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

 

让数字在阳光下成长——一个记者眼中的邱晓华


                                                                         
    “统计事业,需要阳光般蓬勃发展;统计工作,需要阳光般透明操作;统计人啊,需要阳光般纯真品格。”这是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统计局张恩辉,有感于新任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关于维护统计信誉的讲话而作的一首诗。
                  
    邱晓华,是我的老朋友了。在与他一起参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起草时,我就已经得知他即将就任国家统计局局长的消息。当问起上任后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时,他很坚定地说,从最基础的工作抓起,让中国统计成为“阳光统计”。为事正如为人,这一下让我联想到,开放、开朗、热情,他又何尝不是一个具有阳光品性的人呢?!
                  
    今年3月,邱晓华正式就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后,本来已经十分繁忙的他,更是难得有空闲的时间。国家统计局的同志们说,他的时间是要用分钟来计算的。迄今,我们没有坐下来交谈的机会。当我翻阅过往的新闻记录时,以前与他交往的片段浮现在眼前……

                   “有为才能有位,这个‘为’就是统计服务”

    与邱晓华的初次交往,是在2001年的夏天。当时正值建党80周年前夕。我受命做一篇关于经济形势的评述性稿件。任务紧急,又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我的一位同事对我说,采访一下国家统计局的副局长邱晓华,他会有很多的见解和思路。
                  
    邱晓华,当时已经是一个很出名的公众人物了。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拿着同事给的手机电话,我很小心地拨通。电话那边传来了邱晓华沉稳的声音。我很急切地讲了自己的想法。邱晓华说,最近这几天日程安排得特别满,没有时间接受采访。
                  
    听到我失望的声音,邱晓华似乎有些过意不去。他说,现在正是开会休息时间,可以简单地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在十分钟的时间里,他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既谈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也谈了一些存在的问题。这次谈话,帮助我很顺利地完成了稿件的写作。
                  
    更让我感动的是,“十六大”之前的一次采访。当时,我们计划对从1989年到2002年13年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总结。这13年,是中国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13年,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现代化建设站到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认真地研究,总结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十大跨越”和百姓生活的“十大变迁”。
                  
    领导看了认为缺少一个权威人士的点评,因而少了神气。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邱晓华。抓起电话打过去,他正在南方深山农村调查研究,当我讲了这篇稿件的重要性,表达了急切的心情后,他还是答应了。
                  
    我把起草的“十大跨越”和“十大变迁”传到他所在农村附近的县城里。由于行程很紧,他是在回北京的飞机上,趴在窄小的餐桌板上手写出自己的点评。到北京后,还没有回家,就找了个宾馆传真给我。稿件播发后,全国有100多家报纸采用了这篇稿件。后来这篇稿件还被收入了新华文摘等刊物中。不少读者打来电话,认为这篇稿件的总结十分到位,特别是点评的精当,为文章生色。
                  
    每当我遇到关于统计数据不清楚的地方,我抄起电话打给邱晓华,总能得到耐心、细致的答复;每当我与他会面,他总是会对经济报道做出一些新的提示……
                  
    在我的采访生涯中,遇到过无数的专家和官员。像邱晓华这样耐心、周到的并不多见。有时,我私下在想,邱晓华工作那么忙碌,如此认真地对待一个记者,究竟是什么原因?
                  
    国家统计局的同志们曾经和我讲过,邱晓华从小就表现出对知识的浓厚兴趣,他嗜书如命,擅长作文。童年的他,对于自己长大成人后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或者新闻记者。如今,他却成了一个统计官员。但是,从他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经济解析中,还可以感受到深厚的文字功底。也许,曾经做过记者的梦,因而对记者很关照;也许是对我个人的一种支持……
                  
    在一次座谈会上,当我为以前的采访和打扰表示谢意时,邱晓华说,服务是统计工作的职业所决定,有为才能有位,这个“为”就是统计服务。统计工作者上为领导服务,下为群众服务,支持新闻媒体,是我们服务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
                  
    这番话,让我释然,更让我尊敬。
                  
    事实上,很早以前,邱晓华就敏锐地意识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统计必然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服务企业。为此,他在如何使锁在柜子里的统计数字开口说话,如何让社会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方面,动了很多脑筋,做了很多探索和尝试。上千页的统计年鉴都装在他心中;遇到不同观点,他从不轻易否定,而是吸收有营养的东西。他曾说过:“我是把每一次新闻发布会都当成考试。力图显示我们不仅生产数字,而且也有观点。”
                  
    邱晓华主持的新闻发布会,是中外新闻记者最喜欢参加的发布会之一。每次总是记者云集,没有座位,不少人常常站在旁边,两个多小时的发布会常常听得饶有兴趣。他的发布会有两个最大的看点:一是他能够运用数字解释经济事实,通过数字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深层次的问题,并据此提出有说服力的观点。二是他的语言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2002年10月16日,我曾经参加过邱晓华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一次发布会。一开场,邱晓华就说: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三个月又过去了。三个月前,我在这里说天气越来越热,中国经济变得越来越火。三个月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新聚集在这里,天气渐渐变凉了,但中国经济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温度。一个天气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当时中国经济的状况,让人听后印象深刻。
                  
    每年一次的与新闻记者的座谈会,邱晓华总是准时参加。他虚心地听取记者的意见,把座谈会当成了解公众需求的窗口。记者的关于统计工作的有价值意见,往往会化为他改进统计工作的实际行动。
                  
    作为一个“老统计”,“服务”一直是邱晓华心中不变的信条。他坚信,有了服务,统计工作才能有更为长远的发展。上任伊始,他就谆谆地告诫全国的统计工作者:一定要提供优质、高效的统计服务,把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统计信息作为基本职责,把提供为党政领导宏观决策、搞好宏观经济管理的咨询建议服务作为重要职责。
                  
                    把准中国经济跳动的脉搏
                  
    对于许多经济专家而言,中国经济是一个难解之谜。根据经典经济理论所推导出的观点,往往被现实轻而易举地击破。
                  
    在过去的几年里,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争论多如牛毛。从国内讲,有过几轮经济是否过热的辩论;从国际上讲,“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输出通缩论”等等,也是时隐时现。在大是大非面前,邱晓华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所做出的冷静、理性的判断,始终紧扣着中国经济跳动的脉搏。
                  
    记得2003年岁末,国家统计局在北京京都信苑酒店召开了每年一度的记者座谈会。战胜非典的袭击之后,中国经济再次提速。当时,理论界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甚至一些官员也开始参与到这场争论中。
                  
    我问邱晓华,争论这么多,您究竟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
                  
    回答问题简洁、明快,是邱晓华的特点。他给了我一个“六字诀”:“快、好、活”,“乱、多、高”。
                  
    他进一步解释说,快,就是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好,就是国家财政增收、企业效益提高、人民收入增加;活,就是经济自主增长因素越来越多。乱,就是一些地区的盲目重复建设抬头;多,就是各式各样的开发区等多如牛毛;高,就是对于能源、资源的高消耗。
                  
    “在这个关键的时期,我们不要把精力花在过热与否的争论上,而是实事求是,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邱晓华说:“稳中求进、进中求好,才能让中国经济在新一轮的增长中健康地前进。”
                  
    回过头来看,邱晓华的这些判断,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其关于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在三年后的今天仍然有实际的意义。
                  
    我们还记得,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上,邱晓华的许多关键判断和政策建议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1986年他撰写的《从国情国力出发看我国经济发展对策》一文,薄一波同志看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当即提出“要与作者再好好探讨”。1987年邱晓华撰写的题为《我国农副产品出口情况、问题和对策》的分析报告中,提出沿海农业必须走以外向型发展道路为主的观点。此论一出,中央领导倍加重视,成为我国制定沿海地区发展战略的重要参考资料。1991年11月由邱晓华主笔的题为《对三年治理整顿的反思与回顾》的文章在人民日报刊出,文章在对治理整顿以来大量经济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治理整顿可以结束,留存的问题应在继续深化改革中解决。文章震动了经济界,也引起了中南海的注意。同年底,治理整顿结束,经济工作转入常态。
                  
    我们还记得,2002年年初,西方媒体大量刊载关于中国统计存在水分的报道,并据此质疑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真实性,“中国崩溃论”甚嚣尘上。
                  
    对于来势凶猛的质疑,邱晓华有自己的看法:中国经济一枝独秀靠的是经济发展的支撑,而不是虚假的数字。任何一个对中国统计方法有了解的人,都不会因为个别地区的虚假而否定整体数据的真实。在他的指示下,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发表了《统计局公布的前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可信吗?》一文,心平气和地解释了中国统计的流程,回击了“中国崩溃论”的不实论点。
                  
    “中国崩溃论”的主要提出者之一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分析师罗奇,曾经专门找到邱晓华,探讨中国统计数据的真实性的问题。在罗奇看来,中国的统计有些让人看不懂,还有些来源不清。邱晓华认真地介绍了中国的统计方法后,最终使罗奇相信中国的统计数字是可信的。
                  
     在与邱晓华一起参加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中,我再一次领略了这个“数字通”的神采。一些拿不准的数字问到邱晓华,他不用翻阅资料,甚至连沉吟都不需要,很干脆地说出来。事后查找,连小数点后的数据都丝毫不差。
                  
    不仅如此,邱晓华提出的观点很有现实针对性。当被问起2006年的发展时,他说,我提五个方面:一是让经济可以持续发展。中国经济已经创造了奇迹,能否继续持续发展,受到关注;二是让城里人无后顾之忧。城里人现在感到医疗、教育、住房问题很大;三是让农民看到更多增收的希望。解决农民收入和致富的问题,是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四是让我们的企业有更强的竞争力,这是实现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跨越的重要指标;五是让国防更加强大,这是维护国家主权、维护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培养经济增长点的需要。这些目标,显然是他在深刻了解中国现状,并经过深思熟虑提出来的。
                  
    邱晓华出生在福建省宁化县城关镇,幼年失去母亲。童年时候的邱晓华跟着外婆下地种菜、上山打柴、养鸡喂猪什么都干,饱受磨难。年轻的时候,他还在宁化县水茜乡插队。正是这些经历,使得他热爱农民、熟悉农民、同情农民,对农民境况一直比较关注。他曾经对我说过,现在,比例关系最不协调的是城乡关系;最不稳定的产业是农业;最弱势的群体是农民;最落后的地区是农村。
                  
    “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只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整整落后10年。”“没有农民工,就不会有今天沿海地区的繁荣,应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考虑这个问题。”“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农民问题,中国建设的首要问题也还是农民问题”邱晓华的大声疾呼,浸透着对广大农民的深厚情感。
                  
    这就是邱晓华,一个勤奋学习、有着深厚专业素养的经济专家;一个勇于实践、深刻了解中国国情的统计官员。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准中国经济跳动的脉搏。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统计的信誉
                  
    2006年5月12日,中国统计人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庆祝自己搬家———在新的办公大楼前,200多名统计工作者举行了庄严的升国旗仪式。
                  
    这是新任局长邱晓华的主意,他说,举行这一仪式,就是让统计工作者在心中永远都记住国旗,永远都记住祖国。要把我们的事业与国家的进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我们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邱晓华早早地来到国旗杆下,与他的同事们一道等待着那庄严的一刻。8时30分,国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
                  
    升国旗仪式结束后,邱晓华徐徐拉下新大楼门旁的红绸,白底黑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牌子展现在眼前。
                  
    经过多少代统计人的努力,国家统计局从北京月坛南街75号,迁至月坛南街57号。在新大楼里集合了过去分散在各处的行政机构,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指挥全国统计系统的行政中心。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国家统计局的行政人员终于团圆了,邱晓华显得十分高兴。
                  
    这座大楼的启动,意味着统计工作要以一个崭新的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邱晓华谆谆告诫广大统计工作者,要倡导统计报国理念,以祖国的利益至高无上,以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把统计工作做得更扎实、更细致、更优质。以提高和维护统计信誉为荣,以损害和破坏统计信誉为耻,为提高统计信誉作出自己的贡献。要以内创和谐,外树信誉,优质服务,作为当前做好统计工作的主要方面,在新阶段开创统计工作的新局面,共建统计人的美好家园。
                  
    神采飞扬的讲话赢得了广大统计工作者的阵阵掌声。
                  
    我身临现场,突然想到了创办邱晓华母校厦门大学的陈嘉庚先生。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民族危难的严峻时刻,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倾资创办厦门大学。邱晓华今日的“统计报国”,与陈先生当年的宏愿“为吾国放一异彩”,应该有许多相通之处吧?!
                  
    1982年分配到国家统计局工作,从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副处长、处长、见习副司长、副司长、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挂任安徽省省长助理、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到今天的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的职位在升迁,但他统计报国的信念始终没有改变。
                  
    履新之后,邱晓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千头万绪,邱晓华说,我们深感中国统计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矛盾。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在我个人看来,就是如何维护和提高中国统计的信誉。
                  
    应该说,经过一代又一代统计人的努力,从技术层面上讲,中国统计与世界统计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在某些方面我们甚至在发展中国家中位居前列。比如说,我们向社会公布有关的统计数据的速度,在世界上也是排在前面的。别的国家一般是一个季度过后45天才会有一个初步的情况,我们通常一个季度过后20天就有了一个初步的情况。
                  
    但是,毋庸讳言,一些体制还不规范,一些机制还不透明,一些方法还不科学,由此影响了中国统计的整体形象和整体效果。特别是一些地方虚报数据成风,甚至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影响十分恶劣。
                  
    我曾经听过一个县的县长说过,他上任当年GDP的实际数据,恰好等于五年前上报的数据。这位县长感叹说,这样的数据,就像悬在头上的黄河,有朝一日,破堤而出,不可收拾。
                  
    对于统计工作存在的弊端,邱晓华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对于改变这种状况,邱晓华有着坚定的决心。让中国统计成为“阳光统计”,让社会各界零距离感受中国统计。邱晓华倾力建造的是“领导放心、群众满意、国际认可”的现代统计体系。
                  
    邱晓华谈到了自己的打算:要做到“不出假数”,首先要“不进假数”。不进假数,就要对最基层的统计工作进行严格规范和考核。我们准备选取100个县级统计机构作试点,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制定一套严格的基层统计工作考核制度。对那些达不到规范的,要限期改正;改正不了的,就宣布它为无信誉统计局,先在内部通报;还改正不了的,要让媒体公开曝光,使其数据在国家的统计数据中消失。
                  
    探究统计数据弄虚作假的原因,很大的问题是基层统计部门抗干扰能力差。我国基本统计信息主要依靠地方各级统计部门收集,统计部门的干部任用和统计工作的保障都依赖当地政府,地方领导对统计数据进行干预时,地方统计部门十分为难。即使出现违规行为,地方政府也往往会充当保护伞。
                  
    统计的独立性,是解决一些统计数据不真实的一个关键。邱晓华说,国家统计局正在推进调查队的管理体制改革,使这支过去委托地方管理的专业统计队伍,作为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队,实行垂直管理。同时,《统计法》也正在修改当中,这次修改总的原则是要修订出一部能够真正规范统计行为、维护统计秩序、保障统计权益的管用的法律,可以解决一些长期困扰统计工作的突出问题。
                  
    我们期待着,这位专业性很强、处事稳重、富有活力、具有阳光品性的学者型官员,能够清除统计数据质量方面的积弊,让中国的统计数据与中国经济一起在阳光下成长。
                  
(新华社记者 赵承)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