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统计科研 >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

 

“大数据”背景下的GDP

“大数据”背景下的GDP

杨少浪

    内容提要:2012年以来,“大数据”(big data)浪潮汹涌来袭,与互联网的发明一样,在全球范围内引领着社会变革。本文基于对统计数据的认识、当前GDP核算面临“大数据”的影响、就如何优化GDP核算的数据来源、提高GDP核算数据的质量、改革GDP核算的流程、提高GDP核算的价值、推动GDP核算的国际化提出自己的看法。

 


    2012年以来,“大数据”(big data)浪潮汹涌来袭,与互联网的发明一样,在全球范围内引领着社会变革。作为政府统计部门,如何面对冲击,推动改革,成为首先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关于“大数据”的基本理解

1.相信数据、使用数据是社会管理的必然趋势。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整个社会无时不在产生着海量数据,这就为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寻整理信息、分析加工数据,补充和替代传统工作方式提供了战略机遇和物质基础。无论是政府的宏观管理、还是企业的微观分析、或者是个体判断都必须从“差不多”、“大致如此”的习惯中解脱出来,相信数据、使用数据。可以想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不断深入,“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

2.拓展数据、挖掘数据是统计机构的必然选择。“大数据”的“大”并不在于数据量的多少,而是一种“以数据为大”的方法论。现行政府统计机构常规数据的来源主要是“四上企业(含重点服务业)”及抽样调查数据和少量的政府部门统计信息,我们可以发现,移动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社交网络,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公司所建立起来的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和客户系统,其相互结合所带来的新浪潮,将影响着整个产业,整个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其商务智能的拓展和发展必将大大充实统计数据来源的渠道,影响着统计数据来源的质量。人们通过数据挖掘针对过去,揭示规律,面对未来,预测趋势,必将大大提高政府宏观决策研判的能力和水平。

3.公开数据、开放数据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基本要求。美国第四任总统麦迪逊说过:“一个公众的政府,如果缺乏公众的信息,或者收集信息的方法和手段,那它只不过是一个短暂的序幕,拉开的将是一场闹剧或悲剧,也可能既是闹剧又是悲剧。”政府统计应增加国民信息,让广大的公民参与到统计方法和手段的研究中来,让数据满足其既定的目标、用途,只有符合数据质量要求并符合数据发布原则的,而且别人通过相同的方法能够产生、复制的数据才是有价值、有质量的信息,这才是统计的文明与进步。

二、“大数据”对GDP核算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要求我们具有全新的统计思维模式:一是研究与分析某个现象时,要使用全部数据而非抽样数据;二是不能一味地追求数据的精确性,而要适应数据的多样性、丰富性、甚至要接受错误的数据;三是了解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胜于对因果关系的探索。因此,“大数据”对GDP核算的理念、流程、方法和结果都将产生冲击。

    (一)GDP核算数据的来源必须是丰富多样的。现行的专业和部门统计数据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今后大量可用的必须是部门系统的行政记录、技术记录信息,企业、公司、客户系统信息,而且这些信息无需按预先设定好的目的、标准或方法来进行标准化处理。这些非结构性的数据只要是收集到的,就是可信、可用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避免了各种人为因素干扰。

(二)GDP核算的流程是非传统非习惯的。今后,GDP核算的工作规程将不再是从上而下审核认定,以及从下而上层层上报,而是以数据为先导,从下而上,从已经存在的各类数据系统,部门行政记录系统中获取数据,无需先使用各个专业和部门的相关基础指标。纵向和横向之间的关系可以是不确定的,关键是GDP核算的结果,人们通过相同的方法可以检验。由于核算数据的流程不确定,核算数据之间必须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三)GDP核算的结果是可感知的有用数据。过去,由于人类认知能力有限,受数据获取技术限制,只能感知身边个体乃至群体数据,无法从非结构性的数据中整理分析出有用的数据,因此,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仍然是不够全面和客观的。GDP核算反映的是宏观的、总体的趋势,无法对应到具体的个体情况,难以获得更加有价值的信息。但随着数据获取技术的进步,人们更加关注个体的行为,这就要求GDP核算是可视的、交互的、方便的、共享的,对企业、组织、个人参与的投资、消费、储蓄等各类活动具有更直接的指导作用。随着“克强经济学”的推行,政府放松管制,各项经济活动主要由市场进行调节,那么,今后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将会由宏观逐渐走向微观,政府综合统计数据的价值就会发生变化。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人们从未知中发现或寻求已知,就能从GDP核算中发现微观的许多有用的东西,实现宏观数据无法实现的价值。

(四)GDP核算的数据必须以最终评估的结果为准。“大数据”讲究的是数据质量,因此,首先需要解决数据从哪里来的问题,弄清楚已经存在的相关数据是通过什么方式产生的,从哪些领域产生的,会对核算的结果产生哪些影响,进而确定采用什么样的数据来进行核算。随着数据采集智能化的发展,数据分析成为了核算的前提条件。但是,这样还不够,还必须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开展多维度的相关数据分析,目的是为了得到符合质量标准的结果,数据的分析评估成为核算的必要环节和终审。

(五)GDP核算将以逐步转向服务社会为主。“大数据”背景下,数据的获取和分析都将是开放的、共享的,而非某一家独享。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管理活动弱化,公共服务职能、税收、国防和外交管理强化,唯GDP增长论将会成为过去。阳光政府要求信息公开,GDP核算必将以服务社会为主,满足和解决民众的各种诉求,今后,GDP核算程序、方法、手段和结果必将得到一一公开。

三、推动GDP核算方法的改革

“大数据”的理念要求我们从海量的数据“金矿”中提炼出有用的财富、从中创造出新的核算价值。

(一)优化GDP核算数据的来源。一是要优化联网直报数据的来源,强化元数据的设计与采集;二是优化部门行政记录数据的来源,逐步从综合型数据过渡到单项型专业化数据;三是建立健全各类型企业大宗产品、大宗货物、大宗商品生产、销售、运输统计监测系统;四是积极研究和采用各类商品交易平台、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技术,企业财务系统等数据信息,优化GDP核算数据的来源,保证GDP核算数据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二)提高GDP核算数据的质量。通过提取、转换、整合数据,建立GDP核算数据仓库,推动核算工作改革。一是变经济普查数据库、基本单位名录数据库、农业普查数据库、人口普查基本信息库、第三产业普查数据库、工业普查数据库、投入产出调查数据等各类“死数据”为“活信息”;二是强化对常规年度和季度专业数据的管理,加强对历史数据的抢救工作;三是按照核算的目的,开展系统、部门、企业、公司、行业统计信息的联机分析及多维度分析,进一步寻求GDP核算真实的结果;三是通过数据挖掘主动消除历史数据上的虚假成分,建立模型进行描述性和预测性分析,更好地揭示经济数据变化规律,并预测趋势

(三)推动GDP核算流程的变革。数据挖掘技术的采用,需要有相适应的工作变革。一是适时研究和调整内部分工,建立专业的数据挖掘队伍,设立行业数据整理分析机构和部门;二是打破GDP核算数据必须先从专业和部门相关指标过来,然后再到核算的工作模式;三是直接通过各类网络技术平台,如企业联网直报数据系统、物联网上的数据跟踪系统,大型超市上的数据采集装置等采集所需信息,避免核算数据在企业、专业和部门环节上产生偏差,减少核算数据的不确定性和难以捕捉判断。

    (四)提高GDP核算的价值。数据的可视化是“大数据”时代下商务智能的最终目的,更是数据转换成知识,创造财富的基础。GDP核算应该更多地运用“大数据”原理,通过图形、图象、地图、动画等更为生动、易懂的方式来展现数据的大小,诠释数据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趋势,为人们提供易于理解、便于使用的结果。今后GDP核算的结果不能仅有总量和速度,还必须有各个产业、行业、类型和不同地区、不同区域的细项、分项指标数据,以此来满足不同对象、不同行业的个性化需求。政府统计将由对“宏观”的把握转变为对“微观”的运用,GDP将逐步成为社会使用频率高、可信度大、依赖性强的宏观和微观都适用的大众化指标。

(五)推动GDP核算的国际化。GDP核算属国家的权力,但最终的都是社会授予的权力,应该为民众使用和拥有。一是要按照国际通行规则,新的国民帐户体系(2008版)开展顶层设计,进行国家层面的核算制度方法改革,细化核算的指标和项目内容,建立更加成熟的GDP核算制度;二是按照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划分标准》(2011版)改进GDP核算的行业分类,提高行业反映问题的针对性和有用性;三是大胆冲破一些条条框框,采用相关指标系数法、指数法分析基层企业、部门和专业数据真实性,评估与GDP相关指标的协调性;四是在国家层面只公布支出法GDP,在省、市、县三级只公布各行业增加值;五是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技术修正GDP和各行业增加值,并按照国际数据公布程序,严格分阶段公布初步核算数、初步核实数和最终核实数,同步公布核算数据的来源、方法和手段,并提供可视化图形、图象。

 


 

参考文献:

(1)     徐子沛:《大数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凌屹  倪安娅  谢资二:《大数据时代的政府模式创新》 中国统计  2013年第5

3)牛家山:《浅淡“大数据”的小应用》 中国统计  2013年第6

4)许小乐:《“大数据”与统计变革》 研究参考资料  201312

(作者单位:广东省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处)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