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

 

聚焦统计学科发展前沿

 
——访“2006统计学国际论坛”组委会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袁卫

 

    2006年6月10日,“2006统计学国际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美国、日本的百余位知名统计学者在此论剑当代统计学的前沿问题。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作了主题发言,8名顶尖级的统计学者进行了专题报告,次日又有54个代表分别在三个分会场发表了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此次高水平、高层次的统计盛会,统计精英们将有哪些新的思维碰撞?高校、科研院所在提高统计信誉、服务经济社会方面怎样作为?如何看待统计类高校学生的培养和就业?围绕公众关心的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2006统计学国际论坛”组委会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国内著名统计专家袁卫教授。
    举办统计论坛,扩办统计学院的初衷何在
    6月11日下午,在不久前落成的人民大学“明德楼”主搂办公室里,袁卫教授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举办论坛的目的,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创办统计学院的目的是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想适应统计的发展,搭建一个统计交流、应用的平台。因为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是几乎所有的学科、所有的领域都积累了数据,都需要用数据来说话,需要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这个趋势,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而且速度越来越加快。搭建起一个统计交流的平台,就是让各个学科都能在这里交叉、融合,然后产生新的碰撞、新的启示,借以实现科学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
    他说,举办统计学国际论坛,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建立一个市场,有供有求。比如,搞历史的、搞文学的、搞技术的,他们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就到这个平台上,或者像到市场一样,提出需求,通过论坛提交成果,互通有无,得到满足。我们的论坛除了大会报告,又分成3个分会场、12个不同的专题。统计理论、方法、技术、应用和案例都有,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说聚集了当代统计前沿和统计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
    据悉,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科始建于1950年,两年后成立统计学系,是新中国经济学科中最早设立的统计学系,2003年7月,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多年来,坚持统计理论和统计应用的结合,统计学院不断得到新的发展。仅教授副教授就有21人,博士生导师12人,国内兼职和海外客座教授18名,毕业生1/3以上的在金融、保险、信息等领域从事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1/5以上的在继续深造学习。
    袁卫表示,人民大学没有把统计学系建到商学院去,也没有把统计放到经济学院或理学院,学校不但保留了统计系,还建成了一个统计学院。目的就是希望统计学有更宽广的发展空间,一方面要加强它的基础和方法研究,更重要的是希望把它应用的触角、领域拓展到自然科学、工程、医学、农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管理等领域,这就是我们学校经过认真研究设立统计学院的目的。
    在我们现行的研究生专业目录里,统计学分在三个门类中:一个在经济学门类,专业称为“统计学”;一个是在理学门类,称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还有一个在医学门类,叫“流行病与卫生统计”,我们统计学院这三个领域的硕士点都有。有些大学虽然三个点都有,但不在一个学院里,是分散的。我们是融合在一起的,都在统计学院里。这样就改变了经济学科的、理学学科的、医学学科的分散布局。这在全国是唯一的,希望能够形成学科的交叉、融合、碰撞。
    能否达到这样的目的?袁卫从这次参加论坛的人员向我们引证。他说,可以看到这次邀请来的专家,像Lawrence D·Brown、范建青、郁彬、何旭铭、赵民德、朱力行等,在国际统计学界都是很有影响的。搭建这个平台,就是为了筑巢引凤,通过交流互补,实现整体提升。同时,这个论坛还是开放的,人大的学生、北大的学生等,有不少都来参加。许多大师大家,过去只是在国外顶尖学术刊物上看到他们的名字,现在面对面,这对拓展学生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很有益处。
    袁卫说,2004年6月,我们就筹办了第一次论坛。基本上每年办一次比较大的国际论坛,中间还有一些小型的研讨会。学校还设立专门的经费,在此次论坛举行的同时请来几位美国知名教授来校系统讲学。我们的目标是想通过几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把论坛打造成一个在国内、国际都有影响的品牌论坛。
    提高统计信誉,服务经济社会,高校怎样助力
    履新不久的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在许多场合提出打造阳光统计,建立统计信誉,提高数据质量,服务经济社会的需求。应当说这既是领导关注的重点,又是公众热盼的看点。作为统计的最高学府和统计论坛又将如何助力、怎样作为呢?
    对这个问题,袁卫深思熟虑:
    国家统计局核算司司长许宪春发言时也谈到,以后再发布数据时,应该同时公布调查和统计方法。因为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够理解你的指标,才能够判断你的数据质量,对研究者来说才比较好用,而且不会对你有更多的猜测和质疑。至于就某些方法的讨论,它不仅可以促进统计工作的改进,而且有助于统计信誉的提高。
    袁卫认为,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功能不是并列的,信息是基本职能。统计的最重要功能是把数据搞准。如果搞颠倒了,本末倒置,那就会丧失信誉。
    在服务社会方面,袁卫结合学校的任务谈了他的看法。他强调,要把统计提高到社会满意的程度,这既是国家统计局系统的目标和责任,也是统计院系、统计教师的责任。学校要围绕学校的三个基本任务去提高统计的信誉。一是培养人才,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输送到统计系统去,从根本上提升统计工作水平。第二是科学研究,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服务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统计工作的质量提升了,社会的信誉也就提高了。第三是社会服务,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还有很大的空间,现在正在探讨如何加强的问题。我们与北京市统计局共同建立北京市重点研究基地——统计科学研究与应用中心,一方面科研成果服务于统计工作,同时统计局又成为大学生实习的基地,为培养人才搭建了平台,这是双向、双赢的合作。
    袁卫指出,统计地位的提高也是个双向的、循环的过程。我们的工作质量提高一步,社会认可就增加一分,领导也会更重视我们。领导重视了,给你的资源、给你的支持力度就会大一些。这是一个环,是个循环的过程。对我们的统计数据,第一要实事求是,第二要敢于承认差距,这非但不会降低信誉,反而有利于不断改进,提高信誉。总的来讲,对政府统计工作,老百姓有很高的期待。我们国家的统计制度、方法,数据质量都会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改进和提升。
    缘何统计行当就业“热”,统计院校报考“冷”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段时期以来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几年,到政府机关报考公务员的大学生多了起来,而在家长、学生填报大学志愿时,选择统计专业的比率却不是很大,这一“热”一“冷”的背后是什么?
    袁卫首先从大学生就业难讲起。他说,现在确实存在着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的问题。准确地说应当是大学生在北京或者大城市里就业困难。我们大学生的比率和美国大学生,与欧洲大学生的比率,比起来是很低的。所以,从理论上来讲,我觉得不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里边既有地区失调的问题,也有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大学生不一定非到大城市才有出息。他说,大学生就业难,既有个人观念上的原因,也有社会改革的问题。从深层次分析,还是城乡差别、东西部差别因素的影响。如果到西部就业的大学生一个月能拿上几千元,条件虽然相对差一些,我看还是有人愿意去的。随着相关制度的出台,比如到西部、到农村工作几年后还可以继续攻读研究生,还可以返回城市等等,大学生还是愿意到企业、到西部、到基层去的,这个问题是能够逐步解决的。
    袁卫还从办学一方反思了相关问题。他指出,从教育本身来讲,从供给一方,从学校培养人才这个方面来讲,学校确有一个怎么样针对社会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问题。我以为,全国大学应该是分层次办学的。当然从学校来讲,人民大学的培养目标,我想包括北大、清华、复旦等校,都是希望培养整体素质比较强的学生,并非统计学院就对着国家统计局,对着北京市统计局。我们努力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的毕业生。但是,真正的能力体现,也许是未来5年10年。其实用人单位也是希望人才的多样化,不希望趋同化。
    采访临近结束,袁卫充满激情又满怀信心地说,统计是个朝阳般的事业,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发展,统计的地位必将愈益提高,作用愈益彰显。袁卫以美国为例说明这个道理。他说,在美国做统计的地位很高,在大学里,在研究机构里,搞统计比搞数学的人更容易找工作。现在美国最好大学的统计系里差不多都可以见到中国人,哈佛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一流统计学系的系主任都是华人。美国每年有500名左右的统计博士毕业,真正到大学当老师的仅仅1/8左右,多数统计博士到公司和研究机构就职,尤其在生物、制药和咨询等领域,统计更是受宠。我们国家统计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重视统计的趋势正在加强。经济普查的成功其实也是对统计的一个宣传。随着近期统计改革进程的加快,统计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广。
 
(中国信息报记者  马士龙  张来成)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