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

 

竞争力排名折射大国崛起思维


 

    排名升降的背后

    现今,世界上有两大权威国际评价机构,每年发布全球竞争力报告,为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及其社会前景把脉、诊断、开药方。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从1989年开始发布年度《世界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洛桑报告”),由于其自身为非营利性独立机构,且相对偏重于“硬数据指标”即评估结果的2/3以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这份报告被认为是“世界首创且最受认可的竞争力排名与分析参考”,获得全球范围的普遍认同。
    在近日公布的《2007年度世界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内地的竞争力排名提升到第15位,比之去年上升3位,为历年来最高,并且位次首次超越日本。日本则由第16位退居第24位。
    总部设在瑞士日內瓦的世界经济论坛(WEF),每年也发布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由于WEF的报告评估数据依据主要来自企业首席执行官的问卷调查,带有某些主观人为臆断,科学准确度略差。WEF的研究范围逐年增加,现在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所谓竞争力,指的是创造价值的能力,创造财富的能力。竞争力排名相当于构建一个公开竞争的信息平台,提供标准的、规范的、可信的数据信息,以供各国政要和经济专业人士研读和参考。由于参照的数据标准差异,采用的方法有別,即使研究內容基本相同,得出的最后结论却相距甚远。
    WEF《2007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2007年度中国内地整体竞争力的排名从2006年的第48位降到第54位,掉在了排名上升、位列第43名的印度之后。
    一前一后的两个评估,何以有如此大的差异?中国竞争力排名上升与下滑之间,到底说明了什么问题?
    作为世界上研究和评价国际竞争力的权威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公布的《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的衡量标准是从宏观层次研究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
    2007年洛桑报告作为评估依据的数据对应于“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4大类323项指标。
    中国内地此番之所以在竞争力报告中实现排名攀升,主要是在这4大类指标上出现全面突破:“经济表现”从去年的第3位升至第2位,仅次于美国;“政府效率”则从第17位跃升至第8位;“企业效率”也从第27位升至第26位;“基础设施”则从第33位升至第28位。该报告的主要领头人、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世界竞争力中心主任格瑞理教授更为详尽地解释称,“大规模的出口、外商投资和劳动力,尤其是大批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出现是近年来中国内地竞争力排名一路上扬的主要动力。”
    应该说,中国经济这两年始终健康快速发展,“经济表现”位居前列完全是预料中的。与此相比,“政府效率”此次强劲突破则更能让人感到鼓舞。从具体排名来看,政府效率提高明显,从2003年的第22位逐步攀升到2006年的第17位,今年更是飞跃到第8位。尤其是与“政府效率”直接相关的政府预算盈余或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政治稳定系数等细化指标,更是成为中国内地2007年度改善最大的指标,这些无疑是对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的一种肯定。

    审慎看待排名攀升

    毋庸置疑,中国一些经济指标增长确实很快,比如外汇储备、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但同时应该看到,洛桑报告结果只是一个国家层面的竞争力排名。作为世界各国政治领袖们把握全球竞争力格局及其变化趋势的重要参考、跨国公司领导者们投资决策必不可少的咨询依据和世界学术界关于国际问题研究的主要文献,洛桑报告对中国经济的肯定,充分反映了西方国家尤其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实际效果和进一步发展潜力的深刻认知和认可。
    站在大国崛起的角度,这一类报告的出台表明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提高,国际影响力在增强,中国的和平崛起正在成为国际社会无法忽视的、并争先恐后加以研究的重要事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进入新世纪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重要一极。中国国际竞争力在稳步攀升。作为一方泱泱大国,中国开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澎湃动力。这将是一幅正在展开的蔚为壮观的历史场面:中国竞争力正在释放,中国大舞台已经搭好。
    因此,洛桑报告的排名是一个积极的信号,首先是教会我们“理性看世界”的历史视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国人可以把这个排名当做一个指标和鼓励,但决不能头脑发热,仍需保持冷静和审慎。
    尽管瑞士洛桑评估主要依据统计数据,相对“比较客观”;世界经济论坛的评估主要依据问卷调查,“硬数据指标”所占比重不足1/3,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那么,是不是我们就可以只看重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排名评估,为之沾沾自喜,而对世界经济论坛的评估心存块垒、不屑一顾呢?显然不能。这不但因为任何排名,无论依据多么严密,要做到完全客观是不可能的;更因为,总部设在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拥有包括全球1000多家顶级公司成员,是世界公认的权威性机构,其“主观反映”不仅代表着中国的国际形象,也揭示了统计数据无法描述的竞争力软实力。
    首先,中国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相当多的问题。环境保护、三农问题、调整产业结构等,任重而道远,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难度仍不小,洛桑报告第15位的排名绝不是可以拿来骄傲的资本。世界经济论坛去年9月发布了《2006年至200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在那份以对经理人员的问卷调查为主要依据的报告中,中国内地的竞争力只排在第54位,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其次,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新兴国家近来迅速发展,而这难免会对世界经济原有格局形成冲击。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报告认为,经济和商业权力正在转向一些新兴经济体,但这不意味着它们已经处于竞争力最高的群体。而老牌工业化国家也不会容忍这样的“权力转移”,贸易保护主义有可能因此抬头。事实上,发达国家利用企业自律、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软壁垒”打压新兴国家的趋势近年来明显增强,中国必须为此做好应对准备。  
    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指出:“中国在中学和高等教育上的入学率按照国际标准仍然很低。体制环境中各个组成部分仍需进一步改善,同时也要保护司法独立性。‘中国竞争力排名降低’主要是因为腐败、买方成熟度的评估水平低,以及对劳资关系的担心”。这样的解释,虽不尽符合我们的自我认定,但多少点中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害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世界经济论坛的排名解释,不啻向我们发出一个警报。

    我们需要怎样的国家竞争力

    在学术意义上,关于国际竞争力的考察可分为三个层面进行:宏观层面的国家竞争力、中观层面的产业竞争力、微观层面的企业竞争力。
    早在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家竞争战略理论奠基人波特就在《国家竞争优势》中,以其前瞻性研究明确提出,“在国家层面,竞争力的惟一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而国家经济的升级需要生产力的持续成长”。
    在结合世界技术发展潮流与产业竞争格局演化的历史中,波特教授大力批判了“比较成本优势论”、“规模经济论”,并对于有竞争力的国家是否需要保持大量的贸易顺差,提出了反传统的、但极具说服力的论证。尽管那时我们不清楚,作为里根时代的白宫产业竞争力委员会成员,波特的学术观点是否在本质上影响着美国今天的决策者们的观点(如美国似乎并不特别忧虑今天庞大的贸易赤字),但从本质上看,加强国家竞争能力,保持技术先发产业的全面领先,并带动产业集群的增长一直是近20年美国国家的全球最核心竞争战略。最近在美国极有影响力的、并引起广泛共鸣的新版《国家竞争力报告》,要求继续大力提高科技投入,以保证美国未来对于亚洲国家科技竞争优势的保持,正是反映了美国人对于国家竞争力的深刻认识,以及竞争优势继续保持的“国民忧患意识”。在世界多极化的今天,国家竞争力就是以科技特别是原创自主科技,来带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发育、完善,并使国家的主导产业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而对国家竞争力的考察,实际上又是对企业竞争力考察的一种延伸。具有竞争力的企业能通过更低的成本或更好的产品,提供比竞争对手更有吸引力的产品或服务。但是,个体企业和国家经济的类比并不完全成立。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将会消失,但没有竞争力的国家不会消失。这些国家仍需要进口,而且在再度获得竞争力前它们的汇率会一直下跌。每个从事国际贸易的国家总是在一些领域拥有竞争力,即其出口领域,而在其它领域则无竞争力,即其进口领域。在过去的200年中,这种比较优势原则一直是经济分析的基础。
    而中国的大部分企业,无论是从管理还是产品,还远远没有达到国际先进标准。无论哪种方法下的竞争力排名,都揭示出了这一特点。中国的竞争力是在商品制造业,而不是在航空或软件领域。也许由于这种竞争力是低成本而非高生产力的结果,因此在WEF和IMD的排名中,中国的位置并不靠前。但如果竞争力指的是技术效率带来的国际贸易的成功和产品质量,而不是较低的劳动力成本,那么德国和日本是极具竞争力的。这些国家在精密机器等出口工业上的优势意味着,尽管汇率坚挺而且劳动力成本高,但它们对别国的贸易顺差仍然很大。
    根据2007年洛桑报告,一直以来,“企业效率”是中国竞争力四大要素中表现最差的一个。不但其竞争力水平低,而且从1998年以来中国的企业效率竞争力排名直线下滑,大约以每年3个名次的速度下降,从1998年的第32名一直落到了2002年的第43名。企业效率成了影响中国整体竞争力提高的不利因素。国家竞争力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其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又会推动宏观的国家竞争力的发展。正因为如此,中国经济要想保持良好的增速,必须稳住近年来有所反弹的企业效率。
    就现阶段的企业效率竞争力而言,企业必须首先转变观念,争取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去参与国际竞争,因为未来的中国市场是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谁不适应这个市场谁就会失败。其次,企业要培育自己的核心技术,开发自己的核心产品,既要灵活地选择好技术突破点,又要考虑技术的生命周期,对技术的变化保持高度敏感性,并不断根据技术生命周期调整企业核心技术。其三,企业必须加强管理。必须对产品、技术品牌、服务、营销等竞争优势加强保护,使管理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中国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型时期,也处于一个经济与社会矛盾激变的时代。中国最坚实的竞争力来自企业。因此,中国企业任重道远,它既面临着崛起的历史性机遇,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参与全球性的大国博弈。
    面对不同排名,中国需要保持一份清醒:全球竞争力排名只是一面镜子。国际社会对我们的尊重或轻视,也绝不会仅仅依据几个经济指标的变动而转变。关键在于,我们既要有一种博大的胸怀,善于听取来自外部的声音,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更要坚持以我为主,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由多重因素组成,它依靠每个国民、每个企业的支撑。
 
□   本报记者 关逸民/文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