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
经济普查系列分析报告之十六:广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发展简析
20世纪末以来,全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已逐渐成为各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文化、体育业已从过去政府包办的公益性事业逐步从向市场,以新兴的产业形态成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本文基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对广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发展作一分析和探讨。
一、现状:行业发展有起伏
1、全国位置:广东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居全国第二。广东省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广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法人单位数为4623个,居全国第二,占全国份额7.14%。年末从业人员13.19万人、居全国第二,占全国份额8.96%。企业实收资本122.27亿元、占全国比重15.49%。企业营业收入125.35亿元,占全国比重13.70%。
2、法人单位:新闻出版业和广播电视电影音像业下跌,文化艺术业、体育和娱乐业增长。2004年广东法人单位,新闻出版业为329家,比2001年减少74家,下降了18%。广播电视电影音像业为859家,比2001年减少209家,下降了20%。文化艺术业为1523家,比2001年增加了81家,增长5.62%。体育业为472家,比2001年增加了143家,增长43.47%。娱乐业为1439家,比2001年增加了58家,增长4.20%。
3、从业人员:新闻出版业和广播电视电影音像业下跌,文化艺术业、体育和娱乐业增长。2004年广东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新闻出版业17657人,比2001年减少1480人,下降了7.7%。广播电视电影音像业30351人,比2001年减少7071人,下降了18.9%。文化艺术业25366人,比2001年增加1367人,增长5.7%。体育业10760人,比2001年增加178人,增长1.7%。娱乐业47775人,比2001年增加1135人,增长2.4%。
4、企业实收资本:广播电视电影音像业和体育业减少,新闻出版业、文化艺术业和娱乐业增加。2004年广东企业实收资本,新闻出版业为12.03亿元,比2001年增长22.4%。广播电视电影音像业为10.81亿元,比2001年下降了30.7%。文化艺术业为7.24亿元,比2001年增长91.3%。体育业为6.29亿元,比2001年下降了40.6%。娱乐业为85.89亿元,比2001年增长2.8%。
5、企业营业收入:广播电视电影音像业下跌,新闻出版业、文化艺术业、体育和娱乐业增长。2004年广东企业营业收入,新闻出版业为70.90亿元,比2001年增长42.6%。广播电视电影音像业为9.12亿元,比2001年下降了1.6%。文化艺术业为3.36亿元,比2001年增长73.6%。体育业为4.99亿元,比2001年增长19.5%。娱乐业为37.40亿元,比2001年增长69.4%。
6、经济类型:内资企业为主占优。2004年广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法人单位2269家,其中内资企业2269家,占91.4%;港、澳台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217家,占9.6%。企业单位从业人员76546人,其中内资企业54440人,占71.1%;港、澳台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22110人,占28.9%。企业营业收入125.35亿元,其中内资企业102.03亿元,占81.1%;港、澳台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23.72亿元,占18.9%。企业实收资本122.27亿元,其中内资企业53.45亿元,占43.7%;港、澳台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68,82亿元,占56.3%。从大类的行业看,内资企业在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音像业和文化艺术业的三大行业中居绝对的主导地位,企业的法人单位分别占98.9%、97.5%、98.8%;从业人员分别占99.9%、98.2%、99.1%;、实收资本分别占99.7%、87.9%、80.6%;、营业收入分别占99.98%、96.9%、93.6%。港、澳台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在体育、娱乐二大行业中的实收资本和营业收入比重大,体育和娱乐业的实收资本分别占55.7%和72.8%;营业收入分别占53.9%和54.8%。
7、经济区域:广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实收资本和营业收入中分别占71.4%、76.2%、91.5%和95.9%。其它区域所占份额都很少,东翼分别占9.6%、8.3%、3.9%和1.0%;、西翼分别占7.5%、6.9%、1.3%和1.5%;山区五市分别为:11.5%、8.6%、3.3%和1.6%。
2004年广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区域分布表
单位:法人单位(个)、从业人员(人)、实收资本和营业收入(千元)
行业 |
指标 |
全省 |
珠三角 |
东翼 |
西翼 |
山区 |
新 闻 出 版 业 |
法人单位 |
329 |
272 |
15 |
18 |
24 |
从业人员 |
17657 |
15217 |
1008 |
844 |
588 | |
实收资本 |
1203041 |
1188902 |
1369 |
12758 |
12 | |
营业收入 |
7089715 |
6903747 |
70520 |
115150 |
298 | |
广播 电视 电影 和音 像业 |
法人单位 |
859 |
594 |
105 |
65 |
95 |
从业人员 |
30351 |
18444 |
4162 |
3509 |
4236 | |
实收资本 |
1081441 |
973606 |
33027 |
44551 |
30257 | |
营业收入 |
910684 |
834869 |
7758 |
30128 |
37929 | |
文 化 艺 术 业 |
法人单位 |
1523 |
897 |
202 |
159 |
265 |
从业人员 |
25366 |
16356 |
3480 |
2778 |
2752 | |
实收资本 |
724056 |
703380 |
10448 |
5548 |
4680 | |
营业收入 |
335809 |
316342 |
11988 |
5634 |
1845 | |
体 育 |
法人单位 |
472 |
374 |
41 |
17 |
40 |
从业人员 |
10760 |
8931 |
729 |
455 |
645 | |
实收资本 |
629025 |
626005 |
60 |
640 |
2320 | |
营业收入 |
498868 |
498016 |
312 |
254 |
286 | |
娱 乐 业 |
法人单位 |
1439 |
1161 |
83 |
86 |
109 |
从业人员 |
47775 |
41599 |
1510 |
1462 |
3204 | |
实收资本 |
8589287 |
7697406 |
434536 |
94755 |
362590 | |
营业收入 |
3739937 |
3504645 |
37763 |
42533 |
154996 |
二、问题:发展相对较慢
从近几年看,广东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实力处在全国的前列,但与广东整体经济比较,前进步伐未能协调,发展相对缓慢,主要存在几个问题:
1、单位数增长停滞。从整体来看,广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单位数2001年与2004年都是4623个,但从分行业看,文化艺术业、体育和娱乐业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新闻出版业和广播电视电影音像业却分别下降了18%和20%。
2、部分行业从业人数减少。主要是新闻出版业和广播电视电影音像业的从业人数减少,2004年比2001年分别下降8%和19%。
3、实收资本下降较大。主要是广播电视电影音像业和体育业的实收资本下降,2004年比2001年降幅分别为31%和41%。
4、地区发展不够平衡。在全省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实收资本和营业收入中,东、西两翼和山区三大区域所占份额不到一成,很薄弱,跟占九成多的珠江三角洲差距悬殊。
5、公共文化、体育和娱乐场地和设施不足。近几年来,我省很多城镇都注重容貌建设,兴建城镇广场、公园和绿化带,但未能合理地解决好足球、篮球、排球等公共体育运动场地不足的矛盾,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更差,连图书馆、文化室都未能健全。与广大青少年和中下收入阶层人士对文化、体育和娱乐的需求不相适应。
6、文化产品出口薄弱,比重下降。我省是全国的出口贸易大省,也是海外华侨最多的省份。然而,对文化产品的出口重视不够,其金额很少,所占比重很低。玩具、游戏、运动用品及零附件,以及艺术品、收藏品与古物,2001年—2004年文化产品出口分别为57.46亿美元、78.56亿美元、90.1亿美元和98.69亿美元,分别占出口比重的6.0%、6.6%、5.9和5.2%。
我省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电视和网络的普及。电视和网络的普及使很多人都呆在家里看电视、上网、打游戏,懒得出外休闲、游乐,减少了对传统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消费。
2、音像和出版物侵权盗版猖獗。近几年来,市场上音像和出版物盗版问题日益突出,今年1月至6月全国平均每月收缴非法出版物达925.6万件,7月15日,全国集中展开了这次为期100天的全国性反盗版行动。7月至9月全国每月平均收缴非法出版物达1945.9万件。音像和出版物盗版的猖獗,对文化事业发展的受损程度较大。
3、地方财政投入比重下降。广东地方财政对文体广播事业费的支出比重呈下降态势,2000—2005年文体广播事业费的支出占广东地方财政总支出比重分别为:2.46%、2.54%、2.29%、2.25%、2.39%、2.22%。
三、发展之道:走向市场,迈向国际
随着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将会凸现,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也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广东是经济大省,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发展方面具有雄厚的基础和良好的条件。如广州市举办"打造凉茶文化之都,促进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东莞市以推动文化与商贸相结合为宗旨的东莞市啤酒文化节,集品牌展示、文化娱乐、购物休闲于一体。广州市成功申办2010年亚运会,标志着广东体育业逐步从国内竞争转向为国际体育作贡献的新时代,我们应有信心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推向一个新的蓬勃发展时期。
1、更新观念,公益性与营利性发展要两手抓。各地要用战略的眼光认识发展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和重要作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营造有利于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坚持和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文化、体育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对现有的机关、企业、学校体育文化设施要尽可能向社会开放,积极开展文化服务。加大政府财政投资力度和争取社会捐助,在城镇可扩建和改建一些体育场地,增加公共文体服务设施,为人们提供必需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消费场所。建立和建全城市的社区、农村的乡镇文化、体育和娱乐体系。提高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同时,要注意照顾社会中下层、特殊群体的需求,努力推动群众性文体活动。另一方面,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市场运作方式和机制,吸引国内外更多企业将资金注入到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中,壮大和繁荣经营性文化、体育和娱乐产业,这是一条低消耗、高效益、又环保的发展之路。
2、缩小差距,多管齐下协调城乡和区域发展。发展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我们要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兼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统筹规划,深化改革,合理配置公益性资源,对那些市场化程度高、企业乐于赞助、效益好的项目政府要退出或减少投入,为提高全体国民和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营造和谐社会环境的公益性事业建设政要加大府投入。对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要进一步加大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扶持力度。同时,动员和鼓励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服务网络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延伸,切实改变我省发展区域差距过大的状况。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保证一定数量的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发展乡镇和村级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事业。城市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服务网络要向农村延伸,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体育和娱乐事业,在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从多方面加快和协调我省文化、体育和娱乐事业发展。
3、提高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创新。要充分认识新材料、新工艺、现代信息和通信等科学技术的普及与运用对提高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水平、竞争力、经济效益起着重要作用。衡量体育比赛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不仅看传统意义上的比赛和演出场次,更重要的是要看其转换成各类音像制品的发行量以及利用电视、互联网络传播的程度。要用战略的眼光来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积极推进产业的生产、流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不断增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产业的整体实力。创新,可以催生出新需求、拓展出新市场,改变经济效益不高的状况。一方面,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开发出新的服务和产品,增加服务和产品的附加价值,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加强服务方式创新,与时俱进,适应需求、创造需求,大力增强文化、体育和娱乐产业的市场活力。
4、增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广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比重。我们要树立面向全球市场发展的新理念,一方面,要懂得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国具有五千年悠久灿烂中华文化的优势,善于把其丰富资源变为服务和产品“走出去”。同时,要重点扶持具有广东特色的文化艺术、演出展览、电影、电视剧、动画片、出版物、民族音乐舞蹈和杂技等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扶持动漫游戏、电子出版物等新兴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大力向国际市场推介广东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和现代风貌,传播中华文化,加强广东在世界的幅射能力。另一方面,要善于去劣取精地借鉴和利用世界的先进文化和优秀成果,为我所用,全面融入和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同时,要积极的姿态寻求与世界跨国集团的合作,利用他们的先进的技术和有效的管理经验,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全球性的市场网络系统,开拓和发展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扩大市场份额。
5、完善法规,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健康环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涉及面广、内容庞杂、是非标准界定难度高,管理难度大。首先要加强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作风优良、廉洁公正、业务精通、素质过硬、能够应对和处理复杂情况的执法队伍。二要健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政策和法规,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严格把好资质、资金、产品等准入关,建立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为规范市场、依法行政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三要建立和健全各级执法机构,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构建统一高效、覆盖全省监管和执法网络。四要进一步加强“扫黄、打非、打假”以及打击盗版侵权工作,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良好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障和促进自主创新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产品和服务附加值和经济效益,为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