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当前宏观经济统计监测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杨少浪 罗青兰
统计部门是宏观经济监测的重要部门,它在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方面发挥着风向标、测量仪的作用。当前宏观经济统计监测的理论和方法较多,如何运用好这些理论和方法,正确地指导统计工作实践,下面谈点粗浅认识,供大家思考。
一、现有宏观经济统计监测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宏观经济统计监测是从宏观上对国民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的监督、测量、分析、预测和评估,旨在揭示经济活动中各因素的关系和经济变化的内在规律。
传统宏观经济统计监测的方法多依托统计学和经济学相关理论采用结构性数据进行监测。目前国内的监测结果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原始统计指标。包括工农业产品产量、运输周转量、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额、财政收入、税收收入、物价水平等。通过统计调查和行政记录等途径获取各指标值,并通过计算增长率、贡献率、物价指数和结构比例等衍生指标来反映经济运行状况;二是统计指标体系。一般通过选取一些统计指标并赋予权数,确定标准值后计算出报告期指标体系各分项和总的指数。如“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等;三是景气预警。景气预警始于20世纪初的西方经济学家,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由吉林大学倡导,这些年的相关研究较多。其基本特征和方法是(一)以经济周期波动理论为基础,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提供K-L信息量、BB算法等分析工具。(二)选取景气指标,确定基准循环后,划定先行、同步和滞后指标,构造基准循环指数(HCI)、扩散指数(DI)和合成指数(CI)等。(三)选取预警指标,确定预警界限,计算各指标的预警监测值并输出预警信号,并对预警信号进行分析。(四)部分指标预测功能。
宏观经济统计监测在当前海量非结构化、即时性数据的推动下不断变革。国外在指标构建、宏观经济模型应用上利用大数据有较多探索。麻省理工学院(MIT)创建的The Billion Prices Project,每天从全球数百家在线零售商收集在线和离线(店内)价格数据,使用高频数据研究宏观经济定价和国际经济,为阿根廷官方机构提供替代价格指数,发布美国每日指数。在即时预测上,主要利用大数据研究通胀指数、GDP等,如Domenico Giannone等(2008)用DFM模型预测了欧盟区的季度GDP。
二、政府统计监测实务中常用的理论和方法
政府统计主要包括以获取数据为目的的方法制度和数据采集体系、以提高数据质量为目的的统计质量控制体系、以计算和评估经济整体运行情况为目的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一)政府统计调查制度
我国统计调查制度是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线建立和完善的,具体包括行业指标统计调查和专业指标统计调查,包括政府综合和部门统计。其中的政府综合统计能生产从每旬到周期性普查的各种频率的经济数据,可实现对社会经济各方面基本状况的监测。
1.一套表统计调查制度。现行政府综合统计的常规报表是联网直报的“一套表”制度。国家统计局自2011年统计年报和2012年统计定报起,对 “三上”企业实施联网直报。目前的统计范围扩大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资质的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及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规模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简称“四上企业”单位),以及工业生产者价格统计调查样本法人单位。李军林等(2016)采用双倍差分法(DID)检验验证了采用联网直报方式后显著提高了政府统计数据质量。
2.其他统计调查制度。我国政府综合统计是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综合运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并充分利用行政记录等资料为辅。全国每五年开展一次经济普查、投入产出调查,十年一次人口普查、农业普查等。在价格、规模以下工业和服务业企业、人口变动、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等领域建立了抽样调查。除联网直报平台外,借助手持PDA采集系统、部分地区推行的一体化电子记账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量技术等,可以更为灵活多样的获取数据,完成不同深度和广度的调查监测。
(二)统计质量控制体系
在统计设计环节,质量控制要满足宏观决策需求,科学设计统计指标、统计指标体系、调查方案等。为了便于调查对象填报,国家统计局还建立了国家统计调查表测试实验室,优化改进统计调查表设计。在统计调查环节,调查前期准备时,均需对调查员及填报人员进行培训,调查过程中为了加强对统计数据质量的控制,增强数据间的匹配性、协调性,填报程序设置了一系列的审核公式,边录边审,确保源头数据采集的逻辑性、规范性符合统计方法制度的要求。
在数据生产全过程中,从国家到地方制定了数据审核和质量控制办法。国家层面制定了《国家统计质量保证框架》(对需求、统计设计、审批备案、任务部署、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评估、数据发布与传播、统计分析、整理归档、综合评估各环节进行质量管理和控制)、《国家统计调查项目执行情况评估制度》等。地方层面多在执行操作方面制定相关细则和规范办法。
(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通过国民经济统计指标数据,系统地反映从生产、分配到交换、使用的经济循环全过程,以及各部门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联系,因而是国家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和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由基本核算和扩展核算组成。基本核算包括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资产负债核算、国际收支核算;扩展核算包括资源环境核算、卫生核算和旅游核算等与国民经济具有密切联系的核算。其中的核心工作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包括编制国内生产总值总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表。现在开展有季度GDP核算、非普查年份GDP核算及普查年份GDP核算。
三、做好当前宏观经济统计监测的实践和探索
做好当前宏观经济统计监测,科学分析判断当前经济走势,准确解读当前宏观经济数据,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尤其在当前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建设以市场为主体,政府职能以宏观管理为主,常规统计调查覆盖范围不全,资料来源渠道不畅,如何准确判断宏观经济走势,解读好每一个经济数据,难度越来越大。依据统计工作实践,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积极探索。
(一)把握“四个重点”
1.把握经济发展周期。宏观经济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典型的经济波动周期通常都有复苏、扩张、收缩、萧条四个阶段。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调整分化期。主要经济体中,美国经济逐步复苏,美联储已进入加息通道。欧元区虽面临较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但PMI、失业率等经济指标均不断向好,显示经济继续复苏。日本受人口老龄化、债务高企、货币宽松政策效应减弱等的影响,经济仍在艰难徘徊中。IMF指出今年新兴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过四分之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面对的周期性状况和结构性调整存在显著差异,全球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
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保持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凭借比较优势,在世界经济份额中不断扩张。进入“十三五”时期,人力资本、资源环境等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外部环境也不利于需求的进一步扩大,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之间的差距亟待弥补,共同作用使经济增速步入换挡期。统计监测工作应顺应经济自身发展规律,放在世界和中国经济大周期下来展开工作。
2.把握当前政策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宏观经济统计监测工作的出发点。因此,统计监测的重点是经济总量及内部结构性变化,尤其是加强增速波动区间的监测,重点反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反映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情况。
3.把握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意图。地方党委政府在驾驭地方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不同,地方党委和政府会针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出台相应政策和措施,以推动经济加快发展。统计监测应重点反映地方经济发展特色,突出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振兴实体经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等方面。
4.把握经济增长的趋势。经济波动在季度之间,尤其是在月度之间,如没有重大的投资项目建成开工、没有新增大型企业,一般不应出现大的波动。政府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加大房地产调控力度,加大对金融领域的监管力度,推动消费升级等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时对经济增长的判断就应该结合相关宏观经济指标,如全社会用电量、税收收入、就业失业和新登记企业增减变动等情况进行判断。每年的第一个季度不确定因素较多,经济增长指标是最不稳定的,但一季度又是十分关键的,它决定着全年经济增长的趋势和方向,以及年初所制定的目标任务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因此,一般不要轻易下结论,要更全面、更细致地掌握各方面信息再做出初步判断。
(二)做好“四方面解读”
1.专业数据解读。政府统计部门作为统计工作的主体,各专业数据采集频次高、指标丰富,能及时全面地反映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应担负起对数据使用的引导和服务职责,及时全面科学地解读好专业数据。不仅需要做好统计指标数值的公布和查询,还应对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反映的经济现象、隐含的经济规律、相应的政策建议等,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分析。
2.核算数据解读。GDP数据与群众个体的直观感受可能不相一致,又因一些地方列为政绩考核依据而备受干扰,因此产生了不少误区和质疑,需要加大力度进行科学解读。一是准确认识GDP的内涵和局限性。二是积极解读GDP核算方法。三是保持舆论跟踪能力。
3.专业和核算数据之间关系的解读。统计部门各专业数据是核算数据的基础,在经济监测分析中最常用到的季度核算里,专业指标的绝对量和增速,经过速度推算、增加值率法以及价格调整后,得到GDP现价总量和不变价增速。专业和核算数据之间因计算方法不同而存在着差异。因此,在专业和核算数据之间,要重点解读两者的联系、相互影响和差异原因。
4.部门宏观数据和统计数据之间关系的解读。国际上通用的反映最终需求的是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这“三大需求”,可在年度支出法GDP的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中取得数据。在月度和季度进行地区经济形势分析时,因目前进度统计只有生产角度而没有需求角度的数据,常用易于获得的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消费支出和财政统计中的财政支出、国内贸易统计中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投资统计中的固定资产投资和专业及部门统计中的存货、海关统计的贸易差额来替代。但是,它们在概念、口径范围、资料来源上都有差别,数据趋势不一致甚至相反都是可能的,在实际经济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区分和解释。
宏观经济分析中,还常用到用电量、铁路货运量、贷款发放量、财政总收入、税收收入等部门经济统计数据来分析经济状况,并与统计部门数据进行比较。这些指标虽然与经济状况相关性强,但是都仅反映了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情况。因此,不能简单进行类比,需要厘清指标数据的内涵和外延,科学客观地看待和分析。
(三)写好“四类报告”
统计分析报告是统计解读的一种重要形式。统计工作成果需要通过统计分析报告,才能得到有效的反映。因此,必须写好以下四类报告。
1.宏观经济统计监测指标的报告。宏观经济统计监测指标是最直接的统计产品,要立足于月度、季度、年度统计数据,立足于部门行政记录资料和调查数据,立足于国内外统计监测分析资料,收集、整理、提供的即时统计分析报告。
2.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报告。统计指标体系能系统全面的反映某一个特定方面情况,要以宏观经济统计监测的主要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通过统计指标体系计算的结果,对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做出专题性的研究和分析。
3.经济发展重点情况的报告。在常规监测外,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党政部门重点关注的领域和问题,撰写热点、难点问题报告。如房地产新政后市场的运行情况、新常态背景下地方经济新问题、地区“双创”情况监测、“三新”发展情况等分析报告。
4.经济发展趋势的报告。统计预测能很好地发挥信息、咨询、监督的统计职能。经济普查、人口普查、农业普查、投入产出调查、R&D清查等,积累了大量的经济数据,是“大数据”研究的基础。一是要及时报告普查的结果;二是要深入挖掘数据资源,科学判断未来经济发展走势。
当前宏观经济统计监测的理论和方法很多,如何才能做到及时、全面、准确、有效地为党委、政府,为部门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还需要有健全的统计管理体制、科学全面的统计调查制度、统一规范的统计调查方法、高度负责的统计工作精神和适应现代化统计管理需要的统计队伍。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徐一帆,文兼武,察志敏,宋长青,刘晓越,程晞. 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 统计研究,2006,(05):23-29+81.
[2] 温渤,郑桂环,徐山鹰,杨晓光,汪寿阳. 面向辅助决策的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研究[J]. 运筹与管理,2009,(02):11-19.
[3] http://bpp.mit.edu
[4] Domenico Giannone,Lucrezia Reichlin,David Small et al.Nowcasting:The real-time informational content of macroeconomic data[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8,55(4):665-676.
[5] 李强. 论我国统计方法制度改革[J]. 统计研究,2010,(12):3-7.
[6] 李军林,张威. 中国统计生产方式变革对提高信息质量的实证研究[J]. 区域经济评论,2016,(04):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