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
广东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预测
“九五”时期以来,广东高技术产业发展迅猛。1995—2003年,全省高技术产业产值和增加值年均增速都达27%以上,科技人力投入年均增速达31.2%,科技经费、专利申请两项指标更是以年均高达50.8%和46.7%的速度增长。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广东高技术产业不但实力明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而且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也逐年提高,已成为广东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
一、发展概况
广东高技术产业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步,发展壮大到现在,短短十多年,已经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之一。2003年,广东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95年的3.8%大幅提高到11.5%。总的来看,2003年广东高技术产业发展有如下特点:
(一)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1500亿元,增长五成多
从主要指标增幅看,2003年是广东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快的一年,增幅均达50%左右,再次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活力。
据统计,2003年全省列入高技术产业的企业有2996个,比上年增长48.8%;增加值1560.68亿元,增长56.3%。与2002年相比,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净增562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净增额的30.3%,占全省工业增加值净增额的41.4%。同期,高技术产业当年价总产值6611.18亿元,增长45.9%;销售收入6394.46亿元,增长46.7%;实现利润118.85亿元、利税144.81亿元,分别增长68.5%的56.6%,增幅明显高于产值和销售收入等指标,这反映出广东高技术产业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得到提升。
(二)科技投入大幅增加,新产品开发作用凸显
2003年,广东高技术企业共投入科技人员7.51万人,比上年增长77.4%,为1995年的9倍;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5.99万人,增长73.0%,为1995年的13倍。全年科技经费筹集总额达150.81亿元,科技经费内部支出149.25亿元,分别增长66.9%、54.5%,为1995年的24倍和27倍;其中,用于核心技术研究的R&D经费88.11亿元,增长39.0%,为1995年的51倍。科技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由1995年的0.6%提高到2.3%。
2003年,全省高技术企业共设立科技机构367个、实施科技项目4079项、提出专利申请达3304件,三指标增幅均达50%左右。同年,新产品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日益突出。2003年新产品产值为1127.43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1147.01亿元,均比上年翻了一番,为1995年的7倍和12倍。新产品产值占全部产品产值的比重由1996年的13.6%提高到2003年的17.1%,新产品销售收入所占比重也由13.4%提高到17.9%,新产品对高技术产业的贡献越来越大(见表1)。
表1:
2003年广东高技术产业科技活动情况
指标名称 |
单位 |
绝对数 |
比2002年增加量 |
比2002年增长% |
科技活动人员 |
万人 |
7.51 |
3.28 |
77.4 |
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 |
万人 |
5.99 |
2.53 |
73.0 |
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 |
亿元 |
150.81 |
60.45 |
66.9 |
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 |
亿元 |
149.25 |
52.65 |
54.5 |
其中:R&D经费支出 |
亿元 |
88.11 |
24.72 |
39.0 |
科技项目数 |
项 |
7661 |
4079 |
113.9 |
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 |
亿元 |
65.76 |
16.49 |
33.5 |
新产品产值 |
亿元 |
1127.43 |
532.83 |
89.6 |
新产品销售收入 |
亿元 |
1147.01 |
589.81 |
105.9 |
专利申请数 |
件 |
3304 |
1050 |
46.6 |
科技机构数 |
个 |
367 |
154 |
72.3 |
(三)基建和更新改项目继续增加,高技术产业发展基础得到夯实
2003年,全省高技术企业基本建设施工项目共389项,比上年增长45.7%,为1996年的5倍。更新改造施工项目319项,增长67.0%,为1996年的3倍;其中,更新改造全部建成或投产项目84项,比上年增长64.7%,为1996年的3倍。更新改造的投资额和新增固定资产也分别达41.35亿元和38.46亿元,增长11.2%和57.8%,为1996年的4倍和6倍。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项目稳步提高,为全省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较好基础。
二、行业和地域分布
2003年,广东高技术产业的行业分布和地域分布都处于高度集中状态。从行业看,主要集中在电子行业;从地域看,则主要分布在深圳、广州等珠三角地区。
(一)高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电子通信和计算机制造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制订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高技术产业包括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电子通讯设备制造、计算机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制造等行业大中类中的58个行业小类。从我省实际看,广东高技术产业主要分布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这两大信息技术行业,2003年,这两大行业的总产值占广东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53.7%和40.7%,合计占94.4%;其次是医药制造占3.7%,这三大行业共计占98.1%,基本反映了广东高技术产业的全貌。其余的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公共软件服务业等行业规模仍小,所占比重共计只有1.9%。
从科技经费投入看,2003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入的科技活动经费占全省高技术产业的71.2%,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占14.0%,二行业合计占85.2%。从发明专利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入的发明专利申请数占全省高技术产业的77.6%。从新产品的产出效益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新产品产值率和销售率分别为23.9%和26.1%,居首位;其次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为9.7%和9.5%,医药制造业为6.1%和6.5%,详见表2、表3。
表2:
2003年广东高技术产业中各行业所占比重
单位:%
|
信息化学品 制造业 |
医药 制造业 |
电子及通信 设备制造业 |
电子计算机 及办公设备 制造业 |
医疗设备 及仪器仪表 制造业 |
公共软件 服务业 |
销售收入 |
0.4 |
3.3 |
52.6 |
41.9 |
1.4 |
0.4 |
科技人员 |
0.3 |
6.3 |
61.5 |
10.7 |
1.9 |
19.3 |
科技经费 |
0.1 |
4.3 |
71.2 |
14.0 |
0.7 |
9.8 |
发明专利 |
0.2 |
3.2 |
77.6 |
6.7 |
6.7 |
5.5 |
基建投资 |
1.3 |
11.6 |
64.4 |
15.7 |
2.0 |
3.9 |
更新改造投资 |
1.1 |
21.6 |
60.9 |
13.3 |
2.8 |
0.3 |
表3:
2003年高技术产业中主要行业的相对指标
单位:%
|
信息化学品 |
医药制造 |
电子及通信 |
电子计算机 |
医疗设备 |
科技经费占销售收入 |
0.6 |
3.1 |
3.2 |
0.8 |
1.1 |
新产品销售率 |
3.1 |
6.5 |
26.1 |
9.5 |
1.8 |
新产品产值率 |
3.6 |
6.1 |
23.9 |
9.7 |
1.8 |
(二)高技术产业高度聚集在珠三角地区
在地区分布上,广东高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东莞、惠州、珠海、中山、佛山、肇庆和江门等珠三角地区,形成了以广州、深圳、惠州、东莞等城市为中心的高技术产业带,这一高技术产业带拥有的企业占全省九成,而总产值、增加值等指标均占了九成五以上。2003年,珠三角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7.26万人,科技经费支出147.56亿元,分别占全省的96.6%和98.7%,而非珠三角地区的高技术企业几乎没开展科技活动。此外,珠三角地区高技术企业的发展基础非常扎实,当年基本建设投资额103.92亿元,更新改造投资额35.1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92.0%和85.0%。
分市考察,深圳高技术产业最为突出,具有较大优势。从经济规模看,深圳有937家高技术企业,从业人员达42.66万人,当年价总产值为3343.45亿元,实现增加值805.40亿元,其从业人员只占全省的34.0%,总产值却占50.6%。从科技创新能力看,深圳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4.28万人,投入科技经费102.29亿元,占全省的51.6%和57.0%,均超过一半;科技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为3.2%,高于全省2.3%的平均水平。当年投入新产品开发的经费高达46.44亿元,占全省70.6%;新产品产值为734.83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789.67亿元,分别占全省的65.2%和68.8%;新产品产值率、销售率为22.0%和24.4%,均高于全省17.1%和17.9%的平均水平
新崛起的东莞也表现非凡,广州、惠州亦表现出相当实力。东莞的高技术企业数、从业人员、当年价总产值、实现增加值等指标占全省的比重介于10—20%之间。作为省会广州,拥有全省23.5%的高技术企业,12.8%的从业人员,总产值和增加值占全省的8.0%以上。惠州高技术产业以上各指标所占比重在5—10%之间(详见表4)。
表4:
2003年广东分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基本情况
|
企业数 (个) |
从业人员 年平均数 (万人) |
总产值 (当年价格) (亿元) |
增加值 (亿元) |
科技人员 (人) |
科技经费 (万元) |
基本建设 投资额 (亿元) |
更新改造 投资额 (亿元) |
全省合计 |
2996 |
136.03 |
6611.18 |
1560.68 |
75092 |
1492548 |
112.97 |
41.35 |
广州市 |
703 |
17.37 |
530.9 |
133.58 |
12592 |
111098 |
20.97 |
3.85 |
韶关市 |
16 |
0.48 |
14.98 |
4.91 |
108 |
462 |
0.14 |
0.02 |
深圳市 |
937 |
46.22 |
3343.45 |
805.4 |
42793 |
1022892 |
47.77 |
10.25 |
珠海市 |
174 |
7.98 |
404.18 |
63.5 |
2462 |
95308 |
11.69 |
2.5 |
汕头市 |
88 |
2.14 |
44.75 |
12.55 |
407 |
4362 |
1.32 |
1.27 |
佛山市 |
108 |
4.47 |
232.98 |
46.33 |
983 |
19456 |
1.83 |
5.09 |
江门市 |
90 |
2.28 |
63.62 |
15.02 |
750 |
12479 |
0.41 |
0.34 |
湛江市 |
28 |
0.35 |
5.65 |
1.34 |
170 |
552 |
0.3 |
0.5 |
茂名市 |
9 |
0.18 |
1.66 |
0.46 |
87 |
556 |
0 |
0.07 |
肇庆市 |
46 |
2.22 |
74.38 |
16.32 |
2269 |
16749 |
0.95 |
0.66 |
惠州市 |
170 |
12.29 |
664.09 |
146.64 |
4239 |
145339 |
5.95 |
3.23 |
梅州市 |
39 |
1 |
13.01 |
3.72 |
265 |
1377 |
0.3 |
0.56 |
汕尾市 |
5 |
0.45 |
12.18 |
4.07 |
366 |
2789 |
2.32 |
0 |
河源市 |
15 |
0.38 |
8.33 |
2.69 |
38 |
36 |
1.6 |
0.47 |
阳江市 |
5 |
0.06 |
1.09 |
0.17 |
0 |
0 |
0 |
0.2 |
清远市 |
9 |
0.2 |
3.77 |
1.1 |
127 |
411 |
0.8 |
0.13 |
东莞市 |
328 |
28.7 |
869.4 |
225.69 |
4639 |
34885 |
5.33 |
6.67 |
中山市 |
183 |
7.68 |
291.43 |
69.34 |
1830 |
17368 |
9.02 |
2.59 |
潮州市 |
13 |
0.39 |
6.73 |
1.7 |
692 |
4096 |
0.2 |
2.43 |
揭阳市 |
23 |
0.46 |
15.94 |
4.55 |
225 |
2232 |
1.69 |
0.45 |
云浮市 |
7 |
0.71 |
8.64 |
1.6 |
50 |
100 |
0.38 |
0.07 |
珠三角地区 |
2739 |
129.21 |
6474.43 |
1521.82 |
72557 |
1475574 |
103.92 |
35.18 |
珠三角占(%) |
91.4 |
95.0 |
97.9 |
97.6 |
96.6 |
98.7 |
92.0 |
85.0 |
三、国内比较
与国内各省(市、区)相比,广东高技术产业发展居全国前列,尤其是高技术产业规模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绝大多数指标都名列前茅。目前,广东拥有全国二成的高技术企业,三成的产值和增加值,集聚了全国二成的科技资源、三成的R&D资源。但某些相对指标仍有一定差距。为使分析更具现实意义,以下选择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居全国前8名的江苏、上海、北京、天津、浙江、福建、山东(下称“8省市”)作一比较。
(一)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国30%,为江苏的2.5倍
2002年,广东共有高技术企业2013家,占全国的17.8%,居第一位;居第二位的是江苏1386家,再次是浙江1139家,其他省市的企业数均少于1000家。2002年广东高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4532.33亿元,占全国的30.0%,居第一位,相当于第二位江苏的(1846.04亿元)的2.5倍,为第八位山东的8倍。广东的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分别占全国的26.5%、29.8%、23.4%,均居全国第一。但广东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为22.0%,略低于全国25%的平均水平,与规模指标遥遥领先并不协调(详见表5、图3)。
表5:
2002年全国与部分省市高技术产业基本情况
|
企业数 (个) |
当年价总产值 (亿元) |
增加值 (亿元) |
销售收入 (亿元) |
利润 (亿元) |
全 国 |
11333 |
15099.29 |
3768.58 |
14614.25 |
741.07 |
广 东 |
2013 |
4532.33 |
998.68 |
4359.79 |
173.57 |
江 苏 |
1386 |
1846.04 |
468.92 |
1789.33 |
72.22 |
上 海 |
833 |
1427.85 |
274.78 |
1451.84 |
54.65 |
北 京 |
679 |
1090.59 |
241.85 |
1121.91 |
79.62 |
天 津 |
480 |
934.00 |
274.44 |
953.28 |
51.01 |
浙 江 |
1139 |
760.90 |
191.68 |
730.04 |
64.46 |
福 建 |
342 |
748.05 |
180.32 |
723.70 |
48.26 |
山 东 |
528 |
655.36 |
176.76 |
646.92 |
27.13 |
(二)科技经费占全国三分之一,为上海的2.8倍
2002年,广东高技术产业在开展科技活动中共投入科技人员4.23万人,占全国的15.5%,居第一位;科技人员超过2万人的还有江苏(2.58万人)和山东(2.31万人),分居全国第二、三位。广东投入科技经费96.61亿元,占全国的30.5%,居第一位,相当于第二位上海的(34.32亿元)的2.8倍,为第八位福建的14.8倍。广东拥有的专利授权达882件,占47.6%,也居第一位,为第二位山东的5.6倍、第三位浙江的12.8倍(见表6)。
从科技投入强度看,2002年广东高技术产业的科技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为2.2%,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列山东3.3%、北京2.4%、上海2.4%之后,在8省市中排名第四。从技术密集度看,广东R&D经费占增加值比例为6.3%,高于全国5.0%的平均水平,居北京8.6%、山东6.9%之后,在8省市中排名第三。这表明,广东高技术产业的科技投入强度与先进省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见图4)。
表6:
2002年全国与部分省市高技术产业科技活动情况
|
科技机构数 (个) |
科技人员 (万人) |
科学家工程师 (万人) |
科技经费 (亿元) |
R&D经费 (亿元) |
专利授权数 (件) |
全国 |
1374 |
27.4 |
17.35 |
316.89 |
186.97 |
1851 |
广东 |
213 |
4.23 |
3.46 |
96.61 |
63.38 |
882 |
江苏 |
183 |
2.58 |
1.36 |
27.27 |
12.14 |
117 |
上海 |
80 |
1.63 |
1.25 |
34.32 |
16.56 |
61 |
北京 |
48 |
1.3 |
0.94 |
26.54 |
20.8 |
18 |
天津 |
51 |
0.5 |
0.28 |
11.12 |
8.08 |
10 |
浙江 |
63 |
0.67 |
0.44 |
7.1 |
4.68 |
69 |
福建 |
44 |
0.58 |
0.45 |
6.51 |
4.2 |
60 |
山东 |
81 |
2.31 |
1.53 |
21.42 |
12.28 |
157 |
(三)新产品产值、销售收入居全国第二位,实现利税居全国第一位
2002年,广东高技术产业投入了49.26亿元研究开发新产品,占全国的29.1%,居第一位。新产品产值、销售收入为594.6亿元和557.21亿元,排在上海(679.08亿元、679.87亿元)之后,均居第二位。新产品所实现的利税占全国的20.8%,排第一位,为江苏的1.8倍,上海的1.9倍(见表7)。
表7:
2002年全国与部分省市高技术产业新产品开发情况
|
新产品项目数 (项) |
新产品开发经费 (亿元) |
新产品产值 (亿元) |
新产品销售收入 (亿元) |
新产品利税 (亿元) |
全国 |
12196 |
169.01 |
3514.28 |
3416.11 |
291.29 |
广东 |
2350 |
49.26 |
594.6 |
557.21 |
60.51 |
江苏 |
1254 |
14.57 |
357.1 |
357.63 |
33.41 |
上海 |
713 |
21.62 |
679.08 |
679.87 |
31.96 |
北京 |
558 |
15.77 |
443.78 |
441.1 |
26.71 |
天津 |
486 |
2.65 |
462.05 |
458.34 |
26.09 |
浙江 |
318 |
5.35 |
100.87 |
77.14 |
22.81 |
福建 |
354 |
4.75 |
216.15 |
217.51 |
20.93 |
山东 |
812 |
13.7 |
209.51 |
200.82 |
12.48 |
四、存在问题
广东高技术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总体规模迅速扩大,在全省经济中的份额也越来越大。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技术密集度不高、经济效益欠佳、行业和区域分布不平衡等问题。
(一)R&D经费占增加值比例下滑,技术密集度不高
产业R&D强度是衡量产业技术密集度和技术先进性的重要指标,高技术产业以R&D经费占增加值的比例来反映技术密集度。广东高技术产业R&D经费占增加值比例虽由1995年的0.8%逐年上升到2001年的7.9%,但从2002年起已连续二年出现下滑,2002年降到6.3%,2003年再降至5.6%。在国内相比,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北京和山东。与国际比较,差距更大。1997年美国该比例已达27.6%,而加拿大则高达31.7。技术密集度是划分高技术产业的主要指标之一,广东高技术产业要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要参与国际竞争并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有很长的路要走(见表8)。
表8:
广东高技术产业R&D强度与全内、国际比较
|
广东 |
全国 |
北京 |
山东 |
美国 |
日本 |
法国 |
英国 |
加拿大 |
韩国 |
2002年 |
1997年 |
1997年 |
1999年 |
1998年 |
1997年 |
1999年 | ||||
R&D占增加值(%) |
6.3 |
5.0 |
8.6 |
6.9 |
27.6 |
20.3 |
27.5 |
19.1 |
31.7 |
13.0 |
(二)产值利税率偏低,经济效益仍待提高
“九五”时期以来,广东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利税率基本上保持着上升的趋势,但产值利税率却有二次明显的波动。首先,从1995年的5.6%上升到1997年的7.7%,之后开始下降,1998年为5.8%;第二,1999年起再次回升,2000年达7.5%,然后又下降到2003年的6.1%。目前,广东高技术产业仍处于规模扩张阶段,在产值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利税指标未能保持同步增长,部分经济效益指标也出现下滑的势头,如2003年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利税率比2001年下降1.4个百分点。从全国范围看,2002年广东的产值利税率在全国也处于较低水平,排倒数第一;广东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为22.0%,不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天津(29.4%)、山东(27.0)、江苏(25.4%)等省市。广东开发新产品的力度较大,但新产品对全部产品的贡献份额只居全国中下水平,新产品的作用还有待提高(见图5)。
(三)分布不平衡,阻碍全面发展
在高技术产业的六大行业分类中,电子及通信、电子计算机、医药制造三行业的总产值占据全省高技术产业98.1%的份额,其他三个行业几乎是空白。高技术产业要成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带动传统产业共同发展,如果当前这种行业分布过渡集中的现状不改变,显然难以承担其历史使命。而高技术产业的地域分布也有类似的表现。在21个市中,深圳、东莞、广州的总产值就占了全省高技术产业的73.8%,珠三角地区则占了97.9%,这种高技术产业地域分布的高度集中性将不利于全省高技术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五、趋势预测
1995年以来,广东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分二个阶段。第一,1995-1999年,产业发展波浪式前进,增长速度有所起伏。以当年价总产值为例,年增长速度先由1996年的20.5%上升到1997年的26.8%,转而下降到1998的25.0%,再下降到1999年的18.3%而进入低谷。这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处于技术追赶期,所拥有的技术以模仿、引进、直接成果应用为主,企业竞争力有所提高,但潜力不大。第二,2000年—2003年,高技术产业发展速度稳步上升,且增长速度加快。2000年总产值增长速度为24.4%,增幅比1999年提高6个百分点,到2003年增长速度达45.9%,增幅比上年高出13个百分点,为2000年的二倍。2003年高技术产业高速增长,虽有由于统计口径扩大的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综合竞争力提升等积极因素增多,也即是由企业发展的内因所驱动。这一时期企业掌握了更多处于领先地位的技术,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新工艺,占据着市场优势,效益也直线上升(见图6)。
从中长期看,广东高技术产业发展有着内在规律性,假设政策条件和外部环境不发生较大变化,我们利用1995年—2003年广东高技术产业的有关数据,采用曲线回归方法,对主要指标进行测算,以预测今后二年的发展趋势。在预测分析中,本文所测算的每一指标都比较了线性模型、二次模型、三次模型、指数模型、对数模型等多种预测结果,并逐一检验预测效果,最后分别选择了检验效果较佳,又符合指标历史数据变化规律的预测模型。图7为增加值预测图,相关系数R2=0.987,检验值F=532,预测结果较好;图8为R&D经费内部支出预测图,相关系数R2=0.982,检验值F=163,预测结果也较好。
根据预测结果,总体来看,广东高技术产业在今后两年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通过提高技术密集度和劳动生产率,其经济效益也将会进一步提高。
(一)产出情况
预计到2005年,广东高技术产业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当年价总产值达8522.55亿元,增加值2144.09亿元,从业人员172.06万人。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03年的11.6万元/人提高到2005年的12.5万元/人, 2005年增加值率达25.2%,产值利税率达6.8%,经济效益继续好转(见表9)。
表9:
1995—2005年广东高技术产业产出情况
年份 |
从业人员 年平均数 (万人) |
当年价 总产值 (亿元) |
增加值 (亿元) |
销售收入 (亿元) |
利税 (亿元) |
劳动 生产率 (万元/人) |
增加值率 (%) |
产值 利税率 (%) |
1995 |
53.55 |
965.36 |
216.99 |
937.09 |
54.16 |
4.1 |
22.5 |
5.6 |
1996 |
53.6 |
1163.44 |
262.56 |
1079.10 |
76.22 |
4.9 |
22.6 |
6.6 |
1997 |
53.32 |
1475.40 |
344.09 |
1372.26 |
113.65 |
6.5 |
23.3 |
7.7 |
1998 |
66.08 |
1844.19 |
424.57 |
1654.23 |
107.81 |
6.4 |
23.0 |
5.8 |
1999 |
71.64 |
2181.40 |
504.70 |
2070.81 |
149.95 |
7.0 |
23.1 |
6.9 |
2000 |
81.13 |
2713.48 |
677.77 |
2623.81 |
202.70 |
8.4 |
25.0 |
7.5 |
2001 |
87.31 |
3433.47 |
759.79 |
3305.98 |
219.32 |
8.7 |
22.1 |
6.4 |
2002 |
102.81 |
4532.33 |
998.68 |
4359.79 |
255.72 |
9.7 |
22.0 |
5.6 |
2003 |
136.03 |
6611.18 |
1560.68 |
6394.46 |
400.53 |
11.5 |
23.6 |
6.1 |
2004预测 |
147.05 |
6921.38 |
1699.24 |
7507.72 |
459.65 |
11.6 |
24.6 |
6.6 |
2005预测 |
172.06 |
8522.55 |
2144.09 |
9208.89 |
576.41 |
12.5 |
25.2 |
6.8 |
(二)科技创新情况
预计到2005年,广东高技术产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将达10.64万人,科技经费232.41亿元,其中,R&D费经费为132.00亿元。由于科技投入规模扩大,投入强度明显提高,科技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将由2003年的2.3%提高到2005年的2.5%;同时,R&D经费占增加值的比例也由5.6%提高到6.2%,技术密集度明显提高(见表10)。
表10:
1995—2005年广东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情况
年份 |
R&D费经费 (亿元) |
科技人员 (万人) |
科技经费 (亿元) |
R&D经费占 增加值(%) |
科技经费占 销售收入(%) |
1995 |
1.74 |
0.86 |
5.57 |
0.8 |
0.6 |
1996 |
4.68 |
1.25 |
7.20 |
1.8 |
0.7 |
1997 |
9.31 |
1.63 |
10.44 |
2.7 |
0.8 |
1998 |
18.24 |
2.54 |
23.24 |
4.3 |
1.4 |
1999 |
24.39 |
2.68 |
27.38 |
4.8 |
1.3 |
2000 |
32.00 |
2.90 |
47.60 |
4.7 |
1.8 |
2001 |
60.17 |
4.09 |
79.43 |
7.9 |
2.4 |
2002 |
63.38 |
4.23 |
96.61 |
6.3 |
2.2 |
2003 |
88.11 |
7.51 |
149.25 |
5.6 |
2.3 |
2004预测 |
108.36 |
8.38 |
184.82 |
6.4 |
2.5 |
2005预测 |
132.00 |
10.64 |
232.41 |
6.2 |
2.5 |
(三)产品创新情况
到2005年,预计广东高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达1544.47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达1708.50亿元,新产品产值率将由2003年的17.1%提高到2005年的18.1%,新产品销售率也由2003年的2.3%提高到2005年的2.5%,新产品对全部产品的贡献份额继续扩大(见表11)。
表11:
1995—2005年广东高技术产业产品创新情况
年份 |
新产品产值 (亿元) |
新产品销售收入 (亿元) |
新产品产值率 (%) |
新产品销售率 (%) |
1995 |
|
97.73 |
|
10.4 |
1996 |
158.03 |
144.14 |
13.6 |
13.4 |
1997 |
229.82 |
160.01 |
15.6 |
11.7 |
1998 |
352.39 |
291.48 |
19.1 |
17.6 |
1999 |
450.72 |
372.49 |
20.7 |
18.0 |
2000 |
500.15 |
472.70 |
18.4 |
18.0 |
2001 |
523.90 |
504.20 |
15.3 |
15.3 |
2002 |
594.60 |
557.21 |
13.1 |
12.8 |
2003 |
1127.43 |
1147.01 |
17.1 |
17.9 |
2004预测 |
1220.13 |
1293.71 |
17.6 |
17.2 |
2005预测 |
1544.47 |
1708.50 |
18.1 |
18.6 |
六、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广东高技术产业发展,建议从以下方面重点突破,力争实现跨跃式发展。
(一)加强自主技术创新,积累技术资源
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特征是技术密集型,这就要求企业有较高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并拥有丰富的技术资源。高技术产业发展初期,广东引进了大量的技术,加快了技术资源的积累,有的行业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自主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的能力,但有大部分行业却一直无法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广东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密集度与发达国家、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广东欲要参与国内外竞争,必须加快走自主技术创新之路。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体系,加大技术开发力度,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建立在自主研究开发的基础上,以尽快摆脱依靠技术引进的被动局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二)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储备人力资源
人才是高技术产业发展中最宝贵的资源,只有建立高技术产业人才培养机制,才能储备充足的人力资源。第一,要积极调整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在目前广东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中,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数量占了较大比例,而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数量比例偏低,这显然不利于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应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加以调整,合理规划高技术人才的培养规模和结构,稳步发展理工类本科教育,以培养更多工艺技术方面的科技型人才。第二,要规范人才市场运作机制。高技术产业的市场化水平较高,但在人力资源方面对人才市场的依赖性较强,应进一步规范人才市场运作机制,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满足高技术产业发展对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需求。第三,要努力营造吸引人才的环境。在人才管理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人才政策,企业既要为科技人员提供施展才学的空间,又要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人才的创造力和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三)加强区域合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广东高技术产业的地区差异较大,基本形成了以深圳、东莞、惠州、广州为龙头,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势显著,东西两翼及粤北地区处于弱势的格局。但高技术产业的地区差距不断拉大,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失调。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地区间的合作,以先进带动后进,促进优势互补。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欠发达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提升产业结构。在制定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时,要鼓励部分地区发展那些占高新技术产业份额较小但有发展前途的行业,如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和软件开发业等,促进全省高技术产业区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