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资料 >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

 

我省城镇居民教育消费的现状及对经济拉动的影响

  正确引导和促进家庭和个人对教育的投入,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实施“科教兴粤”的战略目标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为了解我省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消费的现状及潜力,广东省城市调查队前不久在全省18个市县随机抽选了8147户居民家庭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有六成多的城镇居民家庭有子女在读(含幼儿园),家长对子女期望很高,有相当多的家长为了子女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愿意增加投资,教育市场潜力巨大。

教育消费 稳定增长

  (一)就读子女家庭覆盖面广、教育消费日益增多。

  在被调查的8147户城镇居民家庭中,有5010户(占总户数61.5%)共6182人在读,在读学生占总人数的21.2%,在读学生受教育层次的比重见下表:

合计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专

大 专

大 学

比重(%)

100

16.5

38.8

19.0

12.1

5.3

4.1

4.2

  在有子女就读的家庭中,1999年上学期(5个月)平均每个家庭供养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1950.22元,相当于这5个月城镇居民平均每个家庭收入的16%,且这种支出呈逐年递增的态势。据省城调队的常年调查资料表明,从1995至199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教育费支出(不包住校生活费支出)平均每年递增12.3%,快于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5.9%的递增速度,也快于娱乐、休闲消费支出7.5%的递增速度,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也由1995年的5%上升到1998年的6.3%,在教育费开支中,尤其是购买教材及参考书支出和托幼费支出增幅最大。

  (二)学杂费占教育消费七成。

  在调查中,我们将教育消费支出项目分成学杂费(包括书本费及其他在校支出)、补习(兴趣)班费、住宿费、住校生活费、家庭支出共5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有子女就读的家庭中,1999年上学期户均学杂费支出1369.82元,占教育消费的70%,其余依次是住校生活费(16%)、补习班费(8%)、住宿费(3%)和家教支出(3%)。从在读子女受教育层次看,学杂费比重随教育层次的提高而降低。大学生的学杂费比重占62%,为最低;小学生的杂费占77%,为最高。高中以下学生补习(兴趣)班费所占比重较高,中专及以上学生四分之一的教育消费用于住校生经费支出,家教支出则是高中以下学生占较大比重(详见下表)。

1999年上学期城镇各类学生教育消费构成表

单位:%

 

总计

学杂费

补习班费

住宿费

住校生活费

家教支出

全部学生

100

70

8

3

16

3

 大学生

100

62

6

6

26

-

 大专生

100

64

4

6

26

-

 中专生

100

67

3

5

24

1

 高中生

100

70

14

1

11

4

 初中生

100

70

10

1

13

6

 小学生

100

77

13

1

6

3

 幼儿园

100

76

6

3

14

1

  (三)高等教育支出庞大,幼儿教育备受关注。

  自1998年我省高校实行“并轨”收费改革以来,大学生的教育消费支出不断增加。义务教育期学生教育消费支出相对平稳,幼儿教育备受关注,各阶段学生教育消费支出差距明显(详见下表),并呈现如下特点:

1999年上学期平均第一城镇学生教育消费情况

单位:元

 

教育总消费

学杂费

补习班费

住宿费

住校生活费

家教支出

全部学生

1580.49

1110.13

132.31

45.12

255.46

37.47

 大学生

5486.12

3407.36

307.40

321.67

1449.69

-

 大专生

4442.18

2844.79

160.76

274.18

1162.45

-

 中专生

3246.23

2186.42

96.40

160.52

780.18

22.71

 高中生

1585.65

1112.00

215.16

19.84

176.73

61.92

 初中生

1172.98

811.40

121.55

12.13

154.77

73.13

 小学生

917.08

709.44

119.78

5.07

53.87

28.92

 幼儿园

1361.31

1031.21

80.50

35.81

204.26

9.53

  1、大学生一年教育消费超万元。调查表明,1999年上学期城镇大学生平均每人教育消费5486.12元,居各类学生之首,分别比大专生高23.5%,比中专生高69%,比高中以下学生高出2.5至5倍不等。城镇大学生一年超万元的教育消费相当于家庭年总收入近一半,使许多家庭只有动用多年积蓄,甚至借款来供子女读大学,也是许多家庭储蓄的主要目的之一。

  2、高中阶段择校费支出最多。高中是上大学的关键,因而引起了学生、家长、甚至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调查结果表明,1999年上学期每一高中生教育消费1585.65元,费用虽末及上大学、大专,中专那么高(因学杂费、住校生活费比他们低一半以上),但家长为了使子女能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在保证“硬性”消费的前提下,增加了“软件”开支。调查结果显示,在有子女就读高中的家庭中,最近一次择校费支出户均778.45元,居各层次学生家庭该类支出的首位,分别比大学生家庭、大专生家庭和中专生家庭高出6.1倍、10.6倍和1.1倍。高中生1999年上学期人均用于补习(兴趣)班费、家教支出分别是215.16元和61.92元,也都分别居各类学生同类消费的前列。

  3、幼儿教育备受关注。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对小孩今后的智力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很多家长为了使子女能上一所理想的幼儿园(市一级或省一级幼儿园),都舍得花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择校费。调查结果显示,在有子女就读幼儿园的983户家庭中,户均择校费336.54元,仅次于高中择校费,接近有就读小学、初中家庭的择校费支出,更高于就读大学、大专家庭的户均择校费支出。1999年上学期就读幼儿园的幼儿每人教育消费1361.31元,比小学生、初中生人均教育消费分别高48.4%和16.1%。许多幼儿园家长都让子女参加各类兴趣班,购买各种课外学习用品,甚至请“家教”。调查结果显示,1999年上学期每一幼儿兴趣班费80.50元,家教支出9.53元。

  (四)教育消费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调查资料显示,在有子女就读的家庭中,1998年家庭总收入在7万元以上的高收入户,1999年上学期户均教育消费4282.90元,比平均水平高1.1倍,比总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低收入 户高1.8倍,低收入户学杂费支出占教育消费73.5%,比高收入户高出21.6个百分点,显示出低收入户的教育消费以满足于学杂费的“硬性”支出为主;在补习功课方面,低收入户家庭更多地选择费用支出相对较低的校内补课,而高收入家庭则更多地选择了家教补习和参加各类兴趣班学习。调查资料显示,高收入家庭户均用于家教支出是低收入家庭的8倍,用于补习(兴趣)班支出是低收入户家庭的3.8倍;在住校生活方面,高收入家庭学生的住校生活费支出是低收入家庭学生的5.4倍;在择校费方面,在过去的时间里,在有子女就读的家庭中,户均择校费446元,其中高收入 户家庭户均1188.11元,是低收入家庭的4.9倍。

1999年上学期不同收入阶层教育消费支出情况

单位:户/元

教育消费年总收入

教育总消费

学杂费

补习班费

住宿费

住校生活费

家教支出

总 计

1950.22

1369.82

163.26

55.67

315.22

46.25

1万元以下

1512.22

1111.40

106.15

44.92

218.10

31.65

1-7万元

1982.87

1407.89

169.83

52.46

309.98

42.71

7万元以上

4282.90

2221.58

402.76

224.79

1180.87

252.90

 

教育市场 潜力巨大

  目前消费需求依然疲软,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但见效不大,而在教育作为新兴产业,其消费需求大多属于社会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更为直接。因此,启动教育市场,无疑是一种现实选择。

  (一)高等教育 发展迟缓;数亿巨资“漂洋过海”。

  我国小学入学率居世界最高水平,中学入学率为世界平均水平,而大学入学率则在世界处于很低水平。据联合国的统计数字,1995年我国每10万人中有在校大学生461人,而世界每10万人中在校大学生1434人,发达国家平均为4110人,我们只是发达国家的10%。过低的入学率使每年有大量高考学生被拒之普通高校门外,高等教育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而过窄的教育路径使望子成龙的家长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送子女出国读书,大量学生、资金外流。以在英国上大学为例,人均年学费10万元人民币,生活费6万,4年就64万,费用相对低一些的也要30万人民币,难怪英国首相明确地告诉英国大学的校长,要看好中国这一市场。因此,如果高中后教育的需求在国内能转化好,使高等教育入学率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则高等教育将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二)62%的家长愿意让子女自费上大学。

  在调查8147户城镇居民家庭中,有62%的家长表示愿意让子女自费上一个满意的大学。从城镇居民家庭每学年可以承受自费读大学的费用看,有59%的家庭表示每学生每学年在5000元以下可以承受;尤其是1998年 家庭年总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有超过八成的人认为每学生在5000元以下才可以接受;而高收入户仅有18%的家庭这样认为。在高收家庭中,有27.1%的家庭认为每学年在2万元以上仍可以接受,比平均水平高23.0个百分点(详见下表),显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将有列多的城镇居民家庭愿意为子女教育增加投资。

不同收入阶层自费上大学每学年愿意承受的费用

单位:%

承受费用户总收入

总计

5000元以下

5000-1万元

1-2万

2万元以上

总 计

100

59

27

11.0

4.0

1万元以下

100

80.1

14.8

4.0

1.1

1-7万元

100

55.0

30.0

12.0

3.0

7万元以上

100

18

25.0

30.0

27.0

 

发展教育 拉动经济

  近两年国家为启动市场,相继出台了很多重大举措,如多次降息,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力度,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等,这些措施对刺激消费,盘活市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甚理想.为激活市场,现需启动旺盛的教育需求来带动消费的增长,使教育需求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大力发展教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达国家的教育投入已达本国国民生产总值的6%以个,而我国1997年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2.5%,比巴西、印度都相差很远,人均教育投入费用是美国的3-5%。同时我国又是一个教育大国,全日制在校学生占全球教育人口20%,教育潜在市场十分庞大,而大力发展教育可增加教育消费和其他消费,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扩大办学规模后,学校建设,教育机关建设及建筑材料的需求;实验室、研究室、实验工厂对有关设备、原材料的需求;教育活动对电脑、教科书、教学辅助物的需求;教师、学生和相关人员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需求等等将大量增加,这将大力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增长。

  (二)加快教育产业化进程。

  目前我国教育产业化水平仍十分低下,学校与企业合作规模仍很小,教育经费靠政府拨款既限制了学校的发展,又捆住了企业投资的手脚。据统计,1996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个人投资比重为13.6%,而韩国高教经费私人投资比重为80.0%,美国一般性大学政府拨款仅占5%,我国小学、初中、高中学校个人投资比例更加小。因此,在目前有限的教育承载力不能满足旺盛的教育需求的情况下,加快教育产业化将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政府只有改革教育投资体制,进一步开放教育市场,引导企业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合作,以满足居民对高层次教育和优质教育的需求。

  (三)学校后勤社会化。

  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瓶径是后勤问题,1999年高校的扩招,已使很多大学的学生宿舍、食堂、图书馆、课室、实验设备等超负荷运转,而学校的挖潜是有限度的,学校后勤走社会化的道路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四)精简机构、提高工作效率。

  机构臃肿,人员超编是学校、尤其是大学非常普遍的现象。中国大学师生的比例是1:7或1:8,如加上教辅人员,实际比例是1:3,而国外大学比例一般为1:10,大批行政后勤人员造成教育经费很大的浪费,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进一步拓宽就业门路,防止“人才高消费”。

  “大专以上学历。有实际工作经验”成为当今企业招聘的时髦语,一些高中学历就可以胜任的工作非要大学生干不可,这种劳动力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毕业等于失业现象的蔓延,使家庭的投资行为不能获得理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严重地影响家庭对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因此,必须进一步拓宽就业门路,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防止“人才高消费”。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