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资料 >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

 

2018年上半年广东“四上”企业就业情况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对2018年上半年广东“四上”企业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2018年上半年  “四上”企业  就业

 

  2018年上半年,广东“四上”企业就业人员平稳增长。全省“四上”企业就业人员2193.94万人,同比增加35.83万人,同比增长1.7%,增幅比一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4个百分点。

  一、“四上”企业就业人员变化情况

  (一)八成行业就业人员增加。6月末,全省纳入“四上”企业统计范围的16个行业门类中,有13个行业增员,3个行业减员。其中,建筑业增员最多,同比增加19.55万人;其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18.85万人;第三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12.06万人。制造业减员最多,同比减少51.91万人。(见表1)

表1  2018年上半年广东“四上”企业就业人员变化情况  

指    标

2018年6月末(万人)

2017年6月末(万人)

同比增加

(万人)

同比增长

(%)

合   计

2193.94

2158.10

35.83

1.7

按行业分

 

 

 

 

  采矿业

3.53

4.47

-0.94

-21.0

  制造业

1299.84

1351.75

-51.91

-3.8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24.82

27.93

-3.11

-11.1

  建筑业

201.45

181.90

19.55

10.7

  批发和零售业

153.02

145.37

7.65

5.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91.73

85.61

6.12

7.2

  住宿和餐饮业

59.28

56.09

3.19

5.7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70.33

58.27

12.06

20.7

  房地产业

93.87

85.97

7.90

9.2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98.50

79.66

18.85

23.7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39.29

31.71

7.57

23.9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8.16

7.31

0.85

11.6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20.89

16.24

4.65

28.6

  教育

11.73

10.54

1.19

11.3

  卫生和社会工作

8.17

6.85

1.32

19.3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9.31

8.43

0.88

10.5

按产业分

 

 

 

 

  第二产业

1529.64

1566.05

-36.40

-2.3

  第三产业

664.29

592.06

72.23

12.2

按区域分

 

 

 

 

  珠三角

1869.69

1796.21

73.49

4.1

  粤东西北

324.24

361.90

-37.65

-10.4

    东翼

136.94

160.55

-23.61

-14.7

    西翼

81.93

89.66

-7.74

-8.6

    山区

105.37

111.68

-6.31

-5.6

 

  (二)第二产业减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大幅增加。上半年,全省“四上”企业第二产业就业人员1529.64万人,同比减少36.40万人,下降2.3%;第三产业就业人员664.29万人,同比增加72.23万人,增长12.2%。第二、三产就业人员占全部“四上”企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为69.7%和30.3%;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二产业下降2.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2.9个百分点。

  (三)珠三角增员,粤东西北地区减员。6月末,珠三角地区“四上”企业就业人员为1869.69万人,占全省“四上”企业就业人员的85.2%;东翼、西翼和山区分别为136.94万、81.93万和105.37万人,分别占6.2%、3.7%和4.8%。从就业人员数量变化情况看,珠三角增员,同比增加73.49万人,同比增长4.1%;东翼、西翼和山区均减员,同比分别减少23.61万、7.74万和6.31万人,同比分别下降14.7%、8.6%和5.6%,其中东翼减员幅度最大。

  (四)工业就业结构优化,就业结构向中高端行业方向发展。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制造业就业人员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就业人员比重为29.7%,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三大支柱行业就业人员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就业人员比重为41.5%,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对稳定就业发挥较强的支撑作用。高耗能行业就业人员占比下降。上半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就业人员占规模以上工业就业人员比重为9.6%,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五)规模以上服务业就业人员快速增长,高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比重上升。6月末,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就业人员为426.79万人,同比增加59.50万人,同比增长16.2%,增幅比全部“四上”企业就业人员增幅高14.5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同比增长28.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23.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23.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20.7%。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就业人员增量为全省“四上”企业就业人员增量的1.7倍,是拉动“四上”企业就业增长的主动力。

  高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快速增加。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为111.12万人,同比增加16.87万人,增长17.9%,增幅比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增幅高1.7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就业人员比重为26.0%,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中,电子商务服务同比增长60.6%;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增长32.7%;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增长30.8%;研发与设计服务增长27.7%。

  (六)民营经济就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民营企业就业人员增员较多,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月末,全省“四上”企业就业人员中,民营经济就业人员1558.97万人,同比增加69.21万人,同比增长4.6%,增幅比全部“四上”企业就业人员增幅高2.9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就业人员占全部“四上”企业就业人员比重为71.1%,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

  二、当前“四上”企业就业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粤东西北地区第三产业发展不快,就业人员吸纳能力较弱。6月末,粤东西北地区“四上”企业就业人员同比下降10.4%,增幅分别比全省和珠三角地区低12.1个和14.5个百分点。东翼、西翼和山区“四上”企业就业人员同比增幅分别比全省低16.4个、10.3个和7.3个百分点,拉低全省就业人员整体增幅。6月末,粤东西北地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同比增长3.0%,分别比全省(12.2%)和珠三角地区(13.2%)低9.2个和10.2个百分点。从占全省就业人员比重看,粤东西北地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仅占全省的8.9%,占比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从占粤东西北地区就业人员比重看,粤东西北地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四上”企业就业人员比重为18.3%,分别比全省(30.3%)和珠三角地区(32.4%)低12.0个和14.1个百分点。在粤东西北地区的12个地级市中,韶关、茂名、汕尾、阳江、潮州、揭阳、云浮7个市没有规模以上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梅州市没有规模以上物业管理机构。

  三、政策建议

  上半年,广东经济运行延续“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但近期外部环境仍较为复杂,中美贸易摩擦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各级政府要切实抓好经济发展,全面落实好各项就业政策,确保全年就业目标任务的完成。

  (一)以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为重点,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粤东西北地区倾斜,着力以粤东西北地区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环境,引领重点项目尤其是先进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落地、扎根粤东西北地区,带动就业发展。

  (二)不断完善创业创新机制,着力提升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水平。促进就业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加大力度推进创业创新带动就业政策的全面落实。推进就业创业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发展。完善创业优惠政策,优化创业环境,建设创业公共服务平台。优化“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就业信息化水平。

 

 

 

                                                                                                           供稿单位:人口和就业统计处

                                                                                                           撰       稿:刘伟平  曹文群

 

       注:

  1.“四上”企业是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资质的建筑业及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部分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

  2.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范围为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或年末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等行业,以及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或年末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相关链接: