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资料 >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

 

跨越发展 铸造辉煌——建国六十年广东工业发展回顾

  内容摘要:建国六十年,广东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初级产品阶段迈进工业化中后期,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品门类齐全,优势行业突出,是国内的工业大省。
    
  关键词:建国六十年  工业发展成就


  建国六十年,广东工业发展总体上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建国初至1978年,广东工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薄弱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二是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广东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和发挥国家赋予的各种优惠政策,大胆先行先试,充分引进外资,积极扶持内资,大力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工业经济总量曾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

发展历程


    一、建国后三十年,广东初步建立工业发展框架
  建国初期,广东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只能生产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衣食消费品和基础的建设产品,并且产能极其低下,稍有技术含量的产业,如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电子等生产基本上空白,1949年广东全部工业总产值仅有9.89亿元。经过30年的艰辛努力,广东依靠自身力量自力更生,自我积累,一些行业及产品从无到有,原有产品的产能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1978年工业总产值为206.56亿元,比1949年增长19.9倍,年均增长11.1%(跨年度比较增长,不考虑价格因素,下同)。布和丝织品产量分别由1949年产量为5000万米和448万米,发展到1978年产能的22658万米和3007万米;主要的基础建设产品钢材、水泥,1949年产量为0.03万吨和3.28万吨,1978年产能分别发展到79.63万吨和451.40万吨。原有的空白产业先后逐步建立,并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78年,石油、化学、机械工业总产值已分别达11.10、20.12和43.55亿元;电力、冶金及煤炭炼焦工业总产值分别达5.66、9.45和1.75亿元。广东工业发展初步确立基本框架,为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腾飞奠定基础。

主要产品产量及生产能力

 

计量单位

1949

产量

1978

生产能力

2008

生产能力

2008

产量

原盐

万吨

12.48

37.59*

 

29.73

万吨

7.53

96.15*

 

128.06

万米

5000

22658*

 

299368

丝织品

万米

448

3007*

 

4123

万箱

14.00

49.85*

 

1222.24

生铁

万吨

0.061

77.93

664.91

704.42

钢材

万吨

0.03

79.63

1859.31

2040.34

水泥

万吨

3.28

451.40

10281.13

9484.35

平板玻璃

万重量箱

 

44.42

6912.09

6392.21

汽车

 

4035

 

881798

彩色电视机

万台

 

0.01

3104.11

4085.77

家用电冰箱

万台

 

0.452

1004.95

803.39

家用洗衣机

万台

 

4.203

 

317.22

         带“*”为产量,“1” 号为1950年数据,“2、3”号为1980年数据。

  二、改革开放后,广东工业铸造辉煌的三十年
  改革开放后,广东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各种优惠政策,大胆创新,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广东全部工业总产值达73290.47亿元(为经普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加上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提供的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比1978年约增长353.8倍,比1949年约增长7409.6倍;1978-2008年年均总产值增速21.6%,比前三十年年均增幅高10.5百分点。自1995年广东工业经济总量超越江苏(当时统计口径为乡及乡以上),广东全部工业总量曾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据2008年快报资料显示,广东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仍居全国首位,占全国的13.1%。

    (一) 区域工业发展协调推进,成就辉煌。

    珠三角地区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惠政策,工业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2008年,珠三角地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870个,完成工业增加值14953.65亿元,工业总产值56197.57亿元,占全省工业的85.9%。其中,改革开放前,深圳市工业生产基本空白(1978年工业总产值分别只有0.17和0.18亿元),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已成为广东工业经济总量第一大市,2008年工业总产值15854.28亿元,占全省24.2%,2008年工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93259.5倍。
  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工业经济也有了长足发展。2008年,东、西两翼各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40个和2158个,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803.75和861.17亿元,工业总产值2995.35和2787.68亿元,占全省工业的比重分别为4.6%和4.3%。其中东翼的汕头市和潮州市完成工业总产值分别比1978年增长217.1倍和353.7倍;西翼的湛江和茂名完成总产值分别比1978年增长351.9倍和100.3倍。山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2535个,完成工业增加值973.49亿元,工业总产值3444.02亿元,占全省工业的5.3%。其中韶关200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87.7倍。
  (二)多种成份经济共同发展,有力地提高广东工业速度。
  1978年,公有性质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总产值占全省工业100%;此后,公有性质工业所占比重逐年下降,非公有性质工业逐年上升。2008年,公有性质工业的产值比重下降到20.3%,非公有性质工业的比重上升到79.7%,成为广东工业的主力。

  注:2006-2008年公有为国有控股和集体控股,其他年份为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和集体企业.

  2008年,非公有性质的“三资”企业中,港澳台控股企业和外商控股企业资产总计为11368.60和9364.61亿元,分别占全省的24.8%和20.5%,工业总产值为15856.97和16230.58亿元,合计占49.0%;具有民营企业性质的私人控股企业,2008年资产总计9158.77亿元,占全省工业的20.0%,完成工业总产值16447.59亿元,占25.1%。非公有性质工业的发展,壮大了广东工业的规模。
  具有现代企业制度模式的国有控股企业和集体控股企业,经过30年的发展,实力大大增强。2008年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计11879.96亿元,占全省工业的26.0%,完成工业总产值11144.50亿元,比1978年增长83.5倍;集体控股企业资产总计1904.88亿元,占全省工业的4.2%,完成工业总产值2122.66亿元,比1978年增长42.4倍。

   (三)创新性产品不断涌现,产能迅速提高。
   与1949年相比,1978年广东的工业产品生产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产品品种仍相对简单,产能也极其有限。改革开放后,新技术产品不断涌现,生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08年广东主要的IT产品程控交换机、数字程控交换机、微波通信设备产量为1967.54万线、1908.32万线和9676台,分别占全国产量的42.9%、43.6%和28.3%,产量均居全国各省市的之首;激光视盘机、打印机、组合音响生产在全国的份额也占有绝对优势,2008年产量为8646.77、3397.59和6854.34万台,分别占全国产量的80.8%、78.4%和93.9%;某些产品,广东企业甚至独占垄断市场,如复读机市场上,100%由广东制造。另一些IT产品,如电子计算机、移动手机、MP3(MP4)等高新产品日新月异,在全国的份额也占有一定优势。
  传统产业产品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与1978年相比,2008年钢材、水泥、平板玻璃等产品的生产能力分别增长了22.3、21.8和156.6倍;彩色电视机、家用电冰箱等的增长更是在千倍以上;汽车、电子、家电等产品的生产,在全国、世界市场都占有一定的份额。1978年广东汽车的产量仅占全国的2.1%,2008年这一比例提高到9.2%,其中轿车的比例达16.5%。2008年广东家用电冰箱、家用洗衣机的产品产量占全国的16.9%和7.5%,与1978年相比,分别提高9.4和7.4个百分点;彩色电视机占全国的45.2%,比1985年提高27.0个百分点。一些主要的原材料能源产品产量所占份额也不断扩大。2008年广东钢材、水泥、发电量占全国产量的3.5%、6.8%和7.8%,分别比1978年提高1.8、1.1和4.2个百分点。
  (四)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龙头作用明显增强。
  近30年来,广东培养了一批巨型的龙头企业。2008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广东有大型企业423个,中型企业6140个,小型企业46040个,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5204.28亿元、6376.33亿元和6032.3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29.5%,36.3%和34.2%,相应的总产值比重分别为32.8%,34.2%和33.0%,与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的12.8%,11.6%和75.6%(按总产值计算)的比重相比,大中型企业所占份额明显上升。

  大中型工业企业中,龙头企业的作用彰显了广东工业实力。全省主营业务收入最大的100家企业中,超千亿的企业有三家,分别是广东电网公司(1966.74亿元)、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1924.58亿元)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1229.01亿元),500-1000亿元的企业有四家,分别是美的集团有限公司(820.00亿元)、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745.95亿元)、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599.32亿元)、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550.85亿元);100-500亿元的企业有34家。2008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最大的100家企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9095.59亿元,占全省工业29.2%,增加值5127.99亿元,占全省工业29.1%。
  (五) 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2008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23896.31亿元,为2000年的5.2倍,占广东工业总产值的36.5%,约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的30.0%,出口规模居全国之冠。

  广东外向型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占有绝对优势。2008年,广东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2073.98亿元,占全省出口的50.8%;高技术制造业中又以IT产业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设备制造业表现最突出,其2008年出口交货值占高技术制造业的94.1%,占全省的47.8%。传统产业中,家电业的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较大优势,其出口占全省的11.3%。
  (六)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1、广东工业进入重化工业主导时期。从改革开放之初直到上世纪末,广东轻工业发展一直占据整个工业的主导地位。以“珠江水,广东粮”为特色的食品工业,传统的纺织服装及家用电器等轻工消费品工业快速发展,主导着上世纪80、90年代广东工业的发展。1978年,广东轻重工业的比例为52.6:47.4(按工业总产值计算),到1999年,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54.2:45.8。进入新世纪后,广东适度加快重化工业的发展,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及能源原材料等为代表的重化工业的迅速崛起,轻重工业的比例发生了变化。2000年,广东轻重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为47.6:52.4,重工业首次超过轻工业。此后,重工业所占份额逐年上升,2008年,广东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为7208. 66亿元和10404.28亿元,轻重工业的比例为40.9:59.1。
  2、装备制造业取得长足发展。2008年,广东装备制造业工业企业资产总计达15533.13亿元,为2000年的5.3倍,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4.0%,比2000年提高13.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5699.44亿元,为2000年的10.5倍,年均增长34.2%,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2.3%,比2000年提高16.5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内部行业结构中,企业相对向产业层次高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集聚,2008年该行业的资产总计8335.72亿元,为2000年的5.8倍,占装备制造业的53.7%,工业增加值2880.58亿元,为2000年的10.8倍,占装备制造业的50.5%。近年来,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快速运行,2000年该行业增加值为59.16亿元,2008年达到822.45亿元,未考虑价格因素影响,年均增长达39.0%。
  3、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成为广东颇具规模和具有较高竞争力的产业。2008年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663.62亿元,为2000年的5.3倍,期间年均增长23.2%,占全省工业的20.8%。高技术制造业具有研发投入高、技术创新能力强、产品更新升级换代快、产业层次高的特点,2007年高技术制造业R&D投入为174.3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2%,较同年全省水平高0.7个百分点,其R&D投入占全省R&D投入的比重达63.9%;2008年新产品产值1844.26亿元,占全省新产品产值的45.7%,新产品产值率为10.9%,高于全省水平4.7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是广东工业中最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之一,产品外向度极高,2008年出口交货值为12073.98亿元,占销售产值的73.7%,高于全省水平36.1个百分点。
  珠三角高技术制造业已形成以深圳为“龙头”,包括东莞、广州、惠州、珠海、中山、佛山等市的高技术制造业产业带,2008年以上七市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约占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的95.0%,其中深圳的比重就达54.9%。珠三角不仅已发展成为广东甚至是全国最重要的高技术制造企业的聚集地,而且也是世界重要的高技术产业产品生产基地。
  (七) 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较大变化。
  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化的推进,技术的进步,广东工业企业经过与市场的多年磨合,生产经营方式已完全适应了市场化运作,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1、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经营能力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时代,统购统销的生产经营方式,企业被动安排生产,尽管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但商品短缺时代的卖方市场,仍让企业获得了较高的资金收益率,1978年广东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高达29.4%。随改革开放后,外部资金的进入,企业产能的迅速扩大,竞争的出现,市场化的发展,广东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不断走低,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前,企业资金利税率总体上呈逐年下滑趋势。1995年广东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仅为6.3%,比1978年下滑23.1个百分点。随着企业对市场化经营的适应,该指标逐步回升,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广东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逐年稳步提高,2008年企业资金利税率提高到16.0%,比1995年提高9.7个百分点。
  2、企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随着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及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企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1978年,广东以工业总产值核算的劳动生产率公为9906元/人年,2008年,该指标已高到438094元/人年,为1978年的44.2倍,2008年以工业增加值核算的劳动生产率也高达117940元/人年。

主要年份主要经济指标

年份

利税总额(亿元)

资金利税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

1978

32.91

29.41

9906

1980

38.51

27.45

10902

1985

75.99

25.87

14696

1990

121.50

12.35

35359

1995

445.53

6.32

117606

2000

1042.77

8.66

58836

2001

1139.98

8.75

67012

2002

1380.24

10.10

58940

2003

1850.90

11.22

77150

2004

2329.79

11.73

74661

2005

2877.81

12.38

86735

2006

3907.10

13.82

97882

2007

5105.93

15.44

107880

2008

6136.69

16.04

117940

  注:全员劳动生产率1996年后按工业增加值计算。


存在问题及挑战


  建国六十年来,广东工业发展迅猛,但交通、资源方面的“瓶颈”制约也随之而来。如:随经济周期的发展变化,省际间大宗物资(主要是煤炭、原矿石等)的铁路运输或海上运输不足时有发生。随着重化工业的发展,处于中游产业的能源、原材料总体上供需仍存在一定的矛盾,上游产业的资源存量不足,生产常常受制于人,特别是电力供应的不正常,使得某些地区部分企业不时出现“停三开四”或“停四开三”,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正常运行。工业发展与环境问题的矛盾突出,在珠三角地区成为明显。产业结构趋同化,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工业园区数量过多,部分园区缺乏合理规划,生产和服务不配套,对入园企业的技术要求不高,建成投产项目的生产能力无法充分释放,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企业普遍缺乏核心关键技术支撑,广东高技术企业大多从事低端产品的加工装配,高端产品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

发展对策及思路


  一、加大投入对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研发
  短期来说,进一步加强对外联络,加大物资调运力度外,重要的是要探讨以合适的方式建立必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尤其是原油和煤炭的储备,逆经济周期操作,经济相对低迷时,增加储备,经济高涨时,增加市场供应,舒缓“瓶颈”制约。长远来说,更重要的是关注对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的开发利用,减少对传统常规能源的依赖。只有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力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上突破,为可再生能源利用实现市场化提供基础技术支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瓶颈”制约。
  二、加强基础研发,力争主导行业关键核心技术上的突破
  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两大行业为中心,加大技术投入,集中攻关,寻求核心技术突破。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大大提高行业的产品附加值,促进两大行业以至稳定全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集中力量,寻求主导行业相关核心技术突破,增进主导行业的发展能力,抢占技术制高点,是高技术制造业甚至是整个工业的关键。
  三、妥善处理好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过程中,尤其是当前实施的珠三角“腾笼换鸟”和东西两翼及山区的产业转移政策,政府相关部门应加以适当的引导和规范,严防产业转移在东西两翼及山区形成新的污染源。
  回顾过去,广东工业60年所取得的成就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广东工业将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先行先试,再创辉煌。
  
  注:1、统计数据未作特殊说明,统计口径均为规模以上工业数据,1997年以前为乡
    及乡以上(或独立核算工业)。
      2、2008年数据为经济普查初步数据,尚未经国家统计局最后核定,与国家最后核定的
         数据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3、为了指标连惯可比,工业增加值采用“生产法”计算。2008年增加值,由成
    本费用调查表分中类行业“生产法”增加值率,结合财务年报推算。


                                                                              供稿单位:工业交通处
                                                             撰    稿:林  瑜


W020100325398064218747.GIF
W020100325398064532922.GIF
W020100325398064842424.GIF
W020100325398065315607.GIF
W020100325398065463555.GIF
W020100325398065936083.GIF
W020100325398067969024.GIF
W020100325398067964840.GIF
W020100325398068124586.GIF
W020100325398068121886.GIF
W020100325398068282675.GIF
W020100325398068280159.GIF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