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
加快粤东西北发展 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
内容摘要:本文从广东区域GDP占比、经济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变动等主要经济指标分析广东区域发展基本情况,并从产业分工、就业分布、要素流动、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等方面分析广东区域协同发展情况,最后分析广东区域历史差距变化情况,提出未来区域进一步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 分析
由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人文历史、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叠加影响,广东区域发展的梯度特征、不平衡特征非常明显。区域发展不均衡,一方面对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带来制约和挑战,另一方面也是广东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整体发展的重要机遇。跨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双转移”(劳动力转移、产业转移)的不断推行,珠三角经济逐步凸显“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粤东西北地区凸显“快”,后发优势不断显现,社会民生不断改善。区域间的发展差异不断缩小,区域协调发展已初显成效。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提升珠三角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各地区也能更好地互相补充、互相协作,发挥国民经济整体优势。
一、广东区域经济发展态势
广东按照地理位置和经济特点划分为珠三角经济区、东翼、西翼及北部山区市四个经济区,粤东西北地区指东翼、西翼及北部山区。珠三角是全省工业化程度最高、发展环境最好的地区,也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东翼和西翼分别位于珠三角的东、西两侧,人口资源、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中游。而北部山区在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资源状况、文化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属较差地区,也是广东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广东地区发展差距比较突出,2015年,珠三角地区以全省30%的土地,聚集了50%以上的常住人口,产生了近80%的GDP、85%的地方财政收入,全省21个地级市有12个地级市人均GDP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肇庆之外其余11个市均在粤东西北地区,而且梅州、汕尾人均GDP低于全国最低省份甘肃省的平均水平。
(一)区域GDP占比及增速变化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快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珠三角在广东经济中占据“龙头”地位。随着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进,广东四大区域经济实力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区域经济发展从一极到多极。2000年以来,珠三角占全省GDP比重不断提高,2007年占比上升到最高80.0%,2008年开始下降,2014年比重降到78.9%,同期,粤东、粤西占全省GDP比重分别为6.9%和7.9%,比2007年提高了0.5个和0.7个百分点,粤北山区比重保持不变。2015年,珠三角占GDP比重有所回升,为79.1%,粤东西北地区占20.9%。
图1 2000-2015年珠三角占全省GDP比重
近年来,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快于珠三角地区,这也是广东区域相对差距缩小的主要原因。2000年以来,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的经济走势基本一致,经济在经历了90年代相对低速之后重新走上较快增长轨道,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经历了一轮较快增长后被迫下行。从2000年到2008年,珠三角地区GDP增速一直高于粤东西北地区,差距在0.6个到6.9个百分点之间;从2009年到2014年,珠三角地区GDP增速开始低于粤东西北地区,差距在1.2-1.6个百分点之间,且波动比较小。“十五”、“十一五”珠三角经济增长分别为15.4%、13.5%,均高于同期全省和粤东西北增速,但差距在不断缩小。与全省平均水平之差由“十五”的2.1个百分点,下降为“十一五”的1.1个百分点,与粤东西北之差由“十五”的5.2个百分点,下降为“十一五”的0.1个百分点。“十二五”珠三角增速明显下降,仅为8.7%,分别低于全省和粤东西北0.2个和1.0个百分点。
图2 2000年以来珠三角、粤东西北GDP增长速度
表1 历年区域GDP占比及增速变化情况
单位:%
时期 |
区域占全省GDP比重 |
区域GDP增长速度 |
||||||||
珠三角 |
粤东西北 |
|
|
|
珠三角 |
粤东西北 |
|
|
|
|
粤东 |
粤西 |
粤北 |
粤东 |
粤西 |
粤北 |
|||||
2000年 |
75.2 |
24.8 |
9.5 |
8.5 |
6.8 |
13.7 |
8.2 |
6.7 |
9.4 |
8.7 |
2005年 |
79.8 |
20.2 |
6.7 |
7.5 |
6.0 |
15.7 |
13.7 |
11.9 |
13.8 |
15.7 |
2006年 |
79.9 |
20.1 |
6.5 |
7.4 |
6.2 |
16.8 |
15.3 |
13.2 |
14.2 |
19.0 |
2007年 |
80.0 |
20.0 |
6.4 |
7.2 |
6.4 |
16.3 |
15.8 |
15.4 |
14.0 |
18.2 |
2008年 |
79.7 |
20.3 |
6.6 |
7.3 |
6.4 |
12.8 |
11.4 |
13.1 |
10.9 |
10.3 |
2009年 |
79.7 |
20.3 |
6.7 |
7.2 |
6.4 |
9.4 |
10.7 |
11.3 |
10.4 |
10.3 |
2010年 |
79.6 |
20.4 |
6.6 |
7.4 |
6.4 |
12.2 |
13.8 |
14.1 |
14.1 |
13.0 |
2011年 |
79.3 |
20.7 |
6.7 |
7.6 |
6.4 |
9.9 |
11.0 |
11.5 |
11.1 |
10.4 |
2012年 |
79.1 |
20.9 |
6.9 |
7.7 |
6.3 |
8.1 |
9.6 |
10.1 |
10.0 |
8.7 |
2013年 |
79.0 |
21.0 |
6.9 |
7.8 |
6.3 |
9.3 |
10.4 |
10.5 |
12.0 |
8.4 |
2014年 |
78.9 |
21.1 |
6.9 |
7.9 |
6.3 |
7.8 |
9.4 |
9.2 |
10.0 |
8.9 |
2015年 |
79.1 |
20.9 |
6.9 |
7.7 |
6.3 |
8.6 |
8.1 |
8.2 |
8.3 |
7.9 |
2001-2005年平均 |
78.2 |
21.8 |
7.6 |
7.9 |
6.4 |
15.4 |
10.2 |
7.9 |
11.3 |
11.9 |
2006-2010年平均 |
79.8 |
20.2 |
6.5 |
7.3 |
6.4 |
13.5 |
13.4 |
13.4 |
12.7 |
14.1 |
2011-2015年平均 |
79.1 |
20.9 |
6.9 |
7.7 |
6.3 |
8.7 |
9.7 |
9.9 |
10.3 |
8.9 |
2000-2015年,广东四大区域相对差距虽有所缩小,但2015年粤东西北在全省经济总量的占比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同时由于两地总量差距过大,它们之间的绝对差距仍处高位。2000年珠三角GDP与粤东西北相差5647亿元,2010年扩大到28193亿元,2015年两者之间的绝对差距拉大到45851亿元,差距相当于粤东西北地区经济总量的近3倍。
表2 2000-2015年珠三角与粤东西北GDP
指标 |
2000年 |
2005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珠三角GDP(亿元) |
8422.24 |
18279.55 |
37875.45 |
43750.39 |
47824.18 |
53307.67 |
57650.02 |
62267.78 |
粤东西北GDP(亿元) |
2775.05 |
4633.31 |
9682.20 |
11431.66 |
12650.41 |
14149.40 |
15470.76 |
16416.71 |
差距(亿元) |
5647.20 |
13646.23 |
28193.25 |
32318.74 |
35173.77 |
39158.27 |
42179.26 |
45851.07 |
(二)区域人均GDP变化情况。
人均GDP是反映区域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的又一重要指标。近年来广东经济发展状况良好,2015年,珠三角、粤东、粤西和山区四大区域人均GDP分别比2000年增加86730元、24132元、31362元和24239元,年均分别增长10.0%、9.2%、10.2%和10.4%,粤西、粤北山区人均GDP增速均超过珠三角。四大区域人均GDP相对差距也有所缩小,2015年珠三角、粤东西北各区域人均GDP之比为3.62:1.06:1.30:1,与2005年的4.56:1.10:1.31:1相比,差距明显弱化。相对差距缩小的同时,绝对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人均GDP总量差异仍悬殊,珠三角人均GDP远高于粤东西北地区。2015年,珠三角人均GDP107010元,是粤东西北地区的3.2倍,比粤东西北地区多73963元。
表3 2000-2015年四大区域人均GDP及相对差距变化情况
时期 |
四大区域人均GDP(元) |
四大区域人均GDP之比 |
||||||
珠三角 |
粤东 |
粤西 |
粤北 |
珠三角 |
粤东 |
粤西 |
粤北 |
|
2000年 |
20280 |
7294 |
7099 |
5344 |
3.79 |
1.36 |
1.33 |
1.0 |
2005年 |
40336 |
9729 |
11608 |
8838 |
4.56 |
1.10 |
1.31 |
1.0 |
2006年 |
46725 |
11014 |
13496 |
10599 |
4.41 |
1.04 |
1.27 |
1.0 |
2007年 |
53299 |
12829 |
15321 |
13010 |
4.10 |
0.99 |
1.18 |
1.0 |
2008年 |
59480 |
15032 |
18123 |
15197 |
3.91 |
0.99 |
1.19 |
1.0 |
2009年 |
61422 |
16372 |
19120 |
16130 |
3.81 |
1.01 |
1.19 |
1.0 |
2010年 |
69002 |
18829 |
23060 |
18872 |
3.66 |
1.00 |
1.22 |
1.0 |
2011年 |
77689 |
21792 |
27446 |
21882 |
3.55 |
1.00 |
1.25 |
1.0 |
2012年 |
84434 |
24327 |
30231 |
23530 |
3.59 |
1.03 |
1.28 |
1.0 |
2013年 |
93548 |
27070 |
33908 |
25745 |
3.63 |
1.05 |
1.32 |
1.0 |
2014年 |
100448 |
29393 |
36770 |
28047 |
3.58 |
1.05 |
1.31 |
1.0 |
2015年 |
107010 |
31426 |
38461 |
29583 |
3.62 |
1.06 |
1.30 |
1.0 |
指标 |
2000年 |
2005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珠三角人均GDP(元) |
20280 |
40336 |
69002 |
77689 |
84434 |
93548 |
100448 |
107010 |
粤东西北人均GDP(元) |
6578 |
10028 |
20186 |
23612 |
25934 |
28799 |
31288 |
33047 |
差距(元) |
13702 |
30308 |
48816 |
54078 |
58500 |
64749 |
69161 |
73963 |
广东各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各市发展不协调。2015年,四大区域中除珠三角外,其余三大区域人均GDP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将全省21个地级市根据人均GDP发展水平可划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为上游:人均GDP在全省平均水平25%以上的市5个;第二梯队为中上游:即人均GDP在全省平均水平上下25%区间内的市,2015年只有2个,比2000年减少3个;第三梯队为中下游:人均GDP在全省平均水平50%-75%的市5个;第四梯队为下游: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0%以下的市有9个,比2000年多3个。地区发展水平分布逐步向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变化。区域发展不平衡,使得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空间狭小,从而导致区域经济关系扭曲,影响经济运行效率,反过来也拖累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表5 2015年全省各市按人均GDP划分情况
划分标准 地级市个数 具体地级市 第一梯队 (≥85000元) 5个 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 第二梯队 (51000-85000元) 2个 惠州、东莞 第三梯队 (34000-51000元) 5个 韶关、阳江、茂名、肇庆、江门 第四梯队 (<34000元) 9个 汕头、河源、梅州、汕尾、湛江、清远、潮州、揭阳、云浮
(三)区域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产业结构比重是转型升级的外延特征,通过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能比较直观的看到转型升级的程度。随着政府实施“双转移”战略,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继续改善。珠三角产业结构层次不断提升,服务业主导地位凸现,山区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转移取得新进展。2015年珠三角三次产业比为1.8:43.6:54.6,与2000年相比,一产、二产比重分别下降3.6个和4.0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上升7.6个百分点。粤东西北地区三次产业比为13.8:44.7:41.5,与2000年相比,三产比重上升5.7个百分点。
为更直观判断产业升级水平,我们引入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程度进行度量,该系数越大说明产业结构越高级。2015年,珠三角产业结构层次系数达到2.528,比2000年上升0.113;同期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升级较快,2015年为2.276,比2000年上升0.180,提升速度明显快于珠三角。分市看,各市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均比2000年有提高,上升幅度在0.105—0.001之间。
表6 主要年份各区域三次产业比重
单位:%
行业 |
年份 |
珠三角 |
粤东 |
粤西 |
粤北 |
第一产业 |
2000年 |
5.4 |
17.4 |
30.9 |
32.6 |
2005年 |
3.1 |
12.3 |
23.8 |
22.1 |
|
2010年 |
2.1 |
9.3 |
20.1 |
16.6 |
|
2015年 |
1.8 |
8.2 |
17.2 |
15.8 |
|
第二产业 |
2000年 |
47.6 |
45.3 |
34.7 |
31.8 |
2005年 |
50.7 |
49.6 |
39.0 |
40.0 |
|
2010年 |
48.4 |
53.5 |
40.3 |
43.4 |
|
2015年 |
43.6 |
53.8 |
40.7 |
39.5 |
|
第三产业 |
2000年 |
47.0 |
37.3 |
34.4 |
35.6 |
2005年 |
46.3 |
38.2 |
37.2 |
37.8 |
|
2010年 |
49.5 |
37.2 |
39.6 |
40.0 |
|
2015年 |
54.6 |
38.0 |
42.1 |
44.7 |
图3 2000-2015年区域产业结构层次系数
从四大区域看,珠三角经济总量大,经济辐射和聚集力强,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二产比重降低,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达54.6%,符合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水准。粤东地区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7.4:45.3:37.3调整到2015年的8.2:53.8:38.0;粤西地区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0.9:34.7:34.4调整到2015年的17.2:40.7:42.1;粤北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2.6:31.8:35.6调整为2015年的15.8:39.5:44.7。从2015年粤东西北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看,产业层次总体水平不高,三产占比有待提高。
(四)主要经济指标变化情况。
2000年以来,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投资、消费、出口、财政收入、住户存款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取得快速增长,除出口外,粤东西北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珠三角并快于同期GDP增速。2001-2015年,粤东西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2%,高于珠三角增速4.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3%,高于珠三角0.4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7.4%,高于珠三角0.6个百分点;住户存款年均增长12.5%,高于珠三角0.6个百分点。
尽管粤东西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明显加快,但由于基础薄弱,粤东西北地区财政收入、投资、消费、出口、住户存款等均与珠三角存在较大差距并不断拉大。2000年,珠三角财政收入与粤东西北相差510亿元,2010年扩大到2626亿元,2015年扩大到5380亿元,珠三角财政收入比粤东西北地区有着明显优势。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受益于近年来对粤东西北地区投资力度的加大,粤东西北地区投资速度明显提高,但2015年珠三角投资仍达到粤东西北地区的两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人均财政收入和住户存款的差距更加悬殊,珠三角分别是粤东西北地区的2.6倍、17.5倍、14.0倍和3.5倍。
表7 主要年份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主要指标
指标 |
2000年 |
2010年 |
2015年 |
||||||
珠三角 |
粤东 西北 |
差距 |
珠三角 |
粤东 西北 |
差距 |
珠三角 |
粤东 西北 |
差距 |
|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2364.71 |
632.72 |
1731.99 |
11355.80 |
6598.41 |
9255.25 |
20048.69 |
9982.51 |
10066.18 |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3204.99 |
1174.82 |
2030.17 |
12613.24 |
4801.42 |
7811.82 |
22651.04 |
8762.80 |
13888.24 |
出口(亿美元) |
847.78 |
71.41 |
776.37 |
4318.02 |
213.89 |
4104.13 |
6087.57 |
347.12 |
5740.45 |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
599.06 |
88.89 |
510.17 |
3139.58 |
513.91 |
2625.67 |
6391.70 |
1011.79 |
5379.91 |
人均财政收入(元) |
1442.48 |
209.88 |
1232.60 |
5717.05 |
1107.23 |
4609.82 |
10984.52 |
2034.30 |
8950.22 |
住户存款(亿元) |
7941.54 |
2087.12 |
5854.42 |
29770.92 |
7194.83 |
22576.09 |
42737.49 |
12271.20 |
30466.29 |
二、近年来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取得预期成效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从广东提出区域协调发展至今近十几年的时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得了很大成效。“十二五”以来,广东充分发挥珠三角地区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推进粤东西北地级市城区扩容提质,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对重大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区域协调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一)产业分工基本成型,呈现区域共同协作格局。
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比前六位行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1.7%)、电气机械及器
材制造业(9.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6.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5.0%)、汽车制造业(4.8%)、金属制品业(4.4%)占全省51.7%,占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半壁江山。若将优势行业定义为区位商大于1.1且在全省比重大于2%的行业,从表8可见四大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基本成形,各区域重心各异,呈现区域共同协作格局。
珠三角的6个优势行业,即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在粤东西北均处于相对劣势。粤东在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行业具有绝对优势,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行业在珠三角均有弱化趋势,说明这些行业正被附加值较高的新兴产业挤出珠三角,逐步其他地区转移。粤西的优势行业集中在金属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等重化工业,与粤西的资源禀赋相符。粤北的优势行业相对较弱,主要为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主要为资源禀赋的行业。
表8 2015年区域制造业按行业大类分的区位商
制造业行业大类 |
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
珠三角 |
粤东 |
粤西 |
粤北 |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
2.0 |
0.8 |
… |
5.6 |
… |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
0.2 |
0.6 |
… |
0.5 |
8.8 |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
0.1 |
0.1 |
0.4 |
1.0 |
15.6 |
非金属矿采选业 |
0.3 |
0.4 |
0.0 |
4.0 |
7.3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1.5 |
0.4 |
1.8 |
6.5 |
1.4 |
食品制造业 |
1.9 |
1.0 |
1.7 |
0.6 |
0.4 |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
1.1 |
1.1 |
0.5 |
0.6 |
1.1 |
烟草制品业 |
1.2 |
0.8 |
0.1 |
0.6 |
5.6 |
纺织业 |
2.0 |
0.8 |
3.5 |
0.3 |
0.8 |
纺织服装、服饰业 |
3.7 |
0.8 |
4.2 |
0.3 |
0.4 |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
2.3 |
0.9 |
1.9 |
0.7 |
1.3 |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
0.7 |
0.6 |
0.2 |
5.8 |
1.4 |
家具制造业 |
1.5 |
1.0 |
0.9 |
1.4 |
0.4 |
造纸和纸制品业 |
1.4 |
0.9 |
1.1 |
1.9 |
0.5 |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
1.1 |
0.9 |
2.5 |
0.4 |
0.6 |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
2.6 |
0.9 |
2.9 |
0.2 |
0.9 |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
2.8 |
0.5 |
0.0 |
8.3 |
… |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5.0 |
1.0 |
0.5 |
1.0 |
1.0 |
医药制造业 |
1.4 |
0.9 |
2.1 |
0.7 |
1.1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0.1 |
1.0 |
1.7 |
… |
0.8 |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
3.8 |
1.0 |
2.1 |
0.5 |
0.5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4.3 |
0.8 |
1.6 |
1.0 |
3.7 |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1.4 |
0.6 |
2.6 |
1.2 |
4.2 |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2.0 |
1.0 |
0.3 |
1.3 |
2.1 |
金属制品业 |
4.4 |
1.0 |
1.1 |
1.7 |
0.7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2.7 |
1.2 |
0.2 |
0.2 |
0.5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2.2 |
1.1 |
0.6 |
0.5 |
0.7 |
汽车制造业 |
4.8 |
1.2 |
0.1 |
… |
0.2 |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 |
0.9 |
1.2 |
0.2 |
0.2 |
0.2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9.2 |
1.2 |
0.3 |
0.4 |
0.5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21.7 |
1.2 |
0.2 |
… |
0.4 |
仪器仪表制造业 |
0.8 |
1.2 |
0.2 |
0.1 |
0.7 |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
0.8 |
0.8 |
0.7 |
1.0 |
4.8 |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
0.1 |
1.0 |
1.7 |
0.1 |
0.5 |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
6.6 |
0.9 |
1.7 |
1.1 |
1.9 |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
0.6 |
1.0 |
1.7 |
0.4 |
0.2 |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0.5 |
1.1 |
0.6 |
0.7 |
0.5 |
注:此表为工业37个行业大类,不包括比重和区位商较低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开采辅助活动、其他采矿业、其他制造业。“...”
表示数据不足本表最小单位数。
(二)区域劳动力结构配置不断优化。
“双转移”战略实施以来,产业转移带动劳动力培训和转移,促使东西北地区就业人口结构明显改善。2015年,珠三角二、三产业从业人口占91.0%,比2007年提高4.1个百分点,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粤东西北二、三产业从业人口占比为56.3%,比2007年提高7.7个百分点。其中,粤东、粤西和粤北分别占67.5%、47.7%和53.9%,比2007年提高9.4个、6.8个和6.3个百分点,表明区域就业结构朝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迈进。
表9 主要年份区域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构成
单位:%
区域 |
2007年 |
2015年 |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全省 |
29.4 |
39.0 |
31.6 |
22.1 |
41.0 |
36.9 |
珠三角 |
13.1 |
49.5 |
37.4 |
9.0 |
48.9 |
42.1 |
粤东 |
41.9 |
34.5 |
23.6 |
32.5 |
39.2 |
28.3 |
粤西 |
59.1 |
20.2 |
20.7 |
52.3 |
20.8 |
26.9 |
粤北 |
52.4 |
20.8 |
26.8 |
46.1 |
23.7 |
30.2 |
通过计算产业偏离度,可以得到区域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改变情况。广东产业与就业结构差距不断缩小,不对称的局面得到很大改善,总偏离度逐步下降,从2007年的48.1%下降到2015年的35.0%。2015年全省第一、二产业偏离度分别比2000年缩窄6.5个、7.7个百分点。说明广东就业结构变动速度高于产业产值变动速度,就业结构日趋合理。特别是粤东西北快速下降,2015年为59.8%,比2007年缩窄10.3个百分点。
图4 2007-2015年三次产业与就业结构总偏离度
(三)要素流动顺畅且分布日趋均衡。
土地、资本、劳动力、资金和技术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珠三角地区的土地环境约束非常强,其人口密度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77%,单位土地面积万元GDP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81%,相反粤东西北土地相对富余,单位土地面积万元GDP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2%。总体而言,粤东西北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人文资源和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如能充分利用好这种独特优势,加大资源整合的力度,形成整体优势和规模优势,粤东西北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资本要素看,近年来投资明显向粤东西北地区倾斜,这种趋势的出现,一是加快发展粤东西北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政策举措的具体实效,政府通过财税优惠和定向投资扩大了对粤东西北投资力度;二是粤东西北自身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的改善,增强了对资本的吸引;三是区域间产业转移为粤东西北带来了大量的项目和投资。
与资本相比,劳动力的流动成本相对较高。广东区域间劳动力流动比较顺畅,长期以来,大量自由流动的劳动力为珠三角的岗位需求提供了充足供给,约束了劳动力成本的上涨。2015年珠三角、粤东、粤西和山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相对差距比2000年明显缩小,工资差距相对缩小的同时有利于劳动力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分配,粤东、粤西和山区地区劳动工资的较快提高有助于吸引劳动力在适当的时间回流,加快区域人才市场建设。
(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快速发展。
近年来,广东设施建设提速升级,强化区域互联互通,珠三角,粤东西北地区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粤东西北地区大力推进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基本实现与珠三角地区快速便捷的交通联系。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2014年跃居全国首位,2015年达7018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高快速铁路运营里程达1360公里,居全国前列。贵广铁路、南广铁路、厦深铁路、广珠城际等一批铁路项目建成通车。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广东沿海港口群已初步建设成为亚太地区最开放、最便捷、最高效、最安全的物流中心。珠三角高等级航道网进一步完善,2015年全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12150公里。粤东、粤西港口群建设不断推进,民用运输机场布局和通用航空机场布点逐步优化。
三、广东区域差距变化历程分析
本部分从反映地区差异的系数出发,综合考虑广东省经济发展进程及其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通过测度地区经济差异系数,可以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区域发展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至1993年,地区发展差距迅速拉开。改革开放后,地区差距呈扩大趋势,特别是八十年代初期,差距扩大速度较为迅速。1980年深圳、珠海和汕头经济特区的批准设立,1985年珠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设立,1987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的范围,由原来的17个县市小三角扩大为 28 个县市的大三角,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随着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地区经济差异系数迅速提高,在1992年时差异系数达到最高点0.8603。
第二阶段,1993-2000年,区域差距出现收缩调整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发表后产生了重大影响,迅速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浪潮。1998年广东将广州、深圳两市确定为中心城市,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区位将全省划分为珠三角、东翼、西翼和北部山区四个次级区域,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和珠三角地区的龙头示范和辐射作用。这一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明显呈现下降态势。其主要原因是九十年代初期的经济过热后,宏观调控效果显现以及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回落,发达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开始趋缓,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状况有所改善。
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区域发展差距再度迅速拉开但出现重新缩小的趋势,并进入相对稳定阶段。2003年经济开始了新一轮的上升通道,由于各市发展趋势的差异,区域差距迅速扩大。但随着区域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如2002年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005年提出调整优化区域空间结构,继续提高珠三角经济发展水平,加快东西两翼和山区的发展;2006年提出要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2007 年进一步提出要实施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战略。“十一五”时期,区域差异系数开始明显下降。进入“十二五”时期,地区经济差异进入相对稳定阶段,差异系数保持在0.66左右。
图5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地区经济差异系数变化趋势
从趋势上看,2000-2015年广东省地级市之间的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相对平均离差和泰尔指数等,均呈现比较明显的“倒U”形态。2005年、2006年是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一个拐点,在此之前,区域差异呈现上升态势,在此之后,区域差异出现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在2006年后广东省人均GDP的地区差异逐渐趋向缓和,地区发展差距扩大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各市人均GDP向更均衡的方向发展。
表10 2000-2015年广东区域差异的演变
年份 |
最大最小比 |
变异系数 |
基尼系数 |
泰尔指数 |
2000年 |
8.5732 |
0.6984 |
0.3523 |
0.2050 |
2001年 |
8.3327 |
0.6964 |
0.3570 |
0.2099 |
2002年 |
8.9643 |
0.7304 |
0.3728 |
0.2293 |
2003年 |
9.2915 |
0.7592 |
0.3868 |
0.2476 |
2004年 |
8.9141 |
0.7683 |
0.3916 |
0.2549 |
2005年 |
8.1254 |
0.7787 |
0.3983 |
0.2653 |
2006年 |
8.1906 |
0.7726 |
0.3972 |
0.2642 |
2007年 |
7.6737 |
0.7521 |
0.3909 |
0.2571 |
2008年 |
7.2304 |
0.7216 |
0.3833 |
0.2466 |
2009年 |
6.7573 |
0.7026 |
0.3616 |
0.2166 |
2010年 |
6.6575 |
0.6795 |
0.3522 |
0.1999 |
2011年 |
6.7612 |
0.6614 |
0.3445 |
0.1917 |
2012年 |
7.0400 |
0.6600 |
0.3424 |
0.1925 |
2013年 |
7.3434 |
0.6609 |
0.3423 |
0.1972 |
2014年 |
7.2823 |
0.6589 |
0.3406 |
0.1945 |
2015年 |
7.1659 |
0.6599 |
0.3413 |
0.1941 |
注:计算口径为21个市人均GDP。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全省经济增速放缓,粤东西北地区快速增长的势头受到限制。粤北山区2012年起经济转为个位数增长,2013年仅增长8.4%,粤东在2014年也下降到9.2%,粤西虽保持两位数的增速,但也仅增长10.1%。2012-2014年,粤东、粤西、粤北山区年均增速分别为10.0%、10.7%和8.6%,明显低于“十一五”时期。“十二五”前四年,粤东西北经济虽有所减慢,但整体经济增速仍快于珠三角地区和全省平均水平。但2015年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却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GDP增长8.1%,低于珠三角地区0.5个百分点,粤东增长8.2%,粤西增长8.3%,粤北增长7.9%,增速均创历史新低。综合分析,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增速从2012年起就有所放缓,2015年的表现更加明显,并低于珠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
四、促进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区域功能和空间布局,加快推进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和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推动形成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增强珠三角地区对粤东西北地区的辐射带动,推动形成内联外拓、联动融合的区域发展新局面。加强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双向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强化珠三角核心区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阳江、云浮、清远、韶关、河源、汕尾等环珠三角市对接融入珠三角发展。
(二)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凸显增长极作用。
扩大各区域中心城市的规模,解决各区域中心城市缺位或失位的问题,加强各区域中心城市与省内外经济圈、经济带的联系与对接,承接先进发达地区的产业溢出转移,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粤东西北地区要实施新的中心城区规划,拓展城区空间,提高城区辐射力;要依托中小城市,建设一批产业相对集中、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完善的小城镇。
(三)以“三大抓手”着力推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
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和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为三大抓手,把粤东西北地区培育成新增长极。大力推进粤东西北地区高速公路、铁路项目和内河航道、港口建设,加快形成水路、公路、铁路相衔接、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产业跨区域转移承接及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壮大、产业链集聚延伸,推动特色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四)充分发挥粤东西北地区后发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要注重发展特色产业,以特色产业的加快发展提升区域整体实力,提高其竞争能力。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各区域比较优势,坚持以市场为主体,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实行“一区一策”,努力打造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经济新增长极。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让农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鼓励大型零售超市与农村合作社开展农超对接,积极发展欠发达地区农村电商。鼓励依托欠发达地区的生态、农业资源,发展养生养老基地和休闲度假目的地。支持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建设红色旅游精品景区。
(五)继续加强区域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的政策扶持。
进一步促进资源依赖型、基本原材料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省内山区和粤东粤西地区转移,提高省内三大经济区域之间的专业化分工水平,支持山区和粤东粤西地区的内生工业化进程,加大对当地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粤东西北地区要继续做好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及承接工作,加快产业集聚,以推动其工业化进程。同时,要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的政策支持,根据区域产业优先发展目录,制定区域金融支持政策,实行差异化信贷管理,并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差距。
供稿单位:综合处
撰 稿:彭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