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资料 >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

 

2012年广东信息化发展指数统计监测研究分析报告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各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统计监测数据,分析广东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信息化 分析

 

  国家统计局《2000—2012年中国各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Ⅱ)(注)》统计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广东信息化发展稳步推进,信息化发展总指数继续保持在全国前列,但也存在着总指数增速放缓,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增强,信息化研发企业比例和R&D经费投入偏低,信息产业技术指数增速落后,信息化地区间发展差距较大等问题。

  一、主要发展特点

  2012年,广东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0.84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091点,处在北京、上海、天津和浙江之后,稳居全国各省市第5位。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继续得到巩固完善

  2012年,广东信息化基础设施指数为0.60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25点,居全国各省市第6位。与上年相比,信息化基础设施指数增长7.3%,略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3个百分点,也快于江苏(6.4%)、山东(5.5%)和浙江(5.1%)。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2012年底全省拥有固定电话用户3135.8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2467.99万户,增长15.5%,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17.7/百人。3G移动电话用户2773万户,增长66.9%。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2701.6万个,增长7.6%。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903.6 万户,增长15.8%。手机无线上网卡用户209万户,增长18.1%。互联网用户普及率63.1%,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66.4%,其中珠三角地区覆盖率为73.0%。全省IPv4地址数为3176.44万个,占全国的9.6%,居全国第二。域名总数为281.58万个,居全国第二。网站数为43.59万个,占全国网站总数的16.3%,全国排名第一。年内累计建成3G基站82791座,WLAN热点13.59万个,长期稳定用户达1239.19万户。

  (二)信息产业与技术创新稳步增长

  2012年,广东信息化产业技术指数1.08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071点,居全国各省市第6位。人均电信收入1380.59元,增长6.8%,居北京和上海之后,位居全国各省市第3位。

  1.子信息制造业平稳增长。2012年,广东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2.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7%,占全国的27.6%;实现出口交货值1.52万亿元,增长6.8%,占全国的32.5%;新增固定资产745亿元,增长18.8%,占全国的11.2%;出口额2913亿美元,增长6.8%,占全国的41.7%;进口额2003亿美元,增长8.7%,占全国的41%;利润总额867.91亿元,增长11.9%,占全国的24.8%;税金总额426.24亿元,增长20.3%,占全国的28.2%。全省入围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百强企业22家。

  2.物联网产业规模日趋扩大。2012年,广东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1380亿元,占全国规模的37.8%。省内以物联网为主导的企业超过1600家,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000家,机器对机器(M2M)应用终端数量超过1200万台。全省RFID产值超过90亿元,卫星导航产值约为600亿元。智能电力抄表数量超过1180万台,增长18%,占全国的14.9%。粤港合作推进RFID应用,供港活猪RFID耳标应用突破26万个,岭南通·八达通二合一卡正式发行。南方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基础建设正式启动并成功开展部分国际互联互通应用示范。物联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量超过1190件,继续引领全国。全省企业创新能力、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一和第二。2012216日,广东顺德物联网体验馆开馆,成为内地首个物联网新技术体验中心。20128月,广东省物联网产业联盟成立。

  3.件业业务收入快速增长。2012年,全省软件业务收入4152.9亿元,增长23.9%;实现利润718.7亿元,增长4.1%;软件业务出口163.2亿美元,增长8.9%。全省新认定软件企业685家,累计认定软件企业6407家,新登记软件产品5679个,累计登记软件产品31030个。全省获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资质的单位691家,其中一级36家,二级102家、三级396家、四级157家,分别占全国的15.2%、18.1%、18.1%和16.7%;软件业从业人员74万人,增长13.9%;从业人员工资总额601.8亿元,增长4.8%。广州和深圳获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中国软件名城”称号。

  4.专利申请受理量和批准量快速增长。2012年,广东专利申请受理量22.95万件,增长16.9%;专利申请批准(授权)量15.36万件,增长19.6%;每百万人发明专利申请量570.59件,增长15.2%

  5.信息安全建设步伐加快。2012年,为统筹指导全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广东成立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开展重点领域网络与信息安全检查,与省公安厅等五部门联合开展信息安全检查。网络信任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截至2012年底,省内4家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发放的数字证书有效持有量达4783万张,占全国的54.7%,位居全国首位。数字证书广泛应用于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特别在可信交易、认证鉴权等方面成长快速,占证书应用的90%以上。粤港电子签名证书互认试点顺利推进,出台全国首份跨境证书互认文件《粤港两地电子签名证书互认办法》(粤府〔201282号),将粤港互认纳入常规化管理。截至2012年底,通过互认应用实现跨境货物总额达116亿港元。粤澳电子签名证书互认试点工作顺利启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司局、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澳门邮政局、澳门电信管理局组成的“粤澳电子签名证书互认试点工作组”成立。为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出台《关于加强我省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的意见》,开展重要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检查,全年调查全省央企、省国资委监管的国有企业和其他规模以上企业700多家企业、5000多套工业控制系统。

  (三)信息化应用消费活跃

  2012年,广东信息化应用消费指数0.87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72点,比上年增长6.8%,居北京和上海之后,排在全国各省市第3位。拥有互联网62.55/百人,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二。人均信息消费额2309.99元,在上海和北京之后,居全国第3位。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5万亿元,其中网上购物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7.9%

  1.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2012年,广东实施两化融合6860工程,推动广州、佛山、顺德区、东莞、中山、惠州等6个地区的两化融合建设,建设面向装备、汽车、家电、服装、灯饰、陶瓷、玩具、石材等行业的8个网络协同制造技术服务平台,在装备制造、安全生产、绿色制造(节能减排+清洁制造)、牵手工程、制造业数字化、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六个类别各认定10家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支持60个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项目。实施两化融合牵手工程,全年在佛山顺德、清远、汕头、珠海、阳江、惠州等地组织6场对接活动。在全国率先建立“广东省区域两化融合水平评估体系”,将评估范围延伸到地市。开展信息化园区试点建设,认定佛山广东金融高新技术区等11个园区为首批广东省信息化园区无线园区。认定天河软件园(高唐园区)等24家园区为金、银、铜牌信息化园区。新认定188家企业为广东省两化融合“4100”示范企业。

  2.云计算应用加快发展。2012年,广东统筹云计算基础设施布局。建成国家深圳超级计算中心和广州超算中心、华南最大规模的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亚太信息引擎”、中国移动南方基地、世纪互联、富士通数据中心等云计算数据中心。实施“云计算应用示范工程计划”。推动广州市民网页民生云服务、深圳中山“健康云”、佛山、东莞中小企业云平台等试点示范工程建设。结合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中“关于推进电子政务关键技术设备国产化试点”在广东省的实施,推进广东云计算设备生产的本地化。联合香港资讯科技总监办成立粤港云计算服务与标准专家委员会,加强云计算发展和标准规范建设。支持省云计算产业联盟与香港业界紧密合作,组织“粤港青年创业大赛”、“2012年第一届粤港云计算大会”等活动,推动粤港在云计算技术和标准领域深入交流和合作。

  (四)信息化知识支撑能力增强

  2012年,广东信息化知识支撑指数0.89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052点,与湖北省并列全国第5位。比上年增长1.2%,快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

  1.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12年,广东教育指数为0.851,比上年提高0.01个百分点。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加大。全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625.93亿元,增长19.6%,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21.6%,比上年上升1.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2402.04元,增长12.6%15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9.73年。义务教育普及成绩突出,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6.0%。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5.0%,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463.5万人,继续稳居全国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8.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161.69万人,增长5.9%;成人本专科在校学生48.90万人,增长6.2%。每万人口普通高校在校生153.91人,比上年增加7.63人。

  2.R&D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研发队伍不断壮大。2012年,广东R&D经费投入1236.15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研发投入510.9亿元,增长16.1%。全省R&D研发人员62.91万人,增长22.0%;全时研发人员49.23万人,增长19.8%。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研发R&D人员投入19.4万人年,增长22.0%。全省规上工业企业中有R&D活动的企业5082个,增长22.3%,工业企业R&D投入约占全部投入的90%。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的R&D课题(项目)37460个,增长28.1%;课题(项目)经费投入1103.23亿元,增长21.6%,平均每个R&D课题(项目)内部经费支出294万元。

  3.信息产业就业人数增加。2012年,广东信息产业就业人数为2037.88万人,比上年增长1.5%。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人数62.08万人,增长6.9%,占全省信息化就业人数比重由上年的2.9%上升为3%

  (五)信息化发展效果明显提高

  2012年,广东信息化发展效果指数0.78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038点,比上年增长6.4%,居全国各省市第5位。

  1.信息产业贡献率提高。2012年,广东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26519.69亿元,比上年增长9.5%,占GDP比重为46.5%,比上年上升1.2个百分点。其中,完成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1618.09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例为2.2%,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

  2.电子政务和社会建设信息化稳步推进。2012年,广东加强全省政务网络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等工作,继续推进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开发完成并在省直各部门部署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共享信息梳理系统。省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已有35个政务部门开展了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共享195类信息,广州、佛山等17个地市已建成并实现与省平台的互联互通。大力推进各级政府的政务网上服务建设,开展广州市越秀区、深圳市罗湖区、肇庆市德庆县、韶关市始兴县等13个基层社会建设信息化试点建设,提高基层政府便民服务水平。2012年,省直部门网站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理率为81.0%,地市门户网站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理率达87.2%

  3.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快。2012年,广东信息技术应用向农村生活生产各领域加速渗透。至年底,20个地级以上市完成150多个通用应用平台、近400个特色应用系统的建设与部署,提供涉农信息咨询服务970多万次、涉农视频课件800多集,“农村手机报”、“农信通”等涉农短信息服务覆盖人数超过700万人,辐射带动100多家龙头企业、50多家产品批发市场。依托“农村中青年信息能力培训”工程、“百万农民学电脑”培训服务活动等,共开办6000多期信息化技能培训班,1400多场“信息兴农”宣传培训活动,有效提升农民信息素质。实施“信息兴农”工程,2011-2012年共扶持146个项目,深化推进信息技术在农村生产经营与农村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各领域中的应用。完善省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省农村特色产品信息化溯源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农村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库。制定《广东省农村信息化发展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开展2012年全省农村信息化优秀成果及信息化建设试点项目评选活动,共评选出优秀成果16个、信息化建设试点项目26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2年,广东信息化发展总指数继续稳居全国前列,但也存在着总指数增速放缓、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增强、信息化研发企业比例和R&D经费投入偏低、信息产业技术指数增速相对落后、信息发展效果地区间差距较大等问题。

  (一)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增速放缓

  2012年,广东信息化发展总指数比上年增长6.6%,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不仅比全国增速低2.2个百分点,也远远落后于山东(11%)、江苏(9.9%)和浙江(8.2%),在全国各省市中倒数第4位。

  (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增强

  2012年,广东电视拥有率为37.86台/百人,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9.47/百人),也落后于浙江(63.61/百人)、江苏(54.96/百人)和山东(38.47/百人)。计算机拥有率为26.21/百人,除落后于京津沪外,也低于浙江(30.46/百人)和江苏(27.49/百人)。广东电话拥有率于2010年被浙江超越后,已连续三年退居全国第4位。

  (三)信息化研发企业比例和R&D经费投入偏低

  2012年,广东拥有科研活动工业企业5082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3.4%,落后于浙江(26.3%)、江苏(24.3%)和上海(16.0%)。广东投入R&D经费1236.15亿元,比江苏少51.87亿元,位居全国第2位;R&D经费占全省生产总值比例为2.2%,比江苏低0.1个百分点。

  (四)信息化产业技术指数增速处在较低地位

  2012年,广东信息化产业技术指数增长11%,落后全国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分别比山东、浙江和江苏低19.8个、10个和8.5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市中倒数第6位。每百万人发明专利申请量于2009年被江苏省大步超过后,2012年又被浙江省超越,由2011年居全国第5位退到第6位。

  (五)信息化发展效果地区间差距较大

  2012年,广东人均生产总值54095元,高出全国38420元的40.8%,但落后于天津、北京、上海、江苏、内蒙古、浙江、辽宁之后,居全国各省市第8位,特别是广东还有13个地级市人均本地生产总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信息化地区间差距较大是广东一大短板。

  三、对策和建议

  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化发展浪潮,广东信息化总指数发展步伐放缓,须引起重视,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要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国际先进水平为标杠,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切实按照《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2005—2020年)》和《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总体部署,不断加强信息化发展走趋分析研究,找出短板,突出重点,冲破难点,明确主攻方向,力争抢占信息化发展战略制高点,不断推进全省信息化水平上新台阶。具体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前,广东要在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同时,进一步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推进光纤入户和“三网融合”,加快推进无线城市群建设,为巩固和提升全省信息化整体竞争力夯实坚实基础。同时,要高度关注和积极争取参与国家未来网络技术研发,力争抢占先机,确保在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占居领先地位。

  (二)进一步加大企业信息化重要作用宣传和经费投入力度

  一方面,广东要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对提升企业竞争力重要作用方面的宣传力度,引导广大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快提高应用信息化技术企业的比例。另一方面,要在继续加大财政资金对信息化建设支持力度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信息化建设,千方百计增加 R&D经费占GDP的比重。

  (三)进一步提升信息产业技术竞争力

  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加大信息核心技术研发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开发高附加值、高利润率产品,力争改变目前广东信息关键技术主要依赖国外进口,大部分产品处在产业链低端,产业大而不强的格局。要着重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突出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要在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注意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信息化全民共享程度。

  (四)进一步努力缩小地区间信息化发展差距

  域发展差距较大是广东的一大特征。多年来,广东一直为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不懈的努力,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但由于各地自然地理条件禀赋不同等多种原因,如何尽快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仍然是一个大难题。当前,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提出的“三个定位”和“两个率先”为总目标,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新一轮加快振兴粤东西北发展战略总体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不断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加快培育各自区位发展优势。要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充分发挥城镇作为核心区的聚集扩散和幅射传导作用,以带动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和特点,认真谋划产业转型升级格局,通过大项目和主导产业带动大发展。

 

 

 

 

 

                                                           供稿单位: 统计科研所

                                                               稿: 冯位东

 

 

 

 

 

  附注:

  信息化发展指数()指标体系

  

总指数

  分类指数

  指标

  信息化发展总指数()

  一、基础设施指数

  1

  电话拥有率(部/百人)

  2

  电视机拥有率(台/百人)

  3

  计算机拥有率(台/百人)

  二、产业技术指数

  4

  人均电信业产值(元/人)

  5

  每百万人发明专利申请量(个/百万人)

  三、应用消费指数

  6

  互联网普及率(户/百人)

  7

  人均信息消费额(元/人)

  四、知识支撑指数

  8

  信息产业从业人数占比重(%)

  9

  教育指数(国外:成人识字率*2/3+综合入学率*1/3

  国内:成人识字率*2/3+平均受教育年限*1/3)

  五、发展效果指数

  10

  信息产业增加值占比重(%)

  11

  信息产业研发经费占比重(%)

  12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

  

    说明: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各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Ⅱ)指标统计数据来源口径统一规定,由于

       现行报表统计指标数据来源难于收集的原因,表中信息产业从业人数占比重用第三产业就

       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重替代,信息产业增加值占比重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替代,信息产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用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替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