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资料 >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

 

“后追赶亚洲四小龙时期”广东经济发展思考

  内容提要:2007年广东GDP预计超过亚洲四小龙平均经济总量,即将步入“后追赶亚洲四小龙时期”。比较分析表明,广东具有总量优势,也有水平差距;主要原因是广东经济起步晚、结构偏、分布散。通过借鉴和学习亚洲四小龙的成功经验,坚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实现总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全面超越亚洲四小龙。

  关键词:经济  追赶  亚洲四小龙

  追赶亚洲四小龙是广东的历史使命。以2007年广东GDP将超过亚洲四小龙平均经济总量为标志,追赶的重心逐步从经济总量转到经济质量上,广东经济将步入“后追赶亚洲四小龙时期”。

新格局:总量超越,水平落后

  广东在追赶亚洲四小龙中,总量优势和水平差距均比较明显。
  (一)主要成绩
  1、2007年广东GDP将超过亚洲四小龙平均水平。亚洲四小龙的GDP差距较大,2005年最高的韩国GDP有7142亿美元,最低的新加坡只有1168亿美元,两者相差近7倍。如果我们以GDP达到中国三份之一的韩国作为追赶标准,难度过高;从目前情况看,以四小龙平均经济总量作为追赶标准更合理。以此为标准,我们对当前广东追赶水平进行判定:2005年,广东GDP达到2730亿美元,略低于亚洲四小龙平均GDP的3387亿美元。根据增长趋势和人民币升值趋势测算,2006年广东GDP现价增长17.2%,2007年现价增长也将在17%左右;而亚洲四小龙增幅在4.1%-7.9%之间,明显低于广东。测算结果如下表:

  2007年广东GDP将达到3900亿美元,超过了亚洲四小龙平均GDP的3806亿美元,从而初步完成对亚洲四小龙的总量追赶;其中,1998年广东GDP达到1030亿美元,超过新加坡的828亿美元;2003年广东GDP达到1914亿美元,超过香港的1585亿美元;2007年,广东GDP将超过台湾的3766亿美元。至此,追赶四小龙17年,总量超其三,对韩国也形成紧逼之势。
  2、2005年GDP增量超过韩国。在不同经济比较中一般出现两种状况,一是追赶方经济增速高,但由于基数低,增量较小,GDP绝对差距继续拉大;二是经过量的积累,追赶由量变到质变,追赶方经济高速增长带来GDP增量大于被追赶方,从而实现绝对差距的缩窄。从2005年开始,广东对韩国的追赶出现质变,GDP增量首次超过韩国,当年广东GDP的年增量达到450亿美元,超过韩国的345亿美元,使广东与韩国的绝对差距不断缩窄。

  3、2007年出口总量将超过韩国。广东与亚洲四小龙面积都比较小、经济纵深不够,出口对经济的拉动十分重要。2006年,广东出口达到3019.54亿美元,略低于韩国的3255亿美元和香港的3227亿美元,高于新加坡的2719亿美元和台湾的2278亿美元。2007年,尽管广东出口面临较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但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难度不大,同时韩国、香港的出口没有明显变化。预计2007年广东出口将达到3790亿美元左右,首次超过韩国的香港,实现出口对亚洲四小龙的全面超越。

  (二)主要差距
  尽管广东经济总量取得突破,正如小平同志说的:“我们在不断上台阶,这个台阶做好了,就考虑下一个台阶,再下一个台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除了GDP外,广东的人均GDP、人均居民消费支出、产业结构水平、城市化水平等质量指标与四小龙还有很大差距。
  1、人均GDP低。2005年,广东人均GDP仅2983美元,只有韩国和台湾的五分之一;不到香港和新加坡的八分之一。只相当于韩国、台湾二十年前的水平,香港、新加坡三十年前的水平。
  2、产业结构低。2004年,广东三次产业结构为6.5:49.2:44.3,还处于“二、三、一”的结构状态,与亚洲四小龙的“三、二、一”差距较大。台湾为1.7:29.8:68.5,第三产业比重比广东高24.2个百分点;韩国为3.7:40.8:55.5,第三产业比重比广东高11.2个百分点。同时,广东就业结构偏离度大,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2.1%,比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高25.6个百分点,而台湾和韩国仅高5.6个和5.2个百分点。
  3、城市化水平低。广东目前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按中等收入国家标准,城市化率应该在62%左右。近几年,广东加快城市化建设,城市化率从2000年的55.0%迅速提升到2005年的60.7%,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与亚洲四小龙比,剔除新加坡、香港两个城市化率100%的城市型经济,广东城市化率远低于韩国的80.8%(2005年),也低于台湾的78.1%(2002年)。并且因广东城市化发展过快,出现新增市民就业难、城市管理难等诸多问题。
  4、居民生活水平低。2004年,广东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92美元,只有台湾的四分之一,韩国的近五分之一,香港的十分之一。其中,人均医疗支出广东仅88美元,相当韩国的12.5%、台湾的42.9%和新加坡的9.1%。每百人计算机普及率广东仅21.5台(城镇居民),而新加坡有76.3台,香港有60.8台,韩国有54.5台。每百人移动电话广东有67.6部,低于香港118.4部、新加坡91.0部和韩国76.1部,仅高于台湾35.2部。
  5、技术水平低。尽管广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科技投入,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差,每百万人中从事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技术人员只有971.26人(2003年)。而新加坡注重发展总部经济,台湾注重发展IT产业,积聚了大量科技人才,同年每百万人中从事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技术人员分别达到4745人和6954人,是广东的4.9倍和7.2倍,香港和韩国也有广东的1.6倍和3.3倍。技术落后反映在生产中,2005年,广东全社会生产率仅5436美元,只有香港和新加坡的十分之一左右,韩国和台湾的七分之一左右。

  (三)原因探寻
  1、起步晚。与亚洲四小龙在1960年前后开始起步相比,广东起步时间晚了约20-30年,发展到现阶段,广东与亚洲四小龙的水平差距也基本维持在20-25年之间。香港在1950年代末即开始了由以转口贸易为主向加工工业为主转化,1960年代后加工工业进一步发展,由此带动香港经济迅速发展。到1978年其人均GDP就超过3000美元。新加坡从1960年代开始加大进口替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之后的10多年间,着力引进电子产品生产,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于1978年人均GDP超3000美元。台湾从1950年代开始就不断调整经济结构,第二产业地位迅速上升,先后经过发展出口工业、发展重化工业、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到1986年人均GDP超3000美元,期间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韩国从1960年代开始实施出口主导型经济战略,1970年代大力推动重化工业和工业结构的现代化,产业结构加快提升,1987年人均GDP超3000美元。广东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大力发展加工业,到1996年才迈入人均GDP超1000美元的新台阶,其后在2003年和2006年人均GDP才超2000美元和3000美元。广东从1000美元迈上3000美元两级台阶用了10年,与台湾和韩国相同,略长于香港和新加坡的6年。到2006年,广东仍处于工业化中级高速增长阶段,此时韩国、台湾已迈入工业化高级阶段,香港、新加坡更是迈入发达经济初级阶段,广东与亚洲四小龙经济相比是“追赶型”与“领先型”的差距,经济水平有本质差别。

  2、结构偏。首先是广东产业结构偏重于第二产业。广东经济与香港保持着很强的互补性。广东依赖香港的服务业,香港依赖广东的加工业。由于广东在资本、技术、服务市场上对于香港的过度依赖,服务业提高慢、产业升级难,形成广东第二产业偏高、第三产业偏低的局面。

  与韩国、台湾比,在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广东(2003年)三次产业结构为6.8:47.9:45.3,与台湾(1976年)的7.9:45.1:47.0比较接近,略好于韩国(1977年)的13.6:41.6:44.8。但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广东产业结构偏离十分明显,广东(2006年)三次产业结构为6.0:51.3:42.7,第三产业比重比2000美元时反而下降了2.6个百分点,与韩国的10.5:43.4:46.1和台湾的5.7:47.5:46.8差距拉大。
  其次是广东从业人员结构偏于第一产业。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未能妥善解决,大量农村劳动力沉淀在第一产业中,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不对称状态十分突出。这种不对称状态一般用总偏离度显示,总偏离度越高,产业结构越失衡。在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广东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36.8%;总偏离度高达60.0,是韩国的2倍,台湾的基3倍。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韩国、台湾的就业结构趋于合理,广东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仍占30.4%;总偏离度48.7,远高于韩国的22.9和台湾的22.6。
  3、分布散。首先是不同收入居民差距扩大。基尼系数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状况,基尼系数越大,居民收入越不平均。广东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内部差距和城乡之间差距逐年扩大,基尼系数呈扩大趋势。1995年广东居民收入基尼系数0.3845,到2000年上升为0.3947;根据变动趋势测算,2006年广东基尼系数超过0.4的“警戒线”,达到0.4069。与广东相比,韩国、台湾在这方面控制得较好。2004年韩国基尼系数仅0.32,台湾也只有0.34。
  其次是区域内经济差距大。区域经济分布过散,经济差距过大不利于发展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影响经济质量的提高。广东土地面积17.98万平方公里,韩国只有9.8万平方公里,台湾3.6万平方公里。由于广东面积大,“珠三角”与“东、西、北”经济断裂,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广东部分市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部分市处于工业化中期,但还有大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2005年广东人均GDP最高的深圳市是最低的河源市的8.1倍。使用基尼系数方式测定2000-2005年各市人均GDP差异水平,结果显示基尼系数每年都在增大,由0.3525上升到0.4011,各市经济发展不均衡程度继续加剧,对全省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不利。

新视角:借鉴经验,启迪未来

  各地经济水平提升没有固定模式和现成的套路,然而,亚洲四小龙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借鉴。
  (一)韩国保持经济政策的长期有效
  1、长期连贯实施出口导向政策。韩国从其自身资源的状况出发,自60年代初开始实施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的调整,从韩国产业政策的内容看,出口导向工业化始终是其一项重要的支柱政策,无论是60年代直接鼓励出口产业,还是70年代的重化工业高度化和80年代以后的产业结构技术密集化,都是以鼓励出口或者以增强出口竞争力为主要目的,出口导向政策并非局限于以单纯的出口增长来带动经济增长,而是更重视产业结构与出口结构之间的互动作用,即以出口结构变化的压力或信息来促使或引导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同时又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国际化带动出口结构的变化,以发挥出口持续增长的潜力。出日导向政策及其形成的产贸一体化机制,使得韩国得以克服国内市场狭小等不利因素,利用巨大的国际市场来扩大生产规模,加速经济增长。
  2、适时调整产业结构。韩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从本国的资源供给条件出发,根据国内外需求结构的变化和产业链的波及效果,适时地调整其产业结构,确定不同时期的主导产业和战略产业,逐步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过渡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而迅速进入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韩国产业政策的目标是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最大限度地培育产业的增长潜力,具体做法就是在不同时期随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从技术经济研究出发加以选择,即分析产业链的波及效果,并从中确定关税效果大的产业。韩国的产业政策在注重扶植具有现实比较利益的主导产业的同时,更注意培育具有长期比较利益并在将来有望牵引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并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韩国重视技术进步,尤其是为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政府重视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投入巨资开发互联网、通信、数字广播、无线电通信、电信和计算机等6个重点领域,积极创办风险企业,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使韩国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
  (二)新加坡以总部经济带动发展,以政府企业稳定经济
  1、着力发展总部经济。新加坡已成为东南亚乃至全球最为著名的总部聚集地之一,在全球贸易和国际金融业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几乎所有的外域跨国公司都选择了新加坡为进军东南亚的起点,也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新加坡设立地区总部来实施其海外扩张战略。为了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总部入驻,新加坡政府根据不同的企业总部类别采取了各种针对性的亲商政府和优惠措施,特准国际贸易计划、营业总部地位、跨国营业总部奖励。新加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优化了总部发展环境,加速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向该国的迅速集聚。新加坡政府的高效行政和廉洁形象为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入驻,发展总部经济提供了优质的制度软环境基础。最新统计显示,全球有6000多家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设立在新加坡。
  2、弹性设置政府企业。采取政府投资在不同领域设立不同的政府企业,对新加坡的经济进行渗透和控制。在自然垄断领域,为防止垄断利润落入私人垄断者手中,设立新加坡电信公司、新加坡航空公司、新加坡石油化工公司、新加坡海皇轮船公司对电信、航运、炼油、造船等行业进行垄断经营。在公益品领域,设立新加坡保健公司、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提供公益品。在公共品领域,设立新加坡公用事业局、新加坡国家公园等提供公共服务。在经济调控领域,设立邮政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新加坡出口信贷保险公司、中央公积金局等保障国家战略利益、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促进经济发展与升级。
  (三)香港通过转移延续产业优势
  1、香港通过投资内地延续产业优势。与西方发达经济体相同的是,经济起飞后,香港的传统产业失去了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但不同的是,香港并未因此而将劳动密集型产业淘汰,而是使其得到了延续、扩张和发展。香港传统产业优势的延续是通过大规模投资内地的方式实现的。香港投资内地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实质是将这种传统优势转移至内地的过程。它解决了香港高工资成本和高土地成本的局限,使比较优势得以保留并继续扩展。
  2、“去工业化”面临产业升级难题。香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优势的丧失迫使香港从自身经济特点出发,重新作出产业定位。香港经济的主导产业被确定为:发挥与其世界经济五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旅游中心及信息中心)相一致的高级化生产和消费的综合服务业,或高级化的第三产业。 但也造成香港产业过度集中于综合服务性行业,如金融、地产、航运、商业零售等,而高科技制造业发展启动困难。与香港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总体排名相比,香港科技竞争力较弱。香港产业升级所面临的障碍是高科技产业发展滞后,有人将这种状态称为“去工业化”(de-Industrialiazation)。在“四小龙”中,香港高科技产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台湾、新加坡和韩国。90年代,香港科技竞争力呈下降趋势,从1992年的第10位降至1998年的第25位,退居世界中下游水平。
  (四)台湾抓住国际市场变化机遇
  对国际市场变化,台湾当局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均能根据国际经济形势提出新的产业政策,不断通过市场与政策的双重手段加以引导,使台湾产业在不同的时期均能维持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1985年以后,台湾对外贸易重心由欧美向亚洲地区转移,尤其是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彻底改变了台湾对外贸易格局,台湾经济由原来对美国的高度依赖逐渐转变为对祖国大陆的高度依赖。台湾适时转变依赖对象,延长了台湾经济的生命力。同时台湾经济逐渐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产业转移,以电子资讯产业为主体的新兴高科技产业逐渐成为台湾的支柱产业。台湾先是传统产品后是高科技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位居世界前列,国际经济竞争力排名也位居前列。从早期的纺织、电子、玩具到今天的集成电路、光电产业等。
新举措:量化目标,调整对策
  就广东与四小龙的水平差距看,后追赶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我们要做好规划,使未来的追赶更具明确性和前瞻性。要不断完善各项经济建设,扬长补短,使经济发展更全面、更协调,更可持续。
  (一)定量
  我们用回归方法,对广东经济的合理数量界限进行初步测算。数据表明,广东经济发展较好时,经济增长率均在14%以上。根据广东宏观经济模型测算和广东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今后广东经济要保持对亚洲四小龙再赶超的强势,增长速度至少要保持10%以上,以13%左右为宜,以这样的速度来掌握宏观调控、反周期操作的力度,经济将不会出现较大的波动。其他几个经济发展要素指标的把握为: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根据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投资率并不是越高越好,维持在20%-35%这个区间是比较合适的。如1950-1975年日本的投资率在20.7%-38.6%之间,平均是35.7%,其经济平均增长9.0%;西德的投资率在18.5%-26.6%之间,平均是24.0%,其经济平均增长5.8%。结合广东实际情况,广东投资率应维持在30%左右较这个合理区间内,相对应的投资增长在16%较合适。
  贷款增长率。1988-1997年,广东贷款平均增长率31.3%;到1998-2006年,贷款平均增长率下滑到15.9%。从经验看,偏高的贷款增长率蕴藏过大风险,偏低的贷款增长率影响企业的发展升级。预计广东未来的贷款增长率保持在18%左右较合适。
  (二)步骤
  通过对未来发展的数量测定,广东后追赶道路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从2007-2015年,广东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改变,重化工业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举足轻重,消费升级加快,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们先界定这十年的经济发展速度,广东为13%左右,韩国6%左右,台湾为4%左右。同时,广东流入人口趋于饱和,人口增长放缓,人均GDP增速与GDP增速差也逐渐缩窄。在这期间,广东GDP由与台湾基本持平扩大到台湾的两倍;逐步接近韩国,约为韩国的三分之二左右;人均GDP从不到韩国、台湾的五分之一逐步上升到超过韩国的三分之一,台湾的二分之一。
  第二步,从2016-2025年,广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基本完成,服务业迅速发展。经济仍有较快增长的动因,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预计GDP总量在2020年左右超过韩国,人均GDP也在2025年左右超过台湾,但广东人均GDP与韩国比还有较大差距,约为韩国的六成左右。
第三步,从2026-2035年,广东经济步入稳定增长阶段,增长速度将会放慢,但经济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富足。测算的结果是2035年左右,广东GDP是韩国的两倍以上,人均GDP也将达到韩国的水平;广东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第三产业比重将超过70%以上。广东对亚洲四小龙的全面超越基本完成。
  (三)难点
  主要的困难有:一是广东劳动力成本逐步增大,原有的工资成本优势逐步丧失,造成外资和本地资金向内地转移,形成民间投资不足,影响经济增长后劲。二是广东工业的重型化道路受制于全国节能降耗要求和就业压力。三是仍缺乏有效的手段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四是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代表的内源型经济仍缺乏宽松的发展环境。五是居民收入增长偏慢影响消费升级。
  (四)举措
  借鉴亚洲四小龙发展经验,结合广东加快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经济社会的目标,我们要探索改革新思路,开辟发展新路子;在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技术进步、提高效益、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多下功夫,形成发展的合力。
  ——继续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作用,紧跟经济发展的趋势,适时调整经济发展的政策、策略和措施。从民情出发制订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使各微观经济主体能够在政府宏观调控范围内达到最佳发展。
  ——建立有效的、适应市场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对公有制企业不能全面私有化,对战略性资源不能全面市场化。同时,还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投资和管理方式,新增国有经济成分,保障国有经济在一些关键领域、重点行业发挥主导作用。
——选择好主导产业。注意培育具有长期比较利益并在将来有望牵引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并适应国际分工格局和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动趋势,即具有动态的比较利益。广东的潜在优势产业有精细化工、汽车、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装备型工业、制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和专用机械制造等。
  ——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合理布局,劳动、资金和技术等密集型企业合理分布。从企业集群加快发展为产业集群,并通过整合,加长加粗产业链,发展后道延伸加工和高端产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向高端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升级。培养一批大企业集团, 这样才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有足够的实力与对手抗衡。
  ——继续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励企业面向国际市场,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努力实现产业国际化。努力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优化和升级出口结构,增强抵御国际经济波动的能力,减轻反倾销压力。
  ——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与产品的深加工,使传统产业部门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撑点,拉长传统产业的产业链,使传统产业得到有效发展。
  ——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在重点产业、重大领域、重点企业、自主品牌、创新环境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强行业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加快成果转化。加强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实施自主创新,力求在高水准上实现突破。
  ——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从战略高度认识中小企业在认识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中小企业列入全省经济发展规划加以培育和扶持,促进传统家庭工业向现代家庭工业转变。拓宽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贷款担保机构以及信用担保基金。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建立中小企业资金扶持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以及人员培训等全方位的服务。
  ——注重引资的质量和规模。打破各自为政的格局,使招商引资更趋专业化水准,达到合理产业布局、减少无谓竞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效果。坚持引进高质量、具有一定规模的项目。创新引资方式,既要引资,更要注重引智。实行内外资引进并重方针,打破“外资崇拜”,加强内资引进,切实把引进内资放到与引进外资同等重要的位置,更加重视本地民营企业的扶持与发展。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精致农业”和现代农业。积极发展效益农业,大力培育和积极引进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高度重视和解决民生基本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社会保障问题、住房问题和就业问题。设计既要体现扶弱济困,又要有利于鼓励人民勤劳致富的社会福利制度。关注失地农民、失业市民和城乡低收入家庭的生产、生活,稳定经济发展的根基。

                                        供稿:综合统计处
                                        撰稿:马建强


W020070725373951796118.GIF
W020070725373951944822.GIF
W020070725373951948450.GIF
W020070725373952107419.GIF
W020070725373952104836.GIF
W020070725373952263181.GIF
W020070725373953665806.GIF
W020070725373953825652.GIF
W020070725373953821736.GIF
W020070725373953973081.GIF
W020070725373954131994.GIF
W020070725373954294813.GIF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