。
    一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统计工作。记得今年7月份,在联合国统计司和中国国家统计局联合举办的经济普查国际研讨会上,联合国统计司司长张保罗先生演讲时说,希望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部门要力争在本国、本地区的经济信息系统中扮演核心角色。中国政府早就将统计部门定位为“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部门和国民经济核算的中心”。2003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统计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提高宏观调控水平。”这是第一次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将统计工作纳入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将完善统计体制作为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对中国广大统计工作者是个巨大的鼓舞。
    二是修改统计法可以为推动统计改革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现行《统计法》颁布于1983年,在1996年进行过一次修订。20多年来,《统计法》对规范统计活动,维护统计工作秩序,保障统计事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统计法》的许多规定已经不能适应统计工作的新形势,统计工作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少与《统计法》规定不够完善有关。针对这种情况,全国人大常委会已明确指示要修改《统计法》。目前,此项工作已经正式启动。国家统计局通过媒体向社会各界征求对《统计法》的修改意见,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通过修改统计法,可以解决一些长期以来困扰统计工作的突出问题,为推动统计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是统计改革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对于中国统计工作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各级统计部门和广大统计人员都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强烈的危机感。全国统计工作者决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推进统计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在统计系统外部,包括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都对我国统计改革和发展寄予很大的期望,都在关心、支持和帮助我们。
    四是中国统计改革发展得到国际统计界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已经与国际统计界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可以充分借鉴国际上一切先进的统计理论、技术和方法,推动中国统计的改革与发展。长期以来,联合国统计司等国际统计机构,世界银行、IMF、OECD等国际组织,对中国统计的改革与发展一直非常关注,并给予了许多宝贵的支持和帮助。加拿大、德国、法国、意大利、挪威、美国、日本、韩国等国政府还出资赞助他们的统计部门与中国国家统计局开展课题研究和技术合作。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俄罗斯、印度、新加坡、南非、埃及、越南、泰国等许许多多的国家统计部门都与中国国家统计局有着广泛深入的交流。这一切,对推动中国统计尽快与国际通用规则接轨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主要国际统计组织和许多国家统计机构的负责人汇聚在这里,共同研讨中国统计体系改革发展战略问题,充分体现了国际统计界对中国统计改革发展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支持。借此机会我再一次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中国统计事业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改革发展的机遇也非常难得,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把中国的统计工作做得更好。我们已经确立了未来中国统计的发展目标,即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统计工作经验,改革体制,完善机制,加强法制,建立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通行规则基本接轨的现代统计体系,切实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及时性和统计工作的权威性,为政府、社会各界和国际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统计服务。为了实现这个发展目标,中国统计工作者将励精图治、不懈努力!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