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资料 >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

 

2014年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监测报告

     

  内容摘要:本文在2014年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形势变化的需要,重新修订了指标体系,并开展监测和分析。监测结果表明,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保持了持续稳定的提升,特别是近年提升幅度比较大,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关键词:广东  经济增长  质量效益  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同时经济结构不断向高级化、现代化演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也不断改善。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立足当下,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既是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广东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2014年,我们就此问题展开研究,构建了一套反映广东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变化情况的统计指标体系,并测算2000-2013年综合指数,形成监测报告。2015年,根据形势变化的需要,重新修订了指标体系,并开展监测和分析。监测结果表明,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保持了持续稳定的提升,特别是近年提升幅度比较大,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这说明调结构、转方式见机早、决心大、力度强,为广东经济转型升级赢得先机,为广东实现“两个率先”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统计指标体系修订情况

  2015年,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修订完善:一是继续保留指标体系的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质量效益、创新驱动、民生改善、资源环境等六大板块内容,但将创新驱动提到民生改善之前。二是增加6个指标,更加突出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质量效益和创新驱动。结构优化中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比重”指标,产业升级中增加“网上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指标,质量效益中增加“税收占GDP比重”和“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2个指标,创新驱动中增加“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和“万元GDP技术市场成交额”2个指标。三是删除“经济增长波动系数”、“平均受教育年限”2个相关度较弱的指标。四是重新分配和调整各项指标权重,结构优化占19%,产业升级占12%,质量效益占22%,创新驱动占17%,民生改善占18%,资源环境占12%。

   修订后的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质量效益、创新驱动、民生改善、资源环境等六个方面。选取代表性指标共39个,其中结构优化指标7个,权重19%;产业升级指标5个,权重12%;质量效益指标8个,权重22%;创新驱动指标7个,权重17%;民生改善指标7个,权重18%;资源环境指标5个,权重12%。权重采用专家法赋值;指标标准值主要参考世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标准以及经验数据确定,总的思路是按照较高、较先进的标准确定。

  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监测采用综合指数法,总指数由39个单项指标指数加权获得;某一方面指数由反映该方面的各单项指数加权获得;单项指标指数由该指标实际值与目标值对比获得,计算时区分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的不同算法。

 

表1  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统计监测指标体系(2015修订)

指标

类型

代表性指标

 

标准值

 

指标

性质

结构优化

19%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60

4%

正向型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

%

25

2%

逆向型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比重

%

45

2%

正向型

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

%

50

3%

正向型

城镇化率

%

80

3%

正向型

城乡居民收入比

以农村为1

2.6

3%

逆向型

区域发展差异系数

-

0.55

2%

逆向型

产业升级(12%

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

30

3%

正向型

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

15

2%

正向型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5

3%

正向型

技术服务业收入占部分规模服务业比重

%

35

2%

正向型

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

%

4

2%

正向型

质量效益

22%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万元/

15

3%

正向型

投资效果系数

-

0.5

2%

正向型

土地产出率

亿元/平方公里

4

3%

正向型

增加值率

%

40

4%

正向型

税收占GDP比重

%

10

3%

正向型

单位GDP能耗(2010年价格)

吨标准煤/万元

0.45

3%

逆向型

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

%

16

2%

正向型

通货膨胀率

%

5.0

2%

逆向型

创新驱动(17%

R&D经费支出占GDP比例

%

2.7

4%

正向型

科学技术经费财政支出占比

%

4

2%

正向型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银行贷款占比

%

0.5

2%

正向型

每万就业人员R&D人员全时当量

人年/万人

100

2%

正向型

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

%

100

2%

正向型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万人

4

3%

正向型

万元GDP技术市场成交额

100

2%

正向型

民生改善18%

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

%

50

3%

正向型

城乡居民收入与人均GDP之比

%

60

3%

正向型

人均可支配财力

8000

2%

正向型

恩格尔系数

%

40

2%

逆向型

平均预期寿命

76

2%

正向型

失业率

%

5.0

3%

逆向型

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

100

3%

正向型

资源环境(12%

PM2.5达标天数比例

%

100

3%

正向型

地表水达标率

%

100

2%

正向型

森林覆盖率

%

60

2%

正向型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数

%

100

3%

正向型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2%

正向型

  

    监测结果显示,修订前后的综合指数差距在2个百分点左右,表明修订前后的指标体系基本衔接,应用新的指标体系反映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状况与2014年的报告结论相一致。

  二、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监测情况分析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和历年数据,计算出全省历年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综合指数,并进行纵向分析,反映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变化情况。同时,对优势指标和短板指标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加全面、准确分析判断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总体状况及未来提升方向。

  (一)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增强广东经济发展内在动力和发展后劲。

  根据测算结果,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综合指数从2000年的59.8%逐年提升到2014年的85.2%,14年共提升了25.4个百分点,年均提升1.8个百分点(见图1)。这表明十多年来广东经济转型升级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步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特别是从2009年起,综合指数上升较快,从2009年的71.5%提高到2014年的85.2%,近五年年均提升2.7个百分点,明显快于前十年。可见,虽然近年广东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调,但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方面却取得明显的进步,经济发展的步子迈得更加扎实,经济发展的后劲更加充足。尤其是珠三角规划纲要实施以来,珠三角地区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不仅提升了珠三角本身的产业聚集力、竞争力,改善了环境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也通过产业转移、帮扶等促进了粤东西北加快发展。

  

图1  2000-2014年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综合指数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发展周期的叠加迫使广东经济增速较之前几年有明显的下行,从2003-2007年年均14.7%降至2008-2014年年均9.6%。虽然经济增速降低了,但广东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整体却在提升,这反映在综合指数的持续而且较快上升上。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提升了,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就更加强劲,更加具有可持续性,这正是近两年广东经济下行要比全国慢的主要原因,表明广东经济抗风险的能力、自我调节的能力比较强。2015年,广东对全国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全国经济稳中趋缓,广东经济总体平稳,经济增长总体好于全国,且好于上年同期。前三季度全国经济增长6.9%,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广东经济增长7.9%,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

  

表2  2000-2014年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综合指数

                                                                     单位:%

年份

总指数

结构优化指数

产业升级指数

质量效益指数

创新驱动指数

民生改善指数

资源环境指数

2000

59.8

71.8

56.7

62.3

33.3

74.4

54.8

2001

60.6

72.6

58.0

60.7

34.1

75.7

59.1

2002

61.3

73.3

59.2

60.5

37.7

75.7

57.6

2003

62.6

73.3

60.5

64.5

37.1

76.1

60.5

2004

62.4

74.1

61.8

65.0

34.6

75.1

60.6

2005

63.4

73.5

63.0

66.7

37.6

75.1

60.4

2006

65.3

73.4

64.3

68.8

40.6

75.2

67.1

2007

67.4

74.1

65.6

70.4

46.1

77.2

69.0

2008

69.0

75.3

65.4

70.1

50.6

79.2

71.4

2009

71.5

77.1

67.0

67.3

61.4

81.3

74.7

2010

75.9

79.6

67.8

75.9

68.2

82.0

79.6

2011

77.0

80.1

69.5

76.5

68.9

85.1

79.3

2012

80.6

81.7

75.3

78.0

75.4

88.9

83.7

2013

84.6

83.1

79.4

81.3

86.3

89.7

87.7

2014

85.2

83.0

84.6

83.0

81.0

91.1

90.2

 

  (二)六大领域发展变化呈现不同的特征,创新驱动和资源环境提升幅度较大,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质量效益、民生改善等方面稳定提高。

  分六大领域的指数看,2014年每个领域的指数都在80%以上,其中民生改善指数91.1%,资源环境指数90.2%。六大领域的指数之间由于指标选择、标准值确定不同,因此缺乏可比性,但每个领域的指数纵向可比,分析的重点是观察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情况。

  创新驱动指数提升幅度最大,充分反映了广东对科技的重视,是实施科技兴粤战略重要成果的体现。创新驱动指数从2000年的33.3%提高到2014年的81.0%,提升了47.7个百分点,年均提升3.4个百分点。

  资源环境指数提升幅度位列第二,表明广东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资源的保护和环境的改善。资源环境指数从2000年的54.8%提高到2014年的90.2%,提升了35.4个百分点,年均提升2.5个百分点。

  产业升级指数提升幅度排第三,表明10多年来广东产业获得了持续较快的升级,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以及其他新兴业态较快发展,促进了广东经济增长和质量提升。产业升级指数从2000年的56.7%提高到2014年的84.6%,提升了27.9个百分点,年均提升2.0个百分点。

  质量效益指数提升幅度排第四,提升幅度不突出,但充分显示了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发展变化的“稳”和“升”的内在特征。质量效益指数从2000年的62.3%提高到2014年的83.0%,提升了20.8个百分点,年均提升1.5个百分点。

  民生改善指数提升幅度虽排第五,但该指数一直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表明广东经济发展成果较好地惠及城乡居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民生改善指数从2000年的74.4%提高到2014年的91.1%,提升了16.7个百分点,年均提升1.2个百分点。

  结构优化指数的提升幅度最小,表明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结构优化指数从2000年的71.8%提高到2014年的83.0%,提高了11.2个百分点,年均提升0.8个百分点。各项指数变化情况见表3。

表3  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综合指数六大领域变化情况

 

类 别

2000年(%

2014年(%

总提升

(百分点)

年均提升

(百分点)

总指数

59.8

85.2

25.4

1.8

1.结构优化指数

71.8

83.0

11.2

0.8

2.产业升级指数

56.7

84.6

27.9

2.0

3.质量效益指数

62.3

83.0

20.7

1.5

4.创新驱动指数

33.3

81.0

47.7

3.4

5.民生改善指数

74.4

91.1

16.7

1.2

6.资源环境指数

54.8

90.2

35.4

2.5

  (三)39个单项指标变动程度不一,但多数指标呈现积极的变化。

  1.结构优化方面:整体看,广东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出口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消费结构等方面不断改善。7项指标中,积极变化最明显的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比重、城镇化率三项指标。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从2000年的61.4%缩小到2014年的35.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的比重从2000年18.5%提高到2014年的35.8%;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55.0%提高到2014年的68.0%。

  ——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程度日益缩小。近10多年来,广东三次产业在调整中取得长足发展,农业基础稳固、工业核心竞争力增强、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广东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9.2:46.5:44.3逐步调整为2014年的4.7:46.3:49.0,其中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在2010年之后降到5.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在2007年开始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升,2013年第三产业占比是2002年以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第三产业占比比第二产业高出2.7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50%,2014年达到58.4%。

  

图2  2000-2014年广东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广东就业结构也逐步优化,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较快上升之后开始小幅回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稳步上升,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数不断增加。2000年,广东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39.9:27.9:32.1,2012年开始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逐年略有减少,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调整为23.7:42.1:34.2,2014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逐年稳步增加,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22.4:41.4:36.2。因此,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从2000年的61.4%迅速缩小到2012年的37.5%,到2014年进一步缩小到35.4%。

  ——出口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随着广东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深入,出口结构发生变化,加工贸易在出口中的比重逐步减少,一般贸易出口在出口中的地位日益突出,2000-2014年年均增长20.9%,占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19.0%提高到2014年的38.7%。同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逐年增加,占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18.5%提高到2014年的35.8%。

  ——城乡发展差距不断缩小。近10多年来,广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由持续扩大到逐步缩小的过程。2000-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67攀升到3.15。200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城乡贫富差距问题,先后出台产业与劳动力“双转移”战略、公共服务均等化、扶贫开发“双到”等政策措施,有效加快了贫困地区的发展,促使贫富差距开始缩小。2009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比逐步下降,2014年缩小到2.63,低于2000年的水平。

图3 2000-2014年广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趋势

   

  ——区域发展趋于协调。近10多年来,广东区域发展差距呈现先扩大后收窄趋势。2002-2006年,珠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与粤东西北地区差距不断拉大,区域差异发展系数从2000年的0.69提高到2006年的0.77。随着省委省政府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分类指导,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粤东临海工业、粤西临港工业建设大步推进,粤北山区绿色崛起势头良好,粤东西北发展速度逐步超越珠三角,四大经济区域的发展差距呈现可喜的收窄势头。2009年以来,粤东西北GDP增速均超过珠三角,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振兴粤东西北计划,有力地促进了粤东西北经济的增长。广东地区发展差异系数从2007年的0.752持续缩小到2014年的0.660,为近10多年来最低水平。

  ——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近10多年来,随着广东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大中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小城镇也迅速发展起来,全省城市化全面推进。广东城市化率从2000年的55.0%提升到2014年的68.0%。

  ——居民消费支出比重呈波动态势,总体偏低。2000-2014年,广东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基本在37.0%-42.5%之间波动,中间下降,近年有提高趋势。2014年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为38.7%,比2013年提高1.2个百分点,但相比其他年份仍然偏低。近几年,广东最终消费率在50%左右,相对偏低,而其中的居民消费占比偏低是主要原因,表明启动内需还是有潜力可挖。

  2.产业升级方面: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顺应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和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抓住产业升级的新动向、新机遇,结合国内外需求的发展趋势,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促进产业升级,现代产业发展速度加快,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以“互联网+”为特征的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

  ——工业升级不断推进。近10多年来,广东更加注重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汽车、装备制造、石化、医药等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同时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集群发展、品牌提升、产业转移等手段加速升级,工业产业结构继续向高级化方向调整。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从2007年的20.5%提高到2014年的25.1%;先进制造业的比重从2007年的45.1%提高到2014年的47.6%;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从2007年的11.1%提高到2014年的13.0%。

  ——高技术服务业蓬勃发展。近年来,以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为代表的高技术服务业迅猛发展,为制造业发展和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同时拉动全省服务业增长。2014年,全省部分规模以上服务业中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占比达到28.6%,比2013年提高0.1个百分点。

表4  2007-2014年广东现代产业主要指标比重变化情况

年 份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高技术服务业收入占部分规模以上服务业比重(%

2007

45.1

20.5

11.1

-

2008

46.7

19.6

11.3

-

2009

47.1

20.7

11.5

-

2010

47.0

21.1

11.7

-

2011

47.7

21.9

11.9

-

2012

48.1

24.1

12.1

27.5

2013

47.9

25.1

12.4

28.5

2014

47.6

25.1

13.0

28.6

 

  ——大众消费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网络购物方兴未艾。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传统的消费模式悄然发生改变,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旅游消费、教育消费、网络消费、信贷消费等个性化消费需求逐渐发展。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网络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网上零售额高速增长,2014年广东仅限额以上单位的网上零售额就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3%。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广东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建设,先后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广东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引领资金作用,扶持文化企业做大做强,继续从金融、税收等政策方面对文化产业进行倾斜,全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14年,全省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552.3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成为全国7个超过5%的省份之一。

  3.质量效益方面:近10多年来,广东经济在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物价保持相对稳定,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生产要素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单位产出不断增加,单位能耗不断降低,总体效益稳步提升。

  ——各产业投入产出率平稳增长。广东各行业整体增加值率呈现小幅波动趋势,波动幅度不大,基本保持在32%-36%之间。2011年增加值率为31.8%,是近10多年的低点,近年逐步提升至2014年的32.6%。由于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增加值率相对较高,随着广东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整体增加值率也将继续提高。

  ——劳动生产效率逐年提高。广东劳动生产效率逐年提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2000年的2.76万元/人上升到2014年的11.02万元/人,名义增速年均达10.4%。

  ——土地产出率持续提高。以建设用地计算的广东土地产出率从2000年的0.65亿元/平方公里提高到2013年的3.24亿元/平方公里,按可比价算年均增长超过10%,2014年在此基础上继续提升,土地产出率达3.44亿元/平方公里。

  ——企业效益保持较好水平,对财政的贡献增加,也增强了自身发展后劲。近10多年来,广东工业企业规模扩大,效益水平总体较好,总资产贡献率不断增加,从2000年的8.9%逐年提高到2008年的14.3%,此后波动较小,2014年为14.0%,比2013年略降0.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效益直接反应在财政的税收上,广东税收收入逐年增加,财政收入质量不断提高,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6.3%逐年上升到2014年的9.6%,达到近10多年来的高点,工业企业效益向好使得工业企业对财政的贡献突出,同时效益保持较好水平也使得企业有资金更新改造、扩大规模,增强自身发展后劲。

  ——能耗水平持续降低。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广东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水平不断降低。“十一五”期间,广东单位GDP能耗实现了下降16%的预期目标。“十二五”以来,广东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继续下降,2011-2014年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3.78%、2.94%、5.38%和3.56%,2014年单位GDP能耗仅为0.49吨标准煤/万元,为近10年来最低水平。

  ——投资效果系数近年偏低。2000年以来,广东投资效果系数多数年份在0.4以上,但2009年、2012年、2013年均出现0.2左右的低点,2014年为0.21,连续3年稳定在0.2左右,表明近几年来,大量的投资并没有产生相应较高的产出,这跟近年的投入主要投向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有关,而这些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逐步释放出来。

  ——物价比较稳定,2001年和2002年出现通货紧缩,2008年和2011年CPI超过5%,其他年份物价涨幅均在4%以内,2014年为2.3%,与上年相比仍处于稳定区间。

      4.创新驱动方面:近10多年来,广东注重科技创新,科技投入持续增加,率先出台实施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加强与省部院产学研合作,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新增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质检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和科技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蓬勃发展,全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从科技创新投入看,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持续增大,R&D经费占GDP比例从2000年的1%逐年提高到2014年的2.37%;每万就业人员R&D人员全时当量从2000年的18.27人年提高到2014年的82.40人年;科学技术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00年的2.0%提高到2013年的4.1%,2014年下降到3.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银行贷款近年比重有所提升,2014年占比为0.13%。

  ——从创新成果看,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逐年上升,万元GDP技术合同成交额不断提高。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00年的0.83件/万人提高到2014年的10.43件/万人,万元GDP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00年的44.88元提高到2014年的80.10元。近几年,科技投入及科技成果均有显著变化,2012年R&D经费占GDP比例突破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迅速提高,2013年拥有量是2000-2008年拥有量的总和,2014年拥有量增长的幅度比前几年又有所扩大;万元GDP技术合同成交额大幅增长,2013年比2012年提高32.4%,2014年继续保持在80元以上水平。

  ——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稳步提升。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投入、产出以及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综合性指标,广东该指标一直以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各省区市前列。广东综合科技进步指数从2000年的45%提高到2014年的73.4%。

  5.民生改善方面:近10多年来,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广东人民生活水平和保障水平日益提高,虽然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没有提高,但总体民生状况得到改善。

  ——劳动者分配比例近年呈上升趋势。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改革开放之初的60%下降到40%多,2000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为52.1%,近年的最低点是2010年的44.5%,近三年逐步趋于稳定,2010-2014年均处于47.7%左右的水平。随着中央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推进,劳动者报酬的分配份额将继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从2002年的52.4%降至2008年的39.5%,近年有所回升,2013年为39.8%,2014年为40.5%。

  

图4  2000-2014年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趋势图

   

  ——人均可支配财力较快增长,财政投入经济社会建设的强度加大。2000-2014年广东人均可支配财力从1053元,提高到7516元,名义年均增长15.1%,高于GDP名义增长14.1%的速度。特别是财政对民生的投入速度近年都高于财政整体的支出速度,各项民生保障建设卓有成效。

  ——恩格尔系数下降,居民消费结构发生积极变化。恩格尔系数指的是居民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有效指标。近10多年来,广东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呈不断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43.6%降至2014年的35.3%。与此同时,居民的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旅游、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比重日益提高,消费逐步转向提升生活质量方面,居民追求更高层次的小康生活。

  ——社会保障事业成效显著,百姓就业和健康得到较好保障。近十多年来,广东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以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加快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由2000年的20.8%逐年提高到2014年的87.6%;城镇登记失业率基本维持在3%之内;平均预期寿命从2000年的73.3岁提高到2014年的77岁左右。

  6.资源环境方面:近10多年来,广东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环保法规体系,不断加大污染治理投入,完成了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任务,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加强,环境保护事业取得积极进展。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数从2000年的28.3%逐年提高到2014年的96.6%;近两年广东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占全年的比重在80%以上,在全国属于较好水平;地表水达标率从2000年的50.0%提高到2014年的84.7%;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2000年的33%左右提高到2014年的86.4%;森林覆盖率也有所提高,从2000年的56.9%提高到2014年的58.7%。

  三、与全国及江苏对比分析

  开展横向对比,有助于定好位置,找出优势和短板,明确下一步的发展方向。鉴于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广东自创,且指标较多,数据收集难度较大,因此本文只与全国和江苏作对比。

  (一)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综合指数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江苏不相上下。

  测算结果表明,2014年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综合指数为85.2%,全国为73.8%,江苏为84.4%。广东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1.4个百分点,说明广东经济增长质量效益位居前列,不仅是经济大省,也是经济强省。广东比江苏略高0.8个百分点,差距很小,表明两省经济增长质量效益不相上下,都是全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表5  2013-2014年广东综合指数与全国及江苏对比

类 别

2013

2014

全国

广东

江苏

全国

广东

江苏

综合指数

72.9

84.6

82.5

73.8

85.2

84.4

结构优化指数

76.0

83.1

83.2

77.0

83.0

85.1

产业升级指数

55.7

79.4

82.1

57.3

84.6

84.8

质量效益指数

67.7

81.3

79.7

67.3

83.0

82.1

创新驱动指数

75.2

86.3

87.1

76.3

81.0

88.9

民生改善指数

89.1

89.7

87.9

90.2

91.1

88.9

资源环境指数

67.2

87.7

72.6

69.0

90.2

73.8

 

  从2013年和2014年的变化看,全国综合指数提升了0.9个百分点,江苏提升了1.9个百分点,而广东仅提升0.6个百分点。2014年广东综合指数提升比较慢的原因是创新驱动指数有所倒退,从2013年的86.3%下降为81.0%,主要是财政支出的科技经费占比、银行贷款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贷款占比、万元GDP技术市场成交额三项指标有所下降所致。

  (二)分类别看,广东在民生改善、资源环境、质量效益领域的优势比较明显,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与江苏差别不大,但创新驱动指数偏低。

  1.民生改善指数,全国、广东及江苏都比较高,广东第一。2014年全国为90.2%,广东为91.1%,江苏为88.9%。其中,2014年广东人均可支配财力为7516元,江苏为9099;广东城乡居民收入与人均GDP的比例为40.5%,高于江苏的33.2%。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粤苏两省接近,都在88%左右。

  2.资源环境指数广东也比全国和江苏要优。2014年全国为69.0%,广东为90.2%,江苏为73.8%,广东主要是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地表水达标率、森林覆盖率三项指标比较理想。

  3.质量效益指数广东与江苏接近,但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广东质量效益指数为83.0%,江苏为82.1%,全国平均为67.3%。在8项指标中,广东有5项指标优于江苏,1项持平,2项差于江苏。占优势的指标是投资效果系数、土地产出率、增加值率、税收占GDP比重、单位GDP能耗,通货膨胀率基本持平,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稍差些。

  4.广东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指数与江苏接近,但明显优于全国。2014年,广东结构优化指数为83.0%,江苏为85.1%,全国为77.0%。其中,广东服务业占比达到49.0%,江苏为47.0%;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为35.8%,江苏为37.8%;广东城镇化率为68.0%,江苏为65.2%。2014年,广东产业升级指数为84.6%,江苏为84.8%,全国为57.3%。其中,广东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为25.1%,江苏为19.3%;广东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占比为28.6%,江苏为29.0%;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为5.2%,江苏为4.8%。

  5.创新驱动指数是广东的短板。2014年广东创新驱动指数为81.0%,比全国(76.3%)高4.7个百分点,但比江苏(88.9%)低7.9个百分点。从科技部测算的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看,2014年广东为73.4%,全国为64.6%,江苏为74.0%,广东与江苏差别不大,但广东的科技投入强度相对偏弱。2014年广东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2.37%,江苏为2.50%;广东科技经费财政支出占比为2.99%,而江苏为3.86%;每万就业人员R&D人员全时当量广东为82.4人年/万人,而江苏为105人年/万人。因此,虽然广东近年加大力度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但投入的力度和产出的效益均须继续努力提高。

  

图5   全国、广东及江苏综合指数各类别对比

   

  四、提升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在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中发挥了重要的排头兵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成为制造业大省强省,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为全国经济稳定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各种机制体制得到改革创新,特别是科技发展走在前面,为全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出了贡献。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增速从高速向中高速转变的新的发展阶段,称之为发展的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仍要保持稳定增长,同时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这个新时期,广东的历史使命是奋力实现“两个率先”,具体的要求是:既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为全国经济稳定发展提供支撑,为民生福利的改善提供财力支撑;又要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为全国经济转型升级、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升作出重要贡献,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后劲。在这个要求下,加快广东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根据上述统计监测和分析结果,提出如下意见和政策建议。

  第一,坚持经济发展以经济质量效益为中心的导向。粗放发展无法适应时代潮流,唯有集约式、内涵式发展才是硬道理。在这个总的指导思想下,需要坚持若干原则,包括:一是坚持质量取胜原则。广东要在保持合理的、适度的经济增速的同时,坚持质量取胜原则,宁可牺牲一点落后生产力所创造的速度,也要坚持不懈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发展模式转变,打造关系长远的、具有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格局。二是坚持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主导作用原则。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促使各种资源都得到最合理的配置,为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提供公平、有效的竞争环境。三是坚持协调发展原则。既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五位一体要协调发展,也要城乡协调发展,还要区域协调发展。只有形成协调的生产关系,才能产生强大、持续的生产力。

  第二,以人为本,继续推进民生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维持这两个领域的优势地位。从广东自身看,民生改善和资源环境指数都超过90%,而且10多年来稳步提升;从与全国及江苏对比看,广东这两项指数也相对较好。民生改善和资源环境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高度重视,继续保持优势,不能倒退。一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调整国民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制度,务实收入分配更加有利于提高普通百姓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二要加强社会保障,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和基本医保制度,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三要加强环保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大对生态发展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进低碳生态示范市和生态城镇建设,促进低碳和绿色发展;加强节能减排,确保“十二五”节能降耗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三旧”改造,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强化环境风险防范。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加快林业生态省建设,加强水域生态建设,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增强广东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从与江苏的对比看,广东在民生、资源环境方面的指数有优势,但创新驱动指数比江苏低7.9个百分点,可见,虽然广东科技创新有很大进步,但要做到更优还需努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创新才是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王道,通过创新可以推出新产品占领市场,甚至可以引导消费,通过创新可以改变生产经营模式,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因此,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以及相关的政策意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目标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政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建成全国自主创新示范省。关键是要创新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科技创新,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积极发展知识产权质押、租赁融资,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还要努力引导创新人才、科技投入、技术成果、技术信息、重大项目、重要平台等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提升企业和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广东由制造大省转变为创造大省。

  第四,把握“互联网+”重大发展契机,加快促进广东产业升级、结构优化、效益提升。在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指标体系内,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三个领域的指标是紧密关联的,新兴产业、现代产业的发展,必然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同时提高经济发展的投入产出水平。当前,贯穿经济发展方方面面的一个重要元素就是互联网,互联网技术犹如电能,可以渗透到经济的各个领域,促成各种各样新业态的产生,从而推动产品换代、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效益提升,因此,必须将“互联网+”放在重要位置。推动“互联网+”经济发展,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省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为网络经济发展提供准备和条件;另一方面要在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人工智能等11个领域重点推动互联网经济发展,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五,完善人力资源建设机制,为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供更强大的智力源泉。人力资源是软的资源,也是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必须发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力资源建设取得很大的成绩,但与先进省市、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还是存在差距。要继续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建立科学的机制,形成培养和吸纳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常态机制。要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同时改善教育支出结构,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大力扶持和发展民办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制造业的现代化生产,以机器和智能机器人代替人工,实施劳动力替代。要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制度安排等措施大力开发和提升本省劳动力资源,同时以发展潜力、较高报酬等优势吸引外省劳动力入粤。

 

 

 

 

                                                                  供稿单位:综合处

                                                                  撰    稿:王文森  周媛媛  吕琼

 

 

 


附件: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解释.doc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