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
强实体 增后劲:德国经验及对广东的启示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德国经济发展情况及增强发展后劲的成功经验,探寻新常态下广东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德国 增后劲 分析
当前广东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伴随人口红利下降,资源约束加大,增长速度也从高速向中高速转变。在这个复杂的转变中如何激发活力、增强后劲,是广东争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的关键。在大陆西岸,德国经济在欧债危机后较快复苏、GDP增速一枝独秀,政府负债率、失业率均处于低位,显示出较强的发展后劲,这与德国近年加快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等一系列措施密不可分。德国增后劲的成功经验值得广东借鉴。
一、德国经济发展后劲较强
(一)经济增长稳中加快
近十年,德国经济发展速度在欧洲独树一帜,成为欧洲经济复苏的发动机。2006-2014年,德国GDP平均增长1.3%,虽然低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速(2.4%),但与一片低迷的欧洲相比,德国经济增长明显占优。同期,欧元区平均仅增长0.6%,欧元区内法国平均增长0.8%,意大利平均下降0.7%,均低于德国。与欧元区外主要经济大国相比,德国平均增速略低于美国(1.4%),高于英国(1.0%)和日本(0.6%)。在这9年间,德国年度最高增速为4.1%,略低于日本最高的4.7%,明显高于法国(2.4%)、英国(3.0%)、意大利(2.0%)和美国(2.7%)的最高年份增速。
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有拉动作用。扩大投资,既可直接带动当前的经济增长,也可为下一轮增长奠定物质基础,投资越高,经济发展的后劲就越大。2006-2014年,德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平均增长1.8%,高于GDP增速0.5个百分点。同期,欧元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平均下降0.7%,主要经济大国中只有法国、英国处于正增长区间,分别增长0.3%和0.7%;日本、美国均下降0.7%,意大利则大幅下降3.3%。德国明显强于欧元区和主要经济大国,显示了经济较强的发展后劲。
表1 2006-2014年各国GDP和固定资本形成平均增长
(二)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增长
近年来,德国出口保持较快增长,成为该国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14年,德国出口总额1.51万亿美元,增长4.2%,增幅比2013年提高2.9个百分点,复苏态势十分明显。根据IMF数据,2008-2014年德国出口平均增长2.1%,略低于美国(3.4%),但明显高于法国、意大利和英国。在这7年中,德国只有一年出现出口负增长(2008年),日本有5年出口负增长,英国有4年出现负增长,意大利、法国有2年出现负增长。德国出口增速和稳定性均处于较高水平。
表2 各国出口增长情况
(三)政府负债率保持较低水平
德国中央财政保持着良好的收支平衡,有利于该国可持续发展。在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德国中央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仅39.4%,处于较低水平,不仅远低于意大利(100.6%)和日本(144.1%),也低于英国(44.8%)、美国(55.6%)和法国(65.4%)。 在危机发生后,欧美各国中央政府债务比率不断上升,但变动趋势差异很大,德国低水平缓慢上升,而日本、意大利、法国等中央政府则承受巨大偿债压力。2012年德国中央政府负债占GDP比重只有55.2%,比2007年仅提高15.7个百分点。同期,日本中央政府负债占GDP比重已大幅攀升到196%,比2007年大幅提高51.9个百分点;意大利、法国负债率也超过100%,分别达到127.2%和101.1%;美国、英国也已接近100%。虽然德国中央政府负债占GDP比重上升,但无论上升幅度还是总水平均是最低的。
表3 中央政府债务占GDP比重
(四)失业率持续下降
自2007年以来,德国的失业率总体呈逐年降低的态势,从2007年的8.6%下降到2013年的5.3%。即使在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 2009年,德国失业率也仅7.7%,低于其他主要国家。2010年后,德国经济的快速复苏使得失业率不断下降,2013年德国失业人口和失业率均创下20年以来的新低,失业率为5.3%,远低于整个欧元区(12.1%),也远低于法国(10.4%)和意大利(12.2%),在主要国家中仅高于主要实行终身雇佣制的日本(4.0%)。
与德国相反,欧元区失业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失业率从2007的7.4%大幅上升到2013年的12.1%。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是意大利和法国;意大利失业率高达12.2%,法国失业率也达10.4%,分别比2007年上升6.1个和2.4个百分点。
表4 2007-2013年各国失业率情况
二、德国经济增长后劲探秘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德国在欧美主要国家中,经济发展稳健,发展后劲较足,德国的以下经验值得学习。
(一)注重夯实实体经济
目前,德国经济实力位居世界第四、欧洲第一,2014年德国GDP占欧元区28.7%,比危机前(2007年)提高2个百分点,是当之无愧的火车头。
与美、英等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走“去工业化”道路不同,德国对制造业一直非常重视,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始终稳定保持在20%以上。2013年德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2.7%,明显高于法国(11.3%)、意大利(14.9%)、英国(9.7%)、日本(12.1%),只有美国(18.8%)与德国的差距较小。
从2008-2013年制造业占GDP比重变化看,除了德国比重上升外,各主要国家制造业占GDP比重均呈下降趋势,如法国下降0.8个百分点,意大利下降2.2个百分点,英国下降1.0个百分点。同期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也下降2.8个百分点,制造业大省广东制造业比重从占41.1%下降到38.8%,下降2.3个百分点。而德国制造业占GDP比重逆势上升,由22.3%上升到22.7%,提高了0.4个百分点。
强大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成为德国实现快速复苏的关键。2006-2014年德国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长1.8%,比GDP平均增速高0.5个百分点。以德国的汽车业和工程机械制造业为例,2013年德国汽车出口总额达到1901亿欧元,占全部出口的17.4%;其中轿车出口420万辆,增长1.6%。机械设备制造业出口总额为1630亿欧元,占全部出口的14.9%。在机械设备制造业的32个产品领域中,德国产品在18个领域出口世界第一,在其余领域内也均处于世界前列。
可见,即使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德国依然注重夯实和保护实体经济,使之依然焕发生机和活力,带动经济社会保持稳定增长。同样,实体经济是广东经济发展之本。当前广东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实体经济依然是广东保持的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关键。如果忽视实体经济发展,导致产业出现空心化,就会极大损害广东的竞争力。
表5 各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二)不断增强科技投入水平
德国一向重视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近年来其科技投入水平不断提高,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不断提高。2000年德国R&D经费占GDP比重2.47%,到2012年上升到2.92%,已超过美国(2.79%),仅次于日本。在其他主要国家中,除法国R&D经费占GDP比重超过2%,2012达到2.26%外,与同期广东相当,意大利、英国分别只有1.27%和1.72%,不到同期中国水平。
2012年德国每百万人中R&D研究人员达到4139人,略低于日本5158人,高于美国(3979人)、英国(4024人)、法国(3918人)和意大利(1820人)。
持续创新是德国制造业长盛不衰的根源。据统计,在德国制造业营业额中,近三分之一来自于产品创新,在德国,企业不仅是科技进步的受益者,更是科研开发的主力军,R&D经费中近九成分配给企业的R&D机构。
表6 各国R&D经费占GDP比重
(三)职业教育不断适应企业需求
成功的职业教育,对德国经济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制造业的产业升级,资本集中、高度复杂的制造业体系越来越依赖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技术工人。德国实行特有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即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学员在职业教育期间所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职业学校的学生同时也是企业中的学徒,企业培训和职业学校学习交替进行,毕业后可很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截至2013年底,德国有133.85万名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占全部就业人口的3.2%。
职业教育成为德国预防失业、提高就业率的重要途径。从各国15-24岁青年失业率情况看,由于该青年群体经验不足,往往失业率会大幅高于全体失业率。但德国青年就业状况明显好于其他国家。2013年德国15-24岁青年失业率只有7.9%,只有法国的三分之一、意大利的五分之一,美国的二分之一,仅略高于日本。与总体失业率比,德国15-24岁青年失业率只高2.6个百分点,与意大利、法国、英国等高幅超过13个百分点以上相比,情况明显要好。
表7 2013年各国15-24岁青年失业率
(四)扶持中小企业健康成长
众多的中小企业活跃在德国各行各业,使德国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2013年德国中小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9.3%,在能源和水资源、贸易、酒店、餐馆和其他服务中占的比例较大。中小企业是德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社会稳定的基石。
近年来,德国中小企业在全国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促进就业,增加投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德国中小企业工作就业人员2650万,占全国就业人口的60%,比2005年提高2个百分点。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企业投资的41.4%,比2005年提高1.1个百分点。中小企业产业增加值占全部企业47.1%,比2005年提高1.1个百分点。中小企业销售额占全部企业31.8%,比2005年下降2.8个百分点。德国中小企业在不同行业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如在建筑业和餐饮业,中小企业占了超过80 %的销售额和约90 %的就业人员。
表8 德国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比重
三、借鉴经验,增强广东发展后劲
借鉴德国增后劲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一是实体经济是广东经济发展的基础。当前广东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虽然面对成本上涨、资源环境约束、人口红利下降等情况,但在全球分工格局下,制造业仍是广东的传统比较优势,应该长期坚持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作为重点。二是创新是保持广东经济稳定发展的王道。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以创新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经济质量效益,增强广货国内国外竞争力。三是高技能人才是产业升级改造的强大支撑。无论是引进高新技术产业,还是提升传统产业,需要大量有一定熟悉技能的工人。四是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形成延长产业链,产业集群,活跃消费市场等都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参与。
(一)持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一是激发企业对实体经济的投资热情。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落实各项税收优惠减免等政策措施,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缓解生产经营难题。二是重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对广东食品、服装、箱包、家具等优势传统产业,具有消费的基础性和广泛性,应加快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增值率,使之“变废为宝”,成为新的朝阳企业。三是促进产业集群集约化发展。以遍布全省的工业园区为集群载体,发挥资源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和规模优势,更好地发挥产业集群在产业竞争的优势地位,并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主导产品优势突出制造龙头企业。
(二)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
一是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形成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共同构成的开放式创新集群,构建研发合作网络,形成分工有序、相互协作的创新发展格局。二是促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三链融合”,积极发展知识产权质押、租赁融资,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科技创新,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
(三)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一是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加强学企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鼓励企业对学校进行投资。三是加快推进实施《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广东省社会力量举办中等职业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管理办法(试行)》等。
(四)继续扶持中小企业
一是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力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尤其是降低融资成本。二是充分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创造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竞争环境,确保中小企业在融资、贸易和税收等方面的平等机会。三是继续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精神,敦促有关部门完善各项措施。
供稿单位:综合统计处
撰 稿:马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