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资料 >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

 

广东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分析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动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较大的偏差。为促进两者间的协调发展,必须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强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培训,使广东的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更多地采用资本密集型的技术,增强对高技能劳动力的吸纳。

  
  关键词: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分析 


  广东的就业状况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在目前金融危机影响下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广东的就业问题。本文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的广东产业与就业结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我省的产业和就业结构进行分析研究。
  一、广东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广东产业结构经过多年来的不断调整,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85.9亿元增至2008年的35696.5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3.7%。三次产业均持续增长,特别是二、三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幅度。其中,第一产业从1978年的55.3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970.2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5.5 %;第二产业从1978年的86.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8402.6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6.4 %;第三产业从1978年的43.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5323.6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4.4%。数据显示(见表1),三次产业中,二三产业发展速度远大于一产业的发展速度,三次产业的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结构不断优化。


表1   广东各时期GDP增长速度及三次产业平均增长速度
                                                            单位:%

 

GDP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六五”时期

12.3

7.8

14.7

14.9

“七五”时期

13.3

7.3

16.1

15.4

“八五”时期

19.6

4.4

27.4

17.6

“九五”时期

11.0

3.9

12.1

11.4

“十五”时期

13.2

3.5

15.6

12.3

1979-2008

13.7

5.5

16.4

14.4


  目前,广东的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重大成效,二、三产业并驾齐驱的格局逐渐形成,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9.8:46.6:23.6调整为2008年的5.5:51.6:42.9。

  
  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29.8下降到5.5,下降24.3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则逐年上升的趋势,分别上升5个百分点和19.3个百分点。
  随着省委省政府“双转移”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重大战略决策的进一步实施,广东的三次产业将会加快升级优化步伐,并随着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第三产业将会加速发展,三次产业排列将变成“三、二、一”格局。
  二、广东劳动力就业结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就业人员总量和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就业总量从1978年的2275.95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5553.67万人,增加了1.4倍。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劳动力资源总量增加,社会从业人员同步增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质量不断提高,劳动力资源总量继续增长。2008年末,广东劳动力资源总量达七千万人以上,劳动参与率71.6%(经济活动人口/16岁以上人口),劳动力资源总量比2005年增加约600万人左右。在劳动力资源增长的同时,全社会从业人员也同步增长。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广东社会从业人员平均每年增加近200万人,到2008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达到5553.67万人,比2000年增加1564万人,比2007年增加151万人,增长2.8%。
  (二)就业结构在三大产业的分布逐渐优化。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就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图2看,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三大产业从业人员,一产业逐年下降,由1978年73.7%,下降到2008年的28.8%;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则分别由13.7%和12.6%上升到39.0%和32.2%。一产业从业人员不但没有增加还减少了80万人,而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则增加了3356万人,增加4.6倍。

    (三)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就业主体。
  随着广东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大大推动了劳动力配置的多元化,吸纳从业人员由公有制经济一枝独秀,演变成多种所有制经济百花齐放。其中,国有和集体经济单位对就业的贡献持续下降,而非公有制经济对就业贡献的增长加快。2008年,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3184.48万人,占社会从业人员的57.3%,已成为就业主体,超过国有和集体经济。在非公有制经济中,个体经济、私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企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体,占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17%、16%和16%(见图3)。从国民经济行业看,制造业、农林牧渔业和批发和零售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三大行业,占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34.1%、28.8%和12.3%。

    三、产业和就业结构关系分析
  经济发展经验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促进、互相制约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与否直接影响劳动力在产业各部门之间的转移进程。
  (一)结构偏离度分析。
  根据结构偏离度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广东改革开放以来的每年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偏离数及偏离度(见表2、图4)。偏离度是三次产业结构偏离数的绝对值之和,偏离数为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就业人员比重的差值。如果某一产业的产值份额与就业份额越接近,其偏离数的绝对值就越小。对偏离度的研究可以看出一个产业生产率和对就业吸纳能力的变化。
  从第一产业来看,第一产业结构偏离数为负数,这表明第一产业增加值份额小于第一产业就业结构份额,但偏离数绝对值逐年减少由44减少到2008 年的23。表明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在不断减少。但从实际情况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下降幅度不大,改革开放以来只减少80万人左右,偏离度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一产业产出水平提高,大量流动人口到二、三产业就业,降低了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就业比重。从第二产业看,结构偏离数也呈现逐年下降的总体趋势。结构偏离度分别由33下降到2008 年的13。从第三产业看,结构偏离数发展比较平稳,在10到17之间,反映出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协调性较高。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行业,一般技术含量较低,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高,而且就业进入壁垒较低,对转移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强。


 表2        广东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

年份

结构偏离度

一产业偏离数

二产业偏离数

三产业偏离数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87.85

80.30

74.89

75.31

67.18

68.85

63.97

61.06

59.13

55.44

54.33

56.42

56.61

57.02

56.63

55.91

54.67

53.85

54.00

56.49

58.77

61.12

61.53

61.80

61.05

60.06

56.38

51.33

49.02

47.94

46.59

-43.92

-40.15

-37.45

-37.65

-33.59

-34.42

-32.01

-30.53

-29.54

-27.72

-27.14

-28.21

-28.30

-28.51

-28.32

-27.95

-27.33

-26.93

-27.00

-28.24

-29.42

-30.56

-30.77

-30.99

-30.53

-30.03

-28.19

-25.66

-24.51

-24.00

-23.30

32.86

27.25

23.98

24.53

22.09

23.44

22.00

17.30

15.65

14.83

14.99

15.53

12.30

12.72

14.52

16.66

15.21

15.12

14.94

14.77

15.57

16.00

18.60

17.84

16.40

12.50

12.29

12.55

12.54

12.29

12.65

11.07

12.90

13.47

13.12

11.50

10.99

9.96

13.23

13.94

12.90

12.21

12.69

16.01

15.79

13.80

11.29

12.13

11.81

12.06

13.48

13.79

14.56

12.17

13.06

14.12

17.53

15.90

13.11

11.97

11.65

10.65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结构偏离度从87.85 下降到46.59,下降幅度虽然比较大,但仍然存在结构性偏差,偏差虽然在减小,但是减少速度较慢,2005年以来结构偏离度减少的幅度有加快的迹象,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的合理化程度提升加快。
  (二)相对劳动生产率分析。
  相对劳动生产率是对某一产业的GDP份额与该产业的就业份额之比,实际上反映的是某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与总劳动生产率之比。如果大于1,则说明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总平均劳动生产率。
  计算公式为:相对劳动生产率=某产业产值比重/某产业就业比重。
  
   

表3    1978年—2008年广东分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

年份

相对劳动生产率

年份

相对劳动生产率

年份

相对劳动生产率

一产

二产

三产

一产

二产

三产

一产

二产

三产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0.40

0.44

0.47

0.46

0.51

0.49

0.50

0.49

0.49

0.50

0.49

2.39

2.65

2.40

2.45

2.25

2.31

2.16

1.77

1.69

1.61

1.60

1.88

2.12

2.10

2.01

1.83

1.74

1.57

1.77

1.71

1.62

1.57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0.47

0.47

0.44

0.40

0.37

0.35

0.35

0.34

0.31

0.28

1.63

1.45

1.44

1.48

1.51

1.45

1.45

1.45

1.45

1.48

1.58

1.81

1.76

1.62

1.48

1.50

1.48

1.47

1.51

1.51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0.26

0.23

0.21

0.20

0.18

0.19

0.20

0.19

0.18

0.19

1.51

1.67

1.64

1.56

1.35

1.33

1.33

1.32

1.32

1.32

1.53

1.38

1.40

1.43

1.63

1.56

1.44

1.39

1.37

1.33

 

 

 

 

 

 


  
  从表3 可以看出,广东的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小于1,说明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大于产值比重,第二、三产业则反之。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改革开放以来逐年减少,从0.40到2008年只有0.19;第二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最大,高于一产和三产,但也在逐年下降中,由2.39下降到1.32;第三产业劳动相对生产率波动较小,在2.1到1.3之间。相对劳动生产率数据说明,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相对于产值比重越来越大,应加快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步伐;第二产业仍然是吸纳劳动力主要产业,但能力在逐年减弱;第三产将会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主要产业。
  四、实施“双转移”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后就业结构的新变化
  2008年,省委省政府关于“双转移”的决定以及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决策的实施,广东的就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
  (一)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
  2008年末,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28.8%、39.0%、32.2%。与2007年末相比,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上升0.6个百分点,就业结构继续由“二、三、一”格局向“三、二、一”格局转变。
  部分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向二、三产业转移趋势明显。2008年末,全省有10个地级市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比2007年末有所减少,其中减少最多的是韶关市,减少6.71万人,减少9.5%,其次是湛江市,减少5.34万人,减少2.5%。(见表4)
    

表4  2007—2008年全省及各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变化情况
                                           单位:万人,%

地区

2007年末

2008年末

2008年比2007年增加

2008年比2007年增长

全省

1588.21

1599.27

11.06

0.7

广州市

82.48

79.91

-2.57

-3.1

深圳市

0.70

0.76

0.06

8.6

珠海市

7.23

7.37

0.14

1.9

汕头市

71.17

70.46

-0.71

-1.0

佛山市

27.81

27.95

0.14

0.5

韶关市

70.86

64.15

-6.71

-9.5

河源市

74.88

77.79

2.91

3.9

梅州市

105.46

105.21

-0.25

-0.2

惠州市

67.89

68.23

0.34

0.5

汕尾市

63.83

64.58

0.75

1.2

东莞市

9.13

8.82

-0.31

-3.4

中山市

17.14

14.14

-3.00

-17.5

江门市

85.72

80.46

-5.26

-6.1

阳江市

78.22

73.50

-4.72

-6.0

湛江市

210.86

205.52

-5.34

-2.5

茂名市

171.19

184.49

13.30

7.8

肇庆市

107.95

115.76

7.81

7.2

清远市

104.62

105.92

1.30

1.2

潮州市

48.66

48.80

0.14

0.3

揭阳市

112.36

111.99

-0.37

-0.3

云浮市

70.03

83.47

13.44

19.2

    (二)外省劳动力总量减少,地区分布趋向合理。
  2008年末,广东外省劳动力达到1950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35.1%。其中:私营和乡镇企业等单位中有外省劳动力1213万人,占62.2%;城镇单位中有外省劳动力269.76万人,占13.1%;自由择业的外省劳动力约212万人,占10.9%。
  广东一直是全国外出务工人员的重要选择地,外省劳动力数量庞大,而且每年外省劳动力流入广东数量不断增加。但是,随着“双转移”战略的逐步推进,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2008年,外省劳动力规模开始出现减少趋势,全省共转出外省劳动力25万人(居住半年以上的劳动力)。另外,由于珠三角地区部分用工需求转移到粤东西北区域,珠江三角洲地区省内劳动力向粤东西北地区净转出以及粤东西北地区净增加当地劳动力超过10万人。
  随着“双转移”的更进一步实施,劳动力区域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呈现“两升两降”的特点。一是粤东西北地区新增就业人数上升,珠三角地区下降。2009年1-5月份粤东西北地区累计新增就业29.5万人,占全省的比重为 40.5%,粤东西北地区新增就业同比上升13.5%;珠三角地区累计新增就业43.4万人,占全省的比重为59.5%,珠三角地区新增就业同比下降24.1%。二是本省劳动力就业比重上升,外省劳动力就业比重下降。2009年1-5月份累计新增本省劳动力就业46.2万人,占全省累计城镇新增就业总数的63.4%,新增本省劳动力同比上升5.5%;累计新增外省劳动力就业26.7万人,占全省累计城镇新增就业总人数的36.6%,新增外省劳动力同比下降32.2%。
  (四)劳动力技能水平提高。
  2008年末,广东城镇单位专业技术人员238.4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66万人,专业技术人员占在岗职工比重为24.2%,比上年末提高0.3个百分点。另据劳动市场进场求职的技能人才数量和比重看,2008年4季度进场求职的技能人才数量和比重明显上升,数量达128.4万人次,占求职总量的68.0%。与上季度相比,数量增加15.5万人次,比重上升5.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一是广东自“双转移”启动以来至2008年底,共培训农村劳动力58.5万人,农村劳动力素质得到初步提升;二是根据专项调查,在金融风暴影响下失业的外省农民工中,返乡的以低技能为主,留粤的技能型比重相对较高,其中中级以上技能等级的占32.6%。
  五、结语
  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分析,广东就业结构的变动还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还存在较大的偏差;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的合理化程度偏低,与一些先进省份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劳动力技能素质提升滞后于市场需求的矛盾仍较为突出;劳动力就业的行业分布过于集中劳动密集型行业,高端制造业与服务业人员比重过低,这种状况难以满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因此, 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强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培训,使广东的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更多地采用资本密集型的技术,增强对高技能劳动力的吸纳。
  
  
  
    
                                                                             供稿单位:人口和就业处
                                                                             撰    稿:叶建新
  
 


W020091103374225003227.GIF
W020091103374225003017.GIF
W020091103374225009783.GIF
W020091103374225154207.GIF
W020091103374227343290.GIF
W020091103374227503797.GIF
W020091103374227505787.GIF
W020091103374227654449.GIF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