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广东发展实现若干重大跨越
内容摘要:2013年是改革开放35年,本文从经济增速和总量、经济结构、人民生活三个主要方面回顾了35年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带有转折意义的重大变化,以此展现广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关键词:改革开放 跨越 分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开启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篇章。广东毗邻港澳,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35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诸多风险挑战,面对传统粗放发展路径的现实制约,面对经济社会转型期矛盾的日益凸显,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把握主题主线,把中央精神和本地实际相结合,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先行先试,开拓进取,在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幸福广东的道路上勇闯新路,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35年的发展中,实现了若干重大跨越,每一次跨越都是广东发展的里程碑。
一、国民经济连上新台阶,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
改革开放35年以来,广东面对一系列重大机遇与挑战,始终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发展连上新台阶,综合实力不断实现大跨越。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总量实现跨越式发展。1979-2012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为2.8%,中国增速为9.8%,广东增速则达13.3%,是世界速度的4.8倍,中国速度的1.4倍。持续较快的经济增速,推动广东经济总量不断跃上新台阶。1978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仅185.85亿元。自1989年开始,广东GDP总量超越江苏,此后在全国一直保持首位,到2012年已连续24年居全国第一,占全国经济总量比重在1/10至1/8之间。细数广东GDP所实现的几次大跨越,2000年首超1万亿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2007年达到3万亿元,2011年则跨上5万亿元的新台阶。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广东GDP在1998年超越新加坡,于2003年赶超香港,于2007年赶超台湾,取得“亚洲四小龙”四超三的佳绩。
图1 1978-2012年世界、中国、广东GDP增长速度
图2 改革开放以来主要年份广东GDP总量情况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向1万美元大关靠近。1978年,广东人均GDP仅370元;1996年是个标志性年份,人均GDP首超1千美元;2005年跨上3千美元台阶;2008-2011年,广东人均GDP成功从5千美元跨上7千美元台阶;2012年,广东人均GDP更达54095元(折算8570美元),突破8500美元大关,按照世界银行制定的国家与地区收入水平划分标准,广东已迈进中上等收入国家或地区的新门槛。预计2013年广东人均GDP超过9200美元,离1万美元大关仅一步之遥。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若干重要产品产量实现飞跃。35年来,广东工业化进程迅速加快,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广货在全球的竞争力不断增强,主要工业产品实现量的飞跃。2011年,广东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10万亿大关,达10.3万亿元。主要工业产品中,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彩色电视机生产量达5810.12万台,于1998年首次突破1000万台;成品钢材生产量达2992.96万吨,于2004年突破1000万吨,2011年突破3000万吨;冰箱和汽车生产量分别为1654.97万台和159.66万辆,于2009年分别突破1000万台和100万辆。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财政收入连上台阶。受经济较快增长带动,广东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1978年,广东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仅41.82亿元,1988年首次突破100亿元,2001年实现1000亿元,并于2011年和2012年分别突破5000亿元和6000亿元大关,已连续22年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民生财政支出加大,助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1978年,广东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仅28.70亿元,1999年首超1000亿元,2010—2012年间逐年突破5000亿元、6000亿元和7000亿元大关。特别是2008-2011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年均增长20.7%,其中对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投入年均增速更达20.8%和32.5%。
——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外贸总量将破1万亿美元。1978年,广东进出口总额仅15.92亿美元,1986年首次突破了100亿美元,1995年突破了1000亿美元,2006年又突破了5000亿美元,到2012年,广东进出口总额已达9839.47亿美元,预计2013年将继续突破10000亿美元大关。
——资金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存贷款规模全国第一。35年来,广东凭借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稳步推进珠三角金融一体化和粤港澳金融合作,加大对实体经济金融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银行存贷款规模稳步扩大。1997年,广东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首超1万亿元,2012年则突破了10万亿元大关。截至2012年末,广东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贷款余额分别达10.51万亿元和6.71万亿元,存款规模连续24年位居全国首位,贷款规模连续28年位居全国首位。
——科技投入不断增加,R&D经费支出占比突破2%。35年来,广东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体制机制,科技事业取得丰硕成果。2012年,广东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到1236.1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7%,用13年时间成功实现了R&D经费支出的占比从1999年1%到2012年2%的突破。在以企业为主体的专利技术创新体系方面,广东相对成熟。2012年,最能反映科学发展水平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广东为22153件,占全国10.2%,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截止2012年底,广东有效发明专利共78902件,居全国之首。
——交通运输设施日益完善,高速公路突破5000公里。35年来,广东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有力地支撑了各项产业发展。2012年,广东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577公里,比1978增长1.6倍;公路通车里程19.5万公里,增长2.7倍;民用航线里程185.1万公里,增长88.1倍;管道输油(气)里程6448.01公里,增长82.7倍;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14.08亿吨,增长49.5倍。一些现代化交通运输设施从无到有,增长迅猛。改革开放之初尚无的高速公路在2011年实现通车里程5049公里,首次突破5000大关,2012年进一步提高到5524公里。
二、发展方式深刻变化,经济结构优化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广东对转变发展方式重要性认识不断深化的35年,也是广东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35年。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35年来,广东三次产业在调整中取得长足发展,农业基础稳固、工业核心竞争力增强、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广东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9.8:46.6:23.6逐步调整为2012年的5.0:48.5:46.5。其中,第一产业比重出现两次重要转折,第一次是2000年,当年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减少到10%以内(9.2%);第二次是2010年,当年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减少到5.0%。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呈逐步提升态势,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于1998年突破40%,此后该比重一直在40%以上稳步增加。
图3 1978-2012年广东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工业结构向适度重型化方向调整,增强了工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力。2012年,先进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0923.6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近半壁江山;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478.8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近1/4。
——民营经济已占半壁江山。35年来,广东不断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力度,积极支持引导中小企业加快提升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民营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发展迈上新水平。2011年,广东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6%,已占到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2012年,民营经济达29319.97亿元,占GDP比重继续提高为51.4%;民营经济上缴税金6467.82亿元,占全省税收总额的49.1%;民间投资10177.28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52.7%,民营经济已成为支撑广东经济内生增长的主力。
——城镇化水平突破60%。改革开放以后,广东城镇化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城乡壁垒逐步松动,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广东城镇化获得迅速发展。1978年,广东按非农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只有16.3%,1990年达到23.7%,2000年按城镇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突破50%,达到55.0%,2012年提高到67.4%,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明显。2012年,广东10594万常住人口中,有7100多万人属于城市人口。
三、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离全面小康越走越近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并逐步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发展,努力提高广东人民生活质量,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百姓。
——居民收入大幅提高。35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出台了一系列增收措施,确保了城乡居民收入和财富的快速增长。1986年,广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超过1000元;2001年则突破10000元大关;2012年达30227元,突破3万元大关,比1978年增长72.3倍。1990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元;2012年达到10543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比1978年增长53.6倍。
图4 1978-2012年广东居民收入变动情况
——居民财富拥有量显著增加。2000年末,广东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2005年末突破2万亿元,2011年末突破4万亿元,2012年末进一步增加到46265.58亿元。
——居民生活显著改善。2012年,广东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2396.35元,比1978年增长55.0倍;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458.56元,比1978年增长39.3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明显优化。2012年,广东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9%,比1978年下降29.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9.1%,比1978年下降12.6个百分点。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2012年,广东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4.4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27.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住房面积31.67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22.9平方米。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彩电、电话等耐用消费品逐步普及,广东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彩电拥有量于1995年突破100台,2012年达到141台;移动电话拥有量于2002年和2006年分别突破100部和200部,2012年达到242.74部,也即每户家庭拥有2部多手机。汽车、电脑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长,2001年末,广东私人汽车拥有量突破100万辆。2012年末,广东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和计算机拥有量分别达36.63辆和113.89台。
改革开放35年,广东所取得的成绩非常巨大,成功创造了相对落后地区发展经济的新模式,广东的发展之路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展望未来,广东将在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道路上再创佳绩,努力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实验区,并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供稿单位:综合处
撰 稿:王文森 严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