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形势新闻发布会

 

广东人均GDP超3000美元

  据省统计局初步核算,2006年广东生产总值达到25969亿元,增长14.1%;按现行汇率折算为3246亿美元,人均GDP达到3509美元。这是一个标志性的统计数据,凝聚着智者的心血,折射出历史的沧桑,也印证了广东的成就与辉煌。
从量变到质变的标志
  国内外普遍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2000美元和3000美元,其社会发展有不同的表现特征。超过3000美元之后,会令其经济社会从量变转为质变。
  人均GDP又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收入水平的标志。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年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人均GDP为2640美元,其中,中下等收入国家或地区人均GDP为1918美元,中上等收入国家或地区人均GDP为5625美元。如果做相对比较,则2006年广东的收入水平正处于世界中下等收入与中上等收入两个分组之间,与2005年罗马尼亚(3830美元)、巴西(3460美元)、保加利亚(3450美元)、牙买加(3400美元)等较为接近。
  人均GDP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指标之一。在国家统计局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中,2020年人均GDP目标为25000元(2000年价格),按2000年汇率计算,相当于3000美元左右。考虑到2006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价比2000年上升3.36%,如按2000年平均汇价和GDP不变价计算,2006年广东人均GDP也达2980美元,距全国小康目标只差20美元,可以认为,广东这一指标已接近达标,达标时间预计提前13年。由于人均GDP是标志性指标,其接近达标,标志着广东经过28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已经打下扎实的经济基础,拥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来化解社会矛盾、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助于推进社会和谐、生活质量和资源环境等目标的提前实现。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科学发展的结晶
  上世纪80年代,广东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率先改革,建立了经济特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沿海开放城市,取得率先发展的成就。90年代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化解了金融风波,经济一路领先。进入新世纪,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实践,催生出科学发展新模式,使广东综合实力不断跃升。统计数据显示,广东人均GDP1978年才235美元,1988年为517美元,1996年为1100美元,2003年为2150美元,2006年为3509美元。从500到1000美元,用了8年;从1000到2000美元,用了7年;从2000到3000美元,只用3年。每千美元人均GDP产出时间大大缩短,而实绩正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用国际眼光看,广东的竞争力正在不断提高。广东人均GDP1980年只有314美元,居世界第110位;2000年人均GDP升至1538美元,居世界第96位。又过5年,2005年人均GDP升至2983美元,跃居世界第83位。其中,广东人均GDP1980~2000年,上升了14位,2001~2005年上升了13位。从2006年广东人均GDP增速(12.9%)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快于世界平均增幅看,广东的国际竞争力正处于上升时期。
  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人口规模控制同样取得成功,这是构成人均GDP位次上升的两个要素。从分子看,2006年广东GDP比上年增长14.1%,比2000年增长1.1倍,比1990年增长7.7倍,比1978年增长36倍,1979~2006年平均增长13.7%;广东GDP在世界中的位次, 1981~2005年共上升28位,上升速度正在加快。从分母(实际计算用年平均人口)看,2006年末广东常住人口比上年增长1.2%,比2000年增长7.6%,比1990年增长46.6%,比1978年增长83.7%,常住人口同期增幅均比GDP慢得多。这一快一慢,折射出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使发展步伐加快、人口规模的调控使社会再生产更加有序。分析表明,在发展经济中要同时考虑人口与资源承受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条更加科学的发展路径。
  2006年广东人均GDP虽超3000美元,但起点较低,上升还有空间。由于人口规模大,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人均GDP就显得偏小,其在世界中的位次也落后于GDP,1980年落后55位,1990年落后62位,2000年落后66位,2005年落后56位,这都是人口规模偏大带来的负面作用。2005年广东人均GDP只相当世界平均水平(6987美元)的42.7%,相当高收入国家(地区)的8.5%,具体来说,相当香港的10.8%,新加坡的10.9%,韩国的18.8%,台湾的19.0%。2006年广东GDP增速可望高过“亚洲四小龙”,相对比例会有所提高,即使如此,人均GDP水平还是低得多。基数低,意味着目前相对落后,又预示未来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从落后小省到国家脊梁的贡献
  改革开放前,广东经济落后的事实与数据已载入方志,无须赘述。当时民众在生活贫困之中,偷渡港澳成风,可略见一斑。改革开放后,广东渐渐富裕起来,对国家做出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其中,为国家提供财力和为全国提供就业岗位,连年在全国首屈一指,担当起“排头兵”的重任。
  支撑起国家约七分之一的财力。2006年广东GDP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12.3%);而财政总收入5117亿元,约占全国的七分之一。显然,财政总收入份额比GDP份额大一些。在财政总收入中,全省国税系统税收收入3451亿元,连续12年居全国国税系统首位,约占全国国税系统收入的13.2%,略高于GDP所占比重0.9个百分点;全省地税系统各项税费收入2300亿元,其中地方税收收入1605亿元,连续13年居全国地税系统首位,约占全国的14.0%,所占比重高出GDP比重1.7个百分点。全省国税和地税在全国中的占比均高于GDP的占比,虽只有0.9和1.7个百分点,但绝对额是235亿元和195亿元,共430亿元,这可以说是广东在财力上对国家做出的直接贡献。
  提供全国近1400万人的就业岗位。据测算,2006年广东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高出1400万人左右,这1400万人多是兄弟省区来粤参加生产建设的新型劳动者。其实,就业岗位稀缺是世界性的难题,在我国尤为突出,广东的东、西、北部农村也有大量民工在苦苦寻找工作,而广东人并没有把就业岗位留给自己,而是由市场供需双方通过签订合同去解决,体现了公平竞争、择优上岗的市场经济规则。这里,也可以从中看到广东人不是钱多头脑傻,而是以博爱的胸怀、兼容的品格来容纳五湖四海奔涌而来的兄弟姐妹,其人文精神也可歌可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