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
广东就业人口受教育状况分析
关键词:就业人口 教育程度 分析
2010年广东常住人口突破一个亿,就业人口总量达到6000万人规模;广东不仅是全国常住人口第一大省,同时就业人口总量也居全国首位。利用人口普查资料对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对不断完善广东就业政策和产业布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东就业人口受教育状况
(一)广东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构成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汇总资料计算,广东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79年,接近高中一年级的教育年限,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69年,仅低于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与辽宁并列全国第四位。
表1 2010年部分省市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地 区 |
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全国 |
9.10 |
北京 |
12.19 |
上海 |
11.26 |
天津 |
10.69 |
广东 |
9.79 |
辽宁 |
9.79 |
山西 |
9.62 |
江苏 |
9.52 |
黑龙江 |
9.46 |
吉林 |
9.45 |
新疆 |
9.34 |
从构成情况看,全省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有两个特点:一是男性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高于女性。男性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02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3年,居全国第四位,比第五位的江苏高0.13年。女性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50年,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76年,排在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和山西之后,居第六位。二是省外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广东户籍人口基本相当。2010年人口普查,省外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4年,比广东户籍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9.77年略高0.07年,教育水平基本相当。分性别看,男性就业人口中,广东户籍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05年,比跨省流动人口的9.96年高0.09年;而女性就业人口中,本省户籍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42年,比跨省流动人口的9.66年低0.24年。
与全国相比,广东小学以下教育水平就业人口比例远低于全国,初中和高中教育水平就业人口比例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广东平均受教育年限较高的主要原因。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2010年广东和全国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
地区 |
未上过学占比(%) |
小学占比(%) |
初中占比(%) |
高中占比(%) |
大专以上占比(%) |
全国 |
3.41 |
23.86 |
48.8 |
13.87 |
10.06 |
广东 |
0.87 |
15.69 |
53.12 |
19.59 |
10.73 |
广东比全国增减(百分点) |
-2.54 |
-8.17 |
4.32 |
5.72 |
0.67 |
(二)地区间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差异大
2010年人口普查,广东珠三角地区与其他地区间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差异大。珠三角地区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8年,粤东、粤西地区以及山区市分别为8.86年、8.89年和9.12年,珠三角地区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在21个地级及以上市中,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0年以上的有4个市,其中珠海、深圳分别达到10.96年和10.93年;9-10年的有10个市;8-9年的有7个市。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最高的珠海比最低的汕尾高2.3年,可见各市之间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
表3 2010年分市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三)城乡间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差异大
2010年,广东城镇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41年,乡村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9年,城镇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比乡村高2.02年。从各种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口比重看,乡村地区就业人口中88.68%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教育水平,比城镇地区的61.24%高27.44个百分点。与全国城乡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情况比较,广东城镇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比全国平均水平(10.6年)低0.19年,乡村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则比全国(7.87年)高0.52年。从就业人口的城乡构成分析,广东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是乡村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教育和金融业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最高
广东各行业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排序与全国情况基本一致。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最高的行业是教育和金融业,分别为14.22年和14.12年,比最低的农、林、牧、渔业高6.22年和6.12年。教育、金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以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6个行业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均超过13年,达到大学专科教育水平(具体见表4)。
表4 2010年分行业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由于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较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因此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较高,为11.16年,分别比第二产业(9.80年)和第三产业(8.00年)高1.36年和3.16年。
二、广东就业人口受教育状况的变化特征
(一)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显著提高
与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比较,2010年广东人口普查16岁以上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显著提高,从2000年的8.81年提高到9.79年,提高了0.98年。同期,全国16岁以上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8.00年提高到9.10年,提高1.1年。从就业人口的性别构成和户籍构成看,全省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变化有两个特征:一是女性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幅度更大;二是广东户籍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更显著。全省女性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0年的8.33年提高到9.50年,提高1.17年;男性则从9.22年提高到10.02年,提高幅度为0.8年。广东户籍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0年的8.64年提高到9.77年,10年间,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1.13年。同期,省外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26年提高到9.84年,提高0.58年。随着广东户籍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大幅提升,本省和省外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差异基本消除。2000年,本省户籍和省外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8.64年和9.26年,相差0.62年;2010年两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9.77年和9.84年,相差只有0.07年,基本持平。
表5 2000年与2010年全省就业人口教育程度构成变化
年份 |
未上过学占比(%) |
小学占比(%) |
初中占比(%) |
高中占比(%) |
大专以上占比(%) |
2010 |
0.87 |
15.69 |
53.12 |
19.59 |
10.73 |
2000 |
2.87 |
26.43 |
49.02 |
16.52 |
5.17 |
2010年与2000年比重变化(百分点) |
-2.00 |
-10.74 |
4.10 |
3.07 |
5.56 |
从表5可以看出,2000年到2010年全省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显著提高,主要原因是小学以下教育程度人口占比大幅下降,10年间下降12.74个百分点;初中以上教育程度就业人口占比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其中提高幅度最大的是大专以上教育程度就业人口比例,从5.17%提高到10.73%,提高5.56个百分点。
(二)高中以上教育程度就业人口继续向珠三角聚集
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广东各区域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变化特点是粤西地区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幅度最大,四大区域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差异有所缩小。粤西地区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0年的7.84年提高到2010年的8.89年,提高1.05年,提高幅度居各区域首位。珠江三角洲地区仍然是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最高的地区,但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2000年,珠三角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比最低的粤西地区高1.52年;2010年,珠三角比最低的粤东地区高1.42年。
表6 2000年与2010年各区域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变化情况
从各种教育程度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情况看,高中以上教育程度就业人口向珠江三角洲聚集的趋势越来越明显。2000年,68.19%的高中教育程度就业人口以及72.63%的大专以上教育程度就业人口选择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就业;2010年,上述比例分别提高到73%和79.82%,分别提高了3.81个和7.19个百分点。
(三)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中大专以上人口比例大幅提高
2010年,全省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8.00年、9.80年和11.16年,与2000年的7.22年、9.29年和10.47年比,分别提高0.78年、0.51年和0.69年。10年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幅度最大,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次之(具体见表7)。
表 7 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变化情况
与2000年相比,2010年广东三次产业各种教育程度就业人口的变化情况有三个特点:一是一产就业人口的教育程度呈现“一降一升”变化,小学以下教育程度就业人口比重大幅下降15.5个百分点,而初中就业人口占比则猛增13.5个百分点,占一产就业人口比重达55.88%。二是二产就业人口的变化相对平缓,各种教育程度就业人口占比的变化幅度均小于其他产业。三是三产就业人口中,大专以上就业人口比重显著提高,从2000年的15.34%提高到23.32%,升幅为7.98个百分点。
三、值得注意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从就业人口受教育水平的现状和变化情况看,全省就业人口的教育水平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城镇地区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广东城镇地区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41年,比全国平均水平(10.6年)低0.19年;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80年,比全国平均水平(9.93年)低0.13年。城镇地区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城镇就业人口教育程度不高,无法支撑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二产就业人口教育水平不高,不利于产业升级换代。
二是大专以上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明显低于长三角地区。2010年人口普查,全省就业人口中大专以上人口占10.7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68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列第12位。全省大专以上就业人口占比不仅远低于北京(38.98%)、上海(28.31%)和天津(21.52%)3个直辖市,也明显低于长三角地区的江苏(11.95%)和浙江省(11.56%)。
三是人才的集中程度进一步加剧。2010年分布在珠三角地区的大专以上教育程度就业人口比例上升到接近80%,比2000年提高7.19个百分点。高学历就业人口的高度集中对实施“双转移”政策以及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都有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政策,逐步提高大学教育程度就业人口比例。虽然广东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名列全国前列,但主要是高中教育程度就业人口比例相对较高,大专以上教育水平就业人口比例则只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并且明显低于长三角地区的省市。另外,广东的省外就业人口数量庞大,但其平均受教育水平与广东户籍就业人口基本相当,高技能人才数量还比较缺乏。因此,为了保持全省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对引进人才在户籍迁移、住房和子女上学等问题上给予合理照顾,使人才不仅能流进来,而且能安心扎根广东。
第二,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选择到珠三角以外地区就业,逐步缓解人才高度集中珠三角地区的局面。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通常都会遇到结构性就业难问题,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在珠三角地区以及国企等大型企业找工作比较难,另一方面珠三角地区以外企业以及中小企业招收高学历人员也比较难。为此,建议教育部门在合理设置学科的同时加强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方面教育,引导毕业生向人才稀缺地区流动;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制定配套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珠三角以外地区就业,吸引来自粤东、粤西和山区的高校毕业生回户籍地就业,在拓宽大学毕业生就业门路的同时,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引进必要的人才。
供稿单位: 人口就业处
撰 稿: 王 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