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资料 >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

 

珠三角走向科学发展的分析与思考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珠三角经济发展走势、人均水平、产业结构、区位优势以及制约珠三角进一步提升发展层次等问题进行剖析,得出珠三角内部已从集聚向扩散转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经济增长仍有较大潜力等结论。提出实现珠三角经济转型、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珠三角  经济转型  潜在增长
  随着改革的深入,珠三角政策优势逐渐弱化,资源、环境以及发展成本的制约日益凸现。如何破解发展瓶颈,实现科学发展,是未来珠三角发展的关键。因此,把握近年珠三角经济发展的特点,从而找到相应的突破点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经济发展特点
  总量不断实现跨越,增速保持高位运行。2000年以来,珠三角地区经济总量规模不断实现新的突破。2002年珠三角九市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953.96亿元;2006年,跨越两万亿元关口,2007年实现25606.87亿元。2000至2007年八年间经济增速持续在13%以上运行,2001-2007年均增长达15.7%,高于全省2.1个百分点,为全省的经济增长贡献达83.1%,平均五年实现翻一番。经济波动与全省基本同步,最高时2003年达16.9%,随后经济呈稳中略降,今年前三季度呈快速下行态势,2008年前三季度增长为12.7%。

    分产业看:2000年至2007年,第一产业在0.5%至5.9%之间波动,年均增长为2.9%,对GDP的影响很小,年均拉动GDP仅为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方面,2001-2007年均增长为17.8%,增速的极差为8.4个百分点,波动强度相对较大,其对GDP的贡献平均达56.2%,年均拉动GDP8.8个百分点,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工业而言,2000年以来工业波动与GDP波动完全一致,工业增长从2000年的15.1%,上升到2003年最高,为22.7%,随后呈下降趋势,至今年前三季度快速下行,仅为12.9%,比2007年下降了4.4个百分点,比高峰时2003年下降了9.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平稳较快发展,它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2001-2007年均增长达14.5%,其间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传统服务业增速放缓。

珠三角九市合计经济增长

                                                         单位:%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1-3季度

2001-2007年均增长

GDP

13.7

13.3

14.4

16.9

16.8

15.7

16.7

16.1

12.7

15.7

第一产业

4.3

4.9

5.9

1.8

2.5

3.1

2.0

0.5

1.7

2.9

第二产业

14.4

13.6

15.5

22.0

20.1

18.3

19.0

16.5

12.0

17.8

工业

15.1

14.5

16.5

22.7

21.4

19.2

19.8

17.3

12.9

18.7

建筑业

6.8

5.7

5.7

13.3

4.8

6.6

6.8

4.7

-3.6

6.8

第三产业

13.9

14.0

14.1

13.3

14.4

13.8

15.1

16.5

13.9

14.5

 
  珠三角内部看:作为珠三角总量最大的广州,2000年以来其增速一直低于珠三角的平均水平;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深圳,近三年经济增速低于珠三角的平均水平,呈现发展速度放缓,作用减弱,特别是2007年深圳在珠三角中增长最低,而佛山、惠州、江门、肇庆则加速上行,呈现先行地区速度减缓、后发地区快速追赶协调发展格局。

珠三角九市经济增长

                                                                    单位(%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1-3季度

2001-2007年均增长

广 州

13.3

12.7

13.2

15.2

15.0

12.9

14.8

14.9

12.1

14.1

深 圳

15.7

14.3

15.8

19.2

17.3

15.1

16.6

14.8

11.5

16.1

珠 海

12.0

12.1

12.4

17.5

14.2

13.4

16.4

16.7

7.1

14.6

佛 山

12.5

13.2

13.4

17.4

18.3

19.4

19.3

19.2

16.8

17.2

惠 州

11.3

9.5

10.7

12.2

15.1

15.8

16.6

17.4

11.1

13.9

东 莞

19.7

19.9

20.5

20.5

21.0

19.4

19.2

18.2

15.1

19.8

中 山

12.4

17.0

17.8

19.7

21.5

23.2

16.8

15.7

11.3

18.8

江 门

10.2

5.3

8.5

11.0

12.2

12.8

15.6

15.1

10.4

11.4

肇 庆

10.6

8.2

10.3

11.4

13.2

14.4

14.5

15.3

13.9

12.5

  2007年珠三角九市人均GDP突破7000美元大关。伴随GDP的快速增长,珠三角的人均水平不断提升,2007年珠三角九市人均GDP达到54721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为7196美元,参照世界经合组织的划分标准,已经达到中上等收入水平标准。珠三角九市人均GDP2001-2007年均增长为13.7%,低于同期GDP2.0个百分点。而从珠三角内部看,深圳2007年人均GDP突破万美元大关,广州、珠海、佛山位于8000-10000美元之间,中山、东莞位于6000-7000美元之间,而惠州、江门、肇庆位于2000-4000美元之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珠三角内部呈现极化差距较大。

广东及珠三角九市人均GDP

年 份

珠三角九市

全省

人均GDP()

按当年汇率折合美元

人均GDP增长(%

人均GDP()

人均GDP

增长(%

2000

20278

2449

7.2

12736

7.1

2001

22062

2665

8.6

13852

7.2

2002

24921

3011

12.7

15365

11.1

2003

29188

3526

15.8

17798

13.4

2004

34488

4167

15.5

20876

13.1

2005

40259

4915

14.7

24438

12.4

2006

47071

5905

15.2

28284

13.4

2007

54721

7196

13.9

33151

13.1

 

 

2007年珠三角各市人均GDP

 

分阶段

市名

人均GDP(美元)

10000美元以上

 

10474

7000-10000美元

广 

9444

 

8113

 

8048

3000-7000美元

 

6508

 

6053

1000-3000美元

 

3807

 

3535

 

2093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随着我国加入WTO,珠三角对外贸易实现质的飞跃,2002年珠三角九市出口总额突破千亿美元大关,2007年出口总额跨越3千亿美元为3540.86亿美元,2001至2007年7年间出口总额翻了两翻,年均增长达22.7%。珠三角九市出口总额占全省的比重不断提升,从2000年的92.2%提升到2007年的95.9%,为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07年的对外依存度为181.2%,其中出口依存度高达105.1%,经济对出口依赖程度较高。外贸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不断提升。
  产业结构调整顺着结构优化的路径前行。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稳步下降,由世纪初的5.4%下降到2007年的2.4%,年均下降0.4个百分点。工业化进程加快,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2000年为47.6%,但到2007年,这一比重提升到51.0%。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从1979年的28.0%稳步上升,至近年比重相对稳定, 2002年达最高点为48.6%,随后比重有所下降,到2007年为46.6%。服务业内部,呈现传统服务业比重较高,现代服务业比重相对偏低的局面。
  珠三角产业分工体系已初露端倪。从产业区位的角度看,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 形成了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珠三角内部形成各自优势产业,广州的汽车制造、饮料、烟草制造产业优势明显,深圳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具有较强优势,佛山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具有比较优势、惠州形成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优势产业。东莞形成文教体育用品、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优势产业。

                               2007年珠三角市位居前两位行业

 

 

集中度(C2R

位居前列2行业

比重

区位商

 

广 州

40.0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4.0

4.15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6.0

2.70

 

深 圳

55.7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43.2

2.42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12.5

3.32

 

珠 海

49.3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6.1

2.41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3.2

1.30

 

佛 山

32.8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3.3

2.1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9.5

2.60

 

惠 州

56.8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37.4

2.09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9.4

3.27

 

东 莞

34.7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2.6

1.27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2.0

1.11

 

中 山

31.0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0.8

1.92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0.2

0.57

 

江 门

26.0

金属制品业

15.5

3.42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10.5

1.36

 

肇 庆

23.6

金属制品业

14.1

3.10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9.6

4.01

 

 

                      2007年珠三角市工业优势产业(区位商大于2

行业

优势地区

行业

优势地区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广州、惠州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深圳

医药制造业

珠海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肇庆

化学纤维制造业

珠海、江门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肇庆

橡胶制品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

江门、肇庆

塑料制品业

 

其他矿采选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佛山

农副食品加工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食品制造业

广州、江门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佛山、肇庆

饮料制造业

广州

金属制品业

江门、肇庆

烟草制品业

广州

通用设备制造业

 

纺织业

江门

专用设备制造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中山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广州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

肇庆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珠海、佛山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

肇庆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

深圳、惠州

家具制造业

东莞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

中山

造纸及纸制品业

东莞、肇庆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江门、肇庆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东莞、中山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珠海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从服务业看,广州服务业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特别是其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显现广州交通枢纽物流中心作用。深圳服务业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特别是金融业具有较强竞争力,显现深圳金融中心的地位作用。珠海市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具有区位优势。 
  投资效益明显提升。从投资效果显示,珠三角九市投资效果从2001年的 43.6%提升到2007年的57.9%,投资效果明显提高,特别是改革的前沿深圳,从2001年的41.2%提高到2007年的73.5%,投资效益显著提高,从投资的推动,转向效益的推动,2001年-2007年之间珠三角惠州、东莞投资效益与其他市趋势相反,呈现下降走势。
  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国际经验显示,新兴经济体增长的关键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的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2007年珠三角九市劳动生产率为8403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80年的18.9倍,年均增长11.5%。其中“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2001-2007年均增长分别为12.7 %、10.7%、16.9%、9.4%、9.2%、9.1%。从总量看,2007年广州、深圳、佛山劳动生产率已超越十万元关口。
  二、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减缓,发展推动力弱化。2000年以来,珠三角九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为16.6%,特别是2003年以来呈下降趋势,2007年为15.8%,近三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9个、1.6个、2.2个百分点,也低于全国8.0个、12.0个、9.0个百分点,显现经济发展推动力减弱。珠三角内部而言,深圳2003年以来投资动力明显弱化,2007年仅增长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4个百分点。广州同样呈现下降势头,2007年仅为10.2%,低于全国14.7个百分点,发展动力不足。
  近年出口减速,出口对经济拉动力减弱。珠三角出口依存度高,2007年珠三角九市的出口依存度高达105.1%,高于全省14.8个百分点,出口对经济影响大,2000年以来从出口与经济增长走势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波动趋势完全一致,出口增长较快时,经济增长较快。2000年以来,广东珠三角九市出口增长,从2000年21.3%趋势上升致2003年最高,达28.8%,随后呈现下降趋势,至2007年为22.6%,2008年前三季度增长仅为13.4%,出口的下降也导致经济增长的下滑。

2001-2007珠三角九市出口总额增长
                                                           单位:(%)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前三季度

珠三角九市

21.3

7.1

24.0

28.8

25.8

24.6

27.0

22.6

13.4

广 

19.5

-1.4

18.5

22.6

27.1

24.2

21.4

17.1

17.9

 

22.5

8.4

24.2

35.3

23.6

30.4

33.9

24.0

9.0

 

35.1

3.9

37.4

32.8

30.8

19.1

37.8

24.5

21.6

 

31.6

10.8

24.1

29.6

35.3

23.5

23.7

23.9

15.7

 

22.3

9.2

20.0

21.3

22.3

21.9

15.2

19.0

26.2

 

13.3

10.8

25.0

17.6

26.1

16.3

15.8

27.1

17.3

 

30.4

18.5

31.4

44.2

21.2

22.5

27.4

10.8

9.9

 

19.7

-13.9

14.8

23.9

38.8

18.7

22.9

17.5

14.0

 

16.3

3.1

18.2

21.9

12.9

14.2

24.5

23.3

14.3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大,可持续性不强。从自然资源看,珠三角是资源短缺地区,又是耗能地区,能源主要靠省外流入,2007年消费了全国8.0%的电力,达2595.60亿千瓦小时。珠三角以资源消耗为代价,2003年经济增长高速时,珠三角九市的单位GDP电力消耗弹性系数均大于1,1997-2007年珠三角九市合计单位GDP电力消耗平均弹性系数大于1,显现经济增长以资源消耗为代价,增长方式粗放,可持续不强,在2001-2007年中,有五个市单位GDP电力消耗上升,四个市下降,其中惠州上升最快。从生产资源看,珠三角中间投入大产出低,第二产业珠三角九市增加值率呈下降趋势,从1995年的24.5%降为2007年的23.3%,也低于非珠三角市水平,2007年珠三角九市第二产业增加值率低于东翼、西翼、山区市1.7个、3.8个、4.9个百分点;从劳动力资源看,珠三角依靠大量投入劳动力,依靠外延生产方式,劳动生产率与国际比较,存在较大差距,与国内比较,2007年珠三角九市劳动生产率增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经济增长贡献仅为约66.9%,低于全国25.7个百分点。
  珠三角内部发展差异较大,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之路艰巨。在珠三角内部,由于发展的基础不同、路径不同,形成的是一个不均衡增长的局面。内部绝对差距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加大趋势。在人均GDP方面,2003年,珠三角九市之中最高的深圳市是最低的肇庆市的5.1倍,绝对差距37771元。到了2007年,这一对比的相对差距虽然有所减小,为5.0倍,但是绝对差距扩大到63730元。人均GDP增速上,东莞、佛山两市连续五年保持15%以上的增长,而肇庆、惠州则在10%上下徘徊。
  从分市增加值的增长来看,佛山、东莞、中山等市近年保持了平均速度接近20%增速,与一些市的发展差距还是较大。从2001年开始,最高市的增速与最低市的增速差距分别为14.6%、12.0%、9.5%、9.3%、10.4%、4.8%、4.4%。而近两年来,原先发展较慢的江门、惠州、肇庆等市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相对差距有所缩小。
  产业结构滞后于GDP水平,与国际先发地区的路径相左。世界经济发展进程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越大,2006年珠三角九市人均GDP为5905美元,与国际比较,相当于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而同年珠三角九市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与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相差17.2个百分点,珠三角的产业结构明显落后于经济水平相近的其他国家水平。广东就业结构与发达地区差距更大,国际比较显示,第三产业就业结构高于产业结构,或者向下偏差不大,而珠三角第三产业就业结构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远向下偏离产业结构,没有充分发挥第三产业作为吸纳就业人员主渠道的职能,对社会的贡献能力发挥不足。

      珠三角产业、就业结构与部分世界发达地区比较

 

就业结构(%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中国香港

0.2

17.2

82.5

0.1

12.4

87.5

 

5.6

28.8

65.6

1.3

30.4

68.3

 

8.9

27.6

63.5

3.2

34.6

62.2

新 加 坡

0.3

24.1

75.6

0.1

34.9

65.0

 

2.5

21.6

75.9

1.6

23.0

75.3

 

2.6

31.9

65.5

1.1

29.4

69.4

 

1.2

23.5

75.3

1.0

26.6

72.4

珠三角九市

13.1

49.5

37.4

2.4

51.0

46.6

注:①2001年数据,②2002年数据,珠三角九市为2007年数据,其他为2003年数据。

  三、综合判断
  (一)珠三角经济增长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的幅度正逐渐收窄,珠三角内部呈现产业从集聚向扩散阶段转变。珠三角作为广东经济发展龙头,“九五”、“十五”、近三年珠三角九市合计经济增长分别为13.9%、15.4%、16.2%,但与全省平均水平之差由“九五”的2.9个百分点降为“十五”的2.2个百分点又降为近三年的1.8个百分点,从地区生产总值的2集中度C2R(地区生产总值最大的前2个市所点比重)、及3集中度C3R(地区生产总值最大的前3个市所占比重)均在2003达最高,随后呈下降趋势,显示2004年以来广州、深圳向珠三角内的其他地区扩散。从单位土地面积GDP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HHI)显示,它的轨迹总体是从低到高不断上升至2003年达最高,近年呈平稳向下走势,从GDP、消费、投资、出口的HHI指数显示GDP、投资、出口在2003年达最高,表明珠三角内部从集聚向扩散阶段转变,珠三角内部经济呈现扩散之势。

  

  

珠三角九市消费、投资、出口HHi指数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GDP

0.191

0.192

0.194

0.196

0.196

0.193

0.192

0.190

出口

0.239

0.243

0.243

0.253

0.247

0.259

0.275

0.280

投资

0.251

0.234

0.214

0.192

0.181

0.174

0.174

0.163

消费

0.218

0.217

0.214

0.211

0.208

0.206

0.204

0.203

 

区域经济增长
                                                    单位(%)

 

“九五”

“十五”

2005-2007

全省

11.0

13.2

14.4

珠三角九市

13.9

15.4

16.2

东翼

11.7

7.9

13.6

西翼

9.6

11.2

13.4

山区

7.5

11.8

18.2

珠三角九市

2.9

2.2

1.8

东翼

0.7

-5.3

-0.8

西翼

-1.4

-2.0

-1.0

山区

-3.5

-1.4

3.8

  

    (二)第三产业比重偏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第二产业偏高的结构仍将维持一段时间。对照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地区的发展经验以及相关的理论阐述,珠三角的产业结构特征有悖于经典发展模式,但是,事物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共同体,把珠三角放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特殊的区位分工的背景下,放在当前重化工业化和特殊发展路径进程中,珠三角产业结构的现状又有其合理性。
  首先,原有计划经济的路径依赖。中国是一个转轨国家,脱胎于原有的计划经济,而计划时代农轻重及服务业比例失调,重生产、轻服务的烙印形成了一个路径依赖,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有了较大发展,但并未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
  其次,特殊的工业化进程。当前广东正处于工业化加速的过程中,工业重型化特征明显。由于没有经历完整的三次产业革命,虽然有利于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的赶超,但是当前的工业化叠加情况严重,既有信息时代的高新技术,又有二次工业革命的汽车、石化、造船等传统项目。从而导致工业超大超规模发展,而相关服务业并没有跟上工业化的步伐。
  第三,外资投放领域集中。珠三角的经济起飞来源于改革开放,引进“三来一补”企业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由于民间资本在改革初期的相对弱小,而资本又是当时经济发展所奇缺的要素,所以大规模引进外资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珠三角对外资的依赖程度较之以前发达国家发展严重很多,而源于资本的逐利性,外资投放领域绝大多数集中于工业领域,促进了工业的加速发展。另外,当时广东的发展正赶上国际第三次产业转移浪潮,其接下来的产业转移虽然涉及到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诸多行业,但归根到底还是集中在工业之中,这又加剧了上述局面的形成。
  第四,发挥比较优势引发的区位分工不同。大规模引进外资,工业企业遍地开花,发挥了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劳动密集型企业得到很大发展。但是,工业企业的发展并未带动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三来一补”企业留在珠三角的仅仅为一加工程序而已,企业普遍运用服务外包,以充分发挥自身劳动力优势进行产品的加工,物流、包装、金融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同时,由于毗邻香港,借助于香港的原有服务业发展高度,实现转口贸易,也制约了珠三角自身服务业发展的进程。
  第五,“市场换技术”的政策效应。改革开放实行“市场换技术”政策,希望以庞大的市场让外资获利,而我们能取得相应的技术,减少技术进步所需要的时间和投入。这种特殊的技术进步路径与早期发达国家完全不同。技术的“拿来主义”减少了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及其相关配套服务业的发展,自主研发能力低下,同时,这种政策强化了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使得低素质的劳动力就能维持企业的生产,使得珠三角完全成为一个世界加工厂。
1999年以来的这一轮经济周期增长起源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的房地产、汽车等产业的迅速发展。房地产、汽车等行业作为代表消费升级方向的终端产业,与食品、轻纺、家电等传统终端产业比较,对重化工业和能源运输产业的需求大很多。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看,住房、汽车是终端产业,重化工业是中间产业,能源和运输是基础产业,相互之间关联密切。房地产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对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石化、机械装备等重化工业产生巨大需求,打破终端产业和中间产业原有的平衡。同时粗放型的增长和低水平投资以及经济增速的加快,对投资和物资投入的依赖加大,某些行业的过快增长使得“瓶颈”制约加剧。因此,产业结构调整难度仍然很大,这种工业偏高的结构仍会维持一段时间。
  (三)经济运行已处于下行通道,但经济发展还具有较大潜力。珠三角九市2001-2007年实现了年均15.7%的增长,随着资源、环境以及发展成本的制约日益凸现,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波及影响逐渐加深,珠三角经济运行已呈下行之势,从经济周期看,最近一轮经济周期从1999年低谷开始到2003年达相对高点,2004年以来已呈下降之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出口均在2003年达高位,增速分别为27.3%、28.8%,至2007年分别降为15.8%、22.6%,作为判断经济增长波动的先导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已从2003年高点下降了11.5个百分点,而出口2008年1-3季度下降幅度更大,比2007年降了9.2个百分点,比高位2003年下降了15.4个百分点,下降趋势更加明显。虽然珠三角经济处于下行之势,但其未来还能保持较快增长,主要是:一、珠三角第三产业比重低,发展潜力较大;二、珠三角内部差异大也为珠三角发展提供较大空间;三、2010年在广州举办亚运会将对珠三角经济带来积极的影响;四、经济增长惯性大,改革开放30年,为珠三角积累了雄厚的经济资本,资本总量增长还在较高水平;五、珠三角单位面积产出低,2005年仅为日本、韩国、新加坡的34.1%、51.1%、3.5%;六、珠三角劳动力丰富,人均水平与国际发达国家比较还有很大差距。
  为了分析珠三角未来增长,采用HP滤波方法,估算珠三角1979年以来的潜在生产总值。

 HP滤波方法为:
 

  结果显示近三年珠三角九市合计潜在经济增长在15.2%左右,上一周期高峰1992年潜在经济增长为19.5%,据此判断“十一五”、“十二五”经济潜在增长还能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增长。
  从经济增长公式:

I为资本形成总额。对未来至2015年以前的投资率用1996至2007年的最小值,积累效果用1996至2007年的平均值进行推算,得出经济增长为13.1%。近年积累率总体走势为趋势向下,2007年为34.5%(按可比价格计算),如果未来的积累率为30%,则经济增长为11.2%,这也表明珠三角经济未来还能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增长还远高于发达国家经济起飞时的速度。

近年珠三角九市三大需求增长

   单位(%)

 

GDP

消费

投资

出口

2000

13.7

12.0

10.0

21.3

2001

13.3

12.2

10.5

7.1

2002

14.4

12.0

12.7

24.0

2003

16.9

12.4

27.3

28.8

2004

16.8

13.9

20.4

25.8

2005

15.7

15.0

18.0

24.6

2006

16.7

16.4

11.9

27.0

2007

16.1

18.0

15.8

22.6

2008年前3季度

12.7

20.5

14.8

13.4

  四、破解发展瓶颈,实现成功转型几点建议
  (一)遵循经济规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当前,利用经济周期下行机会,化危机为契机,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产业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下轮经济周期延长其上升期打下坚实基础。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应为着力点,高新技术不仅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延伸出许多新的增长点,使得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同时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将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比工业经济时代更多的使用价值,迅速降低生产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单位产品的价值量。
  (二)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经济质量。加快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解决民生的重要途径,而且有助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同时有助于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瓶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现代服务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主渠道, 是提升国民经济素质和运行质量的战略举措, 是实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走向知识社会的必要条件。珠三角的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已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阶段,现代服务业产品的供给与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要加大服务业投入力度,从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各个方面给予服务业以大力支持。要积极探索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现代服务领域。政府要对服务业市场准入的有关规定进行清理,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废除不合理的带歧视性的有关规定,改革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制度,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加强对服务市场的依法监管,整顿规范服务市场秩序,营造公开、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要加快区域融合和国际化步伐,积极推进泛珠三角之间的合作,同时要具有世界眼光,在国际化的平台下参与竞争,提升广东服务业的发展层次。
  (三)提高消费能力,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当前,珠三角的发展处于一个新的十字路口,经济从供给约束型转向需求约束型,投资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所贡献的力量有着很大的差异,而出口又面临着美国次贷危机、全球经济放缓、环保制约、非关税壁等各种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提高消费能力就成为我们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扩大最终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落脚点。最终消费中以居民消费为主,而居民消费需求的决定因素为收入水平的高低,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到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再到佛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都强调了居民收入对消费的决定性影响,因此应加大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力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实现社会的和谐共建。
  (四)积级推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实施双转移战略,实现产业结构的提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积极推动由行政区域配置资源向按经济区域配置资源转变,在“平等、互利、共赢”的原则下探索珠三角城市联盟,构建区域合作的平台,充分发挥广州、深圳等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将珠三角城市群发展成为国际化都市圈,服务全国、服务世界。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外部需求收缩,对珠三角地区一些面向出口的中小企业影响加大。面对新的挑战,广东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坚持自主创新,大力推进粤港澳紧密合作, 积极实施双转移战略,提升国际竞争力,才能破解发展难题,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保持科学发展排头兵的地位。
  (五)建立人才评估和绩效评估体系,招揽人才,努力创造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新优势。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快对人才的培养,引导人才合理流向,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人尽其才。建立健全科学、合理、有效的人才评估和绩效评估体系,实行人才激励机制,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努力创造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新优势。
  (六)采用反经济周期政策措施,控制经济下滑过快风险。当前珠三角经济处于经济周期下行阶段,潜在经济增长还在较高水平,应及时启用反经济周期政策措施,扩大国内有效需求,适度安排重点项目投资,加快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力度,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控制经济回调幅度和持续时间,防止经济增长严重偏离潜在增长,控制经济下滑过快,避免引致社会风险。

 


                                                供稿:国民经济核算处
                                                撰稿:李华   贝燕威


W020090210597826970993.GIF
W020090210597827444571.GIF
W020090210597828071008.GIF
W020090210597828228634.GIF
W020090210597828386265.GIF
W020090210597828540483.GIF
W020090210597853075040.GIF
W020090210597854011053.GIF
W020090210597854941775.GIF
W020090210597855889388.GIF
W020090210597856827630.GIF
W020090210597857767864.GIF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