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
2014年广东城镇劳动力就业和失业状况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2014年季度劳动力抽样调查资料,对广东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失业状况及目前城镇劳动力市场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城镇劳动力 就业 失业 分析
在2014年三季度劳动力调查中,全省共调查10239户,16岁以上常住人口共24175人,其中城镇8802户,16岁以上常住人口20414人,经济活动人口(就业与失业人口之和)14896人。劳动力抽样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全省城镇劳动参与率、就业人口比相对平稳,就业情况总体稳定。就业人员中超七成人口为初、高中文化程度,超六成人口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和商业、服务业人员。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20-24岁。
一、城镇劳动力就业状况
(一)劳动参与率、就业人口比相对平稳。
劳动参与率指经济活动人口占1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的比率,是衡量人口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2014年全省城镇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为72.95%,比上年略高0.21个百分点。近几年广东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相对平稳,2010-2014年基本在72%-73%之间小幅波动。与2000年(76.22%)相比,劳动参与率明显下降,这主要与低年龄组(16-24岁)劳动参与率显著降低等因素相关,尤其是16-19岁人口劳动参与率降低20%以上。过去十多年,经济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也随之蓬勃发展,高中毛入学率由2000年的38.7%,上升到2010年的86.2%,同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由11.4%上升到28.0%,就学适龄人口更多选择升学,而不是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使低年龄组劳动参与率明显降低。分性别看,女性劳动参与率远低于男性。2010-2014年广东城镇男性劳动参与率维持80%左右,而女性劳动参与率在65%左右,两者差异超过15个百分点。
2014年全省城镇就业人口比(就业人口占1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的比重)为70.11%,其中,男性就业人口比77.37%,女性就业人口比61.84%。2010-2014年城镇就业人口比保持在69%-70%之间。与2000年相比,就业人口比略微下降,其中男性就业人口比相对稳定,下降幅度非常小,而女性就业人口比下降幅度比男性大。
表1 分性别劳动参与率、就业人口比
性别 |
2000年 |
2010年 |
2014年 |
|||
劳动参与率(%) |
就业人口比(%) |
劳动参与率(%) |
就业人口比(%) |
劳动参与率(%) |
就业人口比(%) |
|
合计 |
76.22 |
71.33 |
73.13 |
69.93 |
72.95 |
70.11 |
男 |
83.48 |
77.97 |
80.71 |
77.37 |
79.93 |
77.37 |
女 |
69.16 |
64.89 |
64.99 |
61.94 |
64.98 |
61.84 |
(二)青壮年劳动参与率高,劳动年龄结构合理。
全省分年龄劳动参与率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倒“U”型。16-19岁人口大多处于高中阶段,劳动参与率很低,仅25%。20-24岁人口劳动参与率迅速提高到76%以上,之后劳动参与率逐步提高,在25-44岁达到高位,劳动参与率达到90%以上。45岁之后劳动参与率下降,特别是60岁之后出现急剧下降,60-65岁劳动参与率仅20%左右,65岁以上不足10%。与2010年相比,2014年16-19岁人口的劳动参与率继续呈下降趋势,同时,40-54岁人口劳动参与率出现上升的迹象。总体看,分年龄劳动参与率曲线的形态基本保持稳定,仍为“中间高,两端低”的倒“U”型。分性别的各年龄劳动参与率也呈现倒“U”型,除16-19岁年龄组女性劳动参与率略高于男性外,其他年龄段男性劳动参与率均高于女性。
图1 分年龄性别劳动参与率
(三)就业人口中初、高中文化程度人口超七成,且初中人口劳动参与率最高。
在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方面,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比最高,达42.5%,其次是高中,占比为27.6%,超过七成的就业人口集中在初、高中水平,大学本科占比不足10%,研究生占比不足1%。从不同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口的劳动参与率看,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劳动参与率随教育程度增高而增加。未上过学的劳动参与率最低,仅17.0%,其次是小学,劳动参与率为46.8%。初中劳动参与率最高达83.1%。高中及以上教育水平的劳动参与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但总体上大学专科、研究生的劳动参与率略高于高中和大学本科。
(四)就业人口周平均工作时间接近6天。
调查资料显示,广东城镇就业人口的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7.91小时,按劳动者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意味着广东城镇正在工作的人口一周平均工作接近6天。其中,周平均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以上的比例为65.4%,周平均工作时间超过48小时的占比为38.0%。分年龄看,周平均工作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基本呈现递减趋势。44岁及以下各年龄段人口周平均工作时间均高于平均水平,其中16-19岁人口周平均工作时间最长。45岁及以上各年龄段人口周平均工作时间均低于平均水平,且递减趋势非常明显。分性别看,男性的工作时间比女性高1.85小时。初、高中人口的周平均工作时间最长,分别为49.57和48.72小时。
(五)超六成就业人员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和商业、服务业人员。
数据显示,全省城镇地区就业人员的职业类型主要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和商业、服务业人员,二者约占全部就业人员的65%。而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占比相对较少,分别约占12%左右。
在城镇就业人口中,超过六成人口的工作单位类型为私营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已成为吸纳城镇就业人员的重要阵地。其他吸纳就业人员相对较多的单位类型分别为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9.2%)、机关团体事业单位(7.2%)、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4.4%)。
图2 就业人员所在单位类型
二、城镇劳动力失业状况
(一)失业人口中20-24岁人口占比较高。
各年龄段失业人口占比数据显示,20-24岁失业人口比重最高。16-19岁失业人口占总失业人口的比重为4.6%,20-24岁为22.0%,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25-49岁各年龄段失业人口比重在10-15%左右,之后随着年龄增长,占失业人口比重急剧下降。
(二)失业人口主要为初、高中教育程度人口。
从失业人口的受教育状况看,城镇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初中、高中受教育水平的劳动人口,二者占70%。其次为大学专科和本科,占比约为20%,而且大学专科的失业人口占比高于大学本科。分年龄看,大学专科和本科的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青壮年人口,20-39岁失业人口约占80%,其中20-24岁人口占比最高,约35%。在大学本科失业人口中20-29岁人口约占77%,其中20-24岁人口占比超过一半。
(三)失业人口失业原因的年龄性别特征明显。
分析失业原因,2014年“因本人原因失去原工作”是城镇人口失业的第一位原因,占失业人口的42.9%。其他主要原因分别是“毕业后未工作”占17.9%、“料理家务”占16.6%、“因单位原因失去原工作”占13.6%。
不同年龄、性别的失业人口,其失业原因的差异比较明显。分年龄看,16-19岁、20-24岁失业人口中“毕业后未工作”是最重要的原因,占比分别为52.5%和61.3%,25-44岁失业人口中“因本人原因失去原工作”占比相当高,特别是25-29岁、30-34岁,这一原因的占比高达71.9%和61.9%,之后有所下降,但男性下降幅度远低于女性。45-54岁,这一年龄段“因单位原因失去原工作”的比例上升,特别是50-54岁,这一比例男女都达到最高。分性别,男、女“因本人原因失业原工作”都是失业原因的第一位原因,而其他主要原因的性别差异明显,女性“料理家务”的失业人口占比明显高于男性,而“毕业后未工作”、“因单位原因失去原工作”占比均低于男性。
表2 失业人口的未工作原因占比情况
单位:%
性别 |
毕业后未工作 |
因单位原因失去原工作 |
因本人原因失去原工作 |
承包土地被征用 |
离退休 |
料理家务 |
其他 |
总计 |
17.9 |
13.6 |
42.9 |
0.6 |
1.2 |
16.6 |
7.2 |
男 |
22.8 |
18.2 |
43.1 |
0.7 |
1.5 |
3.0 |
10.7 |
女 |
13.3 |
9.4 |
42.8 |
0.4 |
0.9 |
29.2 |
4.0 |
三、城镇劳动力就业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偏低,就业以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为主。
就业人口职业类型,反映出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的需求状况,目前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虽取得一定进展,但部分产业的层次偏低,主要吸纳的就业人口仍为初、高中文化程度人口(70%)。约七成就业人口职业类型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和商业、服务业人员,主要从事技术水平偏低、收入微薄、工作时间较长的劳动密集型传统工作。仅一成就业人口为专业技术人员。
(二)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口劳动参与率不高,人力资源利用不足。
全省城镇就业人口中,初中教育程度人口劳动参与率最高达83%;而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等教育程度的人口,劳动参与率在71%-78%之间,2010年人口普查,研究生的劳动参与率也仅76%,劳动参与率没有随着教育程度增高而增加,人力资本未充分利用。同时,女性教育程度高的各类人口,劳动参与率比男性低5-11个百分点,人力资本未充分利用的情况更为突出。
(三)青年失业人口状况不容乐观。
20-24岁失业人口占总失业人口比重最高,失业率也相对其他人群高3个百分点左右。这一年龄段的失业人口不仅集聚了相当比重的大学专科和本科学历人口,而且超过一半的失业人口属于“毕业后未工作”。25-34岁失业人口中,60%以上的人口由于“本人原因失去原工作”,也印证了青年人口刚毕业时并未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就业质量不高。
四、政策建议
坚持以高素质、高学历劳动力资源为依托,积极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素质劳动力资源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同时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对推动广东经济转型升级有积极作用。
(一)积极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层次丰富的就业需求,从而拓宽高素质劳动力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
经济新常态不是短期波动性特征,而是经济发展中相对稳定的阶段性特征,就业政策的选择应当着眼于长远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加快完善新兴产业布局,推动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就业渠道,创造更多适合高素质劳动者的智力型、技术型、管理型就业岗位。
(二)充分发掘潜在人力资源,加强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鼓励劳动者关注专长和创新能力。
为顺应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水平、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高校需积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培育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就业、创业中发挥特长,避免只倾向机关、事业等稳定单位,不考虑专业特长。同时开发针对不同创业活动不同阶段特点的创业培训项目,把创新创业课程纳入教育体系。
(三)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全力解决“毕业后未工作”的问题。
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鼓励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对小微企业新招用的毕业生,给予适当社会保险补贴。全力解决“毕业后未工作”的问题,对毕业1-2年仍未工作的毕业生,积极落实见习补贴政策。同时,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就业促进计划,整合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完善管理体制和市场化运行机制,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支持。
供稿单位:人口和就业统计处
撰 稿: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