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
广东地区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各市发展差异的历史演变进行数据分析,找出地区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地区差异 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困扰着广东经济发展。我们通过常用的差异衡量指标,评价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地区发展差距的演变过程。
一、地区发展差距的历程和现状分析
采用各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计算基尼系数1、平均对数偏差、变异系数2和赫希曼系数的数值。结果如下:
主要年份地区差异系数计算表
年份 |
基尼系数 |
平均对数偏差 |
变异系数 |
赫希曼系数 |
1978 |
0.2245 |
-0.0637 |
0.4611 |
0.0706 |
1980 |
0.2439 |
-0.0065 |
0.4788 |
0.0641 |
1985 |
0.3893 |
0.0540 |
0.8540 |
0.0890 |
1990 |
0.3812 |
0.0785 |
0.7592 |
0.0774 |
1995 |
0.3538 |
0.0878 |
0.7108 |
0.0705 |
2000 |
0.3522 |
0.0862 |
0.7060 |
0.0702 |
2005 |
0.3946 |
0.1118 |
0.7882 |
0.0758 |
2008 |
0.3833 |
0.1061 |
0.7658 |
0.0742 |
注:由于区划调整等原因,1992年以前不包括揭阳的数据,共20个市;1987年之前不包括河源的数据,共19个市;1978年不包括深圳、珠海的数据,共17个市。
可以看出,四项指标具有极其相似的上升和下降波,根据计算,基尼系数和平均对数偏差、变异系数、赫希曼系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70、0.9810、0.6893,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呈现出高度相关的特征。
改革开放后广东地区发展差距,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至1993年,地区发展差距迅速拉开。改革开放后,地区差距呈扩大趋势,特别是八十年代初期,差距扩大速度较为迅速,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在1992年同时达到近年来的峰值,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2245提升到1992年的0.4139,同期变异系数从0.4611上升到0.8815。
从赫希曼系数看,峰值出现在1985年,其数值从1978年的0.0706急剧提高到当年的0.0890。这一时期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先发展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对上升,而不是落后地区的相对下降3。从各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来看,1978年为4.2倍,1987年达到12.0倍,之后略有下降,但在1991年出现反弹,当年达到最高值为13.7倍。
第二阶段:1993年—2000年,地区发展差距出现短暂的缩小态势。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济增长过快,各项地区发展差异系数也在这一时期达到峰值。此后,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开始加强,经济过热现象得到控制,宏观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区域差距也呈现出缩小的趋势,基尼系数在1999年为0.3470,为1983年后出现的最低值,当年平均对数偏差、变异系数和赫希曼系数基本出现和基尼系数一致的趋势,区域差距明显缩小。其主要原因是九十年代初期的经济过热后,宏观调控效果显现以及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回落,发达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开始趋缓,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状况有所改善。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地区发展差距虽然重新拉开,但近几年已出现缩小的趋势。2003年经济开始了新一轮的上升通道。由于各市发展趋势的差异,地区差距再次扩大。基尼系数在2005年达到0.3946,比1999年提高了4.8个百分点。各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1999年为8.4倍,到2003年提高到9.3倍。
从近几年的数据看,地区差距已经开始出现缩小态势。2005年以后,东西两翼以及山区五市的发展逐渐加速,与珠三角的相对差距逐渐缩小,特别是发展较为落后的山区五市,2006、2007和200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到17.9%、19.6%和11.7%,分别比珠三角高出2.7、5.7和0.7个百分点。后发地区的加速发展,近一步缩小了地区差距,基尼系数连续四年出现下降,2008年该数值为0.3833,比其最高值已经降低了3.1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为7.7倍,比1991年的13.7倍已经有了很大降幅,其他差异指数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地区发展差距扩大势头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二、发展差距的原因和趋势分析
(一)新的经济增长点或者增长极的出现是拉大区域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而增长点或者增长极产生扩散效应,会缩小区域差距。
为了衡量各市对地区差距的贡献,我们利用基尼系数的贡献率来分析。该公式为。
计算结果如下:
重点年份各市对地区发展差异贡献度(%)
名称 |
1978 |
1980 |
1985 |
1990 |
1995 |
2000 |
2005 |
2008 |
广州市 |
17.68 |
14.12 |
7.03 |
6.62 |
7.93 |
8.52 |
9.45 |
9.10 |
深圳市 |
|
7.88 |
18.95 |
12.77 |
10.27 |
12.15 |
11.24 |
10.55 |
珠海市 |
|
5.93 |
7.58 |
8.69 |
11.56 |
9.48 |
7.48 |
7.14 |
汕头市 |
4.04 |
3.87 |
3.59 |
3.43 |
3.41 |
3.46 |
3.33 |
3.32 |
佛山市 |
7.32 |
5.79 |
5.59 |
5.43 |
6.83 |
6.30 |
6.67 |
7.85 |
韶关市 |
4.80 |
4.27 |
3.75 |
3.43 |
3.27 |
3.35 |
3.35 |
3.35 |
河源市 |
|
|
|
4.75 |
4.73 |
4.55 |
3.91 |
3.72 |
梅州市 |
5.30 |
4.99 |
4.23 |
4.42 |
4.04 |
4.08 |
3.87 |
4.05 |
惠州市 |
4.30 |
3.85 |
3.65 |
3.46 |
3.97 |
4.10 |
3.96 |
3.92 |
汕尾市 |
4.21 |
4.84 |
4.40 |
4.32 |
4.20 |
3.85 |
3.88 |
3.96 |
东莞市 |
7.19 |
5.11 |
5.52 |
7.80 |
3.64 |
4.05 |
5.34 |
5.53 |
中山市 |
7.68 |
5.89 |
5.35 |
5.40 |
4.77 |
4.46 |
5.78 |
5.81 |
江门市 |
5.43 |
4.67 |
4.10 |
3.97 |
4.44 |
3.89 |
3.74 |
3.79 |
阳江市 |
5.84 |
4.26 |
4.06 |
3.97 |
3.28 |
3.31 |
3.32 |
3.32 |
湛江市 |
4.12 |
3.96 |
3.61 |
3.46 |
3.31 |
3.52 |
3.52 |
3.58 |
茂名市 |
4.07 |
3.83 |
3.59 |
3.50 |
3.28 |
3.32 |
3.36 |
3.31 |
肇庆市 |
4.04 |
3.84 |
3.58 |
3.43 |
3.26 |
3.30 |
3.33 |
3.33 |
清远市 |
4.76 |
4.23 |
3.80 |
4.03 |
3.72 |
3.96 |
3.62 |
3.31 |
潮州市 |
5.12 |
4.46 |
3.61 |
3.63 |
3.31 |
3.30 |
3.37 |
3.42 |
揭阳市 |
|
|
|
|
3.50 |
3.59 |
3.89 |
3.87 |
云浮市 |
4.12 |
4.22 |
4.01 |
3.50 |
3.27 |
3.47 |
3.60 |
3.77 |
从表中看出,各市对地区差异贡献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广州、深圳、珠海三市。广州、深圳两个超大城市对地区差异的贡献度远远领先于其他城市,是地区差异的主要推动力。深圳市除建市之初的1979、1980两年之外,贡献度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之上,1985年贡献度一度达到18.9%。广州市则在改革开放的最初年份份额较大,在此之后,呈现下降趋势,近年持续稳定在9.0%左右。珠海市在1991—1998年之间,贡献度连续在10.0%之上,仅次于深圳市,位列各市第二位。2000年以来,尤其是2003年之后,贡献度下降较快,最近几年一直低于8.0%。第二层次为佛山、东莞、中山三市。三市差异贡献度基本稳定在4.0—7.0%的区间范围,三十年来整体变化不大。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年,在整体地区差异系数缩小的大环境下,佛山市贡献度持续在7.0%之上,地区经济逆势而上、发展强劲的态势比较明显。第三层次为其余15个地市,贡献度基本在3.0—4.0%,是区域发展差距中的稳定力量。稍微特殊一点的是河源市,自建市之初到2004年,其差异贡献度一直略大于4.0%,2004年之后才落在上述区间之中。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新的经济增长点或者增长极的出现是拉大区域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而增长点或者增长极产生扩散效应,产业梯度推移从而带动其他区域的发展是缩小区域差距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初期,地区发展差距急剧扩大,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相对均衡发展的局面,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珠三角地区的率先发展,特别是广州、深圳、珠海等市的经济迅速提升。而2005年以来,伴随着产业转移的不断推行,非珠三角地区后发优势不断显现,特别是山区五市,经济增速显著加快,珠三角经济发展从聚集效应逐步走向扩散效应,这些因素均大大缩小了区域间的发展差异,区域协调发展已初显成效。深圳市的发展历程与全省区域发展差距轨迹清晰的印证了上述结论,而近几年,得益于“双转移”的积极实施以及自身发展积累,山区市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有效地缩小了区域差异,基尼系数从2005年的0.3946缩小到2008年的0.3833,从另一个侧面给予了证明。
(二)地区间服务业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区域发展差距的主要因素。
为研究各地区产业发展对区域差距的影响,我们利用加权变异系数产业分解来分析。根据变异系数分解方程4,可以计算出各产业发展对地区总体差异的贡献以及各产业部门的交互影响对地区差异的贡献。对1993年以来各市人均GDP的差异系数分解,计算结果如下图:
由上图可以看到,第一产业对地区差异的贡献度微乎其微,甚至一产和二、三产业的交互影响对地区发展差异具有遏制作用。而二产的贡献度呈现另外一种情形,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地区发展差异不断扩大主要力量来自第二产业。
1993年,二产贡献度达到31.4%,远高于一产的0.5%和三产的21.9%。在此之后,第二产业的贡献度不断下降,到1997年,三产贡献度首次超过二产,并一直保持至今。2008年,一二三产的贡献度分别为0.2%、25.7%和31.6%。三产成为制造地区差异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第三产业虽然在比重上面还没有超过二产,但是,各市第三产业发展在地区差异上面已经非常突出了,第三产业布局由于区位、发展机遇等一系列原因,呈现出严重的非均衡发展状态。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各地服务业发展相差甚远。由此导致的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在总体经济差异的比重逐渐加大,已连续十一年超过第二产业的贡献度,在拥有后发优势的各地争相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大环境下,要提高对服务业发展的重视程度,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
从分区域第三产业比重变化看,珠三角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从1993年的73.9%提高到2008年84.0%,而东翼、西翼和山区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从1993年的9.2%、9.1%和7.8%下降到2008年的5.4%、5.8%和4.8%。其中,2008年,广州、深圳两市分别占到全省第三产业的28.9%和23.8%,两市占比加总占全省的一半以上。从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看,2008年,最高的广州已经达到59.0%,而最低的云浮市仅有28.4%。
从发展速度看,“九五”时期,珠三角、东翼、西翼和山区的第三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3.9%、10.0%、11.0%和9.6%,最快的珠三角比速度最慢的地区多4.3个百分点。“十五”时期,这一差距扩大到5.9个百分点。分市来看,“九五”时期,增速最高的东莞市三产年均增长达到22.0%,而最低的云浮市为7.1%,“十五”时期,差距虽然有所缩小,但增速之差依然保持在两位数之上。2008年,第三产业的增速极差又扩大为16.4%。无论从绝对量上还是相对发展速度上,第三产业发展的地区不平衡程度已经达到较很高的水平,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珠三角与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构成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泰尔指数5进行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之间和区域内的分解,并定量分析这个影响。具体计算结果列表如下:
泰尔指数区域间、区域内差异分解结果表
年份 |
泰尔指数 |
组间差距 |
组内差距 |
组间贡献度(%) |
组内贡献度(%) |
1993 |
0.1032 |
0.0707 |
0.0325 |
68.5 |
31.5 |
1994 |
0.0894 |
0.0620 |
0.0274 |
69.3 |
30.7 |
1995 |
0.0849 |
0.0588 |
0.0262 |
69.2 |
30.8 |
1996 |
0.0840 |
0.0579 |
0.0260 |
69.0 |
31.0 |
1997 |
0.0847 |
0.0584 |
0.0264 |
68.9 |
31.1 |
1998 |
0.0837 |
0.0577 |
0.0260 |
68.9 |
31.1 |
1999 |
0.0848 |
0.0582 |
0.0265 |
68.7 |
31.3 |
2000 |
0.0884 |
0.0606 |
0.0278 |
68.5 |
31.5 |
2001 |
0.0910 |
0.0632 |
0.0279 |
69.4 |
30.6 |
2002 |
0.1006 |
0.0702 |
0.0304 |
69.8 |
30.2 |
2003 |
0.1088 |
0.0764 |
0.0324 |
70.2 |
29.8 |
2004 |
0.1133 |
0.0808 |
0.0324 |
71.4 |
28.6 |
2005 |
0.1150 |
0.0838 |
0.0312 |
72.9 |
27.1 |
2006 |
0.1163 |
0.0850 |
0.0313 |
73.1 |
26.9 |
2007 |
0.1130 |
0.0829 |
0.0301 |
73.4 |
26.6 |
2008 |
0.1090 |
0.0802 |
0.0288 |
73.6 |
26.4 |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1993年以来的地区发展差异主要来自于组间的差距,即珠三角地区与非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差异是导致广东区域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珠三角的率先发展已经远远的走在其他区域的前面,区域间发展差距逐渐扩大,地区生产总值上,近年珠三角占全省的比重接近达到80%,是其他三个区域之和的近四倍,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方面差距更大,1993年,珠三角人均GDP为9150元,非珠三角地区最高的西翼地区为2878元,前者为后者的3.2倍,到2008年,前者与后者的绝对差距已经扩大到44671元,相对差距扩大到3.5倍。珠三角无论总量规模还是人均水平上均是其他区域所不能比拟的。从而这一区域间的差距也成为全省差异的主要因素所在。
从组间差距贡献度和组内差距贡献度的时间序列来看,组间差距不仅构成了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而且其比重保持持续上升势头,从1993年的68.5%提高到2008年的73.6%,而各区域的内部差距从31.5%下降到26.4%。显示出各个区域内部的差距相对在缩小,而区域间更严格的说是珠三角和其他的区域间发展差距在不断扩大。
从各个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看,虽然珠三角发展水平是四个区域里面最高的,但是珠三角内部差异也是最大的。从下表可以看出,其它区域特别是西翼地区,区域内部各市的发展差距是很微小的,而珠三角内部的差异却远远高于其他区域。并且从发展历程来看,东翼和山区的内部差距不断缩小,西翼地区最近几年也在不断缩小,而珠三角内部差距则变化不大,依然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
泰尔指数组内差异构成情况表
年份 |
珠三角 |
东翼 |
西翼 |
山区 |
1993 |
0.0279 |
0.0022 |
0.0000 |
0.0024 |
1994 |
0.0245 |
0.0013 |
0.0000 |
0.0016 |
1995 |
0.0234 |
0.0015 |
0.0000 |
0.0013 |
1996 |
0.0234 |
0.0015 |
0.0001 |
0.0011 |
1997 |
0.0237 |
0.0017 |
0.0001 |
0.0009 |
1998 |
0.0235 |
0.0016 |
0.0002 |
0.0007 |
1999 |
0.0240 |
0.0016 |
0.0003 |
0.0006 |
2000 |
0.0257 |
0.0012 |
0.0002 |
0.0006 |
2001 |
0.0260 |
0.0009 |
0.0004 |
0.0006 |
2002 |
0.0286 |
0.0008 |
0.0005 |
0.0006 |
2003 |
0.0306 |
0.0008 |
0.0005 |
0.0006 |
2004 |
0.0306 |
0.0009 |
0.0004 |
0.0005 |
2005 |
0.0295 |
0.0010 |
0.0004 |
0.0004 |
2006 |
0.0297 |
0.0009 |
0.0002 |
0.0004 |
2007 |
0.0284 |
0.0008 |
0.0003 |
0.0006 |
2008 |
0.0272 |
0.0006 |
0.0003 |
0.0007 |
在四个区域内部发展差异上,珠三角内部差异最为明显,其他区域的内部差异相对较小,并且从趋势上看也在不断缩小。解决珠三角与其他区域以及珠三角内部的发展差距也成为了区域问题的主要矛盾所在。
(四)区域发展差距已出现收敛趋势。
为验证广东的地区发展差距趋势是收敛还是扩散。本文采用有关研究成果,利用区域发展差距方程式,进行回归分析,对广东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发展差距进行检验。方程式包括一次差距函数和二次差距函数;
6。本文利用前面计算出来的变异系数作为区域发展差距变量,人均GDP为各市发展变量。
根据上述方程,通过回归计算,1978—2008年,一次差距函数回归系数为正值(0.034),发展与地区差距存在正比关系。二次差距函数中,第一次项回归系数为正值(0.082),第二项回归系数为负值(-0.016),回归系数具有统计显著性。在此时间段,基本呈现“倒U型”。并且从近几年的的差异系数可以看出,差异系数在世纪初的前几年又迅速扩大后,2005年出现了新的“拐点”,差异系数数值连续三年出现下降,地区发展差距趋于缩小,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初见成效。但由于时间序列的限制,样本数偏少,未来区域差距是否一定走向收敛趋势,现在尚难以判断。
三、政策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区域管理体系,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责定位。
当前,广东在区域协调发展的管理体系主体职能不明确,各部门之间职能重叠,事权不清,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这些状况均严重影响了区域政策的有效实施和政府运作的高效性。当务之急就是要成立专门的跨区域的协调管理机构,解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谁管、管谁”的问题,有效减少各自为政的行政管理体制所带来的弊端,最终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规划,使得各地区经济发展不断走向融合。
(二)积极稳妥推进“双转移”工作。
产业和劳动力的转移,具有其内在的经济规律,要做到市场引导与政府调控相结合,主要借助市场力量进行推进,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家作出决策,“用脚投票”。政府做好份内工作,不越权干涉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行为。同时,珠三角发达地区应加大对其他区域的帮扶力度,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和合作交流,打破狭隘的地方利益界线,依照“分类指导、层次推进、梯度发展、共同富裕”原则,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正确处理工业化进程和服务业提升的关系。
在当前后发地区争相加快工业化进程,大规模进行走向重化工业化阶段的时期,应密切注意服务业发展档次的提升。由于各市第三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已经成为区域发展差异系数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快服务业发展,利用工业化进程的契机,大规模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好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关系,欠发达把当前缩小区域差距和未来区域协调发展紧密结合结合起来,把发挥后发优势和产业转换升级结合起来。
(四)缩小区域差距要着眼于实现全方位的区域协调发展。
纠正当前一些地区出现的重经济增长、轻社会进步,重效率、轻公平,重物质成果、轻人本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利,重局部、轻全局的倾向。制定科学的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各地区要遵循区域发展规律,树立新观念、明确新思路、采取新举措,既充分认识自身优势、明确自身定位,又统筹兼顾区域整体利益、加强区域内的协调沟通,从而不断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取得新的明显进展。
供稿单位:国民经济核算处
撰 稿:贝燕威
附:注1-6.docW020100428391032502854.GIFW020100428391032960510.GIFW020100428391032960742.GIFW020100428391033288239.GIFW020100428391033437858.GIFW020100428391033759011.GIFW020100428391038757177.GIFW020100428391038902715.GIFW020100428391039064736.GIFW020100428391039212758.GIFW020100428391039212155.GIFW020100428391039372780.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