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
2013年粤苏鲁浙62市经济对比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2013年粤苏鲁浙共62个地级以上市的主要经济情况,探寻广东城市经济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粤苏鲁浙 城市 对比
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是我国经济总量最大的四个省,四省共有62个地级以上市。根据2013年城市统计资料,本文对这62市GDP、人均GDP、三大需求、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一、2013年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一)经济总量对比
在62个地级以上市中,2013年GDP最高的市在广东,排第一的是广州,达15420.14亿元,其次是深圳14500.23亿元,列第三的是江苏的苏州13016亿元,这三个市GDP均超过万亿元。山东GDP最大的是青岛,为8006.6亿元,列总排名第7位;浙江GDP最大的是杭州,为8343.52亿元,列第4位。
在总排名前十位的市,粤苏鲁浙分别有3个、3个、2个和2个市,四省大抵相当。
表1 2013年62市GDP总量排名情况
前十位的城市 |
后十位的城市 |
||
排 名 |
GDP(亿元) |
排 名 |
GDP(亿元) |
1、广州 2、深圳 3、苏州 4、杭州 5、无锡 6、南京 7、青岛 8、宁波 9、佛山 10、烟台 |
15420.14 14500.23 13016.00 8343.52 8070.18 8011.78 8006.30 7128.87 7010.17 5613.87 |
53、阳江 54、韶关 55、丽水 56、舟山 57、梅州 58、潮州 59、河源 60、汕尾 61、莱芜 62、云浮 |
1039.84 1010.07 983.08 930.85 800.01 780.34 680.33 671.75 653.48 602.30 |
与前十名排名各省势均力敌的情况不同,在总排名最后的十个市(即总排名第53位—62位)中,广东有7个,浙江2个,山东1个,江苏没有,广东经济总量偏小的城市过多,与苏鲁浙差距十分明显。
(二)经济增速对比
2013年虽然四省经济均面临较多的困难,但四省共有43个市GDP增速达到两位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二。在增速前十的市中,广东有7个市,速度优势较明显,江苏有3个市。其中增长速度居第1—5位的都在广东,分别是阳江(15.3%)、揭阳(14.5%)、惠州(13.6%)、云浮(13.3%)和茂名(13.2%)。江苏增速最高的是宿迁(12.5%),居总排名第6位。山东增速最高的是菏泽(12.0%),居总排名第12位。而浙江各市增速相对较低,其增速最高的是嘉兴(9.3%),仅居总排名第50位。
表2 2013年62市GDP增速排名情况
前十位的城市 |
后十位的城市 |
||
排 名 |
GDP增速(%) |
排 名 |
GDP增速(%) |
1、阳江 2、揭阳 3、惠州 4、云浮 5、茂名 6、宿迁 7、盐城 8、汕尾 9、韶关 10、镇江 |
15.3 14.5 13.6 13.3 13.2 12.5 12.3 12.2 12.1 12.1 |
53、金华 53、衢州 55、湖州 56、绍兴 56、舟山 58、清远 59、宁波 60、杭州 61、台州 62、温州 |
9.1 9.1 9.0 8.5 8.5 8.2 8.1 8.0 7.9 7.7 |
在增速最慢的十个市中,浙江多达9个,但广东也有清远市(8.2%)居其中。
从发展均衡性来看,广东各市增速高低落差(即最高增速-最低增速)为7.1个百分点,江苏为3.2个百分点,山东为2.5个百分点,浙江为1.6个百分点。广东各市之间的增速高低差远远大于苏鲁浙,说明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均衡性十分突出。
(三)产业结构对比
粤苏鲁浙各市产业不断升级,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全部市中,属于“三二一”结构的有13个,其余49个市均为“二三一”结构。服务业占GDP比重在50%以上的有7个市,分别是广东的广州(64.6%)、深圳(56.5%)和东莞(53.8%),江苏的南京(54.4%),山东的济南(55.3%)和青岛(50.1%),以及浙江的杭州(52.9%)。这7个市GDP均在五千亿元以上。
在服务业比重低于40%的市中,广东有9个,山东有12个,江苏有2个,浙江有1个。广东各市产业升级步伐明显落后于江苏、浙江。
表3 2013年62市服务业占GDP比重排名情况
前十位的城市 |
后十位的城市 |
||
排 名 |
服务业占比(%) |
排 名 |
服务业占比(%) |
1、广州 2、深圳 3、济南 4、南京 5、东莞 6、杭州 7、青岛 8、温州 9、金华 10、珠海 |
64.6 56.5 55.3 54.4 53.8 52.9 50.1 46.8 46.4 46.3 |
53、莱芜 54、佛山 55、德州 56、枣庄 57、聊城 58、云浮 59、菏泽 60、阳江 61、揭阳 62、东营 |
36.4 36.1 36.0 35.1 34.7 34.4 33.2 32.0 27.2 26.9 |
(四)人均GDP对比
人均GDP总排名前十位的市,广东有4个(深圳、广州、珠海、佛山),江苏有3个(无锡、苏州、南京),山东有1个(东营),浙江有2个(杭州、宁波),广东略有优势。但人均GDP最高的市并不在广东,是山东的东营(156356元),其次是深圳(136948元),第三是无锡(124600元),接着是苏州(123209元)和广州(119695元)。
人均GDP是否超全国平均水平是衡量各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2013年全国人均GDP为41908元,广东有12个市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而江苏仅有连云港(40416元)和宿迁(35484元)2个市,山东也只有聊城(40084元)、临沂(32902元)和菏泽(24542元)3个市,浙江则全部市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人均GDP总排名后十位中,广东占了多达9个市,还有1个是山东的菏泽,广东与三省有显著差距。
表4 2013年62市人均GDP排名情况
前十位的城市 |
后十位的城市 |
||
排名 |
人均GDP(元) |
排名 |
人均GDP(元) |
1、东营 2、深圳 3、无锡 4、苏州 5、广州 6、珠海 7、南京 8、佛山 9、杭州 10、宁波 |
156356 136948 124600 123209 119695 104786 98011 96310 94566 93176 |
53、清远 54、湛江 55、潮州 56、汕头 57、揭阳 58、云浮 59、菏泽 60、汕尾 61、河源 62、梅州 |
28928 28859 28837 28661 26866 24863 24542 22560 22499 18603 |
(五)三大需求对比
经济增长主要通过消费、投资和出口来拉动,这三大需求也被称为“三驾马车”。
1.投资方面:
广东各市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较弱。全部市中固定资产投资居前三位的市是苏州(6001.90亿元)、南京(5265.55亿元)和青岛(5027.90亿元)。广州以4454.55亿元居第4位。在前十的市中,江苏有4个(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山东有3个(青岛、烟台、潍坊),浙江有2个(杭州、宁波),广东只有1个(广州)进前十。在广东仅次于广州的深圳,其投资额在总排名中仅居第15位。
全部市中,固定资产投资额低于1000亿元的只有19个市,其中广东就占了14个,山东只有2个(莱芜、滨州),浙江有3个(衢州、舟山、丽水),江苏没有投资额少于千亿的市。特别是投资额排最后的10个市中,有8个在广东。
各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普遍较快,全部市增速均达到两位数,增速超20%的市就有40个,近三分之二。增速最快的前6个市均在广东,分别是茂名、湛江、云浮、汕头、梅州和揭阳,加上排第10的阳江,在增速前十位的市中广东就有7个,其余是江苏2个(宿迁、连云港)、浙江1个(温州)。
在投资增速普遍较快的情况下,即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3%也只能屈居总排名倒数第10名。在投资增速最慢的十个市中,广东有4个,江苏有2个,浙江有4个。
表5 2013年62市固定资产投资排名情况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增速(%) |
||
前十位的城市 |
后十位的城市 |
前十位的城市 |
后十位的城市 |
1、苏州 6001.90 2、南京 5265.55 3、青岛 5027.90 4、广州 4454.55 5、杭州 4263.87 6、无锡 4015.77 7、烟台 3538.19 8、潍坊 3429.90 9、宁波 3422.95 10、南通 3298.70 |
53、茂名 660.53 54、云浮 623.38 55、阳江 598.66 56、丽水 570.42 57、清远 505.97 58、莱芜 472.63 59、汕尾 462.09 60、河源 342.73 61、梅州 280.50 62、潮州 253.63 |
1、茂名 54.6 2、湛江 39.0 3、云浮 34.4 4、汕头 28.2 5、梅州 27.5 5、揭阳 27.5 7、宿迁 25.8 8、连云港 24.8 9、温州 24.1 10、阳江 23.8 |
53、嘉兴 16.3 54、绍兴 16.2 55、清远 15.5 56、中山 15.2 57、佛山 15.0 58、杭州 14.5 59、苏州 14.0 59、深圳 14.0 61、南京 12.4 62、湖州 10.2 |
2.消费方面:
2013年各地消费较为均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排名前十位的市中,广东有3个(广州、深圳、佛山),江苏有3个(苏州、南京、无锡),山东有2个(青岛、济南),浙江有2个(杭州、宁波);其中广州、深圳、苏州居前三位。
各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差距不大,全部市增速在9.8%—15.4%之间,除东莞增长9.8%外,其余全部市增幅均超过两位数。增幅居前十位的市中,广东有4个,江苏有4个,浙江有3个。但在增幅最后的十个市中,广东占了9个,浙江1个。
表6 2013年62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名情况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增速(%) |
||
前十位的城市 |
后十位的城市 |
前十位的城市 |
后十位的城市 |
1、广州 6882.85 2、深圳 4433.59 3、苏州 3627.60 4、杭州 3531.17 5、南京 3504.17 6、青岛 2904.30 7、无锡 2740.92 8、宁波 2635.70 9、济南 2633.90 10、佛山 2264.10 |
53、韶关 471.11 54、梅州 450.18 55、衢州 443.67 56、宿迁 442.43 57、丽水 420.80 58、清远 508.96 59、舟山 331.65 60、莱芜 257.75 61、河源 236.61 62、云浮 204.02 |
1、丽水 15.2 2、广州 15.2 2、揭阳 15.2 4、湛江 15.0 4、韶关 15.0 6、金华 14.8 7、舟山 14.1 8、徐州 14.0 8、宿迁 14.0 10、连云港13.9 10、淮安 13.9 |
53、江门 12.0 54、茂名 11.8 55、梅州 11.7 56、潮州 10.7 57、汕尾 11.6 58、温州 11.2 59、清远 10.7 60、深圳 10.6 61、中山 10.4 62、东莞 9.8 |
3.出口方面:
2013年,出口额列前三位的市为深圳(3057.18亿美元)、苏州(1757.10亿美元)和东莞(908.64亿美元)。在全部市中,出口排前十位的,广东有5个,江苏有2个,山东有1个,浙江有2个,广东优势比较明显。共有18个市出口依存度超过30%,其中广东7个,江苏2个,山东2个,浙江7个。深圳(133.1%)、东莞(104.5%)、珠海(101.0%)出口依存度居前三位。江苏出口依存度最高的是苏州(85.2%),山东最高的是烟台(33.1%),浙江最高的是金华(69.4%)。
增长速度上,各市差异巨大,增幅在-27.8%—52.7%之间。在增速总排名前十位的市中,广东有5个,江苏1个,山东1个,浙江3个。其中增速居前三位的是金华(52.5%)、汕尾(32.9%)和衢州(28.6%)。增速居总排名后十位的市均为负增长,其中广东1个(清远),江苏7个,山东2个。
表7 2013年62市出口排名情况
出口(亿美元) |
增速(%) |
||
前十位的城市 |
后十位的城市 |
前十位的城市 |
后十位的城市 |
1、深圳 3057.18 2、苏州1757.10 3、东莞 908.64 4、宁波 657.10 5、广州 628.07 6、杭州 447.66 7、佛山 425.30 8、青岛419.60 9、无锡411.49 10、惠州 333.21 |
53、聊城 20.03 54、汕尾 19.51 55、菏泽 17.50 56、梅州 15.44 57、泰安 13.67 58、云浮10.72 59、枣庄 9.47 60、韶关 9.20 61、茂名 8.00 62、莱芜 7.51 |
1、金华 52.7 2、汕尾 32.9 3、衢州 28.6 4、茂名 28.1 5、肇庆 27.6 6、滨州 25.2 7、珠海 23.0 8、梅州 21.6 9、丽水 20.1 10、宿迁 20.0 |
53、无锡 -0.4 54、淄博 -1.3 55、济南 -4.1 56、清远 -6.0 57、扬州 -7.6 58、泰州 -9.4 59、淮安 -17.3 60、镇江 -19.6 61、徐州 -22.1 62、舟山 -27.8 |
(六)居民收入对比
1.城镇居民收入方面:
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东莞(46594元),其后是深圳(44653元)和广州(42049元)。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苏州(41143元),山东最高的是济南(35648元),浙江最高的是宁波(41657元)。在前十位的市中,广东有3个,江苏有3个,浙江有4个。
但在城镇居民收入最后十位中,广东有8个,江苏1个,山东1个。
从发展速度来看,广东优势较明显。在全部市中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超10%的有31个,其中广东有18个,江苏有4个,山东有5个,浙江有4个。在增速前十位的市中,广东有8个,江苏有1个,山东有1个。
增速在9.5%—10.5%之间的市扎堆现象十分突出,特别是增长9.6%可列总排名第47位,而增长9.5%就只能排在54位以后。在总排名后九位的市中,广东有2个,江苏有2个,山东有1个,浙江有4个。
表8 2013年62市城镇居民收入排名情况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增速(%) |
||
前十位的城市 |
后十位的城市 |
前十位的城市 |
后十位的城市 |
1、东莞 46594 2、深圳 44653 3、广州 42049 4、宁波 41657 5、苏州 41143 6、绍兴 40454 7、南京 39881 8、杭州 39310 9、嘉兴 39087 10、无锡 38999 |
53、清远 21368 54、菏泽 21236 55、揭阳 20980 56、梅州 20737 57、汕尾 20485 58、云浮 20440 59、茂名 20036 60、潮州 19674 61、宿迁 18846 62、河源 18436 |
1、阳江 12.1 2、河源 11.6 3、云浮 11.5 4、潮州 11.5 5、汕尾 11.2 6、菏泽 11.0 6、揭阳 11.0 8、宿迁 10.9 8、汕头 10.9 8、梅州 10.9 |
54、宁波 9.5 54、徐州 9.5 54、济南 9.5 54、嘉兴 9.5 54、清远 9.5 59、无锡 9.4 60、台州 9.0 61、温州 8.7 62、东莞 8.5 |
2.农村居民收入方面:
2013年,全部61个市中(不含深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是东莞(27214元),其后是中山(21727元)和苏州(21578元)。山东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最高的是青岛(15731元),浙江最高的是舟山(20573元)。在农民收入总排名前十位的市中,广东有2个,江苏有2个,浙江有6个,浙江优势较明显。在排名后十位的市中,广东多达7个,山东2个,浙江1个。
从发展速度来看,各市保持较快增长,且增速比较接近,增幅在9.1%—13.7%之间;除了东莞仅增长9.1%外,其余60个市增速均在10%以上。在增速全部排名前十位的市中,山东有9个,浙江有1个,而广东与江苏均没有。在排名后11位的市中,广东有1个,江苏有2个,浙江有8个。
表9 2013年61市农村居民收入排名情况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
增速(%) |
||
前十位的城市 |
后十位的城市 |
前十位的城市 |
后十位的城市 |
1、东莞 27214 2、中山 21727 3、苏州 21578 4、无锡 20587 5、舟山 20573 6、嘉兴 20556 7、宁波 20534 8、绍兴 19618 9、湖州 19044 10、杭州 18923 |
52、汕头 10097 53、聊城 10083 54、丽水 10024 55、潮州 9938 56、清远 9662 57、韶关 9584 58、汕尾 9563 59、菏泽 9309 60、揭阳 9020 61、河源 8773 |
1、菏泽 13.7 2、临沂 13.6 2、聊城 13.6 4、济宁 13.5 5、泰安 13.3 5、德州 13.3 7、枣庄 13.2 7、东营 13.2 7、丽水 13.2 10、滨州 13.1 |
51、无锡 11.2 51、苏州 11.2 51、杭州 11.2 54、宁波 11.1 55、湖州 10.8 55、绍兴 10.8 57、台州 10.7 58、舟山 10.6 59、嘉兴 10.3 60、温州 10.0 61、东莞 9.1 |
注:本表不含深圳。
二、广东城市经济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分布过于分散,中坚力量不足
广东区域面积约为18万平方公里,略低于山东,但广东地级以上市多达21个,为全国之最。城市数量过多使广东地区发展差异系数居高不下。经测算,2013年广东地区发展差异系数高达0.698,而苏、鲁、浙地区发展差异系数分别只有0.413、0.452和0.263,均远低于广东,广东区域不协调问题十分突出。
如果对四省共62个市按GDP总量大小划分为三个梯队,分别是第一梯队:超过8000亿元;第二梯队:3000亿元—8000亿元;第三梯队:低于3000亿元,从下表可看到广东三个梯队分布与三省存在明显差异。
表10 2013年62市按GDP划分的分布情况
单位:个
|
广东 |
江苏 |
山东 |
浙江 |
第一梯队 (≥8000亿元) |
2 |
3 |
1 |
1 |
第二梯队 (3000-8000亿元) |
2 |
6 |
7 |
5 |
第三梯队 (<3000亿元) |
17 |
4 |
9 |
5 |
从表中可以看到,第一梯队中,广东有2个市,江苏有3个市,山东有1个市,浙江有1个市,各省之间相差不大。
但第二、第三梯队中,广东与苏鲁浙明显不同:广东的第二梯队出现明显断层,仅有2个市,远低于三省。而广东的第三梯队多达17个市,几乎相当于三省的总和。广东各市强少弱多,缺乏中坚力量承上启下,使城市之间出现断层,不利于整个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生产水平与产业结构不协调
从各省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情况看,第三产业更多起着经济发展“稳定器”的作用。当后发地区要通过跨越式发展追赶发达地区时,仍需第二产业发挥“加速器”的功能。
在全部市中,属于“三二一”结构的有13个市,其中有8个在广东。但对这些市的人均GDP与产业结构进行对比分析,会发现广东的韶关、梅州等5个市虽然已步入较高级的“三二一”结构,但他们的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生产水平与产业结构不匹配的问题。由于这五市第二产业带动力相对不足,在寻求跨越式发展时,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
表11 2013年“三二一”结构的城市情况
人均GDP高于全国水平 |
人均GDP低于全国水平 |
南京(98011元) 济南(75022元) 青岛(89797元) 杭州(94566元) 舟山(82000元) 广州(119695元) 深圳(136948元) 东莞(66109元) |
韶关(35063元) 梅州(18603元) 湛江(28859元) 茂名(36063元) 清远(28928元)
|
注:2013年全国人均GDP为41908元。 |
(三)造血能力普遍不足
与三省相比,广东不少市存在财政收支不匹配,造血能力不足,广东在人均地方财政支出和财政收支比两方面均与苏鲁浙相比有较大差距。2013年,四省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超万元的市,广东有3个,与江苏相当,略多于山东和浙江。人均财政支出5000-10000元的市,广东只有6个,与苏鲁浙的10个、10个和9个相比有较大差距。人均财政支出少于5000元的市,广东多达12个,远高于山东的5个,更不能与江苏、浙江相比。
表12 2013年62市按人均财政支出的分布情况
单位:个
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
广东 |
江苏 |
山东 |
浙江 |
≥10000元 |
3 |
3 |
2 |
2 |
5000—10000元 |
6 |
10 |
10 |
9 |
<5000元 |
12 |
0 |
5 |
0 |
2013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支出比例超100%的市,广东有1个,与江苏、浙江基本相当。收支比在75%—100%的市中,四省均是6个市。在收支比少于50%的市中,广东有11个,山东仅1个,浙江3个,江苏则没有。显然广东有大部分的市存在造血能力不足,地方财政捉襟见肘,不利于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表13 2013年62市按财政收入占支出比例的分布情况
单位:个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 收入占支出比例 |
广东 |
江苏 |
山东 |
浙江 |
≥100% |
1 |
2 |
0 |
1 |
75%—100% |
6 |
6 |
6 |
6 |
50%—75% |
3 |
5 |
10 |
1 |
<50% |
11 |
0 |
1 |
3 |
三、主要建议
——不断解放思想。思想解放的程度,往往决定着改革的力度和经济发展的速度。特别是粤东西北地区的城市要赶超全国水平,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思维方式放在首位,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关键的和重要的任务来抓,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工业的投资,加大对第三产业中信息、文化、科技、金融、仓储物流等行业的投资,逐步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增产增效、推动经济增长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构筑区域核心竞争力。以抓紧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为重点,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结构合理化、利益格局分散化为要求,推进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提高企业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加大对有实力、有前途企业的扶持和培植力度,推动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积极支持开发和创办市场潜力大、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和新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
——坚持园区带动战略。粤东西北地区要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载体,以企业为主体,以支柱产业和优势产品为切入点,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不断加大工业投入,积极推动加工业的科技化、高附加值化和高质量化,培育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公司和大集团,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和建设。继续把项目库建设作为项目储备的重点工作来抓,调整完善已入库的项目,确保项目有序接替、支撑有力。坚持重点项目建设在土地供应、能源供给、道路修建、资金安排等方面优先保障。
——提升经济发展的财政金融保障能力。注重优化纳税环境,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努力构建和谐征纳关系。注重金融服务创新,促进有条件的企业尽快进入资本市场。改善融资环境,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和水平。
供稿单位:综合处
撰 稿:马建强 吕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