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资料 >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

 

近年来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情况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总结回顾了近年来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从区域主要经济指标、中心城市发展和产业共建等方面对珠三角、粤东西北地区等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分析,指出广东区域经济差异体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 协调发展 分析 

 

  近年来,广东致力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难题,实施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为三大抓手,推动省内区域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区域间协作合作不断增强。但是全省21个地市的区域发展差异系数仍高于江苏、山东和浙江等东部沿海省份,这种较为明显的差距将会削弱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后劲。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区域发展成效和存在问题,进一步明晰各个区域发展重点、发展特色和发展路径,对助推全省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提升综合实力和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十二五以来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成效 

  “十二五”以来,省委省政府把区域协调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实施“三大抓手”,推进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共建、对口帮扶等制度建设,加快粤东西北地区发展,省内各区域板块均保持较好发展态势。 

  (一)珠三角向九年大跨越迈进。 

  珠三角地区包含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地级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特别是近年来,以珠三角规划纲要为契机,珠三角地区四年大发展圆满收官,九年大跨越进入攻坚之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提出与规划,珠三角再一次站在全国举世瞩目的地位,将努力建成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为广东实现“两个走在前列”作出更大贡献。2016年,珠三角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8万亿元,与其他省市区比较,总量居全国第2位;人均GDP11.43万元元,高于长三角16市平均水平(11.12万元);其中: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4市均超过10万元。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1-2016年,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8.6%2016年为8.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1%2016年为10.7%,超出全国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三大需求规模持续壮大。2016,珠三角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321.24亿元,年均增长13.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048.68亿元,年均增长11.9%;完成进出口总额9091.07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95.3%;其中出口总额5640.72亿美元。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2016,珠三角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56.1%,初步实现以服务业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051.32百亿元,实现利润总额6787.9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达225.90亿美元,处于全国前列。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32.5%54.9%。居民收入水平位居前列。2016年珠三角地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0109元,比2015年名义增长9.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981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288元。 

  (二)粤东西北向振兴发展发力。 

  粤东西北地区包括东翼、西翼和粤北山区共12市,东翼和西翼分别位于珠三角的东、西两侧,人口资源、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中游,而北部山区在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资源状况、社会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属较落后地区,也是广东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近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粤东西北地区交通条件发生根本性改变,产业共建成效初显,一批优质项目落地。粤东西北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扎实推进,城市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珠三角地区对口帮扶粤东西北地区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形成全面对接、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2016年粤东西北地区经济总量达1.78万元,比2010年增长70.8%,年均增长9.3%;人均GDP35516元,比2010年增长64.2%,年均增长8.6%; 全体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65元,比2015年增长9.0% 

  1.东翼地区。东翼地区包含汕头、汕尾、潮州、揭阳四个地级市,四市地缘相近相通,自然资源丰富,海洋产业、侨乡侨资等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经济发展速度保持较快水平。2011-2016年,东翼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比全省年均增速高1.2个百分点,东翼四市地区生产总值合计达5893.19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1%,预算收入达285.9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3%,销售总额达3522.33亿元。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明显提高。2016年,东翼地区人均GDP34036元,人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51.32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66.5%71.9%,年均增长8.9%9.5%;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744.6元,比2014年增长18.8%,年均增长9.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达706.39亿元;城镇化率达60.02%,比2010年提高2.31个百分点。汕头作为粤东地区中心城市,2016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 2080.97 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7.0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15.19亿元,分别占该地区总额的35.2%47.9%43.0%,均居粤东地区四市之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形成了以纺织服装、工艺玩具、食品加工、化工塑料、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群和以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2016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71.32 亿元,比西翼和粤北山区分别高20.7% 56.2%。投资力度加大,交通通信便捷。2016年,东翼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72.14亿元,总量规模是2010年的3.83倍。汕头港已进入世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百强,揭阳潮汕机场2016年旅客吞吐量达382万人次。 

  2.西翼地区。西翼地区包括阳江、湛江、茂名三个地级市,近年来,西翼三市充分发挥东接珠三角、西临环北部湾经济区的区位优势,积极推动与环北部湾经济区和大西南地区的对接和合作,主动融入珠三角。2011-2016年,西翼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高于全省年均增速1.5个百分点,为四大区域最快增速,2016年西翼三市地区生产总值合计达6491.93亿元,居粤东西北地区三大区域之首;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4%,高于东翼和粤北山区。其中茂名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于2000年超越湛江成为粤东西北第一,持续至今15年。发展质量与效益明显提升。2016年,西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00.17亿元,是2010年的2.53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07.67亿元,是2010年的2.02倍;城镇化率达42.68%,较2010年提升5.01个百分点。2014-2016年,西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3%13.4%,分别比全省高0.5个、1.0个百分点。西翼农业发展较好,香蕉、荔枝、龙眼、芒果和菠萝等大宗岭南佳果,誉满全国,茂名和湛江是广东农业的第一和第二大市。2016年,两市的水果产量分别达326.46 万和 298.31万吨,共占全省水果产量的39.5%;水产品产量共占全省比重的 39.0%。工业发展特色明显,发展逐步加快。茂名的重化工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湛江石油加工业迅速崛起,阳江的五金刀剪行业也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行业。2016年,西翼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47.02 亿元,是2010年的2.10倍,年均增长13.2%。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大力推进交通运输建设。2016年,西翼公路通车里程达5008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13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3.05亿吨,其中湛江港2014年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2016年达2.56亿吨。 

  3.粤北山区。粤北山区包括河源、梅州、韶关、清远、云浮五个地级市,土地、林业、矿产和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土地、劳动力、水、电等要素相对充裕,发展成本相对较低,后发优势逐渐凸显。2016年,粤北山区五市地区生产总值合计为5328.69 亿元,2011-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2.47亿元,年均增长12.1%。其中,清远发展较快,2016年清远地区生产总值1387.7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95.64 亿元,为山区五市之冠。钢铁、电力、有色金属、建材等一批特色鲜明、颇具规模的资源型工业支柱产业。2016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82.30 亿元,是2010年的1.93倍,年均增长11.6%。粮食、蔬菜、水果、烟草、南药等具有山区特色的农业种养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势头,以旅游、物流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迅猛。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达2445.39亿元,是2010年的1.75倍,年均增长9.8%。投资持续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发展。2016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3217.21亿元,是2010年的2.32倍,年均增长 15.1%。大批能源、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相继竣工并发挥效益,2016年,公路通车里程8245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217公里。市场交易活跃,2016年粤北五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67.44亿元,是2010年的1.96倍,年均增长11.9% 

  二、目前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广东各个区域板块发展成效明显,珠三角跨越发展、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发展思路得到有效落实,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有所提升,但区域间差距仍旧明显,区域协调发展仍面临较多难题。 

  (一)区域综合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从经济总量看,珠三角和粤东西北两地经济总量差距悬殊,绝对差距维持高位。2016年,粤东西北12市GDP合计占全省合计的比重为20.7%,其中东翼占6. 9%,西翼占7. 6%,山区占6.2%,分别只有珠三角的8.7%9.6%7.8%。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经济总量差距从2010年的28193亿元扩大到2016年的50128亿元,绝对差距相当于粤东西北地区经济总量的近3倍。从主要经济指标看,粤东西北地区财政收入、投资、消费、出口等均与珠三角差距不断拉大。财政实力差距较大,东翼、西翼、粤北山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占全省的3.6%3.7%5.2%,分别仅为珠三角的4.1%4.2%6.0%。三大需求规模差距较大,东翼、西翼、粤北山区固定资产投资仅分别为珠三角的18.7%14.8%1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分别为珠三角的14.1%13.6%11.1%,进出口总额仅分别为珠三角的2.4%0.9%1.6%。东翼、西翼、粤北山区经济总量规模偏小,对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吸引力度不够,对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集聚能力不强,对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支出能力有限(见表1、表2)。 

 

  1  2010-2016年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生产总值 

  

指标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珠三角(亿元)

  37875.45

  43750.39

  47824.18

  53307.67

  57650.02

  62267.78

  67841.85

  珠三角占全省比重(%

  79.6

  79.3

  79.1

  79.0

  78.8

  79.1

  79.3

  粤东西北(亿元)

  9682.20

  11431.65

  12650.41

  14149.40

  15470.76

  16416.71

  17713.81

  粤东西北占全省比重(%

  20.4

  20.7

  20.9

  21.0

  21.2

  20.9

  20.7

  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差距(亿元)

  28193.25

  32318.74

  35173.77

  39158.27

  42179.26

  45851.07

  50128.03

  珠三角/粤东西北

  3.91

  3.83

  3.78

  3.77

  3.73

  3.79

  3.82

  

2   2016年广东各区域主要经济总量指标对比 

  

指标

  珠三角

  粤东西北

  东翼

  西翼

  粤北山区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67841.85

  17713.81

  5893.19

  6491.93

  5328.69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6923.98

  990.73

  285.92

  292.35

  412.47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2321.24

  10687.62

  4172.14

  3298.27

  3217.2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5048.68

  9697.44

  3522.33

  3407.67

  2767.44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9101.75

  451.11

  218.54

  82.81

  149.76

  从发展速度看,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十二五”以来,随着全省经济增速放缓,粤东西北地区快速增长的势头受到限制。粤北山区2012年起经济转为个位数增长,2013年仅增长8.4%,东翼在2014年也下降到9.2%,西翼虽保持两位数的增速,但也仅增长10.1%。“十二五”前四年,粤东西北地区经济虽有所减慢,但整体经济增速仍快于珠三角地区和全省平均水平。但自2015年起,粤东西北地区整体经济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2015GDP增长8.1%2016年进一步下滑到7.4%,分别低于珠三角地区0.5个和0.9个百分点,差距不断拉大。2016年东翼增长7.3%,西翼增长7.3%,粤北山区增长7.5%,增速均创历史新低。综合分析,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增速从2012年起就有所放缓,2015年以来的表现更加明显,并低于珠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伴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近年来区域间相对差距不断缩小的趋势开始有所改变。从区域发展差异系数看,“十一五”时期,粤东西北地区经济一直领先珠三角,区域差异系数在2008年到达最高点后一直不断缩小,但自2014年起,随着粤东西北增速的放缓,区域差异系数维持在0.66左右。从经济总量占比看,粤东西北地区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一直维持在20%左右,近两年出现下降的趋势。 

  (二)区域发展所处阶段明显不同。 

  2016年,珠三角人均GDP达114281元,按当年汇率计算跨越17000美元,17205美元, 按照世卫组织2016年最新划分标准,已经进入高收入国家地区水平;而其他三个区域人均GDP相对较低,2016年,东翼、西翼、粤北山区人均GDP分别为5124美元 、6155美元、4809美元,仅为珠三角的三分之一左右,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差异明显。单位土地面积产出差距较大,珠三角、东翼、西翼、粤北山区单位土地面积产出分别为12399.92万元/平方公里、3824.44万元/平方公里、2003.60万元/平方公里,694.33万元/平方公里。从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来看,粤东西北与珠三角也存在明显差距。 

  从经济增长动力看,近年来,珠三角地区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持续加快,人力资本、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等要素质量提升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0-2015年,珠三角就业人员中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数比重由6.6%提高到13.7%。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6年,珠三角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省的比重为94.5%;新产品产值占全省的比重为95.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重提高到28.5%,企业研发活动的主动性明显增强。随着珠三角企业创新研发能力的增强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将逐渐取代要素规模投入,成为推动珠三角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与此同时,粤东西北地区仍处于要素规模扩张阶段,经济发展的创新因素较微弱,发展方式相对粗放,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就业人员素质较低,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就业人口比重比珠三角地区高16-18个百分点,大专以上教育程度比珠三角低7-9个百分点。2016年,粤东西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仅为0.53%,远低于珠三角2.33%的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重仅为4.9%,绝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研究机构。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相当部分产业处于产业价值链地段,部分产业产能过剩,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仅为7.7%26.2%,比珠三角地区低24.8个、28.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粤东西北地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难度加大,练江水质仍属重度污染,汕头贵屿、韶关大宝山等区域重金属污染整治任务仍相当繁重。(见图1、图2 

 

  1   2016年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占比 

  

  

2 2016年珠三角和粤东西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及占全省比重 

  

  从产业发展看,进入“十二五”以来,珠三角第三产业保持了较快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珠三角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上升,自2010年以来持续高于第二产业,其超过第二产业比重的幅度由2010年的1.1个百分点扩大到2016年的13.9个百分点。随着第三产业就业和增加值比重的上升,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逐渐上升。2010-2016年的7个年份中,第三产业贡献率超过第二产业的年份达4个,2016年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1.9%,超过第二产业贡献率24.3个百分点,超过的幅度创2001年以来的新高。而对近年来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进行分析,2010-2016年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5.4%53.3%41.4%,7个年份中仅2016年第二产业贡献率低于第三产业,其余年份均超过第三产业(见表3),这说明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第二产业发展领先第三产业,工业化进程在不断加快。(见表3 

 

  3 2010年以来珠三角粤东西北地区三次产业贡献率 

                                                             单位:% 

 

  总体判断,目前珠三角地区整体处于工业化后期,产业发展较为充分,并向现代产业体系迈进;粤东西北地区工业化进程大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明显落后于珠三角地区,有些指标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还不够充分,工业化进程仍需加快。随着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发展势头良好,这将在未来几年里有效促进全省的均衡发展。 

  (三)粤东西北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根据区域经济理论,中心城市首位度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的带动能力。从经济总量、人口规模的比值来考量城市首位度,当比值小于2时,则说明中心城市带动能力较弱。粤东西北共12个地级市,东翼、西翼、粤北山区各自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不突出,对区域增长的贡献有限。    

  1.汕头经济带动作用不够。汕头作为东翼地区的中心城市,近年来,其在东翼地位逐渐衰退,被揭阳追赶。从GDP总量看,2013-2015年汕头GDP被揭阳超越,2016年汕头GDP重新超越揭阳居粤东四市之首位,但两者GDP仅相差约40亿元。与粤东其余两市相比,汕头GDP分别为汕尾、潮州的2.51倍、2.13倍,说明汕头与东翼其余两市经济规模差距较大;从人口规模看,汕头分别为汕尾、潮州、揭阳的1.84倍、2.11倍、0.92倍,汕头在人口集聚水平上不如揭阳。从人均GDP看,汕头最高为37390元,汕尾27351元,潮州为36956元,揭阳33027元,四市人均GDP汕尾较低,其余三市水平差距不大,汕头作为粤东中心城市经济龙头作用不明显。(见图3 

 

  3 汕头与汕尾、揭阳、潮州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比 

  

  2.韶关经济带动能力较弱。韶关作为粤北山区的中心城市,近年来,随着清远和其余山区市的追赶,韶关已经失去粤北山区的经济龙头地位。目前,粤北山区五市中,韶关、清远两市经济总量接近,差距小,韶关无法形成经济龙头从而聚集辐射周边地区。从GDP总量看,韶关分别是清远、河源、梅州和云浮的0.88倍、1.36倍、1.17倍和1.57倍,云浮与粤北山区其余四市经济总量差距较为明显,但河源、梅州与韶关的经济差距较小;从人口规模看,韶关分别是清远、河源、梅州和云浮的0.77倍、0.96倍、0.68倍和1.19倍,粤北五市人口集聚水平相当,韶关在人口集聚水平方面同样不具备优势。(见图4 

 

  4 韶关与河源、梅州、清远、云浮经济总量、人口规模比 

  

  3.茂名中心城市地位不突出。西翼地区湛江与茂名经济总量接近,2016年茂名地区生产总值仅略高于湛江50亿元,此外,两市在人口、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消费、财政收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指标上相差均不明显。与阳江相比,茂名为阳江GDP2.07倍,人口为阳江的2.42倍,阳江在西翼三市中经济总量与茂名和湛江经济差距较大。 

 

  5   茂名与阳江、湛江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比

   

  泰尔指数的计算结果也印证了这一情况。2010-2016年,广东整体泰尔系数经历了由低到高再下降的过程,整体经济差异比较大,而且主要表现为珠三角内部的差异和地区间差异,东翼、西翼和粤北山区的内部差异贡献很小,东翼差异贡献高于山区和西翼。粤东西北地区内部差异小,说明粤东西北地区内部没有形成增长极,中心城市作用不突出。 

  (四)区域产业共建协作水平有待提高。 

  近年来,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联系逐步加强,特别是河源、汕尾、阳江、清远、汕尾等环珠三角地市与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联系日益紧密,吸聚了珠三角地区一大批产业项目落地建设。但目前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还是初步的,区域产业联动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方面,粤东西北与珠三角联动发展的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粤东西北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较差,产业基础总体薄弱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2016年,粤东西北地区韶关、河源、梅州、汕尾、阳江、清远、潮州、云浮8个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低于500亿元。产业发展上的巨大差距,使得粤东西北地区在产业配套、人才储备等方面严重不足,在与珠三角地区开展产业分工合作时,存在能力跟不上、产业接不住的问题。二是粤东西北与珠三角的产业联系弱于周边省区。近年来,珠三角地区很多企业进行异地投资或产能迁移时,投资目的地往往不是选择在粤东西北地区,而是舍近求远选择江西、湖南、广西、福建等周边省区。据统计,珠三角企业每年在泛珠省区的产业投资远远超过在粤东西北地区的产业投资。出现这种现象一是粤东西北地区投资环境、营商环境普遍较差,产业配套能力不足,政府服务跟不上,影响企业家投资信心;二是粤东西北地区与周边省区相比不具有成本优势,劳动力成本、工业用地、用电、用水、用气价格甚至高于周边省区;三是粤东西北地区缺乏政策优势,周边省区具有中部、西部或沿边开放等政策优势,对企业投资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三、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目标之一,广东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等地之间存在着梯度差异,利用这种梯度差异,一方面为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腾挪空间,从而为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机遇;另一方面也可能会推动粤东西北等地经济发展,从而增大广东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源。当前,应按照全省一盘棋的思路,提升珠三角带动粤东西北,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珠三角和粤东西北一体化发展,提升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实力和整体竞争力。粤东西北地区要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突出抓好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园区、中心城区“三大抓手”和对口帮扶,振兴实体经济,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振兴发展,补齐广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一是充分发挥珠三角辐射带动作用。强化珠三角全球重要现代产业基地地位,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积极打造珠江两岸高端制造产业带, 加快发展与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强珠三角区域服务功能,加强对粤东西北科技、金融、商务、信息等领域的服务。坚持把对口帮扶作为全省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健全帮扶机制,突出产业帮扶、民生帮扶,充分发挥珠三角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项目建设、技术改造、重大平台、骨干企业、科技创新为重点, 进一步优化珠三角地区生产力布局。积极推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创业创新中心。实施“ 互联网+冶行动计划, 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打造珠三角转型升级示范区, 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走在全国前列。进一步完善珠三角地区一体化体制机制,   提升珠三角地区一体化水平。 

  二是继续扭住“三大抓手”这个“牛鼻子”。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粤东西北要抓住机遇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建设,统筹推进公路、铁路项目和内河航道、港口建设,加快建设覆盖全省、贯通周边的快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以快速便捷的交通为纽带,把粤东西北与珠三角更紧密地连接起来。推进高快速交通网络建设,进一步缩短粤东西北与珠三角的时空距离。在产业园区建设上,要加大力度推动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加快培育骨干企业,努力形成若干产业集群,使园区建设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在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上,必须实现新的突破,基本完成起步区建设,新区产业和人口集聚要初具规模。科学有序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坚定不移推进粤东西北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提高中心城区在区域发展中的首位度。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统筹推进“三大抓手”,结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促进产城融合。 

  三是深化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共建。粤东西北地区要发展,要改变欠发达地区只有发展低端产业的认识,而是要把握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把先进的生产力引到粤东西北,积极与珠三角地区开展产业共建,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把粤东西北地区打造成为珠三角产业拓展首选地和先进生产力延伸区。产业共建过程中,要狠抓龙头项目,探索推广“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等共建模式,推动产业链跨区域布局。高水平建设共建产业园。珠三角各市要制定激励企业向粤东西北拓展的政策,加大支持力度,通过财政、土地等政策引导高端优质企业转移到粤西东北,省适当调整财政协调政策,鼓励珠三角通过产业共建把产业链延伸出去。粤东西北地区补好短板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土地价格,提高服务水平,吸引外来投资。 

  四是深化区域合作与融合。推动珠三角地区对粤东西北地区形成内联外拓、联动融合的区域发展新局面。加强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双向交流与合作, 促进阳江、云浮、清远、韶关、河源、汕尾等环珠三角市对接融入珠三角发展。强化阳江与珠海中山江门的对接, 推动装备制造业、交通基础设施等加快发展。加快汕尾、河源与深圳东莞惠州融合发展。加快汕头潮州揭阳城市群建设, 支持湛江建设环北部湾中心城市,发展壮大湛江茂名阳江沿海经济带, 优化东翼、西翼地区经济发展格局。在继续加强与珠三角联系的同时,适度跳出珠三角,以更广阔的视野融入到省周边发展较快的地区。东翼地区要积极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对台合作和华侨经济。西翼要加快包茂高速公路、琼州海峡跨海大桥等对外交通干线建设,同时积极融入环北部湾经济圈和中国—东盟“10+1”合作平台,打造我国对外开放的新亮点。粤北山区要积极融入中央苏区经济区、长株潭经济区,建设成为广东省北向门户。

 

  供稿单位:综合统计处                            

  撰    稿:彭惜君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