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资料 >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

 

2017年上半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效益情况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2017年上半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的主要特点,指出了需要关注的问题,预计了全年效益情况,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上半年    规模以上工业效益 分析

  

  2017年上半年,广东工业经济回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运效益良好。利润和收入持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增长行业的覆盖面扩大,亏损企业亏损面收窄,亏损额持续下降,但成本和财务费用上升较快,需引起重视。

  一、主要特点

  (一)工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

  一是企业盈利能力较好。上半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4080.66亿元,同比增长15.1%。与全国及经济总量相近省份比,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较快,上半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分别比江苏(14.4%)、浙江(14.4%)、山东(13.9%)快0.7个、0.7个和1.2个百分点。利润率较高,上半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34%,比全国高0.23个百分点,比江苏、山东分别高0.04个和0.63个百分点。增速较稳,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自2016年以来维持在两位数,比全国及经济总量相近省份波动幅度都要小。上半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比一季度仅回落0.3个百分点,而全国回落6.3个百分点,江苏回落3.1个百分点,山东回落3.7个百分点,浙江回落10.7个百分点。

  二是民企、外企拉动作用明显。上半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实现利润2144.09亿元,增长13.4%,增幅比一季度提高5.8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工业利润增长7.1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1524.26亿元,同比增长23.9%,增速同比提高20.1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工业利润增长8.4个百分点。

  三是带动利润增长的行业转换。从今年一季度到二季度,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动力由主要依靠钢铁、煤炭、石油等资源性高耗能行业带动逐步向以电气、电子等行业为代表的智能化、高技术行业带动转换。上半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实现利润395.08亿元,增长12.7%,增幅比一季度提高1.5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916.56亿元,增长11.9%,增幅比一季度提高12.4个百分点。前期增长较快的行业增速普遍回调,上半年,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实现利润125.94亿元,增长25.8%,增幅比一季度回落61.3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实现利润160.92亿元,增长36.2%,增幅比一季度回落5.9个百分点;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分别实现利润63.93亿元和62.17亿元,分别增长113.5%36.1%;分别比一季度放缓103.8个和16.5个百分点。

  四是利润增长的行业增多。今年以来,广东工业各行业呈现普遍向好态势。上半年,在广东有生产经营活动的40个行业大类中,35个行业实现利润增长,增长面达87.5%,比上年同期扩大22.5个百分点,其中32个行业大类利润增长达两位数,比一季度增加7个行业大类,比上年同期多15个行业大类。

  (二)收入快速增长覆盖面扩大,主要行业贡献较大。

  上半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4315.93亿元,同比增长13.4%,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8.7个百分点,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较好态势。上半年,在广东有生产经营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27个行业大类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速维持在两位数,比一季度多3个行业,比上年同期多23个行业,收入增长的覆盖面扩大。主要行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2.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7.3%,汽车制造增长18.9%,三个行业对全省收入增长的贡献达45.5%

  (三)亏损企业情况持续好转。

  一是亏损面持续收窄。上半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7841个,亏损面为18.3%,亏损面比一季度收窄4.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收窄1.9个百分点。

  二是亏损企业亏损额持续下降。上半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307.09亿元,同比下降9.8%,扭转了上年同期两位数增长的态势(上年同期增长15.3%)。其中,大型企业亏损额下降18.2%,拉动全省亏损额下降5.8个百分点,是全省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的主动力,主要原因是华为技术部分业务向华为(终端)转移,华为(终端)销售情况较好,扭亏数亿元;富泰华部分业务向省外转移,减少相应业务研发等方面费用支出,亏损额下降20%以上。中型企业亏损额下降7.9%,拉动全省亏损额下降2.6个百分点,是全省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的重要原因。小微型企业亏损额下降3.8%,拉动全省亏损额下降0.4个百分点。

  (四)企业效益总体较好。

  上半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资产贡献率为12.70%,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0.43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3.59%,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5.58%,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6.80%,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0.54个百分点;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3.22万元/.年,同比增长12.6%,增幅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主营业务成本增速明显高于收入。

  今年以来,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和用工成本攀升的影响,主营业务成本快速增长。上半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发生主营业务成本54319.31亿元,同比增长13.6%,增幅比主营业务收入高0.2个百分点,为近年来首次出现季度成本增长快于收入增长。主要行业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主营业务成本增长18.3%,增速比主营业务收入高1.0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主营业务成本增长3.7%,增速比主营业务收入高2.9个百分点;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主营业务成本增长35.6%,增速比主营业务收入高9.8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成本增长13.7%,增速比主营业务收入高3.0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主营业务成本增长19.3%,增速比主营业务收入高0.4个百分点。

  (二)财务费用增长较快。

  上半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发生财务费用374.55亿元,同比增长19.0%,增幅比一季度提高11.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8.2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发生财务费用119.99亿元,增长54.1%,受部分企业外汇交易收益减少和汇兑损失增加的影响,增幅比一季度提高48.0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64.0个百分点;中型企业发生财务费用123.63亿元,增长12.3%,增幅比一季度提高1.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1.0个百分点;小微型企业发生财务费用130.93亿元,增长3.1%

  (三)应收账款占比高、回收较慢。

  长期以来,广东工业企业普遍存在应收账款多、占比较高、回收较慢的问题,今年上半年表现较为突出。6月末,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应收账款余额为18558.28亿元,增长10.5%,占流动资产的比重为29.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6个百分点,应收账款占款比重较高。据测算,上半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达50天,比全国(37天)高13天,回款速度较慢。应收账款占用大量的资金,容易造成企业流动性不足,制约企业重大项目的实施;同时,应收账款增长加大了呆账、坏账风险,增加资金占用成本,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

  三、全年预计与建议

  2017年以来,我省工业经济有回暖迹象,工业企业效益向好。进入下半年,随着供给侧改革系列政策措施的深入推进,预计企业收入和利润有望保持上半年的增长势头,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从有利的方面看,上半年利润增长势头较好,利润从部分行业快速增长转为大部分行业快速增长,表明大部分企业营运情况普遍转好,这为全省利润持续较快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2016年利润增长前高后低,呈回落态势,基数逐季降低,为下半年利润保持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利机会;还有,我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系列措施即将落地,为推动企业利润增长提供了强有力政策支撑。从不利的方面看,历年下半年利润占全年利润的55%-60%,下半年的任务更为繁重,对企业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工业上游行业利润将进一步转化为下游行业的成本,我省上游企业少,下游行业多,生产成本增长加快可能性较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全省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高位运行,工业企业生产成本增长居高不下,使得企业利润快速增长难度加大;部分行业,如电力由于调电价、烟草由于烟控等原因,上半年利润大幅下降,下半年完全改变趋势的可能性不大,将继续拖累全省利润增速。

  为提高工业经济效益,推动广东工业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重点是要进一步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加大力度降成本,持续推动产品升级,积极控制生产风险。一是要多措并举稳定原材料价格,降低生产成本,减轻经营风险。一方面,要加强材料研发,积极寻找替代材料。另一方面,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通过与原材料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或在期货市场进行运作等多种方式,保证原材料在价格剧烈波动中能实现平稳变动。二是要针对技术发展方向、用户的喜好,加大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进一步提高产品利润率。三是要认真分析研究国际国内、行业内外经济形势,充分预计和提早介入处理各种不利情况,合理控制企业各项财务指标运行水平,降低生产经营风险,保证企业稳健运行。

 

 

                                                                                                                          供稿单位:工业交通统计处

                                                                                                                          撰      稿:张显华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