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

 

中国经济将持续平稳快速增长

 
——在中国留美经济学会2006年年会上的演讲
 国家统计局局长  邱晓华

    中国经济成长的发动机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时间里,中国经济能够取得每年9.6%的增长,也就是创造了所谓的“中国奇迹”,这是很了不起的。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的经济发展,为什么在没有一个很明确、很典型、很成熟的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能走得这么令世界瞩目?我想不用很高深的理论,其实用几句相对浅显的语言就可以引起大家的共鸣:第一、我们所走的路是在继续发挥原有优势的基础上走的一条路,即我们继续发挥了政府对经济的推动力。我记得十年前我讲过这样一个观点,我说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前是政府一统天下的经济,政府是中国经济成长的唯一的发动机。因为那个时候企业、个人没有任何经济的自主权,所有的一切都是由政府来掌握的,资源都由政府掌控着,经济的运行也都是由政府的指令来推动着。从个人来说,从他的出生到上学、到就业、最后到死亡,一切都是政府安排的;从企业来说,从投资、生产到销售,一切也都是由政府安排的。所以那个年代政府是经济成长的唯一的发动机。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逐渐看到新的发动机出现了,就是生产者的作用。改革从农村开始逐步到城市,这样一轮的改革轨迹其实大家看到的就是政府给企业、给生产者越来越多的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因此,作为生产者在我们国家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出来,其作用已经可以和政府并重了。因为在那时正好是中国生产严重不足的年代,可以说是一个很短缺的年代。在这个短缺的年代里,“皇帝女儿不愁嫁”,只要生产者能生产出产品就可以卖出去,生产者也就可以获得投资回报,所以整个80年代生产者与政府成为我们国家经济成长的两个发动机。
    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经济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长期短缺的局面逐渐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领域出现了相对过剩,用理论上的话说,中国经济已经开始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了。因此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当中,第三种力量又开始出现了,这就是消费者的力量。消费者越来越成为左右中国经济成长的一股重要力量,他们用他们手上的钞票,用他们的脚来决定企业的存亡。因此,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发现消费者上帝的地位逐渐地确立,因为在这个年代,消费者在整个市场的交易过程当中越来越处于主导的地位。
    因此从过去20多年的实践来看,推动中国经济成长的动力就是政府、企业、消费者,这三者在不停地交替,相互作用,共同成为推动经济成长的发动机。但是,在这样的变化中间唯一一点没变的就是政府始终是支撑中国经济成长的发动机,而且至今也依然没有变化。这就是我们在改变经济体制、机制中继续发挥着传统的优势。
    第二、我们在整个改革方向上选择了一个很简单的道路,就是让市场发挥更多的作用。所以20多年来市场取向的改革在许多领域获得了重大的进展,在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可以看到越来越多市场的影子。到今天可以说,我们在许多领域已经越来越依赖于市场的作用。市场化进程我们已经走完了一半的路程,目前我们正在继续走另外一半。市场带来了要素的活跃,市场带来了经济活力的增强,市场也带来了整个效率的提高,这就是中国走得好的第二个理由。
    第三、我们给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以更大的创业空间。在这20多年里可以说企业家的作用越来越大,劳动者创业的环境越来越好。正因为如此,在20多年中间我们的生产突飞猛进,投资也是快速地增长,这都是得益于政府在改革中注意给投资者、劳动者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创业环境。
    第四、我们选择了一个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改革开放之路。20多年来,我们在改革进程中间有一个很显著的变化,就是我们越来越广泛地融入到国际经济社会当中,越来越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当中。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其实它与开放是并列在一起的,往往改革有开放的含义,开放有改革的含义。每一个改革的深化都与开放的扩大相伴随:从4个经济特区到14个沿海开放城市,然后再到沿边沿江中心城市,可以说每一个地方的开放都给中国经济的成长带来了更大的余地和空间。1978年我们的进出口仅有206亿美元,但到去年我们就上升到了14200多亿美元。过去20多年当中我们实际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超过6000亿美元,这些数字的背后就是中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迅速上升,对外开放日益构成中国经济成长的一个重要动力。
    和平和谐发展的中国道路
    虽然没有很明确的理论,但是我们确实也在实践着很有哲理的中国特色道路,这就是我们发挥各方面的优越性,以各方面的优势来推动中国经济的成长。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可以说,我们越来越看到要走的路,对外是和平发展之路,对内是和谐发展之路。一个和平,一个和谐,“双和”之路日益显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国家自己做出的战略选择。目前来看,和平发展之路是有利于我们在全球经济成长过程中间实现一个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的。大家知道,中国经济成长到今天,它越来越面临着新的压力,这就是所谓的资源、环境的约束。资源环境的约束在别的国家可能更多的是走了一条非理性之路,在中国来说我们要走一条和平理性之路,这就是要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中与世界各国实现一个互利共赢的发展结局。所以,和平发展既是一个对中国自身矛盾化解之路,也是一个对世界经济成长的促进之路。当今世界经济的成长主要是两大动力,一个是以美国为主的动力,它们以自己过度的消费来支撑着世界经济的成长;另一个就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动力,它们以自己大量的投资来支撑世界经济的成长。所以这些年来中国的投资为什么持续地增长,中国为什么成为世界的加工厂,其实就是因为中国采取了大量的投资来扩大自己的生产能力,支撑自己的发展,支撑世界经济的发展。
    但是,这条过度依赖投资之路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不足,这个不足就是中国越来越受到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约束。资源和环境问题当然我们要以自己国家为主来解决,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把它放到全球范围来看,因为毕竟中国作为世界大家庭的一员,它既要立足于自己的国内,也必须放眼于全球。继续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来解决自己的发展问题,这就需要处理好我国与他国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就是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问题。所以和平之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走和谐之路,是因为我们目前处在一个特定的阶段,这个阶段也许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也许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透过这些矛盾和问题,背后就是不和谐之音。这些不和谐之音更多地表现在四个方面,包括城乡之间的不和谐,地区之间的不和谐,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和谐,中国的发展与其他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和谐。因此,我们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关切和解决这些不和谐的方面。当然,从矛盾的运动规律看,在这些不和谐的诸多方面,我们也要想到和谐是相对的,不和谐则是绝对的,必须辩证地看,不能绝对地看。这就告诉我们在走和谐之路的时候要注意把握住自己的节奏,也要选择好自己的路径,在不断地解决不和谐之中达到相对和谐,千万不要在走和谐之路的时候出现偏差,甚至犯下历史性的差错。
    “非常亮丽”的中国经济
    当前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我想用几句话给大家说一下。其实我们国家经济的成长还是非常亮丽的,用一句话说,就是呈现了一个又快又好的发展。“快”,指快在大多数经济指标的增长率上。目前,除了市场物价涨幅,除了利用外资的变动率是一位数外,其他大多数的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率都是两位数。从1到6月份的情况来说,GDP增长10.9%,城镇投资增长了31.3%,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长了13.3%,对外贸易增长了23.4%,财政收入增长22%,这些都是两位数的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也是两位数增长,所以“快”是当前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
    “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农业生产的形势还是比较好的。一是今年以来由于各方面重视农业,夏粮获得了好的收成,总产增长7%;二是国家关心支持农业的政策落实比较快,无论是补贴政策还是最低价的保护政策都在比较早的时候出台了,给农村居民一个安民告示;三是农业结构的调整进展比较快,目前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的比较快。
    第二个是财政形势比较好。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22%,明显高于支出的增长,上半年收大于支超过5000亿元,可以说财政形势的好为国家改进经济的结构,为国家促进和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保障。
    第三就是民生改善的形势比较好。从今年上半年情况来看,无论是收入还是就业形势都是不错的。从收入情况来看,目前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都是在10%以上;从就业情况来看,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已经完成全年目标的60%;从市场物价总水平看,上涨也比较温和。另外,政府在最近一段时期也加大了对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这些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这些方面的薄弱环节改善的进程明显地加快了。
    由此可见,今年以来整个经济实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总体形势喜人,这也证明当前中国政府所采取的宏观政策是行之有效的。
    繁荣背后的隐忧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形势好的背后,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担忧。从宏观层面来看主要表现在两个过快,一个不平衡。一个是投资增长过快,一个是信贷投放过快。从上半年情况看,城镇投资增长了31.3%,已经再次回到偏快的,甚至是过快的增长区间。信贷投放进度也很快,货币供应量增长也偏快。
    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国际收支的不平衡。1月到6月我们的贸易顺差61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多了168亿美元,外汇储备超过9000亿美元,比年初又增加了1200多亿美元。这些指标的变化,反映着宏观经济运行中间有些隐忧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因为这些可能影响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产能过剩、金融风险等问题的解决。
    从微观层面来看,两个“剪刀差”的问题正在影响着企业的增收和农民的增收。一个就是工业品的出厂价格涨幅持续小于工业企业能源、原材料、动力购进价格的涨幅。从1到5月出厂价长了2.6%,而购进价涨了5.9%,这一高一低使规模以上的企业多增加支出1066亿元。换句话说,由于这种不平衡造成企业成本增加了1000多亿元,也就是减少了1000多亿元的利润。所以尽管从数字本身来看,在此期间企业利润还增长了25.5%,但是石油、有色、交通设备制造、电力、电子等五个行业利润的增加额占到整个工业利润增加额的80%以上,剩下的百分之十几的利润是由其他30多个行业来分享的。由此可见,大多数企业处在微利、无利甚至亏损的边缘。
    从农民角度来看,尽管整个农业形势好,农民收入也是增加的,但是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也在表现出来。一方面从去年以来,整个农产品的价格变动相对比较平稳,但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不断地上升,特别是一些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农用柴油、农膜等价格的上涨更大。从去年来看,每个农民由于农资涨价多支出了100多元钱,而去年整个国家给农民的好处就是42.4元钱。涨价把国家给农民的好处都吃光了。今年我想这个趋势也是同样存在的。
    从微观层面来看,两个剪刀差造成了企业增收难,农民增收难,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又快又好的开局
    从上半年的形势来看,今年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是基本确定的,因为四种力量或四种因素构成了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地走快的基本面。
    第一就是宏观调控的成效进一步释放。这几年的宏观调控较好地解决了农业问题,解决了通胀和煤电运等瓶颈约束问题。目前低通胀的形势给我们创造了比较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与此同时,资金宽裕的问题也在中国开始出现,银行的存款大于贷款超过10万亿元,银行的流动性过多的问题正在逐步地显现。根据人民银行自己的测算,目前银行多余流动性2万多亿元。与此同时,国家外汇储备超过9000亿美元,老百姓手上还有2万多亿元的现金,800多亿美元的外币储蓄,15.5万亿元人民币储蓄。这些成为了中国当前经济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的事实,就是资金在出现宽裕。所以,有这样一个宏观环境,必然给加快发展提供了可能。
    第二点,整个经济高速成长的周期还处在一个高位的平台,它的惯性还比较大。可以说,从2003年开始新一轮的经济周期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这四个方面,眼下这“四化”的趋势还在继续发展,所以整个中国经济还处在这一轮经济成长的高平台上。2003年增长率是10%,2004年增长率是10.1%,2005年是9.9%,今年一季度是10.3%,二季度是11.3%,继续延续着高平台增长的态势,这个发展的惯性必然推动着未来一段中国经济的增长,这是第二个因素。
    第三点,世界经济也都在好转。目前整个世界经济都表现出一个温和复苏的态势。中国越来越国际化,中国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整个世界经济的好转也必然带来中国经济继续的好转。
    第四点,今年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以及地方政府的换届之年,使中国经济增长的一种新的动力就是行政推动力在加强,这种加强是中国特有的,它既是一个好事,当然也有它特定的问题。不管怎么说,这是支撑当前中国投资高增长、生产高增长的重要力量。
    由此可见,在2006年中国经济会继续保持一个平稳较快的增长,而市场物价还会继续处在一个比较低的价位上面,可以实现“十一五”开局之年一个又快又好的良好开局。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