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
从2008到2013年看广东经济发展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两次经济普查数据的比较分析,研究广东经济发展变化过程,指出当前广东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探讨未来广东经济拉动力的变动趋势及新常态下广东经济发展特征,为广东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提几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普查 发展动力
第三次经济普查及其修订的历史数据显示,2013年广东经济总量为62474.79亿元,为全国首个跨越6万亿元的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六年间人均GDP实现从5000美元到1万美元的跨越,经济处于大调整、大变革爬坡越坎的发展阶段。本文旨通过两次经济普查数据的比较分析,研究广东经济发展变化过程,探讨未来对广东经济拉动力的变动趋势及新常态下广东经济发展特征。
一、广东经济发展主要特点
(一)总量特征。2013年经济总量跨越万亿美元,位居全国之首。第三次经济普查及其修订的历史数据显示,2013年广东GDP总量为62474.79亿元,按汇率计算达10086.93亿美元,跨越万亿美元关口。人均GDP达9499美元,比2008年多4080美元,2014年实现人均GDP万美元跨越。2009-2013年GDP年均增长为9.7%,比2001-2007年年均增长13.7%低4.0个百分点,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阶段。与经济总量相近省份比较,2013年分别多于江苏、浙江、山东2721.42、24718.21、7244.47亿元,与2008年差距相比,与江苏相差五年缩小了3093亿元,与山东、浙江的差距进一步拉大。2009-2013年年均增长与浙江相当,但低于江苏、山东1.4、1.2个百分点。
表1 2008-2013广东GDP变化情况
|
总量 |
增长(%) |
||||
人民币 |
美元 |
GDP |
人均 GDP |
|||
GDP (亿元) |
人均GDP (元) |
GDP (亿美元) |
人均GDP (美元) |
|||
2008 |
36796.71 |
37638 |
5298.23 |
5419 |
10.4 |
7.9 |
2009 |
39492.52 |
39446 |
5781.35 |
5775 |
9.7 |
7.1 |
2010 |
46036.25 |
44758 |
6800.54 |
6612 |
12.4 |
9.5 |
2011 |
53246.18 |
50842 |
8243.97 |
7872 |
10.0 |
8.0 |
2012 |
57147.75 |
54171 |
9053.13 |
8582 |
8.2 |
7.4 |
2013 |
62474.79 |
58833 |
10086.93 |
9499 |
8.5 |
7.8 |
表2 两次普查年份主要省份GDP比较
|
总量(亿元) |
2009-2013 |
2009-2013 |
|||
2008 |
2013 |
广东比较相差 |
||||
2008 |
2013 |
|||||
广东 |
36796.71 |
62474.79 |
-- |
-- |
9.7 |
-- |
江苏 |
30981.98 |
59753.37 |
5814.73 |
2721.42 |
11.2 |
-1.4 |
浙江 |
21462.69 |
37756.58 |
15334.02 |
24718.21 |
9.2 |
0.6 |
山东 |
30933.28 |
55230.32 |
5863.43 |
7244.47 |
11.0 |
-1.2 |
广东法人单位数、从业人数、企业资产居全国第一为经济总量位居全国之首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生产单位多,2013年广东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分别为107.26万个、125.54万个,居全国第一,其中法人单位分别多于江苏、浙江、山东2.4万个、10.9万个、24.7万个;二是从业人员多,达3947.17万人,居全国首位,高出江苏、浙江、山东8.2%、40.7%、37.6%;三是企业资产多,总计为47.52万亿元,排全国第一,高出江苏、浙江、山东18.8%、45.8%、71.1%。 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及R&D经费支出分别高出江苏19.3%、136.3%。
法人单位数量增加多、从业人员增长快有效支撑广东经济增长。2008至2013年间,法人单位数年均增长达11.7%,高出GDP2个百分点,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年均增长为5.0%,高出全社会从业人员增长2.7个百分点。法人单位增长最快的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年均增长达20.6%,其次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18.7%。从业人员增长最快的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年均增长达13.1%,其次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年均增长为13.0%。
表3 主要省份2013年三经普调查数据比较
|
广东 |
江苏 |
浙江 |
山东 |
法人单位数(万个) |
107.26 |
104.9 |
96.4 |
82.6 |
产业活动单位(万个) |
125.54 |
116.1 |
108.0 |
98.2 |
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万个) |
272.50 |
251.8 |
218.1 |
227.6 |
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万人) |
3947.17 |
3648.1 |
2805.4 |
2867.9 |
企业资产总计(万亿元) |
47.52 |
40.0 |
32.6 |
27.8 |
小微企业单位数(万个) |
85.92 |
87.8 |
80.7 |
59.1 |
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 |
5802 |
4865 |
2391 |
2015 |
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 |
661.3 |
279.8 |
130.5 |
156.2 |
(二)结构变化。一是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重要力量。2008-2013既是两次经普的五年时间,也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开始五年,同时也是广东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重要阶段。广东经受住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合理利用能源资源约束及国外市场变化倒逼机制,转方式、调结构,从传统服务业发展向现代服务业发展转换,从要素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发展更多依靠服务业的带动,出台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促进经济优化发展。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2008年的44.3%提升到2013年的48.8%,2013、2014年连续两年超过第二产业,有效地拉动经济向前发展。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民生工程发展提速,稳外贸、扩内需成效明显,教育事业加快发展。2009-2013年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批发和零售业、教育分别实现13.5%、13.2%、12.8%的增长。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0.5%,高出第二产业0.9个百分点,高出GDP0.8个百分点,经济增长速度由高幅波动转为平稳增长新常态。
表4 GDP结构及增长
单位:%
|
结构 |
2009-2013 |
|
2008 |
2013 |
||
地区生产总值 |
100.0 |
100.0 |
9.7 |
第一产业 |
5.4 |
4.8 |
4.0 |
第二产业 |
50.3 |
46.4 |
9.6 |
工业 |
47.0 |
43.0 |
9.7 |
建筑业 |
3.3 |
3.5 |
8.2 |
第三产业 |
44.3 |
48.8 |
10.5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4.4 |
3.9 |
10.0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3.4 |
2.9 |
10.8 |
批发和零售业 |
9.4 |
11.7 |
13.2 |
住宿和餐饮业 |
2.3 |
2.0 |
5.9 |
金融业 |
5.4 |
6.6 |
12.4 |
房地产业 |
5.6 |
6.7 |
10.3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3.3 |
3.6 |
7.2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
1.0 |
1.3 |
10.3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0.4 |
0.5 |
8.1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1.8 |
1.5 |
6.7 |
教育 |
2.2 |
2.6 |
12.8 |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
1.4 |
1.8 |
13.5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0.6 |
0.5 |
6.1 |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
3.1 |
2.9 |
5.5 |
图1 2008-2013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变化情况
二是使用结构内外需协同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投资与消费结构更趋合理。2008年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占GDP比重达19.9%,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广东经济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较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广东冲击大,当年出口增长为9.5%,比上年下降了12.8个百分点,2009年受影响更大,出口呈负增长为-11.2%。广东积极应对,实施产业转移战略,家电下乡补助政策,扩大内需,消费需求有效促进广东经济增长,最终消费占GDP比重从2008年的46.7%提高到2013年的48.7%,资本形成总额从2008年的33.3%提高到2013年的41.7%。
表5 最终使用结构
单位:%
年份 |
GDP |
最终消费 |
资本形成总额 |
货物和服务净流出 |
2008 |
100.0 |
46.7 |
33.3 |
19.9 |
2009 |
100.0 |
48.6 |
37.9 |
13.6 |
2010 |
100.0 |
48.8 |
38.5 |
12.7 |
2011 |
100.0 |
49.0 |
39.4 |
11.6 |
2012 |
100.0 |
51.2 |
40.0 |
8.8 |
2013 |
100.0 |
48.7 |
41.7 |
9.6 |
(三)区域变化。地区差异扩大趋势得到抑制,非珠三角地区发展加快,区域进一步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是广东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实施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双转移重大战略,出台《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推动珠三角地区产业有序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转移,劳动力素质进一步提高,形成以珠三角为核心、辐射粤东西北地区,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2009-2013非珠三角地区GDP增长为11.1%,高出珠三角1.3个百分点,非珠三角人均GDP增长为10.3%,高出珠三角地区3.2个百分点。地区差异扩大趋势得到抑制,区域加权差异系数从2008年的0.69降至2013年的0.64。
表6 广东区域经济
|
人均GDP(元) |
2009-2013年均增长(%) |
||
2008 |
2013 |
GDP |
人均GDP |
|
珠三角 |
59480 |
93548 |
9.7 |
7.1 |
东翼 |
15032 |
27070 |
11.5 |
10.5 |
西翼 |
18123 |
33908 |
11.5 |
11.0 |
山区市 |
15197 |
25745 |
10.2 |
9.4 |
(四)动力变化。第三产业拉动显著提高,省内需求带动不断增强,经济增长惠及民生质量在提升。改革的红利正在不断积聚,创新驱动新动力正在形成,创客、互联网思维正在升起,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健康服务以及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GDP的拉动作用从2008年的40.1%提升到2013年的54.5%,经济增长主要由过去工业拉动到服务业发展拉动转变,经济增长拉动格局从2008的“二三一”到2013年的“三二一”。省内需求对GDP的贡献率从2008的80.4%到2013年的113.5%,有效地抵御海外需求下降的影响。经济增长更多地惠及民生,1984-2008年共25年仅有5年居民收入增长快于GDP现价增长,而2009-2014年仅2010年居民收入增长慢于GDP现价增长,2011年以来已连续4年居民收入增长快于GDP现价增长。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从2008年的45.3%,提升到2014年的47.7%,人民从经济增长中获得更多的实惠。
表7 三次产业的拉动作用
单位:%
|
|
第一产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贡献率 |
2008 |
1.9 |
58.0 |
40.1 |
2009 |
2.5 |
48.1 |
49.4 |
|
2010 |
1.7 |
60.8 |
37.5 |
|
2011 |
2.1 |
50.9 |
47.0 |
|
2012 |
2.2 |
43.1 |
54.7 |
|
2013 |
1.3 |
44.2 |
54.5 |
|
拉动点数 |
2008 |
0.2 |
6.0 |
4.2 |
2009 |
0.2 |
4.7 |
4.8 |
|
2010 |
0.2 |
7.6 |
4.6 |
|
2011 |
0.2 |
5.1 |
4.7 |
|
2012 |
0.2 |
3.5 |
4.5 |
|
2013 |
0.1 |
3.8 |
4.6 |
表8 最终使用贡献率
单位:%
年份 |
GDP |
最终消费 |
资本形成 |
货物和服务净流出 |
2008 |
100.0 |
45.9 |
34.4 |
19.6 |
2009 |
100.0 |
64.5 |
80.0 |
-44.5 |
2010 |
100.0 |
53.5 |
46.2 |
0.3 |
2011 |
100.0 |
49.1 |
48.8 |
2.0 |
2012 |
100.0 |
54.2 |
43.6 |
2.2 |
2013 |
100.0 |
44.3 |
69.2 |
-13.5 |
(五)产业发展特征。一是产业集中度高,宏观上“二八”现象明显,微观上长尾效应显著。规模以上行业变化反映了广东经济总体特征,从工业看,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单位数仅占全部工业企业的12.7%,而营业收入占了全部工业企业的90.4%,资产总计占了83.2%,规模以上工业反映了广东工业的总体特征。从服务业看,批发零售业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数占比仅为5.5%,而营业收入占了全部的83.3%;住宿餐饮业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数占比仅为19.0%,而营业收入占了全部的84.5%;房地产业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数占比仅为15.1%,而营业收入占了全部的87.8%;部分重点服务业法人单位数仅占5.3%,支撑了营业收入73.3%的份额。虽然广东经济集中度高,在微观经济上,经济的长尾效应作用大。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看,集中度达99%以后的企业营业收入还达到165万元,这也反映当前各行业由于经济总量大,虽然小企业占的份额少,但长尾效应仍具显著效应,在互联网时代,打通了生产与消费者之间的联接,使长尾效应价值的实现成为可能。
表9 2013年部分服务业企业产业集中度
|
法人单位数(个) |
重点服务业 单位数占比 |
法人企业营业收入 (亿元) |
重点服务业营业收入占比 |
合 计 |
222677 |
5.3 |
18123.04 |
73.3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26059 |
9.8 |
5444.43 |
83.8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26704 |
5.9 |
3988.99 |
83.4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98505 |
4.1 |
5249.06 |
61.6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32151 |
5.1 |
2025.76 |
65.5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3240 |
9.8 |
254.13 |
60.1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16243 |
3.5 |
354.16 |
40.3 |
教育 |
5858 |
8.9 |
198.21 |
66.9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2253 |
10.6 |
178.82 |
74.7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11664 |
3.5 |
429.49 |
66.1 |
二是重要行业仍显国家控制力。广东市场化程度较高,工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较早实行了市场调节机制,2013年制造业中私人控股已占42.9%,港澳台商、外商控股占39.7%,国有及集体控股仅占10.9%,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的私人控股占比分别为54.7%、79.0%。但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国计民生行业呈国家绝对控制力,国有及集体控股占86.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国家及集体控股为45.2%,超出私人控股2.1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国有、集体控股占39.8%,超出私人控股5.9个百分点。而属非营利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其从事市场行为的企业私人控股占绝对份额。
表10 按控股分营业收入占比
单位:%
|
国有 控股 |
集体 控股 |
私人 控股 |
港澳台商控股 |
外商 控股 |
其他 |
农、林、牧、渔业 |
--- |
--- |
--- |
--- |
--- |
--- |
采矿业 |
11.9 |
2.1 |
34.3 |
47.8 |
0.1 |
3.7 |
制造业 |
10.0 |
0.9 |
42.9 |
19.4 |
20.3 |
6.7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85.3 |
1.2 |
4.2 |
1.8 |
3.3 |
4.2 |
建筑业 |
--- |
--- |
--- |
--- |
--- |
--- |
批发和零售业 |
24.7 |
1.4 |
54.7 |
4.5 |
3.7 |
11.1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40.9 |
4.3 |
43.1 |
4.0 |
2.0 |
5.8 |
住宿和餐饮业 |
4.2 |
0.7 |
79.0 |
5.2 |
6.0 |
4.9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39.4 |
0.4 |
33.9 |
10.5 |
7.8 |
8.0 |
金融业 |
--- |
--- |
--- |
--- |
--- |
--- |
房地产业 |
16.9 |
3.5 |
43.5 |
13.8 |
6.1 |
16.3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20.7 |
8.0 |
46.8 |
6.5 |
2.3 |
15.7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26.6 |
3.3 |
49.6 |
4.9 |
5.2 |
10.5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23.0 |
2.9 |
50.4 |
5.5 |
1.6 |
16.6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1.7 |
1.0 |
91.8 |
0.9 |
0.6 |
3.9 |
教育 |
6.3 |
2.1 |
47.6 |
1.5 |
2.0 |
40.5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16.0 |
4.6 |
44.6 |
1.6 |
0.0 |
33.2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29.1 |
4.2 |
44.5 |
5.5 |
2.5 |
14.1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 |
--- |
--- |
--- |
--- |
--- |
注:本表数据包限下企业、个体户数据计算,个体户全部按私人控股计算。
二、广东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广东实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经济优势弱化。2004、2008、2013年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反映,虽然广东法人单位数量全国第一,但企业法人单位数三次经济普查均少于江苏,2013年少1 万个,比2008年的2.3万个有所缩小,与2004年的0.58万个有所增加。广东工业企业、小微企业单位数明显少于江苏,2013年广东工业法人企业单位数比江苏少3.8万个,相对数为10.8%,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少19.6%。建筑业不论单位数还是从业人员与江苏相差甚远,广东建筑业单位数仅为江苏的55.6%,从业人员仅为江苏的29.5%。广东虽然资产比江苏多7.5万亿元,主要是金融业资产多8.0万亿,如果扣除金融资产广东企业资产总额将少于江苏。从与江苏区位优势比较看,广东第二产业不具区位优势,特别是规模以上“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四个行业,其主营业务收入合计江苏超出广东2.6万亿元,四个行业广东的区位优势指数分别为0.44、0.29、0.46、0.55,广东明显不具优势,江苏对广东追赶产生的压力越来越大。
表11 2013年广东与江苏单位及个体户数比较
单位:万个
|
广东 |
江苏 |
相差 |
一、法人单位 |
107.3 |
104.9 |
2.4 |
企业法人 |
90.0 |
91.0 |
-1.0 |
机关、事业法人 |
5.5 |
4.7 |
0.8 |
社会团体和其他法人 |
11.8 |
9.1 |
2.7 |
二、产业活动单位 |
125.5 |
116.1 |
9.4 |
第二产业 |
34.8 |
40.3 |
-5.5 |
第三产业 |
90.7 |
75.8 |
14.9 |
三、有证照个体经营户 |
272.5 |
251.8 |
20.7 |
第二产业 |
21.5 |
16.2 |
5.3 |
第三产业 |
251.0 |
235.6 |
15.4 |
(二)国外市场需求弱化,出口增长下降过快影响广东经济增长。当前世界环境错综复杂,广东的经济特点是外向度高,2008-2013年平均外贸依存度高达113%,出口依存度为66%。2008年净出口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0.1%,外贸对广东经济影响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外需求减弱,出口增长从金融危机前20%多的增长,降为一位数增长,外贸依存度从2007年的151.7%降至2013年的108.2%,广东经济增长从2007年的14.9%,降至2013年的8.5%。也正是这场经济危机,江苏把握机会加快发展,2008年江苏经济增长速度从历年低于或与广东基本持平一跃超出广东2.3个百分点,2008-2013年均GDP增长高出广东1.6个百分点,人均GDP在2007年超出565元基础上,扩大至2376元,至2014年相差18405元,高出29.0%。广东与江苏两省经济总量从2008年相差最高达5814.73亿元,开始缩小至2014年仅相差2722亿元。
(三)高技术制造分布过于集中,不利于制造业持续发展。2013年广东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中92.5%集中在电子制造行业,而生物药品制造仅占0.5%,主营业务收入不到全国的6%;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仅占0.3%,主营业务收入不到全国的3%;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仅占2.6%,主营业务收入不到全国的8.5%;高技术制造业行业分布过于集中,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广东制造业持续发展。
(四)人员素质不高,影响广东经济发展后劲。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反映,广东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占比为8.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更低于江苏2.1个百分点,高素质人才不足影响广东未来发展。通过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挖掘计算显示,广东人均GDP总量与地区每10万人拥的小学、初中、高中和中专、大专及以上人口数的秩相关系数分别为-0.63、0.11、0.68、0.75,反映出地区人口质素影响经济发展水平。通过2008年经济普查服务企业数据回归挖掘结果显示,具有大专学历的从业人员对企业营业收入影响最大,其次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最低的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影响最小。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计算结果也反映,影响GDP水平最重要同样为大学专科,其次为大学本科,这也反映出经济发展必须有一定质素人员水平为基础,广东人才结构需优化提高。
三、未来广东经济拉动力的变动趋势
(一)虽然劳动力总量优势弱化,但劳动力结构优势还具有较大潜力。2011-2013年从业人员增长为1.3%,低于1979-2010年均增长1.7个百分点,过去30多年,广东依靠大量的外来劳动力流入获得丰厚的人口红利,但随着外来劳动力流入的减少,依靠劳动力投入获得经济增长优势不断弱化。虽然劳动力总量增长减弱,但劳动力三次产业的比重2014年为22.4:41.4:36.2,与 多数发达国家第一产业占比不到5.0%还有很大差距,劳动力转移还具较大的发展潜力。劳动生产率结构关系表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于各部门劳动生产率自身的提高,另一部分是由于部门间劳动力的再配置对整体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资源配置效应。当前劳动力资源配制对劳动生产率提升仍具一定影响作用,2008-2014年仍达15.8%。在需求上看,劳动力从低效率的农业部门向城镇高效率的二、三产业转移,形成有力的消费需求,从而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强劲动力。
(二)省内外需求还具潜力,资本动力依然充足。2014广东人口达1.07亿人,比江苏多34.7%,人力资源是广东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也是需求动力。广东生产最终产品省外市场占一定份额,省外市场对广东经济仍具较强的影响作用,从2010年地区间投入产出数据反映,广东工业品在省外市场份额中占比最大的地区为浙江(10.2%)、其次为云南(8.0%)、第三为江苏(7.8%)。泛珠三角其他八省仅占38.8%,其占比依次为云南(8.0%)、湖南(7.3%)、广西(6.9%)、福建(5.1%)、贵州(4.1%)、四川(3.6%)、江西(2.7%)、海南(1.1%)。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达到36.5%,为199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十二五”时期,投资占GDP比明显超过“九五”以来的任何一个五年规划时期。从广东资本总量看,无论是机器设备的资本还是桥梁、房屋建筑物的资本,近年均达到较高的增长水平,资本对经济仍具较高的拉动作用。
(三)创新制度环境已形成,创新、创业正在路上。近年来广东出台一系列创新、创业政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创新作为从生产“中国制造”的产品向开发“中国创造”的产品转型的关键要素。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4%,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省内呈现一批有影响的创新型企业,如拥有全球尖端3D打印技术的广州迈普,研制全球第一家环保监测无人船的珠海云洲,研发中国首支抗癌原创新药的深圳微芯,全球无人机市场份额占绝对份额的大疆创新等等,新一轮创新创业热潮已经在广东蔚然成风,互联网延伸企业成本分摊,降低了即期成本,延长企业利润回报时间,减少了认知成本,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可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驶入“快车道”,
(四)广东电子信息优势明显,智能制造、工业4.0可期。2013年广东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区位商为3.1,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广东互联网有好的基础,当前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的升起,广东制造业无论是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还是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的空间都非常大,这将是未来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五)未来的发展基于新常态的发展思路。当前广东经济处于全国实现百年目标提供有力支撑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从高速向中高速的转换期,符合国际经济发展规律,未来经济增长将呈现有底部没高度的发展特征。广东经济增长下行幅度有限,从历史上看,广东计划时期(1950-1978)年均增长为6.0%,为了实现百年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增长;从当前生产要素看,劳动力资源虽然弱化但还没有失速,结构优势还明显;从资本要素看,资本总量增长仍然强劲,投资规模即使未来五年零增长,广东的资本总量未来五年的增长仍具较快增长;从生产能力上看,生产水平不断提升,产品供给能力依然较高,供过于求仍是当前特征;从需求上看,广东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省内需求仍然充足,新经济不断呈现有效需求。当前广东经济增长难于进入高速期,一是规模发生变化,广东总量规模、人均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增长提高一个百分点,GDP总量需增加700个亿,相当于2012年西藏一年创造的增加值,仅为数量上看的话,相当于1996年广东一年创造GDP的数量,增长提高已比以前困难;二是供需环境发生变化,由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阶段,从生产问题转为市场问题,生产问题政府解决有很多很好经验,但市场问题需要市场解决,政府调控需要传导时间过程,需要居民收入的提高、需要解决分配公平等社会问题;三是国际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友好和平发展,至近年激烈竞争,复杂多变环境;四是发展要求发生了变化,经济增长要求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惠及民生的新常态的发展方式。
四、几点政策建议
(一)加快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保障机制,制订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当前广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升级广东经济之策,广东人口众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之举。建设创业创新平台,激发创造活力是当前经济转型升级之重。
(二)改善需求环境,优化供给结构。广东人均居民收入已被江苏超越,广东必须通过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稳定市场预期;通过创新商业模式、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新的消费热点;通过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在经济新常态下,优化供给结构,释放发展动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发挥广东之利,实施产业升级战略。广东特殊地位在于广东市场化程度高,人口资源丰富,世界关联度大,出口产品外向度高,国际接轨好,邻近两个具有紧密文化和经济联系的国际市场,香港和新加坡。广东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劳动力优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发挥广东之利,打造世界创造中心,随着物联网、共享经济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广东应加快通信互联网、能源互联网、物流互联的建设,实施“广货”品牌战略,成立广货品牌培育专项基金,培育发展有影响、知名度高的产业,如腾讯、华为、中兴、格力、美的等大型企业。
(四)开拓国内市场,稳定国外市场。出口下降过快,将影响广东经济增长,广东企业集中度高,“二八”现象突出,宏观经济政策的落实,重点企业能够得到反映,加强对重点企业监测,稳定经济发展。在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方面,一些政策应平稳连续,减少出口下降过快影响,积极开拓省外市场,充分依托泛珠三角,发挥广东经济产品带动作用,当前广东经济增长仍然必须依靠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带动。
(五)提升广东劳动力质量,是未来经济发展之基。生产力水平决定经济发展,未来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广东人力资源丰富,但质量不高,广东应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高广东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提升劳动力质量,同时建立健全机制引入国内外高科技人员。
供稿单位:国民经济核算处
撰 稿:杨少浪 李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