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
广东省农村基层基本情况分析及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内容摘要:本文对近年来广东省农村基层基本情况、主要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就推进广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农村基层 情况 分析 建议
一、广东农村基层基本情况及其主要特点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末全省村民委员会为19501个,自然村174348个,户籍人口5200.02万人,外来人口808.00万人,村从业人员2796.85万人,卫生室25847个,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31296人,图书室、文化站6431个,图书室、文化站的藏书量872.58万册,体育健身场所11842个,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为4497.47万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153.84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115.04万人,全年村集体收入284.32亿元,年末村集体资产总额1338.21亿元,年末村集体负债总额394.02亿元,村“两委”干部人数112809人。
近年来,广东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建设的政策措施,农村基层建设稳步推进,取得实质性成效,呈现如下主要特点。
(一)村民委员会班子建设得到加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有关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广东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大力宣传有关选举的政策法规,广大村民参政意识日益增强,特别是每当村民委员会班子换届选举之时,村民们纷纷踊跃参加选举工作,选拔了一大批年富力强的经济能人进入村民委员会班子。特别是2005年起连续三年组织“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和2008年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巩固,村民委员会班子得到加强。广东村民委员会干部人数达112809人,平均每个村委会干部人数由2004年的5.5人增加到2008年的5.8人。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06年末,广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5岁以下的人数所占比重10.9%,为全国最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2个百分点;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中,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人数所占比重为6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9个百分点。
(二)村务公开扎实开展,民主管理稳步推进。近几年来,广东狠抓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等制度建设。认真贯彻《广东省村务公开条例》,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特别是近年来加大力度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以村“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认真落实《广东省农村党支部工作规程(试行)》,明确“两委”职责,理顺“两委”关系,不断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实现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据调查,目前全省所有村均已实现村务公开。
(三)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广东省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为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制定了《广东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规定》,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经济组织管理体制,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各地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尤其是选出一大批经济能人出任村委干部,充分发挥其作用,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2008年广东平均每个行政村集体收入为145.8万元,平均每个行政村集体净资产由2004年的386.6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484.2万元,增长25.2%。2008年珠三角地区平均每个行政村集体收入为443.6万元,集体收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有493个行政村。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近几年来,广东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8年末通电的自然村所占比重99.5%,通电话的自然村所占比重96.8%,通公路的自然村所占比重86.9%,通自来水的自然村所占比重44.9%,安装有线电视的自然村所占比重67.2%,村内主要道路铺设水泥或柏油路面的行政村占全部行政村总数的79.2%。
(五)农村社会保障逐步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显著提高,近几年来,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财政投入的力度,广泛深入宣传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好处,随着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不断完善,使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这项惠及千百万农民的政策深入民心,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广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由2004年的31.2%提高到2008年的86.5%,提高了55.3个百分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由2004年的1.7%提高到2008年的3.0%。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低保资金的投入,全省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由2004年的64.15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115.04万人,增长79.3%。
(六)农村文化体育设施不断增加。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村文化体育设施不断增加,2008年末全省各村民委员会拥有图书室、文化站6431个、图书室、文化站的藏书量872.58万册、体育健身场所11842个、拥有电脑户数140.38万户。其中,珠三角地区拥有图书室、文化站3368个、图书室、文化站的藏书量647.11万册、体育健身场所7333个、拥有电脑户数96.37万户,分别占全省各村民委员会总计的52.4%、74.2%、61.9%和68.7%。
(七)农村吸纳了大量外来人口。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吸纳了大量外来人口。2008年末全省各村民委员会外来人口达808.00万人,珠三角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吸纳了绝大多数外来人口,有716.94万人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占88.7%。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东西两翼及北部山区村集体经济依然薄弱。广东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凸现在不同经济区域之间村集体经济实力十分悬殊,年末户籍人口占26.4%的珠三角地区,却占有87.5%的村集体资产总额,全年村集体收入占89.5%;而东西两翼及北部山区共有13766个村民委员会,年末户籍人口3829.43万人,占全省村民委员会户籍人口的73.6%,只占有12.5%的村集体资产总额,全年村集体收入仅占10.5%;致使2008年珠三角地区与东西两翼及北部山区平均每个村集体收入之比达到20.4:1。在东西两翼及北部山区村民委员会中,2008年全年村集体收入少于3万元的村有6487个,少于1万元的有2283个,甚至有相当部分的村民委员会靠其自身微薄的集体收入难于维持正常运作。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低。长期以来农民养老主要依靠家庭赡养和土地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完善,政府投入资金不足,2008年全省村民委员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仅有3.0%,珠三角、东翼、西翼、北部山区,分别为9.6%、0.7%、0.2%、0.8%。
(三)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亟待整治。2008年,全省村民委员会通自来水的自然村所占比重为44.9%,完成改厕的自然村所占比重为29.1%,垃圾集中处理的自然村所占比重仅有18.0%。由于农村居住比较分散,公共环境卫生处理设施规划严重滞后,加上长期以来养成的不良卫生习惯,人、畜、禽混居现象较为普遍,造成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的普遍存在。
(四)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经济欠发达地区文体娱乐资源匮乏。多年来,尽管各级财政不断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实现了村村通电,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公路等目标。但是,部分地区村民委员会内连接各自然村落的道路仍未实现硬底化,原有村村通公路硬底化工程标准较低、路面普遍较窄,与日益繁忙的交通需求不相适应。多年来,农村文体娱乐设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资源分布不均,经济欠发达地区文体娱乐资源匮乏。2008年,全省村民委员会每万人口拥有图书室、文化站1.2个,平均每六个人共有1册图书室、文化站的藏书量,每万人口拥有体育健身场所2.3个。
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村民委员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载体,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根据广东村民委员会存在的主要问题,现就加快推进广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一)巩固固本强基成果,扎实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村“两委”班子是党和各级政府开展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是维护广大农村稳定的中坚力量。村“两委”班子人手少,事务繁杂,管理范围广、难度大。维持村民委员会工作机构的正常运作,需要必要的经费支撑。目前,广东经济欠发达地区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补贴 (劳动报酬) 水平普遍较低,难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建议各级财政适当增加经济欠发达地区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补贴,建议给予每个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补贴与当地平均每个劳动力报酬大体相当。
(二)科学规划,转变观念,加大力度,彻底改变农村环境卫生的落后面貌。长期以来,自然村落世代散居的大格局尚未完全打破,农村建房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政府缺少公共环境卫生建设资金的投入,以及长期养成的不良卫生习惯,致使农村环境卫生日益恶化。为了彻底改变广东农村环境卫生的落后面貌,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转变观念,科学规划,建议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修建公共环境卫生设施,同时,财政适当补贴村民改建卫生厕所。
(三)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要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之路,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增强农村自我积累发展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同时,紧紧抓住广东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契机,深入发动各级政府、经济发达地区、社会力量帮扶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村集体经济,培育长效“造血”功能,稳定增加村集体收入。
(四)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体娱乐设施建设步伐,缩小城乡差别。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提高和改善农民工的待遇,稳步提高务农人员的生活水平。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对农村教育、卫生、文体娱乐设施进行科学布局,加快建设。切实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力度,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加大财政投入,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目前,广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很低,将成为严重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软肋。建议加大财政投入,激发千百万农民参保热情,切实加快广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
供稿单位:农村处
撰 稿:刘伟平 李珠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