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
广东区域经济发展新态势
内容摘要:近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本文旨在剖析近年区域发展态势,探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对策,积极应对当前金融危机。
关键词:区域经济 分析
广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山区、粤东、粤西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地区差距扩大趋势有所抑制,产业布局得到优化,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各区域发展基本情况
广东经济发展从一极到多极。1978年,广东得改革开放之先,经济快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1979-2008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作为率先发展的珠三角注1经济年均增长16.2%,高于全省2.5个百分点,其他三个区域相对较慢。2008年珠三角GDP达29745.58亿元,占全省的79.4%,分别为西翼、东翼、山区市10.8倍、11.9倍、12.0倍。2007年、2008年珠三角两年的经济增量之和高出其他三个区域2008年的总和,充分显现珠三角在广东经济中的“龙头”地位。
近年来,在一系列支持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措施落实带动下,山区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经济增长居各区域之首,分别高出珠三角、西翼、东翼2.3个、5.4个、5.6个百分点。2006-2008年山区经济年均增长高于珠三角、东翼、西翼2.1个、3.3个和4.9个百分点。2000年增长处于最后一位的东翼,今年上半年位于各区域之首,分别高于山区、西翼、珠三角1.5个、1.9个和2.6个百分点。
珠三角人均水平已进入工业化中等发达国家阶段,而非珠三角市人均GDP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区域水平差距仍较显著。2008年珠三角人均GDP达62644元,按当年汇率计算跨越9000美元,达9020美元, 进入中等发达国家阶段水平。其他三个区域人均GDP相对较低,2008年东翼、西翼、山区人均GDP分别为2217美元 、2588美元 、2237美元,仅为珠三角的四分之一左右,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差异明显。从2008年各地人均GDP看,占近54.0%人口的13个市人均GDP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
广东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为人均GDP7000美元以上的深圳、广州、佛山、珠海、中山、东莞,已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中深圳、广州、佛山人均GDP进入万美元大关。第二梯队为4000-7000美元之间的惠州、江门。第三梯队为2000-4000美元之间的阳江、清远、茂名、汕头、肇庆、韶关、潮州、湛江。第四梯队为2000美元以下的河源、云浮、揭阳、汕尾、梅州,尚处于工业化初期,与珠三角相比最少落后10年。广东人均GDP位居前列的均是珠三角地区,从最高人均GDP的深圳至江门具有明显梯度,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珠三角内部及珠三角与非珠三角地区之间,非珠三角内部之间的差异较小。珠三角内部人均GDP最高是最低的4.7倍,非珠三角内部人均GDP最高是最低的1.8倍。人均水平较高的地区为广州以南的地区,人均水平较低地区主要位于广东东部;从土地面积看,人均GDP10000美元以上的广州、深圳、佛山面积之和不及清远的七成,人均4000美元以上的地区都是珠三角地区,面积仅相当于清远、韶关、梅州面积之和的四分之三。
各区域人均GDP | |||||
|
|
|
|
单位:美元 | |
|
广东 |
珠三角 |
东翼 |
西翼 |
山区 |
2000 |
1538 |
2450 |
881 |
858 |
646 |
2001 |
1674 |
2665 |
881 |
938 |
687 |
2002 |
1856 |
3011 |
908 |
998 |
724 |
2003 |
2150 |
3526 |
975 |
1112 |
803 |
2004 |
2522 |
4167 |
1082 |
1239 |
940 |
2005 |
2983 |
4915 |
1213 |
1457 |
1090 |
2006 |
3548 |
5905 |
1405 |
1707 |
1318 |
2007 |
4360 |
7196 |
1726 |
2027 |
1722 |
2008 |
5412 |
9020 |
2217 |
2588 |
2237 |
2008年各市人均GDP | ||
分阶段 |
市名 |
人均GDP(美元) |
10000美元以上 |
深圳 |
12932 |
广州 |
11696 | |
佛山 |
10507 | |
7000-10000美元 |
珠海 |
9732 |
中山 |
8079 | |
东莞 |
7672 | |
4000-7000美元 |
惠州 |
4763 |
江门 |
4460 | |
2000-4000美元 |
阳江 |
2949 |
清远 |
2909 | |
茂名 |
2882 | |
汕头 |
2791 | |
肇庆 |
2729 | |
韶关 |
2664 | |
潮州 |
2493 | |
湛江 |
2203 | |
1000-2000美元 |
河源 |
1996 |
云浮 |
1935 | |
揭阳 |
1826 | |
汕尾 |
1747 | |
梅州 |
1671 |
珠三角对外依存度不断提升,出口对经济影响较大。2008年95.8%的出口集中在珠三角,而东翼、西翼、山区仅占2.3%、0.8%、1.1%,从净出口占GDP比重数据显示,2008年西翼、山区仅占3.0%、2.0%。珠三角地区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外贸对GDP影响不断加大,珠三角出口依存度从2000年的83.3%上升到2008年的90.4%,平均每年上升0.9个百分点。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10.3%上升到2008年的27.4%。东翼、西翼出口依存度有所降低,外贸对GDP影响降低,出口依存度从2000年的33.0%、16.7%分别降至2008年的25.7%、8.2%,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16.1%、7.0%下降至2008年的15.4%、3.0%。
分区域出口依存度及净出口占GDP比重 单位:% | ||||||
|
2000年 |
2008年 | ||||
|
出口 |
净出口 |
出口 |
出口 |
净出口 |
出口 |
珠三角 |
83.3 |
10.3 |
92.2 |
90.4 |
27.4 |
95.8 |
东翼 |
33.0 |
16.1 |
4.6 |
25.7 |
15.4 |
2.3 |
西翼 |
16.7 |
7.0 |
2.1 |
8.2 |
3.0 |
0.8 |
山区 |
10.6 |
4.3 |
1.1 |
12.5 |
2.0 |
1.1 |
注:净出口占GDP比重为净出口与GDP比值,其中净出口为海关商品出口-海关商品进口。 |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2008年,广东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68元,与2000年相比,翻了1.7番,年均增长达16.1%,分别高于人均GDP现价年均增长1.6个百分点。分地区看,2008年珠三角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最高,达4711元,高出全省平均35.8%,最低的西翼地区仅为639元,为全省的18.4%,区域财政实力差异显著。近年各区域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大幅提升,珠三角、东翼、西翼、山区2006-2008分别增长20.7%、22.2%、20.7%和26.0%,高于现价GDP增长3.0个、5.5个、4.7个和4.8个百分点,从多层线性模型分析:
模型第一层的方程:QZ=β1(GDP)+r
模型第二层的方程:β1=γ10+γ11(D)+u1,方程中QZ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D为区域变量,珠三角地区取值为1,其他区域取值0。
结果显示,珠三角β1值0.08,非珠三角地区为0.04,表明增加单位GDP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提高,珠三角明显高于非珠三角地区,这也反映珠三角与非珠三角财政实力差异除经济实力差异外,单位GDP产生的财政收入也具明显差异。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全省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达33110元,相当于人均GDP的88.1%,比2007年提高了3667元,与2000年相比,翻了1.3番,年均增长达11.5%,低于现价GDP增长4.7个百分点,分区域看,近年山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幅最高,2001—2008年年均增长达13.4%,高出珠三角2.8个百分点,其次为西翼、东翼,分别高出珠三角1.6个、0.3个百分点。计算数据显示,2008年东翼、西翼、山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均高出人均GDP,就业水平偏低,从业人员负担率高。
各区域人均财政收入及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 |||||
|
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 |
2008年 | ||
平均工资 |
人均GDP(元) | ||||
|
2008年(元) |
2008是2000倍 |
2008年(元) |
2008是2000倍 |
|
珠三角 |
4711.38 |
3.4 |
37441 |
2.2 |
62644 |
东翼 |
647.9 |
2.6 |
20557 |
2.3 |
15396 |
西翼 |
639.44 |
3.4 |
21428 |
2.5 |
17973 |
山区 |
840.95 |
4.5 |
23394 |
2.7 |
15539 |
珠三角产业结构层次不断提升,服务业主导地位凸现,山区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转移取得新进展。珠三角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2000年的47.0%提升到2002年的48.6%,随后有所下降至2006年为46.0%,近年开始提升至2008年为47.3%,特别是今年上半年达50.0%。从其增长轨迹显示,2007年第三产业增长16.5%,高出GDP增长0.4个百分点,与第二产业增长同步,2008年第三产业增长高出第二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50%,呈现服务业占主导地位作用。2008年珠三角产业结构层次系数注2比2000年提升了1.4%,且产业结构层次明显高于东翼、西翼、山区地区,2008年分别是东翼、西翼、山区的1.08倍、1.14倍、1.14倍。
各区域三次产业比重 单位:% | |||||
|
|
珠三角 |
东翼 |
西翼 |
山区 |
第 |
1995 |
8.5 |
20.7 |
31.6 |
37.2 |
2000 |
5.4 |
17.4 |
30.9 |
32.6 | |
2005 |
3.2 |
12.7 |
24.0 |
23.1 | |
2006 |
2.6 |
10.4 |
22.7 |
18.8 | |
2007 |
2.4 |
9.8 |
21.6 |
17.2 | |
2008 |
2.4 |
9.7 |
21.2 |
17.0 | |
第 |
1995 |
48.7 |
43.4 |
36.7 |
33.7 |
2000 |
47.6 |
45.3 |
34.7 |
31.8 | |
2005 |
50.6 |
49.2 |
40.5 |
39.8 | |
2006 |
51.4 |
52.1 |
42.0 |
46.2 | |
2007 |
51.0 |
53.3 |
42.8 |
49.4 | |
2008 |
50.3 |
54.1 |
43.4 |
50.4 | |
第 |
1995 |
42.8 |
35.9 |
31.7 |
29.1 |
2000 |
47.0 |
37.3 |
34.4 |
35.6 | |
2005 |
46.3 |
38.2 |
35.5 |
37.1 | |
2006 |
46.0 |
37.5 |
35.3 |
35.1 | |
2007 |
46.6 |
36.9 |
35.6 |
33.4 | |
2008 |
47.3 |
36.1 |
35.4 |
32.6 |
随着政府实施“双转移”战略,近年东翼、西翼、山区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快速上升,特别是山区市从2000年的31.8%上升到2008年的50.4%,八年间上升了18.6个百分点,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在山区经济中起主导作用,2008年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57.2%。
二、基本判断
地区扩大的趋势已有所抑制,广东已顺着区域协调发展道路方向前行。作为广东先行地珠三角,“九五”、“十五”、“十一五”以来经济增长分别为13.9%、15.4%、15.1%,但与全省平均水平之差由“九五”的2.9个百分点下降为“十五”的2.2个百分点后,又降至“十一五”以来的2.0个百分点。全省人均GDP最高的市与最低的比值从2003年最高9.3倍,不断下降至2008年为7.7倍。从广东GDP的2地理集聚度C2(GDP最大的前2个市所占比重)显示,2005年数值已开始下降,GDP的3地理集聚度C3(GDP最大的前3个市所占比重)已从2007年开始下降,显示广州、深圳已加快对其他地区的辐射,两极分化的趋势得到抑制。从人均GDP的地区差异系数显示,广东的地区差异从2007年开始下降,人均GDP的基尼系数也在2007年开始下降,从单位土地面积所创造增加值的HHI指数从2005年已开始下降,从各方面观测,广东地区差异扩大的趋势已有效控制,经济已向协调方向发展。
各区域分时期GDP、人均GDP增长 单位:% | |||||
|
时期 |
珠三角 |
东翼 |
西翼 |
山区市 |
GDP增长 |
2001-2008 |
15.3 |
10.1 |
11.6 |
13.8 |
2001-2005 |
15.4 |
7.9 |
11.2 |
11.8 | |
2006-2008 |
15.1 |
13.9 |
12.3 |
17.2 | |
人均 |
2001-2008 |
13.4 |
8.7 |
9.8 |
12.1 |
2001-2005 |
13.4 |
6.3 |
9.1 |
9.6 | |
2006-2008 |
13.3 |
13.0 |
11.0 |
16.3 |
产业分工体系初露端倪。各区域重心各异,呈现区域共同协作格局。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前六位的行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8.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0.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6.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6.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6%)、金属制品业(4.6%)占全省51.6%,支撑了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半壁江山。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区位优势较高的地区为深圳、惠州,位于广东东南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区位优势较高的地区为珠海、佛山、中山,位于广东西南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区位优势较高的地区为广州、惠州,位于广东中南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区位优势较高的地区梅州、汕尾、潮州,位于广东东部。
2008年各区域规模以上工业区位商 | |||||
|
|
珠三角 |
东翼 |
西翼 |
山区 |
经济 |
在总计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
0.95 |
0.75 |
1.94 |
1.26 |
国有工业 |
0.91 |
1.98 |
1.27 |
1.34 | |
集体工业 |
0.89 |
2.06 |
0.70 |
1.76 | |
股份合作工业 |
0.73 |
3.54 |
2.61 |
1.49 | |
股份制工业 |
0.93 |
1.47 |
1.44 |
1.46 | |
外商投资工业 |
1.10 |
0.44 |
0.15 |
0.31 | |
港澳台投资工业 |
1.03 |
0.63 |
1.13 |
0.96 | |
轻重 |
轻 工 业 |
1.00 |
1.47 |
0.74 |
0.75 |
重 工 业 |
1.00 |
0.68 |
1.18 |
1.18 | |
企业 |
大型企业 |
1.08 |
0.30 |
0.79 |
0.43 |
中型企业 |
1.03 |
0.89 |
0.64 |
1.27 | |
小型企业 |
0.90 |
1.72 |
1.56 |
1.21 |
2008年广东各市规模以上工业优势产业(区位商大于2) | |||
行业 |
优势地区 |
行业 |
优势地区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广州、惠州 |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
湛江、深圳 |
医药制造业 |
珠海、揭阳、云浮 |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
河源、肇庆、韶关、梅州、清远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珠海、江门、揭阳 |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
韶关、河源、梅州 |
橡胶制品业 |
东莞 |
非金属矿采选业 |
云浮、河源、韶关、江门、肇庆、茂名、清远 |
塑料制品业 |
汕头、揭阳 |
其他矿采选业 |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潮州、云浮、清远、梅州、佛山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阳江、湛江、云浮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河源、韶关、阳江、江门、揭阳、清远 |
食品制造业 |
广州、潮州、揭阳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清远、佛山、肇庆、韶关 |
饮料制造业 |
广州 |
金属制品业 |
阳江、江门、肇庆、揭阳、云浮 |
烟草制品业 |
梅州、韶关、广州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
纺织业 |
汕头、汕尾、江门、揭阳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河源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揭阳、汕头、中山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广州、江门 |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
清远、肇庆、东莞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珠海、佛山、中山 |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 |
阳江、汕头、河源、肇庆、梅州、湛江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深圳、惠州 |
家具制造业 |
东莞、阳江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 |
珠海 |
造纸及纸制品业 |
东莞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汕尾、汕头、梅州 |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
汕头、潮州 |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
清远、肇庆、佛山、韶关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汕头、韶关、汕尾、东莞、中山、揭阳 |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
梅州、汕尾、潮州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茂名、湛江 |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
潮州、珠海 |
|
|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
近年山区、东西两翼发展动力强劲。为加快区域协调发展,近年广东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山区、粤东、粤西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2005-2008年东翼、山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每年超过20%速度增长,2006-2008年东翼、西翼、山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高出珠三角8.8个、1.8个、15.2个百分点。
各区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 | |||||
|
|
|
|
|
单位:% |
|
广东 |
珠三角 |
东翼 |
西翼 |
山区 |
2001 |
9.4 |
10.5 |
-0.4 |
17.6 |
14.0 |
2002 |
12.3 |
12.7 |
10.2 |
9.3 |
15.7 |
2003 |
26.7 |
27.3 |
13.3 |
13.7 |
42.5 |
2004 |
19.8 |
20.4 |
19.6 |
20.0 |
35.8 |
2005 |
18.9 |
18.0 |
27.1 |
29.1 |
26.4 |
2006 |
13.5 |
11.9 |
21.2 |
20.0 |
28.1 |
2007 |
18.0 |
15.8 |
24.2 |
6.5 |
37.4 |
2008 |
16.3 |
13.3 |
22.1 |
20.5 |
21.7 |
三、政策建议
借国际金融危机之机,促进珠三角的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双转移的措施落实,进一步缩小区域差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利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推动品牌化,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建设,推动传统产业从数量向品牌效益转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产业提升速度,同时努力实施“双转移”战略,提升粤东、粤西、粤北山区工业化建设。
积极扩大内需,加大落后地区的基础建设的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珠三角积聚了大量物质财富,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经济已从生产约束转为需求约束。广东在努力提高产品在省外需求份额,保持消费需求可持续的同时,把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重点进一步向农村、欠发达地区倾斜,更好地发挥农村巨大的市场潜力。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支持力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贸易结构,稳定出口,抑制出口速度下行过快。珠三角出口占据了全省的95%以上,今年以来珠三角出口快速下行直接拉低经济增长。由于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相当于非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因此当前保增长重点要关注珠三角地区稳定增长,控制出口下行速度过快。从长远看,要积极转变贸易发展方式,要从数量向质量转变,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模式。广东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摆脱传统发展模式,要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科技自主创新之路,转变发展模式,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的拉动作用为根本。
合理配置资源,进一步完善功能区划、明确各区域的定位,充分发挥珠三角的带动作用。广东应充分发挥珠三角的物质和人才优势,发挥其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的功能,充分利用各区域的比较优势,以珠三角地区为依托,积极向两翼扩展,向内推进,按照都市发展区、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和生态发展区,各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合理资源配置使广东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注1:广东现有21个市,按区域划分,可分为珠三角(9个市)、东翼(4个市)、西翼(3个市)、山区(5个市)四个区域,各区域面积分别为5.47万、1.57万、3.17万和7.71万平方公里。
注2: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它是反映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指标。设某区域有n个产业,将这些产业由高层次到低层次加以排列,所得的比例分别记为q(j),则该区域产业结构层次系数H为:
供稿单位:国民经济核算处
撰 稿:李 华
W020100325396183902322.GIFW020100325396184371915.GIFW020100325396184683005.GIFW020100325396185151043.GIFW020100325396185465068.GIFW020100325396185623048.GIFW020100325396200787345.GIFW020100325396201409482.GIFW020100325396201562844.GIFW020100325396201714307.GIFW020100325396201876853.GIFW020100325396202037199.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