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
向全面小康奋进的五年——“十二五”时期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内容摘要:本文描述了“十二五”以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成就,总结“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及面临的发展困难,并提出“十三五”时期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展望及对策。
关键词:十二五 经济社会发展 综述
“十二五”时期的五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具有鲜明里程碑意义的五年。这五年,世界经济处在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中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国内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等“三期叠加”特殊时期,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改革转型任务繁重,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紧紧围绕中央“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持定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确保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协调推进,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五年,是广东迎接挑战稳增长、保持定力促转型的五年。
一、“十二五”时期广东经济社会建设成就
(一)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时期,支撑广东经济高速增长的要素条件与市场环境发生明显改变,潜在生产率趋于下行,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有增无减,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面对困难和挑战,省委、省政府把握规律,积极作为,精准发力,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通过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业发展、工业转型升级三年攻坚等系列政策措施,确保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持了广东经济发展的长期优势。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十二五”的规划目标。
经济保持中高速。2011年到2015年,广东GDP分别增长10.0%、8.2%、8.5%、7.8%和8.0%,年均增速8.5%,超出“十二五”8%的预期目标0.5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7个百分点,也远高于同期世界2.5%左右的年均增速。
图1 2011-2015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一。“十二五”时期,广东经济总量稳步攀升,2011年突破5万亿元大关,2013年突破6万亿元大关,2015年突破7万亿元大关,达到7.28万亿元,约占各省市合计的十分之一,自1989年以来已经连续27年稳居全国各省市第一。广东经济对全国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五年间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大关。随着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广东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稳步提升。2011-2015年,广东人均GDP年均增长7.5%,超过“十二五”规划目标7%的速度。2011年广东人均GDP突破7000美元大关,2012年迈上8000美元大关,2013年再上9000美元台阶,2014年达到63469元,增长7.1%,按平均汇率折算为10332美元,突破1万美元大关,2015年达到1.08万美元,基本一年一个1000美元的台阶。按照世界银行制定的国家与地区收入水平划分标准,广东已达到中等偏上、接近高收入国家或地区的水平。
图2 2011-2015年广东人均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迅速。“十二五”期间,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互联网技术渗透到经济发展方方面面,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信息消费、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蓬勃发展,逐步孕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2015年,广东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2022.08亿元,居全国首位,同比增长29.6%;2014-2015年,限额以上零售业通过网络实现的零售额平均增速超过50%;2014-2015年快递业务量平均增速也超过50%,快递业务量占全国的近四分之一。
(二)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十二五”时期,广东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将调结构、促转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在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同时,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内生动力明显增强。五年来广东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主要体现在工业内部升级加快、服务业加快发展两个方面。
三大产业形成“三二一”结构。“十二五”时期,农业保持稳定,工业发展速度有所下调,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服务业成为广东经济第一大产业。2013年,广东第三产业现价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48.8%,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提早两年实现“十二五”的规划目标。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升到50.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6:44.8:50.6,第三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50%,“三二一”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图3 2010-2015年广东三次产业结构
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向高端化演进。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电子、装备制造、石化等产业布局更趋成熟和合理,技术层次进一步提升,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保持高于整体工业的增速,发挥了主导作用。广东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从2010年的47.0%提高到2015年47.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从2010年的21.1%提高到2015年的25.6%。
图4 2010-2015年广东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比重变化
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增强,消费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外需比“十一五”时期有所减弱,而且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份额有所降低。在扩大内需战略的带动下,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得到较好发挥,特别是消费结构升级带动居民消费潜力有序释放,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2011-2015年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现价年均增长12.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4%,比GDP增速高出1.9个百分点。2011-2015年,最终消费对广东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49.3%,比“十一五”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2015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流出三大需求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8.5%、47.8%和3.7%,消费的贡献率比投资的贡献率高出0.7个百分点。
图5 2011-2015年广东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
民营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地位持续提升。“十二五”期间,虽然外需有所减弱,但内需相对旺盛,“三资”企业发展放缓,而内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保持较快发展,成为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重要拉动力。2011-2015年,广东民营经济分别增长12.1%、9.2%、8.9%、8.2%和8.4%,年均增长9.4%,比GDP快0.9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比重从2010年的49.7%提升到2015年的53.4%。
图6 2011-2015年广东民营经济总量与比重
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达到较高水平。2011-2015年,广东城镇人口每年增加90多万人,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66.2%提高到2015年的68.7%。城镇人口的持续增加,带来了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推进了广东的城市建设,小城镇建设进度明显加快。与此同时,稳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城镇化不仅体现在量的扩大,也体现在质的提升。
图7 2010-2015年广东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趋于缩小,粤东西北比重有所提升。工业化进程加快及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决定的出台,促进了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加快发展。2009年起,粤东西北地区发展速度开始超越珠三角,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趋于缩小。2011-2015年,珠三角地区GDP年均增长8.7%,粤东西北地区GDP年均增长9.7%,比珠三角地区高1.0个百分点。四大经济区域经济总量结构从2010年的79.6:6.6:7.4:6.4调整为2015年的79.2:6.9:7.7:6.2。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系数从2010年的0.680降至2015年的0.660。
图8 2010和2015年广东区域经济结构
(三)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十二五”时期,省委、省政府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以创新驱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运行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地方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11年,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5000亿元大关,2015年超过9000亿元,达到9366.78亿元,比2010年增长107.4%,年均增长15.7%。2015年,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突破2万亿元,达到20938亿元。随着财政实力增强,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不断加大。2015年,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827.80亿元,比2010年增长136.6%,年均增长18.8%。重点领域民生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其中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村水事务、交通运输、保障性住房、粮油物资储备、地震灾后重建等11类民生支出完成8934.41亿元,同比增长41.4%,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69.6%,比2010年提高8.7个百分点。
图9 2011-2015年广东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企业利润、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15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723.16亿元,2011-2015年年均增长9.4%;2011-2015年,工业销售利润率平均为6.1%,是历史较好水平。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2015年,广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859元,同比名义增长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6.9%。2011-2015年,广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8%,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0%。
图10 2011-2015年广东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速度
节能降耗再创佳绩。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单位产出能耗水平在“十一五”较大幅度下降的基础上继续下降。传统能源消费占比下降,而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上升,原煤消费量的占比从2010年的47.1%下降至2015年的42.3%,而天然气消费量的占比从2010年的5.6%提高到2015年的6.4%。2015年,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15.5%,比2010年提高3.4个百分点。2011-2015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98%,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累计下降18%的目标任务。广东能耗水平在全国各省市中居于优中之前列。
图11 2011-2015年广东单位GDP能耗变化率
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行动计划等,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等4项排放指标实现“十二五”减排目标。2015年,全省城市空气质量达二级以上标准天数占比达到91.1%,比2014年提高6.1%,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7.1%和15.0%,六项大气污染物年均浓度首次全面达标。2015年,十大流域的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Ⅱ类水质断面比例占51.6%,占比比2010年提高10.5个百分点,Ⅰ-Ⅲ类水质断面占比为77.4%,比2010年提高6.6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综合指数稳步提升。根据《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监测结果,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综合指数从2010年的75.9%稳步提升到2015年的88.5%,五年年均提升2.5个百分点。其中,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质量效益、创新驱动、民生改善、资源环境等6大类指数均持续提升。
图12 2010-2015年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综合指数
(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能力提高
“十二五”时期,省委、省政府加大力度完善基础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突出重点,优化布局,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继续提高。
基础产业投资力度加强。2011-2015年,广东基础产业完成投资33487.24亿元,年均增长9.1%。其中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投资年均增长10.0%,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年均增长8.2%。
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粮食总产量总体平稳,2015年达到1358.13万吨,比2010年增长3.2%,2011-2015年年均增长0.6%。近年来,广东谷物、肉类、禽蛋、茶叶、水果等农产品产量均保持上升趋势。
图13 2011-2015年广东粮食产量
能源产品产量持续增加。2015年,全省能源生产总量6862.51万吨标准煤,比2010年增加30.2%,2011-2015年年均增长5.4%。2015年,原油产量达到1572.61万吨,电力产量3900.21亿千瓦时,天然气产量96.57亿立方米。能源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迅速发展。2015年,核电产量606.48亿千瓦时,占全省发电量的15.5%,风电产量52.75亿千瓦时,占全省发电量的1.4%。
交通运输能力持续增强。高效、便捷的铁路网、公路网、航空运输网、城际铁路网逐渐形成。2015年末,广东铁路营业里程5141公里,比2010年末增长123.8%。2015年末,公路里程达到21.60万公里,比2010年末增长13.6%。2015年,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达到7021公里,比2010年末增长45.1%,在全国率先突破70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2015年民用航班航线里程达到237.29万公里,比2010年末增长32.3%。特别是,高速铁路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大发展,2014年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突破1000公里,2015年达到1133公里(不含南广),是2010年的3.6倍。
图14 2011-2015年广东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及其增长速度
信息通信发展水平快速提高。2015年,广东邮电业务总量4397.09亿元(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2010年增长137.2%,年均增长18.9%。移动互联网产业方兴未艾。2015年末,移动电话用户、互联网用户分别达到15009.75万户、2285.19万户,分别比2010年增长54.6%、50.0%。2015年,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38.35户/百人,比2010年增加45.26户/百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2.4%,比2010年提高17.1个百分点。
图15 2010-2015年互联网普及率
(五)对外开放更加主动,对外开放格局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十二五”时期,省委、省政府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国际竞争的主动,有效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
进出口贸易规模稳步扩大。尽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步履蹒跚,但由于省委、省政府积极应对,克服国际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广东进出口贸易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增长。2015年,广东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1.02万亿美元,稳居全国第一位,比2010年增长30.3%,年均增长5.4%。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贸易总额的比重为25.9%。
图16 2011-2015年广东货物进出口总额
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一般贸易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从2010年的34.2%提高到2015年的42.1%,加工贸易比重则从2010年的56.9%降至2015年的43.0%,2015年一般贸易出口占全省出口的42.9%。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15年“委托设计+自主品牌”方式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提高到约70%。贸易伙伴更趋多元化,在巩固同美、欧、港三大传统贸易伙伴关系的基础上,与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往来快速发展,近两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保持优于整体。
服务贸易取得长足发展。2015年,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1317.3亿美元,同比增长18.5%,2011-2015年年均增长20.9%。服务贸易结构逐步优化,计算机、保险、金融、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出口增长势头强劲。
利用外资保持稳定增长。利用外资从追求量的扩大转向质的提高。2011-2015年,广东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240.46亿美元,年均增长5.8%。其中,2015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68.75亿美元。外商投资领域向高技术产业、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保险、民生等服务业拓展的趋势日益明显。2015年,第三产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比达56.9%,比2010年提高17.6个百分点。
图17 2011-2015年广东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
“走出去”战略加快实施。对外投资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15年,广东对外实际投资超过100亿美元,2011-2015年年均增长50.8%。2015年,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98.8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142.2%,2011-2015年年均增长19.4%。自贸区建设取得重要突破,2015年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包括南沙、前海和横琴三大片区。更加积极有为地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建设,参与境外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推动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
图18 2011-2015年广东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六)民生事业大幅改善,发展成果普惠人民
“十二五”时期,省委、省政府坚持民生优先,实施十件民生实事工程,不断加强就业、物价、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等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生活质量有新改善。
就业稳步增加。建立健全就业机制,落实就业政策,通过加强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信息平台等方式扩大就业、促进失业再就业,保持全省就业人数的稳步增加,有效缓解就业压力。2015年末,全省就业人员达到6219.31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348.8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增加到1948.04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为31.3%,比2010年末提高12.2个百分点。2011年至2015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824.2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累计346.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累计95.3万人,分别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的137.4%、115.5%、190.6%。历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图19 2011-2015年广东城镇就业人员
物价控制在合理区间。五年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基本稳定,除了2011年较快增长5.3%外,其他四年均在3%以内,五年平均增长2.9%,没有超出预期目标。相对稳定的物价,有利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有利于提升百姓生活质量。
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11-2015年,扣除价格因素,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实际分别增长6.1%、10.3%。2015年,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超过2万元。居民消费质量不断提升,满足一般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比重逐步下降,而用于享受、保健及发展的消费比重逐步上升。201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食品烟酒支出占33.2%,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10.4%,交通和通信支出占15.2%,医疗保健支出占4.3%;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食品烟酒支出占40.6%,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8.6%,交通和通信支出占10.5%,医疗保健支出占6.5%。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2015年末,全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含离退休)参保人数508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500万人,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13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930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122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082万人,五大险种累计参保2.68亿人次。第二轮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任务全面完成,全省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79.39亿元。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1.8%,月人均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100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提高至2400元,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残疾人保障、孤儿保障等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居全国前列。
(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
“十二五”时期,省委、省政府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不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事业成绩显著。2014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9%,2015年继续保持接近100%的水平;201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7%,比2010年提高9.5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3.0%,比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全省中等教育招生人数呈下降趋势,但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呈不断增加态势。2011-2015年,全省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分别为47.36万人、51.08万人、52.62万人、54.51万人、56.15万人,年均增加2.43万人。教育强县、教育强镇覆盖率分别达到88.7%、94.2%,基本实现公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全覆盖。教育国际化步伐加快,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等6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顺利推进。
图20 2011-2015年广东普通本专科、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招生人数
科技创新取得新的突破。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798.1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10年的1.76%提升到2.47%。全省技术自给率从2010年的65.3%提高到2015年的71%,接近创新型国家(地区)的水平。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大幅增加。截至2015年,广东有效发明专利量达138878件,居全国第一,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2015年,广东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103941件和33477件,分别位列全国第二和第三。广东已在超材料、云计算集成与应用、干细胞、基因测序、新一代移动通讯技术、新型光电显示、数字音视频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产业化前景良好的核心关键技术。至2015年底,广东拥有珠三角和深圳两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5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万家。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高新区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5家,1700多家产学研创新平台,100多家省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24家新型研发机构。
图21 2011-2015年广东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及占比
卫生事业稳步推进。据初步统计,2015年末,全省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1189个,比2010年末增加4648个;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43.57万张,增加13.56万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61.16万人,增加了16.51万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覆盖全省58个县(市),民办医疗机构加快发展。
文化、体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1887.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644.93亿元,占GDP的比重从4.1%提高到5.0%。2015年末,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40个,比2010年末增加7个;博物馆(含美术馆)193个,增加24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9%,提高1.9个百分点;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9%,提高1.9个百分点。体育事业创造新辉煌。2011-2015年,全省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125个,创造了7项世界纪录。
二、“十二五”时期广东经济社会建设经验
回首过去的五年,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各种重大挑战和考验,在高起点上取得了新的成就。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转型升级和改革创新稳步推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成绩是在困难和挑战大大超出预期的情况下实现的,更显得来之不易。这一切,是省委、省政府统揽全局、把握大势、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共同努力、积极探索、顽强拼搏的结果。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一)经济社会建设的成功经验
1.采取措施稳增长,保持经济发展定力。过去这五年,是国际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尚处于修复、调整的时期,各国经济增速普遍放缓,全球贸易增长势头随着减弱,同时国内结构调整的任务很重,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从2012年起全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因此,稳增长成为每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对此,省委、省政府保持经济发展定力,继续坚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同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应对经济下行,注重定向调控,注重精准发力,出台了系列保障投资、消费、外贸稳定增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扩大广货内销等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如2014年出台22条稳增长的政策措施,2015年又出台16条财政支持稳增长措施。在出台政策措施之后,强化检查督促,使惠企惠民措施落到实处。
2.深化各项改革,向改革要增长动力。发展中存在的难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去破解。省委、省政府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提出10个方面、52项改革任务,以此推动各领域改革,科学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向改革要动力,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广东率先实施企业投资项目准入负面清单、行政审批清单、政府监管清单“三单管理”。积极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行先试,省、市、县三级分别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686项、6300多项、16000多项,均比2011年压减40%以上。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全面实施权责清单制度。在全国率先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市场主体数量迅猛增加。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出台《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制定《建立省以下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相适应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配置效率。推进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互联网金融新业态蓬勃发展,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率先出台深化省属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实行出资人管理事项清单制度,启动省属企业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投资公司试点,组建广东国有企业重组发展基金。出台《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放活土地经营权,促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贯彻实施修改后的立法法,有序推进地市地方立法权工作。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减少,开通试运行“信用广东网”。广东自贸试验区成立不到一年时间,便在政府职能转变、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等方面形成了27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成果。通过这些改革,促进广东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健全,极大地释放了市场主体活力,民间资本保持较快投入、民营经济较快发展就是改革释放活力的最好诠释。这些改革的背后,实质是党委政府遵循发展规律,践行市场经济的市场化、法治化的本质内涵。
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无疑是经济新常态下推动发展、加快转型的“牛鼻子”。十八大以来,广东出台实施了《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提出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改革科技人员职称评审制度等12条含金量比较高的创新政策;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后补助、创新券后补助等制度,激励引导企业提高科研投入和产出水平;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确定7所重点建设高校和18个重点建设学科项目;组建新的广东省科学院等。得益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广东出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欣欣向荣局面,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得到提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转型升级逐步收到成效。2015年,全国经济下行明显,而广东却保持了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的增速,表面是速度,其实背后是创新驱动所带来的强大增长动力支撑。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度。保持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不仅是实现全省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要求,也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五年来,广东一方面认真贯彻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推进珠三角三大经济圈协同发展和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基本公共服务、城乡规划、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战略,提升珠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实施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运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和新区建设三大抓手有力推动粤东西北发展。与此同时,省加大对粤东西北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珠三角加大对粤东西北的帮扶力度。这些战略的实施,既促进了珠三角内部的优化提升和粤东西北的加快发展,也缩小了两大经济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成效明显,从2009年起粤东西北地区的增长速度超越珠三角地区,全省各市的经济发展差异系数持续下降。
5.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和谐共享和绿色发展战略,提升全省人民的幸福感。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加大民生社会事业投入,坚持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底线民生保障水平,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财政支出日益向民生倾斜,目前民生支出比重提升到70%左右。不断扩大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覆盖面,建成具有广东特色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农村医疗合作和基础养老金制度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的保障水平。下大决心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限排防污,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森林和绿地面积进一步增加。百姓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工程建设所带来的成效,幸福感逐年提升。
(二)经济社会建设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过去这五年,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也要看到现阶段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够完善,资源配置效益还需进一步提高。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性障碍比较多,如部分行业的垄断,个别领域流通市场的分割,一些资源的不合理定价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也带来了诸如资本市场波动频繁、部分领域产能过剩、制造业企业盈利水平长期偏低等问题。
二是内外需求减弱,特别是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明显下降。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虽然保持了相对稳定,但也进入了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内需明显不如“十一五”时期;同时,世界经济处于缓慢恢复的阶段,外需也远不及危机发生前的几年。这些对广东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和压力,至今需求仍不见明显转旺。广东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和购进价格指数从2012年5月起到2015年12月已经连续44个月处于下降通道。特别是广东的外需受到国际加工业产业转移和国内产能转移“双重挤压”,出口形势比较严峻。“十二五”期间,广东三大需求中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3%,有的年份甚至出现负贡献。
三是转型升级远未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在30多年的较快发展中长期积累的一些结构性矛盾,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得到化解,需要长期坚持。广东正处于从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迈进的阶段,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拥有的自主核心技术比例偏低,研发水平偏低,相当部分制造业和服务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增加值率较低。在全球加工业制造转移加深的背景下,广东的出口型企业受到较大的冲击,亟需加快转型升级。在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趋于协调的同时,也要看到区域和城乡发展的绝对差距依然比较大,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流动还存在障碍,未能发挥最大效能。
四是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十二五”时期,广东在小康社会建设方面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展,预计在2018年可以基本实现全面小康,但目前还存在GDP指数、居民收入指数、社会安全指数、城乡居民住房面积达标率、R&D经费支出占GDP比例等短板。这些短板既有经济方面的,也有社会民生方面的,如果不能切实解决将会影响全省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三、“十三五”时期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展望及对策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十三五”时期,全国要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压力很大、任务艰巨,其中GDP需要保持年均6.5%的增速。广东要在全国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要在多个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因此责任重大,任务也很艰巨。对此,广东要深刻理解中央关于我国仍将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论述,紧紧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效益这两大机遇,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基本理念,围绕“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以依法治省为根本保障,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确保在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广东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一个率先、四个基本”的发展目标,包括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围绕这个目标,针对“十二五”时期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短板,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坚持创新理念,推动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广东产品和服务质量,推出更多新产品,以此刺激消费者需求,并实现广东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实现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新体系构建。目前,从R&D投入强度和技术自给率判断,广东已经进入创新型地区行列,广东对创新的重视程度、创新投入、创新机制和平台建设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未来的创新重点应该放在提升创新的质量上。要从过去相对粗放的创新转变为精准的创新,抓住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要整合创新资源,构建有利于创新重大平台、企业创新主体、高校及研发机构、小微企业创新基地等协调发展的机制,使全省创新资源发挥最高效益。要统筹推进深圳及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省建设,发挥广州、深圳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形成自主创新大格局,建成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中心。同时,要营造良好的法制和机制环境,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特别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形成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政策体系。要高度重视资金流的重大作用,推进金融创新。以金融创新支撑产业创新,改革投融资体制,推进国际金融创新,进一步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和民生金融。
第二,坚持协调理念,补齐短板,力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的考量,监测指标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方面面。它不仅看经济发展,也看社会进步;不仅看总量速度,也看结构优化;不仅看经济成果,也看资源环境;不仅看经济实力,也看百姓的实惠;不仅看总体,也看城乡和地区的协调。广东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在粤东西北、在农村、在民生和社会的某些领域,那么“十三五”时期的工作方向就是除了要保持现有优势指标的水平外,关键在补齐现有的短板指标。省政府已经制定了相关短板指标的解决方案,明确了责任,关键是要落到实处。粤东西北加快发展的关键,首先在交通,要继续推进高速公路、高铁、轻轨的建设;其次在产业,要根据当地实际发展特色产业,切忌各地产业雷同;再次在资源要素的顺畅流动,要营造法制化的营商环境,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的集聚。完善财政支出机制,继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从而缩小城乡差距。
第三,坚持绿色理念,从绿色发展中挖掘增长潜力,构建低碳发展新格局。要改变绿色发展就是限制、淘汰、减量的观念,充分认识绿色发展中所蕴含的巨大商机和经济发展增量。在全球都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的今天,意味着绿色产品、绿色产业、绿色技术、绿色服务等需求将加速增加,谁先抢占先机谁就将拥有市场。因此,广东一方面要把握好绿色化发展新要求,着力做好自然生态保护建设和修复、污染治理、节能减排等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快研究绿色产业发展促进政策。真正坚持绿色发展,将可实现增长和低碳双赢。
第四,坚持开放理念,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健全。开放,不仅仅是地域上的对境外对省外的开放,也要包含宏观调控、政府管理理念的开放,这也包含了各项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既要依靠自身的改革,也要借助外部的推动和助力,改革和开放需要同步推进。改革,要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始,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形成有利于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等,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竞争保障机制,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十三五”时期,广东要提升对外交流合作的层次,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要高标准建设广东自贸试验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省深化改革开放探路。要围绕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枢纽和经贸中心的目标,加快重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产业投资和文化、旅游、海洋、金融等合作,提升与欧美发达国家及新兴市场经济体合作水平,深化粤港澳紧密合作,打造对外开放新优势。
第五,坚持共享理念,让发展成果在惠及全民的同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关键在人,归根到底是人的和谐共处,和谐良好的生产关系必将反过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要在持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精准扶贫脱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同时,重点在提升教育水平和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方面下更多的功夫。要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公办学校标准化和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公平。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向农村流动,鼓励民资发展健康服务业。
供稿单位:综合处
撰 稿:王文森 马建强 陈丽芬 周媛媛 吕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