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
北京大兴“两队两垂、撤科建所”经验
北京大兴,是京郊的好去处。据说西瓜倍儿棒,远近闻名。说是京郊,从国家统计局六里桥驻地去大兴区政府所在地,道路宽阔笔直,车程半个小时。
记得去年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到大兴视察农业普查,我们采访去过大兴,那天好大雪,“瑞雪兆丰年”成为人们对农普成功的预祝;也是去年,参加北京市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现场会暨大兴区统计局基层统计所揭幕仪式,我们到过大兴,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和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翟鸿祥共同为大兴区新成立的统计所揭牌,二人热情握手,掀开红绸,气氛热烈祥和。
今年深秋的一天,我们带着走京郊看统计的任务,又来到大兴。听说大兴统计局已喜迁新居,我们估计要好找一番。车进大兴区兴政街,刚一举目,一栋高悬“统计大楼”四个楷书字的建筑,醒目地映入眼帘。嗬,好气派!走进统计大楼,一切簇新而雅致,布置的匠心和品位,让人不禁想到那句古诗:“淡泊以明志”。
大兴区统计局局长汪锡锟接待了我们。汪锡锟不胖不瘦,不高不矮,国字脸端庄有英气,他年届“知天命”,人也有一种“知天命”的豁达、稳重和睿智。
“说什么呢?”向来对宣传有些低调的汪锡锟说。
“您随意说,我们随意听。”知道他是个心中有数的人,我们没有刻意。
实行“两队两垂、撤科建所”,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机遇,当然也是一个挑战
“我干统计20多年了,事业的发展都是亲身经历的。去年,在国家统计系统管理体制改革中,北京深化、创新,搞‘两队两垂、撤科建所’,对我们这可是个大动作。” 汪锡锟开门见山,话题落在改革上。北京的“两队两垂、撤科建所”,我们已有耳闻。“两队”是政府系统与市场化运作的两支统计调查队伍相互配合、互为补充;“两垂”是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和北京市经济社会调查总队对区县调查队垂直管理,区县统计局对街乡统计所垂直管理。“撤科建所”,是“两垂”中的重要一环。
汪锡锟说:“实行‘两队两垂、撤科建所’,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机遇,当然也是一个挑战。为什么?统计事业发展到现在,区县的统计管理体制,遇到了很多问题。”
国家统计局《2006百县调研报告》说:“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推进,经济结构多元化,统计对象日益复杂,县级统计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和新困难,日益增多,统计工作存在许多问题与困惑。”汪锡锟很赞同调研报告的说法,他说:“我们这一级统计部门,位居数据源头,任务和责任就是保证数据源头不被污染。古诗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但是过去乡镇统计这一级,人员少、队伍小、变动大、工作弱、基础差,源头的数据质量难以保证。”
采访过很多基层统计局,说到数据质量、工作难处,都有一种苦辣酸甜“寸心知”的感觉。汪锡锟感慨:“说实在话,基层统计照老路子走下去行不行?行,能走,但是走不好、走不顺畅,走得心里没底。人家谈论统计数据,总有一个焦点、关注点———就是实不实,准不准。我们在数据源头的人,对源头数据把握不住,心里就没谱,上去的数字怎么弄实弄准?”
汪锡锟曾下派一个乡镇当过一段很时髦的官———“农工商总经理”,这使他有机会从另一个角度体会乡镇统计,他说:“乡镇的工作一要数据,就和统计关联大了。平时没人搭理,扯上数字特别是要害的、关乎政绩的数字,那就找你了。有些虚浮的数字,客观分析,统计人员有责任,但绝对不是主要责任,很多问题出在管理体制、法制的力度上。解决这些问题,单纯靠基层统计是不可能的。”
2006年6月,《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改革统计管理体制、加强统计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出台,这个文件使北京统计如沐春风,为北京统计的改革发展带来了更加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北京市统计人称之为“9号文件”。文件指出: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建立分工合理、职责明确、 运转协调、专业高效的管理体制,提升政府管理水平。文件还规定:乡镇这一级统计机构,要从政府剥离出来。汪锡锟说:“这一规定,对我们县区的统计工作,是一个大转变、大促进、大强化。”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切身的感受,现实的需求,有利的时机,使大兴统计局当仁不让,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统计改革发展的道路上,昂扬而坚定地迈出了新的步伐。
改革不是目标,是一个手段;改革不是非要博弈,而是通过沟通协调走向和谐
改革,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习惯了原有的轨道,要变轨要建立新的东西,要面临观念上体制上的转变,难度是不言而喻的。
“没有大环境,这样的事情、这样的改革就不好做,也难做好。”汪锡锟说:“这也是我们局班子对机遇的一个认识。任何事情,天时很重要,‘小天时决利钝,大天时决兴亡’。国家统计的改革方略和措施,北京统计的‘两队两垂、撤科建所’,给我们明确了定位,描绘了前景,令人振奋和期待。撤科建所,垂直管理,能够减轻地方政府的负担,提高统计专业水平,最大限度地整合地区统计资源,理顺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充实统计调查力量。从整体上加强北京地区的统计基础工作。”
改革,总让人想到冲突,想到矛盾,特别是在改革进入所谓攻坚阶段的时候。但是大兴的统计改革,让人感到遍吹和谐之风。汪锡锟说:“改革,各种冲突、矛盾,都难免发生,但我认为,改革不是目标,是一个手段;改革不是非要博弈,而是通过沟通、协调走向和谐,实现我们理想的目标。大兴的理想目标是:通过这项改革,使统计力量更强化、职责更完备、管理更协调、数据更准确。”
这项改革,牵涉观念变革、机构改革、管理体制的变化等等,难度很大。大兴统计局知难而进、进而有效地确立了扎实、稳妥、注重实效的方针。
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得到地方党政领导、系统上级部门和地方财政、编办、人事等部门的合力支持才能成功。这种支持,大兴统计局靠的就是沟通、协调。有的同志开玩笑说,要肯于磨脚底子、费嘴皮子。这项改革,沟通、协调工作大量而复杂,大兴统计局的方略和措施是,手握“9号文件”,围绕数据质量,大讲改革的意义、大谈改革的作用,争取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支持,在和谐中达成共识,为统计体制改革铺平道路。
“我们讲沟通、协调,主要跟人家讲统计数字。”汪锡锟说:“领导决策要数字,各部门指挥自己的工作也要数字,我们是生产数据的,要保证数据质量,就是想通过这项改革,改变路数,加强力量,排除干扰,最终提高数据质量,把源头数据搞准。很多领导和部门,对我们的工作还是很理解和支持的,加之这些年区统计工作打下的基础,最终很多事也是这样谈成的。”沟通、协调,在汪锡锟说来虽然就是这么几句话,但是亲身经历的人们都知道,对于统计这样的部门,要在体制改革上完成这样大的动作,其中的工作是大量而艰巨的。在时间非常紧迫的情况下,大兴统计局有条不紊、全力以赴从三方面开展工作:一是由区委副书记主持召开由各镇党委书记、组织部长参加的工作协调会,会议宣传统计改革的重要性,要求各镇党委、政府要全力支持统计改革;二是局领导班子成员分头奔赴各镇,与各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就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工作内容和步骤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对人负责的精神,与编制、人事部门共同对划转人员逐一落实有关事宜,以“签字画押”做到“四认可”:即编制人事部门、统计部门、各镇党委政府和被划转人员认可。
功夫不负苦心人。大兴统计局通过努力,赢得了北京市统计局和大兴区委、区政府以及区财政、编办、人事等部门和各乡镇党委、政府的合力支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2006年11月15日,在“北京市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现场会暨大兴区统计局统计所揭幕仪式”上,北京各县区的兄弟统计局,纷纷祝贺大兴区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组建统计所”率先获得成功。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翟鸿祥说:实践证明,建立统计所,对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什么在大兴开这个会,因为大兴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大兴的统计人非常努力。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说:北京市街乡统计机构撤科建所改制工作成效显著,大兴区庞各庄统计所正式挂牌,标志着北京的这项改革又迈出了新的步伐。
这些新变化新面貌,我们也是借势改革的东风,所谓抓住机遇,就是要把改革的效应不断延伸和拓展
组建统计所,实行垂直管理,为大兴统计带来了新的面貌、新的生机。大兴区14个镇、3个街道和一个生物医药基地,共建立统计所18个;各统计所性质为区统计局直属正科级行政机构,所里的行政业务、人事工资、干部管理都由区统计局直管。汪锡锟说:“新体制的运行,还处于建设中。现在每个所工作人员编制5-7人,比原来增加2-4人,可以满足目前一阶段或者说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需要。编制规定的人员还没有全部到位,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更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
谈到新体制带来的工作变化,汪锡锟给我们举例说:“过去乡镇上报数据,得有乡镇主管领导签字,现在这个签字就没有了。这不是形式问题,这意味着人为干扰基层统计数据正在走向终结。按照新规定,上报统计所的数据统计所初审,然后由区统计局再审,没有任何人任何部门插手干预的空间。当然,这并不意味统计所与当地党委、政府毫无关系,只是没有干预与被干预的关系,而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依然存在,而且要更大限度地提高服务质量。”
谈到我们置身这座“统计大楼”,汪锡锟说:“这也应该说是统计发展和改革的成果。我们原来的办公区域特别小,不适用。现在队伍不断壮大,垂直管理任务不断增加,我们还计划建立大兴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库,办公条件当然也应该有所改善。这些新变化新面貌,我们也是借势改革的东风,所谓抓住机遇,就是要把改革的效应不断延伸和拓展。区政府把这个5000多平方米的大楼给统计局,好多人惊讶不已。这是区领导对我们事业的极大支持,也是对我们的极大鼓舞。我们要以更好的工作来回报。我们给大楼起名———统计大楼,就是想让每个老百姓都知道统计、支持统计,提高统计的社会影响力和统计数据的威望。”
是啊,“统计大楼”真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广告!采访结束后,我们找了好几个角度拍下了大楼的英姿。汪锡锟和他的同事们在“统计大楼”前与我们挥别。渐行渐远,大兴统计的大兴,久久让我们振奋。
汪锡锟的办公室有一幅《黄牛图》,山清水秀间,一队老黄牛默默前行……“我特别喜欢这幅画,从事了这份事业,就踏踏实实地走,心甘情愿地做,多好!”汪锡锟说。
■ 韩际平 马士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