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资料 >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

 

广东家禽生产现状分析和建议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统计调查数据对近年广东家禽生产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广东家禽生产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家禽生产 分析

 

  近年来,广东家禽生产平稳发展,出栏率水平较高,生产区域化特征日益明显。据统计,2013年广东家禽产值400.65亿元,比2006年增加172.36亿元,同比增长22.2%,年均增长2.9%;家禽产值占牧业产值36.2%,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8.1%,广东家禽产值列全国第7位,家禽业日渐成为广东农业的支柱产业。

  一、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家禽生产总体趋于平稳

  2013年,广东家禽出栏104078.77万只,比2006年增加11049.77万只,增长11.9%,年均增长1.6%;禽肉产量143.02万吨,比2006年增加24.52万吨,增长20.7%,年均增长2.7%。2007-2013年期间,尽管家禽出栏和禽肉产量分别于2011年和2013年出现两次较大幅度下滑,但总体上平稳发展(见图1)。

 

  (二)禽肉占肉类比重较大,家禽出栏率水平较高

  2006-2013年,广东禽肉产量占肉类产量比重均超过三成。其中2009年最高,为35.7%;2007年次之,为35.6%;2006年最低,为31.0%。2013年,全省鸡、鸭、鹅和鸽肉产量分别为86.40万吨、38.25万吨、16.38万吨和1.78万吨,分别占禽肉产量的60.4%、26.7%、11.5%和1.2%。(见图2)

  2006-2013年,广东家禽出栏率均超过290%。其中2008年最高,达330.3%。期间,广东家禽出栏率均超过全国79个百分点,其中2008年高出127.1个百分点。(见图3)

 

 

 

  (三)人均禽肉产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3年,广东人均禽肉产量为13.47公斤/人,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分区域看,山区和西翼人均禽肉产量分别为23.74公斤/人、21.52公斤/人,分别是全省水平的1.76倍和1.60倍,是全国水平的1.79倍和1.63倍;珠三角、东翼人均禽肉产量分别为9.35公斤/人、9.98公斤/人,仅有全省水平的七成左右,均不到全国水平的八成。分市看,云浮、茂名、肇庆、江门、清远、佛山、梅州和湛江8市的人均禽肉产量高于全省水平。其中云浮最高,是全省的5.54倍;其次是茂名和肇庆,分别是全省的2.36倍和2.01倍。其余13市的人均禽肉产量均低于全省水平,其中深圳最低,东莞次之,分别只有全省的1.8%和5.2%。(见图4)

 

  (四)规模化养殖比重越来越大

  近年来,广东肉鸡生产场(户)数不断减少。2013年,全省生产肉鸡场(户)数为289.96万个,比2006年减少135.77万个,减少31.9%,平均每年减少5.3%。

  从小规模场(户)看,2013年,出栏肉鸡1-1999只的场(户)286.23万个,比2006年减少135.05万个,占减少总数的99.5%;年出栏肉鸡2千-1万只的场(户)2.25万个,比2006年减少0.27万个,占减少总数的0.2%;年出栏肉鸡1万-5万只的场(户)1.27万个,比2006年减少0.36万个,占减少总数的0.3%;年出栏肉鸡5万-10万只的场(户)1635个,比2006年减少863个,占减少总数的0.1%。

  从大型场(户)看,2013年,年出栏肉鸡10万--50万只的场(户)和年出栏肉鸡100万只以上的场(户)分别是372个和18个,分别比2006年增加30个和6个;年出栏肉鸡50万-100万只的场(户)数则与2006年持平,都是31个。

  (五)家禽生产向山区和西翼转移的格局日渐呈现

  近年来,受比较收益、级差地租以及环保等因素的影响,广东家禽生产逐渐向山区和西翼转移。从出栏量看,2013年,山区和西翼的家禽出栏量分别为29422.26万只、24980.24万只,分别比2006年增长16.6%、12.8%,增幅分别比全省水平高4.7个、0.9个百分点;同时,珠三角和东翼的家禽出栏量分别为39246.97万只、10429.30万只,分别比2006年增长8.9%、8.5%,增幅分别比全省水平低3.0个、3.4个百分点。从禽肉产量看,2013年,山区和西翼的禽肉产量分别为38.98万吨、33.6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9.8%、21.5%,增幅分别比全省水平高9.1个、0.8个百分点;同期,珠三角和东翼的禽肉产量分别为53.33万吨、17.1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6.2%、14.8%,增幅分别低于全省水平4.5个、5.9个百分点。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家禽存栏水平偏低

  近年来,由于受禽流感等因素的影响,广东家禽存栏水平高低起伏。2013年全省家禽存栏32262.05万只,比2006年还少5.38万只。特别从2011年开始,全省家禽存栏连续3年下滑,分别只是上年的96.3%、96.2%和90.6%。同期,全国家禽生产发展势头优于广东,除2013年外,全国家禽存栏每年增加,年均增长2.4%。(见图5)

 

  (二)家禽规模生产水平有待提高

  2013年,广东年出栏肉鸡10万只以下的场(户)生产肉鸡只数占全省肉鸡的84.7%,比2006年增加0.2个百分点。而年出栏肉鸡10万只以上的场(户)生产肉鸡只数,只占全省肉鸡的15.3%,比2006年减少0.2个百分点。可见,小规模家庭式饲养仍是生产肉鸡的主要模式。(见表1)

1  近年广东肉鸡饲养规模情况

 

         

2006

2013

2013年比2006年增减

场(户)数比重

年出栏

肉鸡比重

场(户)数比重

年出栏肉鸡比重

场(户)数比重

年出栏肉鸡比重

年出栏数1----1999

99.0

21.4

98.7

19.7

-0.2

-1.7

年出栏数2000----9999

0.6

14.1

0.8

14.2

0.2

0.1

年出栏数10000---49999

0.4

31.3

0.4

37.3

0.1

5.9

年出栏数50000---99999

0.1

17.7

0.1

13.5

0.0

-4.1

年出栏数100000--499999

10.3

8.2

0.0

-2.1

年出栏数500000--999999

2.7

2.5

0.0

-0.2

年出栏数100万只以上

2.6

4.6

0.0

2.0

 

100.0

100.0

100.0

100.0

0.0

0.0

 注:“…”表示数据太小不足以显示。

  (三)疫情仍是家禽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禽流感疫情年年发生,不同程度影响了广东家禽生产的发展。每当禽流感发生时,家禽市场消费量锐减,价格暴跌,家禽生产者为避免损失,大幅缩减生产规模,提前淘汰种禽,严重影响家禽生产的后续发展。到后期又造成市场短期供应量不足,家禽价格暴涨,使家禽生产陷入恶性循环中,产业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和风险。

  (四)民众家禽消费饮食习惯有待改变

  为了改善环境卫生,保障市民健康,推行家禽集中屠宰、生鲜上市势在必行。但是,广东民众传统上有购买、烹饪新鲜活禽的消费习惯,大部分地区的农贸市场家禽交易也以活禽为主要销售形式。“老广”对生鲜家禽消费的认知度不高,社会上对生鲜家禽的购买习惯和消费者群体尚未形成气候。

  三、促进家禽生产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第一,加大财政补贴和信贷支持,促进家禽业健康稳定发展。落实国家和省制定的各项养禽业扶持政策,加大对家禽养殖的财政补贴力度,优先保护种禽场和家禽龙头企业的稳定发展,维护家禽生产者的利益。积极协调信贷资金,完善价格调节基金临时性补贴机制,建立和健全家禽产品储备收储制度,协调、指导加工储备龙头企业加大对家禽产品的储备规模,及时解决家禽产品严重滞销的现象,保障市场稳定供给。

  第二,大力提高家禽生产现代化水平。积极引导家禽生产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设备,加快推进家禽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着力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进家禽产业化发展步伐,创新发展合作社生产模式,引导和支持小规模养殖户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家禽养殖组织化程度,促进家庭农场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家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引导和鼓励家禽企业树立、培育家禽品牌,促进企业规范养殖。加强家禽业投入品监管,推行家禽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建立家禽信息档案,严把市场准入关,努力提高家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第四,加强舆论宣传引导,积极推进家禽业转型升级。大力普及家禽及其产品安全消费知识,引导公众转变消费习惯,逐步推广、扩大生鲜家禽产品消费,消除消费者的恐慌心理,恢复市场消费信心。同时,大力支持、鼓励家禽加工企业建设和提升改造屠宰、冷藏和收储等配套设施,逐步推行“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的销售模式,推动家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五,建立家禽业风险防范机制,确保公众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逐步构建以政府对家禽疫病扑杀补偿、家禽产业政策性保险和生产发展风险基金相结合的家禽业风险防范机制,进一步提升家禽业应对疫病和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建立健全家禽质量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对禽流感等疫病的季节性发病规律进行评估、预测和预警,实行季节性休市及补偿制度。完善家禽产品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家禽产业信息网络和发布制度建设,确保公众健康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供稿单位:农村处

                                                                          撰    稿:叶卫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