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

 

金里伦:越是遇到风险挑战 越要坚持科学发展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增长仍处于预期目标区间,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们要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发展活力,真正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在攻坚克难中不断开拓前进。

  一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低迷有可能成为一个中长期现象,影响我国经济的不利因素仍然较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面临诸多困难、风险和挑战。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充分估计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沉着应对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欧洲债务危机还在蔓延,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明显不足,复苏进程艰难曲折而又充满变数。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经济依然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从上半年的情况看,经济增速保持在预期范围之内,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增长最快。同时,物价涨幅回落,农业形势进一步向好,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处于高度景气状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为历年同期最高水平。在世界经济不景气、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低迷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能够有这样的表现,的确来之不易。这充分反映出中央对今年经济工作的各项决策和部署是正确的;充分反映出中央关于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一系列转变发展理念与推动科学发展的理论和方针是正确的;充分反映出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在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道路不但迈出了重要步伐,而且取得了明显成效。

  总体来看,当前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这也增强了我们进一步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坚定了我们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的信念。

  现在的问题是,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低迷有可能成为一个中长期现象,影响我国经济的不利因素仍然较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面临诸多困难、风险和挑战。

  最近一个时期,一些全球主要景气指标出现连续下行。6月份,美国制造业出现了3年来的首次收缩,复苏态势令人担忧;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大幅下滑至45.1%,一些国家经济面临衰退;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景气度的重要指标波罗的海指数早已跌破2000点的盈亏线,目前只有800多点;美欧日3大经济体的失业率或上升或高位持平,居民消费低迷……综合各种情况分析,世界经济短期内难以恢复危机前的强劲增长态势,需求不足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使得我国扩大外需的难度增大,外贸出口形势非常严峻。

  近两年,国内房地产市场进入了调整阶段,一些消费层面的政策如“家电以旧换新”、“汽车购置税减半”等逐步退出,导致短期需求明显收缩。而且经过了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国民经济总量和增长基数变大,加上当前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供求关系转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空间缩小、基础设施投资潜力下降等趋势越来越明显,影响经济平稳运行的不利因素较多。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充分估计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沉着应对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

  二

  解决矛盾、突破难题、化危为机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学发展。只有在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体制上都着力推进和努力实现深刻转变,才能解决当前发展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纵观现代世界经济发展史,每一次危机与衰退都酝酿新一轮的复苏与繁荣,大危机同时也是大转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与冲击,既是一场灾难,也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传统发展模式的局限和经济结构中的深层次矛盾及问题,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切地感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向思想深处注入了革故鼎新的动力。

  当前出口形势的严峻,反映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额1.84万亿美元,增长8%,其中出口增长9.2%,进口增长6.7%,比上年同期分别回落了14.8个和20.9个百分点。出口增速回落,波及影响最甚的是一批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的加工贸易型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技术水平落后、缺少核心竞争力、传统竞争优势减弱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甚至关门停产,过去那种以量取胜、以价格取胜、缺少核心竞争力、缺少自主品牌的传统外贸增长方式亟待转变。

  当前投资消费结构的失衡,反映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最稳定持久的动力。长期以来,我国消费率一直偏低,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0年,国内投资率由35.3%上升至48.6%,居民消费率却由46.4%下降至33.8%,明显低于全球平均61.5%的水平。投资的增长必须得到消费需求的有力支持,否则社会再生产就难以顺畅地进行;长时间的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其后果必然是靠投资扩张支撑起来的庞大生产能力远远超过国内最终消费需求。以前的过剩产能还可以依靠出口加以平衡,但是随着外需疲软和国际贸易形势的恶化,如果我们不能尽快提升消费,产能过剩问题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大制约。

  当前产业结构的失衡,反映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国际经验表明,一个经济体在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时,产业结构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第三产业比重会越来越大,国民经济将向以服务业为主体的方向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特点,就业容量大,资源消耗低,是现代产业的主体。目前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世界为60%,发达国家在75%以上。而2011年,我国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8%,与上年持平;第三产业比重为43.1%,同比降低了0.1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仍然较低,发展相对滞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

  当前资源环境的约束,反映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主要是依靠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付出的资源消耗代价巨大,而目前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已接近极限,难以继续支撑“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不协调”的粗放型增长。一些大型城市正面临着土地、空间、能源、水资源、环境严重透支难以为继的境况,主要油田的开采量已近极限,未来仍将有很大一部分原油依赖进口。当然,利用国外资源弥补国内的短缺是切实可行的,但大量进口资源毕竟存在着一些难以回避的风险。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如果继续下去,我们的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发展不可持续。只有尽快转变,才能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赢得较快且更为长久的发展。

  这些情况表明,目前我们遇到的困难、风险和挑战既来自外部,也来自内部长期积累的诸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既反映了粗放增长之“危”,也展现了科学发展之“机”。解决矛盾、突破难题、化危为机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学发展。我们只有在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体制上都着力推进和努力实现深刻转变,才能既解决当前发展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能标本兼治,走上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发展道路。

  三

  我国正在从规模扩张主导的经济高速增长期转入结构调整和质量效益主导的经济平稳增长期,这就更需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落实好中央各项战略部署,营造经济发展的新态势,开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越是遇到风险挑战,越要坚持科学发展。对于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中央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了“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要求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的基础上,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必须看到,在当前复杂而严峻的外部环境下,主动求“进”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只有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迈出实质性步伐,才能为今年、为整个“十二五”乃至未来更长时间的平稳增长创造前提条件。

  今年以来,国务院及各部委出台了一系列减税增资、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不少地方和企业纷纷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步伐。从广东的情况看,这个制造业大省已经在调结构上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效,外贸依存度明显下降,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民营经济的比例都在提升,并形成了新型显示、软件、新材料和新一代通信等几个年产值超千亿元的新的经济增长极;上海加快了从传统工业走向现代制造、从制造向“智造”转变的步伐,大力实施使制造业转型升级明显提速、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的“双提”计划;浙江省大力推动层次低、结构散、创新弱、品牌小的“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江苏省则启动了“万企升级行动”5年计划,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壮大。这些做法,都体现了“外要应对挑战、内要强筋健骨”的发展思路,体现了加快转变过度依赖出口和粗放投资的增长模式、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结构优化的战略谋划。

  早转早主动,早转早受益。实践表明,坚持科学发展,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调整经济结构中的重大扭曲关系,才有可能尽早提高结构效益和发展质量,尽快抵消出口减速、产能过剩、经济减速的负面影响,为实现长期更高水平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是,目前还有一些地方结构调整进展缓慢,过度依赖出口、过度依赖投资和重化工业的格局变化不大,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落后产能也有反弹和扩大的趋势,不能不令人忧虑。应当看到,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们已经走过了靠做大总量、追求速度就能赢得机遇的发展阶段,正在从规模扩张主导的经济高速增长期转入结构调整和质量效益主导的经济平稳增长期,这就更需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落实好中央的各项战略部署,营造经济发展的新态势,开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我国拥有13亿人口的庞大市场,主要依靠内需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减缓、出口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扩大内需对于开辟发展空间、防止经济下滑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我国人均GDP已经登上5000美元的新台阶,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城镇化加速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在扩大内需的各项工作中,扩大消费是基础,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完善社会保障,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并且深入研究解决好财产性收入等问题,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稳定投资是关键,要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同时扩大有效投资,落实好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把稳定投资与实施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与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与调整经济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结合起来,努力实现速度、结构和效益的统一。

  ——要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坚实基础。能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是实体经济,真正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乃国民经济之本,对保持长久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在应对挑战的重要时刻,更需要依靠发达的实体经济,才能减少泡沫经济对财政金融的冲击,减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带来的不利影响,使自己屹立不倒。近两年,从资源税改革到扩大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再到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一个个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接连出台。今后,要把更大的力量放到实体经济上来,就要把相关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落到实处,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重点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符合产业政策、有助于吸纳就业和科技创新的广大中小企业,切实引导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向实体经济,让实体经济的根基更加坚实。

  ——要以加快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发展必须转方式,而转方式最大的瓶颈在于体制机制障碍,不推进改革就难以加快转变。当前,财税、金融、垄断行业、行政体制,每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医疗、教育、社保、收入分配,每一项改革举措的推出都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解决这些涉及面广、配套性强、利益关系复杂的问题,就必须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找准切口,明确重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五个理顺”:通过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通过深化土地、户籍、公共服务改革理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通过推进社会事业、收入分配等改革理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推进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创新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及体制机制弊端。

  ——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的事业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才能经得起任何风浪、任何风险的考验。经济工作部门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多干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好事实事,着力扩大和稳定就业,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扶助力度,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建立健全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的决策机制,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让群众更多地参与到与他们自身利益相关的决策过程中来。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点工程项目,决策之前都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了解群众真实想法和意愿,全面评估可能影响群众利益的各种问题,充分考虑群众承受能力,做好群众思想工作。

  科学发展观以总揽全局、把握未来的清晰思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也为我们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是一项极其繁重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场极其广泛而深刻的经济变革。在这场变革中,需要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需要求真务实的实干劲头,需要体制机制的深刻转变,也需要和谐稳定、充满活力的社会氛围。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