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

 

我国双顺差剧增成因及影响分析

 

    [摘要]当前,我国国际收支顺差持续存在,并不断扩大,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带来了深刻影响,这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从世界范围对国际收支失衡进行了分析,认为国际收支失衡是一种普遍现象;接着,从5个方面分析了持续双顺差的原因,并对我国双顺差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分别从短期和中期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中经评论·北京)从1994年起,我国基本形成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近年来,这一趋势发展迅速,引起各方关注。1999年我国经常、资本项目顺差仅211亿美元和52亿美元,2005年升至1608亿美元和630亿美元,年均增长42%和52%。2006年经常项目顺差猛增至2499亿美元,增长55%,而资本项目顺差大幅降至100亿美元。双顺差持续大量增加,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带来深刻影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而紧迫课题。
  
  一、从世界范围看国际收支失衡是普遍现象
  
  国际收支反映一国对外经济关系状况。国际收支状况与一国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模式、政策导向密切相关,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差异较大,不同国家也有例外。国际收支失衡包括局部失衡和总体失衡。国际收支总体上和局部项目出现较大顺差或逆差,就属于失衡状态;而差额不大则属于基本平衡。从长期看,平衡是短暂的、偶然的,而失衡是常态的、必然的。国际收支总体失衡有以下4种类型:
  1.经常项目逆差、资本项目顺差,两者相抵后差额较大,属于国际收支总体失衡。1979年以来,墨西哥基本维持经常项目逆差、资本项目顺差,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1979-1995年。经常项目逆差、资本项目顺差相差不大,两者相抵后,国际收支基本平衡。(2)1996-2005年。国际收支开始出现失衡,最高达168亿美元(1997年),年均失衡87亿美元,并持续顺差,累计顺差873亿美元(见图1)。

图1:墨西哥1979-2005年国际收支变动趋势


  数据来源: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IMF
  
  2.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两者相抵后差额较大,属于国际收支总体失衡。日本战后实行“贸易立国”战略,外贸出口迅速发展,70年代以后逐步扩大对外投资。根据日本国际收支状况,可分为两个阶段:(1)1977-1985年。日本经常项目多为顺差、资本项目多为逆差,两者相抵后,国际收支基本平衡。(2)1986--2005年。随着外贸快速增长,日本国际收支失衡加剧,国际收支基本为顺差,且规模不断扩大。1986--1991年,年均失衡148亿美元;1992--1996年,年均失衡323亿美元;1999--2005年,年均失衡866亿美元。1986--2005年,日本国际收支累计顺差8181亿美元(见图2)。

图2:日本1977-2005年国际收支变动趋势


数据来源: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IMF

  
  3.双顺差,且额度较大或持续时间较长。中国、韩国具有代表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1)90年代以前以经常项目逆差、资本项目顺差为主。1978-1989年问,有9年贸易逆差,年均逆差39亿美元,累计逆差468亿美元;有6年资本项目顺差,年均顺差54亿美元,累计顺差321亿美元。(2)90年代以后以双顺差为主。1990――2006年,经常项目除1993年外全部顺差,年均顺差460亿美元,累计顺差7363亿美元;资本项目除1992、1998年外全部顺差,年均顺差318亿美元,累计顺差4776亿美元。双顺差导致国际收支严重失衡,且规模持续扩大。1990-1993年,年均失衡136亿美元;1994-2000年,年均失衡371亿美元;2001--2006年,年均失衡1469亿美元。1990--2006年,国际收支累计顺差11954亿美元(见图3)。

图3:中国1982-2006年国际收支变动趋势


数据来源: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IMF
  

    1976年以来,韩国国际收支状况可分为两个阶段:(1)1976--1998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韩国处于工业化起飞阶段,实行鼓励吸收外资政策,形成资本项目顺差、经常项目逆差,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此后,韩国过渡到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对外投资增多,出现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国际收支波动剧烈,但基本维持平衡。(2)1999--2005年。韩国结构调整加速,技术升级加快,出现持续双顺差,年均经常项目顺差153亿美元,但资本项目顺差波动较大并呈下降趋势,由123亿美元降至5亿美元。在双顺差情况下,韩国国际收支失衡加剧,年均失衡231亿美元,国际收支累计顺差1619亿美元(见图4)。

图4:韩国1976-2005年国际收支变动趋势


  数据来源: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IMF

  
  4.持续或较大的双逆差。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一些重债穷国或一国遭受严重金融危机时刻,通常是不可持续的。1984-2004年,贝宁经常项目持续逆差,且规模不断扩大,由57亿美元增至317亿美元,累计逆差2878亿美元,资本项目也以逆差为主,年均逆差49亿美元。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经济受到重创,致使其当年国际收支严重恶化,出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逆差。
  
  二、我国持续双顺差原因分析
  
  1.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霍利斯·钱纳里的研究及国际经验均表明,当人均GDP在800~3000美元之间,一国制造业占GDP比重明显上升,工业化和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工业化起飞阶段,制造业发展迅速,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日益提高。2006年我国人均GDP 2040美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43%,比1978年提高5个百分点。
  2.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突出。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80年代,外贸依存度平均为25%,90年代平均为36%,2000-2006年平均为55%(2006年最高,达66%);90年代实际利用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平均为13%,2000-2006年平均为10%(1994年最高,达17%)。
  3.全球产业转移促成世界工厂。80年代以来,全球产业转移加快,我国凭借要素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和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外商来华投资设厂,一些行业或产品逐步占据世界前列。2005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在全球位于前5位的共76种,其中居第一位的产品有48种,如集装箱(78%)、微波炉(49%)、笔记本电脑(47%)、激光视盘机(45%)、自行车(37%)、空调器(30%)、手机(15%)等。
  4.加工贸易占出口主导地位。1996年,加工贸易取代一般贸易成为出口主要方式。1996-2006年加工贸易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比重平均为55%,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占加工贸易出口比重平均为73%,产品进口替代和加工贸易增值率不断提高。外商通过来华投资开展加工贸易,既创造资本项目顺差,又创造贸易项目顺差。
  5.短期资本流入急剧增加。近年来,为赚取人民币升值和利差等收益,境外短期资本通过各种渠道大量进入我国。2003-2006年,我国短期外债分别增长30%、34%、27%和18%,大大高于1986-2002年9%的平均增速,同时短期外债占外债余额比重高达44%、50%、56%和57%,比国际上25%的安全线高20~30个百分点。
  
  三、双顺差发展趋势预测及影响
  
  由于受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区域差异、要素禀赋、政策导向以及国际环境等因素影响,预计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经常项目顺差仍将继续存在。随着资本市场逐步开放,境外短期资本流入流出将日益频繁,“走出去”资金需求也与日俱增,预计未来几年资本项目波动较大,中期内不排除会出现逆差。总体上看,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反复和调整,我国国际收支有可能达到基本平衡。
  双顺差持续大量增加,对宏观经济运行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
  1.贸易摩擦加剧。加入WTO以来,我国进出口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我国与有关国家贸易摩擦加剧。据WTO统计,截至2006年,我国已连续12年成为世界上遭遇反倾销调查和被实施反倾销措施数量最多的国家。2006年共有25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86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涉案金额近21亿美元。
  2.外汇储备激剧增加。随着双顺差迅猛增长,外汇储备呈现超常增长态势。2001-2006年,外汇储备由2122亿美元增至10663亿美元,年均增长38%。截至2007年3月底,外汇储备已达12020亿美元,比2006年末增加1357亿美元,增长13%。
  3.流动性过剩凸显。双顺差不但引发外汇储备超常增长,还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压力,导致流动性过剩更加突出。1999-2006年,广义货币(M2)由117638亿元增至345578亿元,年均增长17%;狭义货币(M1)由45837亿元增至126028亿元,年均增长16%。2007年1季度,M2增长17%,M1增长近20%。
  4.增加通胀压力。由于双顺差造成流动性过剩,通胀压力随之增加。2003-2006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上涨1.2%、3.9%、1.8%和1.5%。2007年1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增长2.7%。2006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5.5%,2007年1季度又上涨5.6%。
  5.人民币升值压力持续增加。近年来,我国双顺差持续大量增加,在积累可观外汇储备同时,也使外界产生人民币升值强烈预期。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随后人民币开始不断升值。2007年以来,人民币呈现加速升值态势,5月11日美元兑人民币达1:7.6750,创汇改以来新低。汇改后人民币累计升值7.26个百分点。
  
  四、对策建议
  
  鉴于双顺差将在今后一个时期继续存在,解决这一问题具有很大难度,建议遵循“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综合治理、多管齐下,贸易为主、资本为辅,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稳妥缓解双顺差现象,逐步达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从近期看,要把重点放在降低贸易顺差增速、稳定乃至减少贸易顺差上,坚持“防止贸易顺差增速过快、防止短期资本流入过猛、防止外汇储备压力过大”目标不动摇。具体措施如下:
  1.对出口优惠政策进行清理。目前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出口规模不应继续成为贸易政策主要目标。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今后宜将出口导向贸易政策转为中性贸易政策。建议今年对现行贸易政策尤其是出口优惠政策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对不合适的立刻废止,对不完善的尽快修订,年底前完成。
  2.继续对部分产品出口实施限制。抓住两税合一有利时机,调整和完善加工贸易政策,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建议进一步增加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扩大限制类商品范围,促进加工贸易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重点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进一步降低出口退税率或提高出口关税。
  3.积极研究一揽子扩大进口政策措施。继续扩大进口,优化进口商品结构。加大谈判磋商力度,打破发达国家高科技出口限制措施,进一步扩大高科技产品和先进设备进口。适应国际市场行情变化,适时扩大能源、资源产品进口,加快国家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建设。尽快研究对发展中国家实行优惠贸易制度,积极扩大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对我贸易顺差较大的国家或地区,采取特殊措施扩大进口。引进国外高素质人才和管理经验,努力扩大服务贸易进口。
  4.扩大对外直接投资。降低对外直接投资审批门槛,通过对外投资把直接出口变为间接出口,实现顺差转移。稳步推进境外合作区建设。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适当返销我短缺农产品。支持企业采取并购方式投资能源原材料等重大项目。鼓励境内母公司和银行为境外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运用直接补助和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企业“走出去”。
  5.加强短期资本流入监管。加强对外债等短期资本流动的行政审批和真实性审核,允许企业境内发债替代对外负债,限制部分类型跨境资本流动。对外资流入房地产和股市加强规范和监管。加强部门协调和数据整合,建立跨境资本流动监测预警体系,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从中期看,统筹考虑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结构特点,应引导国际收支向“贸易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格局演变。这种格局最有利于发挥我国比较优势,最有利于实现我国利益最大化。具体措施如下:
  1.促进扩大内需。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加强文化、教育、卫生、医疗、养老体系建设,强化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镇居民消费预期。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提高居民收入,理顺社会分配关系,缩小地区间和居民间收入差距,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2.推进要素价格改革。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价格被严重低估,造成实际汇率偏低,不仅扭曲我国经济结构,而且易积累贸易顺差。建议把要素价格改革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改革的突破口,进一步理顺价格关系,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3.积极促进对外间接投资。扩大银行、保险和证券机构对外金融投资规模。拓宽企业和居民对外投资渠道,鼓励投资境外股票、基金、基础性商品等金融市场。完善境内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QDII)相关管理办法,继续推进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试点。允许信誉较好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债券。
  4.拓宽外汇储备使用渠道。建议由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分别向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中国信保等金融机构注资,增加资本金,扩大融资规模。鼓励金融机构开办新的投资担保和保险业务。继续放宽企业、居民持有外汇限制,增加企业、居民持有外汇自由度。通过政府外汇投资机构带动民间对外投资,加大“走出去”金融支持力度。
 

(财贸经济,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邓立,张坤)   
 
 


W020071107352359220359.gif
W020071107352359380607.gif
W020071107352359387446.gif
W020071107352359530858.gif
W020071107352360161546.gif
W020071107352360311650.gif
W020071107352360318216.gif
W020071107352360476731.gif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