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
2012年广东人口发展状况分析
关键词:人口发展 分析
2012年,广东人口总量受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增长惯性影响,常住人口总量继续位居全国之首。广东在全国仍属于劳动力人口资源丰富、抚养负担较低的省份。城镇化速度进一步加快;迁移流动人口始终向着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区域集聚。低生育水平状况得到进一步巩固。
一、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人口总量持续惯性增长
201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10594万人,其中男性5575万人、女性5019万人,性别比(女性为100)111.06。常住人口比上年净增89万人,与上年增长0.61%相比,增幅提高0.24个百分点;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589人。受人口再生产周期以及传统的属相生育偏好原因影响,出生人数明显增加。2012年,全省出生人数122.37万人,出生率11.60‰;死亡人数49.06万人,死亡率4.65‰;自然增长人数73.31万人,自然增长率6.95‰。出生、死亡人数和自然增长人数与上年相比较,分别增加12.93万人、3.5万人和9.43万人。尽管广东2012年出生人数明显增多,但自然增长率仍然保持在7‰以下,这是全省从2009年开始,连续四年自然增长率保持在7‰以下,低生育水平状况得到进一步巩固。
(二)总抚养系数继续呈下降趋势
全省年末常住人口年龄结构为:0—14岁人数1690.77万人、15—65岁人数8155.24万人、65岁及以上人数747.99万人,分别占常住人口的15.96%、76.98%和7.06%。广东省常住人口年龄结构继续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特征。2012年,全省少年儿童(0—14岁)抚养系数20.73%,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抚养系数9.17%,总抚养系数29.9%;少年儿童抚养系数和总抚养系数分别比上年下降1.42个、1.16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抚养系数则略升0.26个百分点。
(三)中、小学生在校人数略有减少
据教育部门统计报表显示,2012年,广东省全日制在校学生人数普通高等学校161.68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和普通中学817.96万人,小学808.24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除普通高等学校增加8.95万人外,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和普通中学、小学在校人数则分别减少33.56万人和13.82万人。
(四)城镇人数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全省年末居住在城镇的人数7140.36万人、居住在乡村的人数3453.64万人,分别占常住人口的67.4%和32.6%。其中,珠江三角洲、粤东、粤西和山区的城镇化程度分别为83.84%、59.05%、39.72%和45.3%,分别比上年提升0.83个、0.84个、1.43个和9.81个百分点,西翼和山区的城镇化程度明显加快。2012年末,全省居住在城镇的人数比上年净增154.53万人,增长2.21%,比常住人口0.85%的增幅高出1.36个百分点。
(五)家庭户户均人口规模略有增加
随着人口总量的增加,广东家庭户规模略显变化。2012年末,全省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数为3.26人,比2010年“六普”时的3.11人增加0.15人。若按城乡划分,城镇与乡村的平均家庭户规模分别为3.06人/户和3.71人/户,与2010年人口普查比较,城镇增加0.24人,乡村减少0.03人。
(六)人口婚姻状况保持稳定水平
人口婚姻状况的变化对人口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2012年末,全省15岁及以上人口各种婚姻状况所占的比例,分别为未婚27.2%、有配偶67.8%、离婚0.72%、丧偶4.28%。与上年同期相比较,未婚、丧偶人数的比例下降1.15个和0.25个百分点,有配偶、离婚比例则上升1.36个和0.44个百分点。
二、人口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老年人口数量逐步增加
近年来,广东省老年人数占常住人口比例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人口状态处于“成年型”向“老年型”发展过渡期。2012年末,全省65岁以上老年人数达747.99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7.06%,比上年增加0.26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跨省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省外户籍的老年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根据2010年“六普”结果,跨省流动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9万人,比2000年“五普”增长1.85倍。因此,加快社会养老事业的均衡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二)劳动者文化水平整体偏低
随着广东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吸纳了大批高学历人才入粤就业,全省常住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有了较大改观。但是长期以来广东劳动者文化水平仍以初中、小学教育程度的占大多数。2010年“六普”数据资料显示:在广东省就业人数中,初中、小学教育程度和未上过学的占69.7%,高中、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仅占30.3%。就业人数的文化水平整体偏低,高素质人才缺乏和不足,这种状况难以适应广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参与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的发展需求。
(三)珠江三角洲人口密度大
2012年末,珠江三角洲地区常住人口占全省的53.71%,与上年增长0.54%相比较,增速提高0.22个百分点,区内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364人。人口大量集聚珠江三角洲,在为该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充裕劳动力,有力推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口密度的不断上升导致该区域“人口压力”问题日渐突出,特别是广州、深圳两个中心城市的常住人口已经超过1000万人,早已进入“超级大城市”的行列。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大,一方面使到生态环境、能源、水资源、基础设施以及可使用土地等都逐步逼近人口承载的极限,另一方面也给社会综合管理带来不利影响。
(四)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加大
由于就业人口总量大,广东的劳动参与率相对较高,人口经济抚养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受现阶段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腾笼换鸟”、“扩笼壮鸟”步伐加快等因数影响,各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有所加大。根据教育部门统计报表显示,2012年,全省普通高等学校以及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毕业生分别为40.40万人和41.92万人,比上年增加4.64万人和5.27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因此,如何为各类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初次就业比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三、保持人口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建议
目前,广东省人口发展正处于从“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向“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关键时期,人口发展关系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并将影响着既定目标的顺利实现。建议:
(一)突出人口发展的优先原则,逐步从生育控制向提高人口与社会管理的转变,为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营造良好的人口发展环境。广东作为全国常住人口第一大省,人口问题始终是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人口因素贯穿到推动幸福广东建设中去,深入总结和准确把握人口发展的规律性,坚持人口发展规划先行,努力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实现人口数量与经济社会相协调、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不断提高人口发展质量,实现人口素质与产业发展均衡提升;积极引导有序迁移,实现人口分布与区域发展均衡布局;强化政策导向,实现人口结构与公共服务均衡优化;加强改革创新,实现人口管理与社会管理均衡推进等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取得新的突破,从而促进广东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巩固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实现从经济增长向全要素生产率支撑型模式的转变,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人口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人口素质与产业转型升级有着辩证的关系。一方面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另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反作用于人口素质的提高。广东经济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人口的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文明素质并不居于领先地位,部分指标甚至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或发达地区水平。当前,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不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已成为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竞争力的主要制约因素。要进一步解决经济转型中“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人口素质的提升是关键。因此,不断提高人口发展的质量,借鉴国内外高端人才引进模式及先进经验,实现人口素质与产业发展均衡提升,是当务之急。
供稿单位:人口和就业处
撰 稿:罗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