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资料 >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

 

2008年广东粮食生产情况分析


  
  内容摘要:2008年,广东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保持平稳,但受灾害性天气等客观主观因素影响,粮食总产量减少,构建市场经济下的粮食生产机制对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尤为重要。
  
  
  关键词:粮食 生产 分析


  一、2008年广东粮食减产3.2%
  经国家统计局核定,2008年广东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749.91万亩,比上年(以下同)增长0.8%;亩产332公斤,减少14公斤;总产量1243.44万吨,下降3.2%。
  (一)分品种看,稻谷、小麦、薯类减产,旱粮、大豆增产。稻谷面积2920.35万亩,增长0.4%;亩产344公斤,减少16公斤;产量1003.30万吨,下降4.1%。小麦面积1.25万亩,产量0.24万吨,分别下降16.8%和18.7%。旱粮作物面积256.16万亩,产量71.48万吨,分别增长6.3%和6.0%。薯类面积479.15万亩,增长0.6%;产量154.56万吨,下降1.8%。大豆面积93.00万亩,产量13.86万吨,分别增长1.1%和2.4%(详见表1)。

表1       2008年广东粮食分品种情况表
  

 

面积

亩产

总产量

万亩

增减%

公斤

增减量

万吨

增减%

粮食作物合计

3749.91

0.8

332

-14

1243.44

-3.2

1.稻谷

2920.35

0.4

344

-16

1003.30

-4.1

1)早稻

1400.25

-0.7

340

-15

475.40

-4.8

2)晚稻

1520.10

1.5

347

-17

527.90

-3.4

2.小麦

1.25

-16.8

195

-5

0.24

-18.7

3.旱粮

256.16

6.3

279

-1

71.48

6.0

其中:玉米

215.14

8.0

295

-2

63.46

7.3

4.薯类

479.15

0.6

323

-8

154.56

-1.8

其中:番薯

424.37

0.6

326

-10

138.34

-2.3

5.大豆

93.00

1.1

149

2

13.86

2.4

 

  


  
  (二)分季节看,春收、夏收、秋收粮食均不同程度减产。春收粮食作物面积323.84万亩,下降0.4%;亩产292公斤,减少1公斤;产量94.64万吨,下降0.7%。夏收粮食作物面积1668.40万亩,增长0.2%;亩产330公斤,减少13公斤;产量550.75万吨,下降3.7%。其中早稻面积1400.25万亩,下降0.7%;亩产340公斤,减少15公斤;产量475.40万吨,下降4.8%。秋收粮食作物面积1757.68万亩,增长1.6%;亩产340公斤,减少17公斤;产量598.06万吨,下降3.2%。其中晚稻面积1520.10万亩,增长1.5%;亩产347公斤,减少17公斤;产量527.90万吨,下降3.4%(详见表2)。

表2       2008年广东粮食分季节情况表

 

面积

亩产

总产量

万亩

增减%

公斤

增减量

万吨

增减%

粮食作物合计

3749.91

0.8

332

-14

1243.44

-3.2

1.春收

323.84

0.4

292

-1

94.64

-0.7

2.夏收

1668.40

0.2

330

-13

550.75

-3.7

   其中:早稻

1400.25

-0.7

340

-15

475.40

-4.8

3.秋收

1757.68

1.6

340

-17

598.06

-3.2

   其中:晚稻

1520.10

1.5

347

-17

527.90

-3.4

    
 

 
  (三)分地区看,各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保持稳中有增,大部分地区减产。江门、阳江、茂名、湛江等市粮食产量减幅超过7%,四市粮食共减产33.14万吨,占全省粮食减少量的8成。东莞市粮食产量增长21.6%,珠海、韶关、惠州、中山等市粮食略有增产,其余各市粮食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产(详见表3)。


表3      各市粮食产量增减情况表

增 减(%

 

>20

东莞市

02

珠海市、韶关市、惠州市、中山市

-20

广州市、汕头市、河源市、梅州市、佛山市、

肇庆市、揭阳市、云浮市

-4-2

汕尾市、清远市、潮州市

-9-7

江门市、阳江市、茂名市、湛江市

  二、粮食减产原因分析
  (一)频繁的自然灾害是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
  2008年,雨雪冰冻、强降雨、强台风等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接踵而至,对全省粮食生产造成重大影响。
  一是持续低温阴雨雪冰冻天气的影响。1月中旬至2月上旬,全省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低温阴雨雪冰冻天气。这次低温冻害持续时间长、强度大、范围广,对全省春收粮食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据省农业厅统计数据显示,全省粮食作物受灾面积141万亩,成灾面积81万亩,绝收面积26万亩。持续低温阴雨雪冰冻天气造成全省春收粮食亩产减少1公斤, 总产量减少0.63万吨。
  二是持续强降雨天气的影响。5、6月份,全省大部分地区出现持续强降雨天气。这次降雨集中、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西江发生超20年一遇洪水,珠三角地区出现超50年一遇洪水。全省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受浸。由于暴雨期间正值早稻抽穗扬花期,持续强降雨造成“雨打禾花”,影响早稻授粉,对早稻产量造成重大的影响。据省农业厅统计,全省粮食作物受灾面积310.02万亩,成灾面积107.12万亩,绝收面积16.36万亩。
  三是强台风的影响。2008年 “风神”、“黑格比”等强台风,破坏力大,影响严重。6月25日热带风暴“风神”在深圳沿海登陆,给全省带来大面积的强降水。7月底8月初,早稻正值成熟收获期,受到台风“凤凰”、“北冕”带来的强降雨影响,造成部分地区早稻倒伏、湿谷发芽。9月24日,强台风“黑格比”在电白县登陆,粤西、珠江三角洲南部和惠州、汕尾、揭阳沿海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对晚稻生产造成较严重的影响。
  受持续强降雨和强台风的影响,粮食作物大面积受灾,全省主要粮食品种稻谷损失惨重。茂名市2008年累计粮食作物受灾面积248.21万亩,成灾面积148.67万亩,绝收面积30.07万亩,分别占粮食播种面积的66.7%、40.0%和8.1%。据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抽样调查,全省早稻亩产减少15公斤,总产量减少24.19万吨;晚稻亩产减少17公斤,总产量减少18.56万吨。
  (二)粮食增产机制未能真正形成。
  近年来,中央和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为保障粮食安全,出台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对稳定粮食生产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从落实层面上看,“上热下冷”,实际效果与主观愿望有较大差距。其主要原因是,未能真正形成粮食增产的有效机制。
  一是耕地资源制约。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耕地面积日益减少,耕地结构变化较大。特别是城市郊区和小城镇镇区周围大量优质良田被征用,高产良田逐年减少。据省国土资源厅统计,2000年以来,全省耕地面积平均每年以1.3%的速度递减,每年约减少耕地40万亩。
  二是自然灾害制约。农业是弱质产业,“靠天吃饭”,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近年来,气候多变,天气反复,台风、暴雨、洪涝、干旱、低温霜冻等破坏了农业基础设施,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使包括粮食在内的农牧渔业生产难以保证。据省民政厅统计,2000年以来,全省平均每年农作物受灾面积1633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两成多。
  三是种粮效益制约。广东种植经济作物的比较效益远远高于种粮效益,加上农资价格上升抵消种粮得到的补贴,使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据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调查,2008年广东农民出售粮食的价格同比增长11.0%,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4.5%,其中化肥价格上涨25.9%。据省物价局调查,2008年农民种植一亩稻谷的净利润仅为88.69元,下降44%。
  四是农民素质制约。目前,全省四分之三的粮食产量集中分布在粤东、粤西和北部山区五市,而这些地区的青壮年农民绝大部分外出从事二三产业,留守务农的大多数是年纪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农民。这些留守农民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接受程度和能力偏低,农业生产良种良法未能得到很好推广应用,影响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五是基层政府目标制约。中央一直对发展农业,保障粮食安全高度重视,但基层政府追求的目标往往是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主,而追求经济增长与保护耕地、增加财政收入与发展粮食生产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同时,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在基层的落实也存在一定的难度。一方面,配套补贴需要基层政府出钱,落实补贴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增加基层政府财政负担;另一方面,补贴往往是种粮大户得益,数量众多的种粮散户受惠不多,种粮积极性未能很好激发。
  三、发展粮食生产的建议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粮食生产,关键在于根据粮食生产的特点,在法律、政策、经济等层面上形成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保障粮食生产的发展。
  一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保护粮食面积是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力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面积,尤其是要保护好优质高产的良田。在此基础上,通过多途径增加耕地数量,加大对低产田改造力度,优化农田结构。
  二是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抓好现代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气象预警,为粮食生产提供气象科技保障;扶持鼓励更多的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尽量减少由于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以增强农民的种植信心。
  三是最大限度地让利于粮农和粮食大县。继续增加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财政投入,扩大补贴范围,较大幅度地提高补贴标准,抓好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和宣传,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扶持农资生产、经营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资质量,加强农资市场监管,有效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加大对粮食大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主产区得到合理利益补偿,种粮户得到应有的利益报酬。
  四是培养新型农民。依托农业基地、种粮大户开展科技富农活动,积极开展送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广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通过技能培训、技术指导、典型示范等方式带动广大农民推广应用良种良法,提高科学种植水平和专业技能。
  五是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广东作为全国粮食最大的主销区,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有效供给更是各级政府长期面临的硬任务。各级政府和领导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去认识发展粮食生产的战略意义,加强粮食生产考核,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制,千方百计稳定粮食面积,优化粮食品种,提高粮食单产,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供稿:农村统计处
                                                          撰稿:李珠桥 张作丹
  
  


W020090506528532748873.GIF
W020090506528532899842.GIF
W020090506528538216438.GIF
W020090506528538368296.GIF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