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
广东劳动力资源与失业状况分析
广东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也是劳动力资源增长迅速的大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广东劳动力资源的状况及发展趋势已成为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根据广东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快速汇总资料,对我省劳动力资源及其失业状况进行分析。
一、劳动力资源发展及分布状况
劳动力资源担负着创造社会物质与文化财富的任务,又承担着社会少年儿童和老年人的詹养重担,是全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九五”期间,广东劳动力资源发展变化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劳动力资源增长快速,总量居全国第三位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快速汇总资料显示,2000年我省主要劳动力资源(按国际统计口径,指15-64岁人口,下简称为劳动力资源)为6030万人,总量居全国第3位,仅次于山东的6457万人和河南的6211万人。与1995年1%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的4236万人相比,五年间全省劳动力资源共增加1794万人,增幅达42.35%,平均每年增加359万人,年递增7.32%,是同期总人口增长速度的1.5倍。
广东劳动力资源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80年代第三次生育高峰期前后(1980-1985年)出生的人口已全部进入了劳动适龄人口的行列。据1995年1%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测算,1995年全省10-14岁年龄段人口约有740万人,这些人已在2000年底前全部成为新增的劳动力。二是本省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吸纳了大量的省外人口。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广东境内有省外户籍的流动人口约1100万人,他们中的大部份人也是青壮年劳动力。上述两支劳动大军的进入,不但扩大了广东劳动力资源的规模,而且形成了全省劳动力资源增长速度快、占总人口比重上升的新格局。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集聚了全省一半以上劳动力资源
从劳动力资源的地区分布情况看,不同经济区域之间劳动力资源数量差异较大。我省劳动力资源规模最大的区域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区域内有劳动力3319万人,占全省劳动力总量的55.04%;其次是东西两翼地区,其劳动力规模为1707万人,占全省的28.31%,山区(见注()劳动力资源最少,劳动力规模只有1004万人,仅占全省的16.65%(见附表一)。上述数据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集聚了全省一半以上的劳动力资源,是社会经济和劳动力资源快速增长的地带。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区域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统一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发展快,投资环境好,人文条件优越的地区,必然吸纳来自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资金和劳动力。我省珠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的发展轨迹,正顺应了经济学的这一规律。 例如,珠江三角洲经济区2000年GDP为7366.46亿元,占全省当年GDP的69.5%。而东西两翼地区和山区,同期GDP分别只有2277.63亿元和952.56亿元,仅占全省总量的21.5%和9.0%,两类地区的GDP合计,也只有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总量的一半。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强劲态势,对区域内劳动力资源的集聚起着关键的作用。90年代以来,由于珠江三角洲经济的高速发展,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了以它为中心,渐次向东西两翼地区、山区辐射的态势,劳动力资源也必然顺应这态势而流动、集聚。显然,经济的高速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加速了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劳动力资源的发展。
(三)市镇劳动力资源多出乡村五成
从劳动力资源的城乡分布情况看,广东劳动力资源呈现出市镇多、乡村少,市镇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的局面。在全省劳动力资源人口中,常住市镇的有3599.7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1.65%,占全部劳动力资源的59.70%;常住乡村的有2430.2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8.12%,占全部劳动力资源的40.30%,市镇与乡村劳动力资源的比例约3:2,市镇多出乡村五成(见附表二)。与第四次人口普查的相应指标比较,市镇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约16个百分点,而乡村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的比重则下降9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在21个地级以上市中,市镇劳动力资源多于乡村劳动力资源的地区有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汕尾、东莞、中山、惠州、韶关、江门、佛山等11市;市镇劳动力资源少于乡村劳动力资源的地区有河源、梅州、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清远、潮州、揭阳、云浮等10市。可见,东西两翼及山区,市镇劳动力资源普遍比乡村的劳动力资源少,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市的市镇劳动力资源,均比乡村的劳动力资源多,特别是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等市,其市镇与乡村劳动力资源的比例远大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见附表二)。
出现这种状况是我省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必然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逐渐突破了以前劳动力配置的城乡隔离模式,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城乡劳动力市场的日趋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为一种趋势,全省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珠江三角洲更凭借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并在区域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先走一步,吸纳了大量乡村的剩余劳动力。而东西两翼和山区由于经济发展较慢、城镇化水平相对落后,区域内市镇吸纳乡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相对较弱,因而区域内市镇对劳动力的集聚程度明显不如珠江三角洲高。
二、人口失业状况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快速汇总资料显示,2000年广东人口的失业情况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全省失业率略降,但失业人口规模扩大,就业压力加重
近年来,由于广东劳动力资源存量大,劳动就业岗位增加速度放慢,致使全省失业人口(见注()的现状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到2000年11月1日的普查时点,全省失业人口增加到187万人,占不在业人口的11.04%,人口失业率(见注()为3.78%(见附表一)。与1995年1%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的有关资料比较,五年间全省失业人口增加了45万人,失业人口占不在业人口的比重上升0.44个百分点,但失业率则下降0.19个百分点。这说明,五年来我省的劳动力资源虽快速增长,但由于各级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使就业人口的规模也在同步扩大,从而有效抑制了失业率的上升势头。同时,失业人口的增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就业压力,并拉高了失业人口占不在业人口的比重。
(二)城市中心区失业情况严重
我省城市中心区(即市辖区、不含市辖县)失业率为6.20%,比全省失业率3.78%高出2.42个百分点。从各市失业情况看,城市中心区失业率高于8%的有汕头、汕尾、广州(不含新设的番禺、花都两个区)、河源、湛江、江门等6个市;城市中心区失业率低于8%,但高于全省城市中心区均值的有阳江、韶关、潮州、肇庆、茂名、佛山、清远等7个市;梅州、惠州、珠海、云浮、揭阳、深圳、东莞、中山等8市城市中心区的失业率较小,均低于全省城市中心区均值(见附表三)。上述情况表明,我省城市中心区失业率普遍高于全省均值,反映出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及国企转型改制措施的实施,再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剧了城市劳动力的竞争,并引起城市人口失业率升高。
(三)珠江三角洲及东西两翼地区的失业规模和失业率明显高于山区
从失业人口的规模看:全省失业人口为187万人,其中珠江三角洲、东西两翼以及山区失业人口依次为109万人、56万人、22万人,占全省失业人口的比重依次为58.29%、29.95%及11.76%(见附表一)。显然,珠江三角洲及东西两翼地区人口的失业规模均大幅高于山区,珠江三角洲的失业人口是山区的5倍。
从失业率看,全省人口失业率为3.78 %,珠江三角洲和东西两翼区域的人口失业率依次为3.83%与4.14%,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山区的人口失业率仅为3.06% ,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见附表一)。
上述情况反映出珠江三角洲及东西两翼尤其是前者的经济活动较为活跃,城镇化程度及第二、三次产业的比重较大,外来人口高度集聚,因而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口规模及其就业的流动性均较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下就容易导致较高的人口失业率。反之,山区的经济较为落后,城镇化程度低,就业大军以从事第一次产业的农民为主体,同时该地区还有大量劳动力向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流动,因而区域内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口规模小,就业的稳定性高,最终形成人口失业率较低的局面。
(四)全省失业人口以失去工作者居多,但东西两翼地区则以新进入劳动力年龄人口为主
在全省失业人口中,从未工作正在找工作的占41.13%,失去工作正在找工作的占58.87%,失去工作的比从未工作的比重高出17.74个百分点(见附表一)。出现这种情况并非偶然,其原因,一是广东市场经济较为活跃,劳动就业参与程度高,劳动力在部门和行业之间的流动日趋频繁和加快;二是省内劳动力资源存量大,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社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企业对低层次劳动力的淘汰速度加快;三是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的转制,使得部分国有、集体企业大量地向社会释放剩余劳动力,从而加大了再失业人口的比重。
分地区看,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从未工作正在找工作的占27.66%,失去工作正在找工作的占72.34%;东西两翼地区两种失业人口的比重依次为61.97%与38.03%;山区两种失业人口的比重依次为50.55%与49.45%(见附表一)。由此可见,在珠江三角洲区域失业人口中,失去工作正在找工作的占绝大部份,两种失业人口比重相差44.68个百分点;东西两翼区域失业人口中,从未工作正在找工作的占大多数,两种失业人口比重相差23.94个百分点;山区失业人口中,第一种人口与第二种人口的规模大致相等。
三、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思考
劳动力资源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面对广东劳动力资源及失业人口规模增大的现状,我们就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有如下的思考:
(一)加大劳动力资源的宏观调控力度,加快再就业工程及社会保障工程的实施步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再加上人口的惯性作用,我省城镇劳动资源存量过大,就业岗位相应减少,就业压力加重等因素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城镇结构性失业人员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规模不断增大。因此,要进一步重视城镇失业问题。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力度,统筹规划,把劳动力资源配置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加强劳动立法,加快劳动市场建设,完善并落实各种就业的政策,保障市场就业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努力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二是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进一步加大再就业工程开发力度,加强富余人员的就业指导和转岗培训工作,积极拓展新的就业渠道,扩大失业人员及新增劳动力资源人口的就业门路;三是要建立建全社会保障系统,把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落到实处,在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同时,注意扶持社会的弱势群体,促进社会稳定。
(二)积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是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所在,随着我省经济快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释放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必将对我省的就业状况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广东现有6-14岁年龄段的人口共1379万人,这些人在未来10年内将陆续进入劳动适龄人口的行列,在不考虑外省人口机械变动的情况下,今后平均每年至少需增加130万个就业岗位才能满足新增人员的就业要求。但据劳动部门测算,目前全省每年能提供的城镇就业岗位只有50万个,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如饮食、商业、建筑及部分制造业等在经济结构调整中首当其冲,现有的就业岗位就比前几年大幅度减少,而引领经济增长的新兴行业所需的就业岗位不但需求量有限,而且对从业人员的就业素质要求较高。就业供需如此大的差缺,必将进一步加深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困难,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对此,必须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努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在壮大农村经济、发挥乡村活力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减轻农村劳动力过量流入城镇而对城市就业问题所造成的压力。
(三)抑制省外劳动力的盲目流入,是缓解我省劳动力市场矛盾的重要途径。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在广东的外省流入人员高达1100万人,他们当中绝大多数是劳动适龄人口。据有关部门调查,在流入我省的外来人口中,有相当部分人是抱着来广东碰机遇的盲流人口,这部份人口的过量增加,必然冲击我省劳动力市场,加大我省失业人口的就业压力,“污染”社会治安环境。因此,加强外来人口的科学管理,积极协调外来人口的合理流动,避免外来人口无秩序的盲目流动,是政府有关部门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
(四)努力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是减轻地区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发展经济。鉴于我省区域经济差距较大,劳动力过于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状况,应采取加大对落后地区的经济扶持力度,加快落后地区城镇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努力缩小我省区域间经济的差距,实现地区间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
附表:
1、 广东省三大经济区域劳动力资源与失业人口状况
2、 广东省分市劳动力资源状况
3、 广东省分市失业人口状况
注:①、本文山区是指广东省除珠江三角洲和东西两翼地区以外的其他地区。
②、失业人口是指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按居住地登记的劳动适龄人口中的失业人口,包括以下二种人:一是劳动适龄人口中从未工作正在找工作的人,这类人主要是指毕业不久的学生;二是劳动适龄人口中失去工作正在找工作的人,是属于有工作经验的人。
③、人口失业指标的相对数和绝对数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0%长表抽样资料中相关数据计算。
(失业率计算公式:失业率=失业人口/经济活动人口(失业人口+在业人口)
一、劳动力资源发展及分布状况
劳动力资源担负着创造社会物质与文化财富的任务,又承担着社会少年儿童和老年人的詹养重担,是全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九五”期间,广东劳动力资源发展变化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劳动力资源增长快速,总量居全国第三位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快速汇总资料显示,2000年我省主要劳动力资源(按国际统计口径,指15-64岁人口,下简称为劳动力资源)为6030万人,总量居全国第3位,仅次于山东的6457万人和河南的6211万人。与1995年1%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的4236万人相比,五年间全省劳动力资源共增加1794万人,增幅达42.35%,平均每年增加359万人,年递增7.32%,是同期总人口增长速度的1.5倍。
广东劳动力资源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80年代第三次生育高峰期前后(1980-1985年)出生的人口已全部进入了劳动适龄人口的行列。据1995年1%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测算,1995年全省10-14岁年龄段人口约有740万人,这些人已在2000年底前全部成为新增的劳动力。二是本省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吸纳了大量的省外人口。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广东境内有省外户籍的流动人口约1100万人,他们中的大部份人也是青壮年劳动力。上述两支劳动大军的进入,不但扩大了广东劳动力资源的规模,而且形成了全省劳动力资源增长速度快、占总人口比重上升的新格局。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集聚了全省一半以上劳动力资源
从劳动力资源的地区分布情况看,不同经济区域之间劳动力资源数量差异较大。我省劳动力资源规模最大的区域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区域内有劳动力3319万人,占全省劳动力总量的55.04%;其次是东西两翼地区,其劳动力规模为1707万人,占全省的28.31%,山区(见注()劳动力资源最少,劳动力规模只有1004万人,仅占全省的16.65%(见附表一)。上述数据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集聚了全省一半以上的劳动力资源,是社会经济和劳动力资源快速增长的地带。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区域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统一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发展快,投资环境好,人文条件优越的地区,必然吸纳来自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资金和劳动力。我省珠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的发展轨迹,正顺应了经济学的这一规律。 例如,珠江三角洲经济区2000年GDP为7366.46亿元,占全省当年GDP的69.5%。而东西两翼地区和山区,同期GDP分别只有2277.63亿元和952.56亿元,仅占全省总量的21.5%和9.0%,两类地区的GDP合计,也只有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总量的一半。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强劲态势,对区域内劳动力资源的集聚起着关键的作用。90年代以来,由于珠江三角洲经济的高速发展,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了以它为中心,渐次向东西两翼地区、山区辐射的态势,劳动力资源也必然顺应这态势而流动、集聚。显然,经济的高速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加速了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劳动力资源的发展。
(三)市镇劳动力资源多出乡村五成
从劳动力资源的城乡分布情况看,广东劳动力资源呈现出市镇多、乡村少,市镇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的局面。在全省劳动力资源人口中,常住市镇的有3599.7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1.65%,占全部劳动力资源的59.70%;常住乡村的有2430.2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8.12%,占全部劳动力资源的40.30%,市镇与乡村劳动力资源的比例约3:2,市镇多出乡村五成(见附表二)。与第四次人口普查的相应指标比较,市镇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约16个百分点,而乡村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的比重则下降9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在21个地级以上市中,市镇劳动力资源多于乡村劳动力资源的地区有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汕尾、东莞、中山、惠州、韶关、江门、佛山等11市;市镇劳动力资源少于乡村劳动力资源的地区有河源、梅州、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清远、潮州、揭阳、云浮等10市。可见,东西两翼及山区,市镇劳动力资源普遍比乡村的劳动力资源少,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市的市镇劳动力资源,均比乡村的劳动力资源多,特别是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等市,其市镇与乡村劳动力资源的比例远大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见附表二)。
出现这种状况是我省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必然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逐渐突破了以前劳动力配置的城乡隔离模式,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城乡劳动力市场的日趋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为一种趋势,全省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珠江三角洲更凭借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并在区域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先走一步,吸纳了大量乡村的剩余劳动力。而东西两翼和山区由于经济发展较慢、城镇化水平相对落后,区域内市镇吸纳乡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相对较弱,因而区域内市镇对劳动力的集聚程度明显不如珠江三角洲高。
二、人口失业状况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快速汇总资料显示,2000年广东人口的失业情况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全省失业率略降,但失业人口规模扩大,就业压力加重
近年来,由于广东劳动力资源存量大,劳动就业岗位增加速度放慢,致使全省失业人口(见注()的现状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到2000年11月1日的普查时点,全省失业人口增加到187万人,占不在业人口的11.04%,人口失业率(见注()为3.78%(见附表一)。与1995年1%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的有关资料比较,五年间全省失业人口增加了45万人,失业人口占不在业人口的比重上升0.44个百分点,但失业率则下降0.19个百分点。这说明,五年来我省的劳动力资源虽快速增长,但由于各级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使就业人口的规模也在同步扩大,从而有效抑制了失业率的上升势头。同时,失业人口的增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就业压力,并拉高了失业人口占不在业人口的比重。
(二)城市中心区失业情况严重
我省城市中心区(即市辖区、不含市辖县)失业率为6.20%,比全省失业率3.78%高出2.42个百分点。从各市失业情况看,城市中心区失业率高于8%的有汕头、汕尾、广州(不含新设的番禺、花都两个区)、河源、湛江、江门等6个市;城市中心区失业率低于8%,但高于全省城市中心区均值的有阳江、韶关、潮州、肇庆、茂名、佛山、清远等7个市;梅州、惠州、珠海、云浮、揭阳、深圳、东莞、中山等8市城市中心区的失业率较小,均低于全省城市中心区均值(见附表三)。上述情况表明,我省城市中心区失业率普遍高于全省均值,反映出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及国企转型改制措施的实施,再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剧了城市劳动力的竞争,并引起城市人口失业率升高。
(三)珠江三角洲及东西两翼地区的失业规模和失业率明显高于山区
从失业人口的规模看:全省失业人口为187万人,其中珠江三角洲、东西两翼以及山区失业人口依次为109万人、56万人、22万人,占全省失业人口的比重依次为58.29%、29.95%及11.76%(见附表一)。显然,珠江三角洲及东西两翼地区人口的失业规模均大幅高于山区,珠江三角洲的失业人口是山区的5倍。
从失业率看,全省人口失业率为3.78 %,珠江三角洲和东西两翼区域的人口失业率依次为3.83%与4.14%,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山区的人口失业率仅为3.06% ,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见附表一)。
上述情况反映出珠江三角洲及东西两翼尤其是前者的经济活动较为活跃,城镇化程度及第二、三次产业的比重较大,外来人口高度集聚,因而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口规模及其就业的流动性均较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下就容易导致较高的人口失业率。反之,山区的经济较为落后,城镇化程度低,就业大军以从事第一次产业的农民为主体,同时该地区还有大量劳动力向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流动,因而区域内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口规模小,就业的稳定性高,最终形成人口失业率较低的局面。
(四)全省失业人口以失去工作者居多,但东西两翼地区则以新进入劳动力年龄人口为主
在全省失业人口中,从未工作正在找工作的占41.13%,失去工作正在找工作的占58.87%,失去工作的比从未工作的比重高出17.74个百分点(见附表一)。出现这种情况并非偶然,其原因,一是广东市场经济较为活跃,劳动就业参与程度高,劳动力在部门和行业之间的流动日趋频繁和加快;二是省内劳动力资源存量大,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社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企业对低层次劳动力的淘汰速度加快;三是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的转制,使得部分国有、集体企业大量地向社会释放剩余劳动力,从而加大了再失业人口的比重。
分地区看,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从未工作正在找工作的占27.66%,失去工作正在找工作的占72.34%;东西两翼地区两种失业人口的比重依次为61.97%与38.03%;山区两种失业人口的比重依次为50.55%与49.45%(见附表一)。由此可见,在珠江三角洲区域失业人口中,失去工作正在找工作的占绝大部份,两种失业人口比重相差44.68个百分点;东西两翼区域失业人口中,从未工作正在找工作的占大多数,两种失业人口比重相差23.94个百分点;山区失业人口中,第一种人口与第二种人口的规模大致相等。
三、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思考
劳动力资源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面对广东劳动力资源及失业人口规模增大的现状,我们就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有如下的思考:
(一)加大劳动力资源的宏观调控力度,加快再就业工程及社会保障工程的实施步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再加上人口的惯性作用,我省城镇劳动资源存量过大,就业岗位相应减少,就业压力加重等因素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城镇结构性失业人员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规模不断增大。因此,要进一步重视城镇失业问题。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力度,统筹规划,把劳动力资源配置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加强劳动立法,加快劳动市场建设,完善并落实各种就业的政策,保障市场就业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努力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二是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进一步加大再就业工程开发力度,加强富余人员的就业指导和转岗培训工作,积极拓展新的就业渠道,扩大失业人员及新增劳动力资源人口的就业门路;三是要建立建全社会保障系统,把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落到实处,在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同时,注意扶持社会的弱势群体,促进社会稳定。
(二)积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是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所在,随着我省经济快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释放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必将对我省的就业状况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广东现有6-14岁年龄段的人口共1379万人,这些人在未来10年内将陆续进入劳动适龄人口的行列,在不考虑外省人口机械变动的情况下,今后平均每年至少需增加130万个就业岗位才能满足新增人员的就业要求。但据劳动部门测算,目前全省每年能提供的城镇就业岗位只有50万个,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如饮食、商业、建筑及部分制造业等在经济结构调整中首当其冲,现有的就业岗位就比前几年大幅度减少,而引领经济增长的新兴行业所需的就业岗位不但需求量有限,而且对从业人员的就业素质要求较高。就业供需如此大的差缺,必将进一步加深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困难,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对此,必须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努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在壮大农村经济、发挥乡村活力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减轻农村劳动力过量流入城镇而对城市就业问题所造成的压力。
(三)抑制省外劳动力的盲目流入,是缓解我省劳动力市场矛盾的重要途径。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在广东的外省流入人员高达1100万人,他们当中绝大多数是劳动适龄人口。据有关部门调查,在流入我省的外来人口中,有相当部分人是抱着来广东碰机遇的盲流人口,这部份人口的过量增加,必然冲击我省劳动力市场,加大我省失业人口的就业压力,“污染”社会治安环境。因此,加强外来人口的科学管理,积极协调外来人口的合理流动,避免外来人口无秩序的盲目流动,是政府有关部门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
(四)努力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是减轻地区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发展经济。鉴于我省区域经济差距较大,劳动力过于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状况,应采取加大对落后地区的经济扶持力度,加快落后地区城镇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努力缩小我省区域间经济的差距,实现地区间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
附表:
1、 广东省三大经济区域劳动力资源与失业人口状况
2、 广东省分市劳动力资源状况
3、 广东省分市失业人口状况
注:①、本文山区是指广东省除珠江三角洲和东西两翼地区以外的其他地区。
②、失业人口是指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按居住地登记的劳动适龄人口中的失业人口,包括以下二种人:一是劳动适龄人口中从未工作正在找工作的人,这类人主要是指毕业不久的学生;二是劳动适龄人口中失去工作正在找工作的人,是属于有工作经验的人。
③、人口失业指标的相对数和绝对数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0%长表抽样资料中相关数据计算。
(失业率计算公式:失业率=失业人口/经济活动人口(失业人口+在业人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