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资料 >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

 

粤东西北地级市中心城区人口发展状况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2014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粤东西北地级市中心城区人口发展基本状况以及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中心城区 人口状况 分析

 

  在促进粤东西北地级市振兴发展,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过程中,人口问题始终是一个重要因素。了解掌握粤东西北12个地级市中心城区(以下简称为“中心城区”)人口发展基本状况,充分认识这些区域人口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粤东西北中心城区人口基本状况

  (一)人口总量占全省10.71%,人口密度略高于珠三角。

  截至2014年底,居住在中心城区的常住人口1148.30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10724万人)的10.71%(见表1),其中男性和女性人口分别为588.22万人和560.08万人,性别比为105.02。若与上年同期1139.82万人相比,全区常住人口总量共增加8.48万人,增长0.74%,增幅与全省常住人口的平均增长水平(0.75%)基本持平。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048人,略高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每平方千米1044人;其中,人口密度最大是汕头市,最低是云浮市(详见下表)。

表1  2014年粤东西北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分布状况

 (二)人口城镇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从人口城乡分布看,中心城区城镇集中了占人口总量74.13%的常住人口,而居住在乡村的占25.87%。与全省平均水平比,中心城区的城镇人口比例高出全省6.13个百分点;若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则低10个百分点。在粤东西北12个地级市的中心城区中,人口城镇化率差异较大,山区和东翼的人口城镇化率比全区平均水平分别高5.09和0.10个百分点,而西翼则低5.37个百分点。

  (三)人均受教育年限为初中毕业水平。

  随着全省教育事业的持续蓬勃发展,中心城区人口文化素质总体水平得到普遍提高,接受过各类教育的人口尤其是受高中以上教育的人口逐步增长。根据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中心城区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33年,相当于国内学制设置的初中毕业水平,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将近1年,并接近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平均水平。在中心城区各种受教育程度常住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有97.48万人,占全区人口的9.07%;高中有215.49万人,占20.05%;初中有402.21万人,占37.43%;小学有248.71万人,占23.15%。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见表2),中心城区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除受初中文化教育的人口比例低于全省外,其余受教育程度人口比例均高于全省;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中心城区除受小学文化教育人口比例高于珠三角外,其余分别低4.99个、0.76个和3.48个百分点。可见,全区常住人口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与珠三角相比,仍存在着一定差距。

表2 粤东西北中心城区6岁及以上人口各种受教育程度构成

 

  (四)劳动适龄人口占比低于全省水平。

  按照国际通用劳动适龄(15-64岁)人口划分标准统计,截至2014年底,居住在中心城区的劳动适龄人口有855.56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总量的74.51%,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84个百分点。

  (五)成年人抚养子女的负担要比全省重。

  从劳动适龄人口负担系数来看(见表3),中心城区少年儿童(0-14岁)抚养比23.55%,老年人口(65岁以上)抚养比10.66%,总抚养比34.21%。其中,少年儿童人口抚养比比全省平均高3.41个百分比,老年人口抚养比则比全省平均低0.17个百分比。由于少年儿童人口抚养比相对较高,导致全区总抚养比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每100名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要比全省多负担3名多非劳动年龄人口。

表3 2014年粤东西北中心城区劳动适龄人口抚养系数

 

    (六)城镇登记失业率总体水平略比全省低。

  粤东西北12个地级市的中心城区城镇登记失业率,除汕尾(2.44%)和河源(2.45%)两市外,其余各市中心城区均低于同期全省2.43%的水平;而在这10个低于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中心城区中,以阳江、揭阳两市为最低,分别是2.25%和2.28%。从总体上讲,中心城区的城镇登记失业率相对要比全省平均水平低。

  二、粤东西北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

  中心城区是粤东西北12个地级市重点发展区域,人口稠密,经济地位重要,发展势头良好,是推动地区发展的主要动力。人口总量、文化素质以及人口的非农化等都是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与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人口发展与综合经济效益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GDP)是衡量综合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直接受GDP和人口总量及其增速的影响。2014年,中心城区GDP总量为6153.89亿元,与上年5568.21亿元相比,全区GDP总量共增加585.68亿元,增长10.52%,同期常住人口总量增长为0.74%。由于GDP总量增长明显快于常住人口,使全区的人均GDP由48852元提升至53591元,增长9.7%。若与同期全省相比较,中心城区人均GDP还少9861元。

  根据国内外研究分析表明,人口每增长1%,就需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以上,才能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平。国际上通常用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来评判。人口增长弹性系数越低,表明人口发展与经济增长越相适应;反之,两者之间则不相协调。2014年,中心城区人口增长0.74%,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52%,弹性系数为0.07,处于社会协调发展级阶段;与全省人口增长弹性系数0.09相比,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弹性系数略低一些,说明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稍微高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

  (二)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

  中心城区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高素质的劳动力。随着接受过较高文化教育的年轻劳动力不断进入劳动力市场,而年老且未受过教育或受过较低文化教育的劳动人员相继退出,再加上促进粤东西北地级市振兴发展的政策落实,区域人口逐渐转向中心城区集聚,使得全区劳动适龄人口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升,从而逐渐改变了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的状况,逐步实现社会从业人员受教育构成向相对较高的文化层次转化。

  人口聚集推进经济聚集,反过来再刺激人口聚集。根据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粤东西北12个地级市共有69.70%的研究生和59.69%的大学本科生集中分布在各中心城区内;中心城区每10万人口中拥有的受大专及以上文化教育9072人,比全省平均水平略多535人(见表4)。在粤东西北12个地级市中48.13%的大专以上教育程度人口分布在中心城区内,其中东翼53.99%、西翼49.42%、山区42.90%。由此可见,粤东地区人才在中心城区的聚集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表4  粤东西北中心城区每10万人口中拥有的各种文化程度人数

 

    (三)产业非农化与人口城镇化

  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化,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从非农生产总值所占的比例来看,2014年,中心城区按三次产业划分的平均比例为4.68:52.35:42.97,其中非农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高达95.32%,比上年略升0.19个百分点;与同期全省非农生产总值所占比例基本一致,但比珠江三角洲地区要低2.78个百分点。

  人口的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关系十分密切,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测定产业非农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程度,通常用两者的比值系数来加以说明,若大于1则表明乡村非农化存在,若小于1则表明城镇中存在着一定的农业从业人员。2014年,中心城区非农化与城镇化率的比值系数为1.29(见表5),同期全省的比值系数也大于1(1.40),说明目前中心城区与全省一样,都存在着乡村非农化现象,人口城镇化相对滞后。再进一步观察,由于粤东西北12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以及人口分布状况的差异,各区域中心城区的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比值系数也有所不同。山区的比值系数相对较低,反映出这些区域的中心城区产业非农化水平虽然相对较高,但在乡村中仍存在着大量的非农从业人员;而东翼和西翼的比值系数相对较高,人口城镇化发展明显滞后于产业非农化,如何加快城镇建设将是这些区域的中心城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表5  2014年粤东西北中心城区人口城镇化和人口非农化比较

 

  三、粤东西北中心城区人口发展对策建议

  总体上看,中心城区的人口发展平均水平稍高于全省,但明显落后于珠江三角洲地区。随着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的实施,全省社会经济均衡发展,中心城区人口发展将是推动本地区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第一,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城区的人口聚集力。首先要促进工业的集约化,特色化发展。抓紧推动高速公路、铁路和轻轨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促进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打造产业带动力较强的产业科技园区,培育产业集群和知名品牌。其次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加快推进各地物流中心、物流产业基地、特色产品交易中心等综合物流功能区建设,以此推动金融保险服务、电子设备、商贸会展、现代物流等配套发展。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第二,以中心城区辐射和带动周边小城镇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理顺各种关系,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城镇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提高城镇应有的城市功能。另一方面要适当扩大中心城区的面积范围,特别是东翼;同时还要加快人口管理体制改革,放宽中心城区的入户限制,优化人才引进和创业环境,合理引导周边城镇的人口流动。

  第三,以中心城区推进社会民生和环保建设。首先要确立人才是发展第一要素的理念,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教育事业的水平;其次要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改善居民出行、看病、住房等条件,完善社区各种公共设施的配套,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最后要切实加强环境治理,严格控制节能减排目标,积极开展受污染土壤和水道的整治和生态修复。

 

  弹性系数是以人口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比来描述两者之间的协调“度”和“级”。一般地,当人口增长弹性系数大于或等于1时为社会停滞级、0.20-0.99为社会渐进级、0.20及以下为社会协调发展级。

 

 

                                                                          供稿单位:人口和就业统计处

                                                                          撰    稿:翟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